- 首页
- 医藏
- 普济方针灸
普济方针灸
卷四 针灸门
足少阴肾经
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斜趣足心(足心。涌泉穴分也。素问曰。少阴之根。起于涌泉穴也)。出然谷之下(然谷所居。素问云。刺足下包络中脉血不出为肿)。循内踝之后(太溪穴分也)。别入根中(大钟在此跟中。足少阴之络。别入太阳之络)。以上 内(复溜在内踝上。
同身中之二寸 分中)。出 内廉(阴谷居此 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足少阴肾之经故其脉属于肾)。络膀胱(膀胱为肾之维。故脉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脉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足少阴自此交入手心主)。是动则病(足少阴常少血多气。今气先病。是谓是动也)。饥不欲食。面黑如炭色(一作地色。素问曰。所谓面黑如地者。和气内夺。故变于色也)。咳唾则有血(素问所谓咳则有血者。阳脉伤也。阳气未盛于上而脉满。满则咳。故血见于鼻也)。喝喝而喘(以其脉入肺中。循喉咙故尔)。坐而欲起。目KT KT 无所见(素问所谓不能久立久坐。则目KT KT 无所见者。阴阳不定。未有主也。
秋气始至。微霜始下。而方杀万物。阴阳内夺。故目KT KT 无所见也)。心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若人将捕之(素问。所谓善恐如人将捕之者。秋气方盛。万物未有毕去。阴气少。阳气入。阴阳相搏故恐也)。是谓骨厥。是主肾(肾主骨。骨厥则肾气逆也)。所生病者(血受病于气。是气之所生也。故云所生病也)。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胆。肠 。脊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人冒暑热之毒。舍于肾。肾乃小藏也。小不胜大。则骨与髓虚。故足不载身。而痿厥生焉。痿则无力。故嗜卧也)。足心常热而痛。
渐至足下重。如不能举。灸则强食生肉。缓带被发。大杖重履而步。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其别者。并经上走于心包下。外贯腰脊。其病气逆。则烦闷。实则闭癃。虚则腰痛。取之所别也。
足少阴之筋起于小趾之下。并太阴之筋斜走内踝之下。结于踵。与太阳之筋合而上结于内辅之下。并太阳之筋而上循阴股。结于阴器。循脊内侠膂上至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之筋合其病足下转筋。及所过而结者皆痛及转筋病。在此者主痫螈及痉。在外者不能俯。在内者不能仰。故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阴病者。不能仰。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在内者熨引饮药发数。甚者死不治。名曰仲秋痹也。
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卒心痛。暴胀。胸胁支满无积者。刺足下中央之脉各三 。凡六刺立已。左刺右。右刺左。嗌中肿不能内唾。时不能出唾者。刺然谷之前。出血立已。左右互刺。
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取其经少阴少阳血者。
肾热病者。先腰痛 酸。苦渴数饮。身热。热争。则项痛而强。 寒且酸。足下热不欲言。
其逆则项痛消消澹澹然。戊己甚。壬癸大汗。气逆则戊己死。刺足少阴太阳。肾热病者。颐先赤。故热病先身重骨痛耳聋好瞑。刺足少阴。病甚为五十九刺。
足少阴肾经。从足走胸中。长六尺五寸。左右共一丈三尺。凡五十四穴。
涌泉二穴。然谷二穴。太溪二穴。大钟二穴。照海二穴。水泉二穴。复溜二穴。交信二穴。
筑宾二穴。阴谷二穴。横骨二穴。大赫二穴。气穴二穴。四满二穴。中注二穴。肓 二穴。
商曲二穴。石关二穴。阴都二穴。通谷二穴。幽门二穴。步廊二穴。神封二穴。灵墟二穴。
神藏二穴。 中二穴。 府二穴。
卷四 针灸门
手厥阴心包经
手厥阴心主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下膈。历络三焦(三焦为心包之维。故心包脉历络三焦之经也)。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下循 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太阴行之前。少阴行 之后。而心主行其中也)。入肘中(曲泽穴分也)。下臂行两筋之间(两筋之间。间使所居)。入掌中(劳宫所在也)。循中指出其端(中冲在此中指之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手心主。自此交入手少阳)。是动则病(手厥阴常多血少气。今气先病是谓是动也)。手心中热。肘臂挛急(肘臂变急。盖谓屈而不伸也)。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澹澹(席延经云。澹澹水摇也)。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是主脉所生病者(血受病于气。是气之所生。故云。所生病也)。烦心。心痛。掌中热。若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两筋之间。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心系实。
则心痛。虚则为烦。取之两筋间也。
手心主之筋。起于中指。与太阴之筋。并行结于肘内廉。上臂阴结腋下。下散前后挟胁其支者。入腋散胸中。结于贲。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前及胸痛。息闭。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冬痹也。
手厥阴心包脉。从腹走手。长三尺五寸。左右共七尺。凡一十八穴。
天池二穴。天泉二穴。曲泽二穴。 门二穴。间使二穴。中冲二穴。内关二穴。劳宫二穴。太陵二穴。
卷四 针灸门
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次指端。关冲之位也)。上出两指之间(本节前。腋门后。
中渚穴也)。循手表腕(阳池穴分也)。出臂外两骨之间(两骨之间。支沟所在焉)。上贯肘(肘后天井穴分也)。循 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足少阳在手少阳之后。上肩。而手少阳复在其下)。入缺盆。交 膻中(难经云。膻中在玉堂下。同身寸之一寸六分。直两乳内平是也)。散络心包(心包为三焦之维。故三焦脉。络心包也)。下膈。偏属三焦(手少阳为三焦之经故其脉偏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挟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 (手少阳自此交入足少阳)。是动则病(手少阳常少血多气。今气先病。是为是动也)。耳聋。浑浑 。嗌肿喉痹。是主气所生病者(血受病于气。是气之所生。故云。所生病也。手少阳血少气多。乃人之常数也。亦有异于常者。灵枢经曰。手少阳之上血气盛。则眉美以长耳色美。血气皆少。
则耳焦恶色。手少阳之下血气盛。则手椿多肉。以温血气。少则寒以瘦。气少血多。则瘦而多脉。由此。则手少阳血气多少。可得而知之也)。汗出目锐 痛。耳后肩 肘臂外皆痛。
小指次指不用。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手少阳之别。名曰外关。去腕二寸。外绕臂。注胸中。合心主。病实则肘挛。虚则不收取之所别也。
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结于肘。上绕 外廉。上肩走头。
合手太阳。其支者。当曲颊入系舌本。其支者。上曲颊循耳前。属目外 。上乘颔结于角。其病当所过者即支转筋。舌卷。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季夏痹也。
邪客于手少阳之络。令人喉痹。舌卷。口干。心烦。臂外廉痛。手不及头。刺手中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 。壮者立已。老者有顷已。左刺右。右刺左。比新病数日已。
手少阳三焦经。从手走头。长五尺。左右共一丈。凡四十六穴。
关冲二穴。液门二穴。中渚二穴。阳池二穴。外关二穴。支沟二穴。会宗二穴。三阳络二穴四渎二穴。天井二穴。清冷渊二穴。消泺二穴。 会二穴。肩 二穴。天 二穴。天牖二穴。翳风二穴。 脉二穴。颅息二穴。角孙二穴。丝竹空二穴。和 二穴。耳门二穴。
卷四 针灸门
足少阳胆经
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 。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脉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足少阳。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手少阳后。在足少阳之前)。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 。下大迎。合手少阳抵于 。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肝为胆之维。故胆脉络于肝)。属胆(足少阳为胆之经。故其脉属于胆)。循胁里。出气冲(气冲。在腹脐下横骨两端鼠鼷上。同身寸之一寸动脉中)。绕毛际。
横入髀厌中(髀厌中。环跳穴分也)。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胁骨曰肋。肋尽处曰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髀阳。髀外也)。出膝外廉(阳陵泉穴分也)。下外辅骨之前(辅骨。谓辅佐 骨之骨。在 之外)。直下抵绝骨之端(阳辅。居此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邱墟穴分也)。循足跗上。出小指次指之端(次指之端。窍阴所居。素问云。少阳之拱。起于窍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岐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足少阳自此交入足厥阴)。是动则病(足少阳常少血多气。今气先病。是谓是动)。口苦(素问云。口苦者。病名胆瘅也。此人素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善太息(灵枢经曰。人忧思则心系急。心系急则气道约。约。则不利。故太息以仰出之)。心胁痛(素问所谓心胁痛者。言少阳盛也。盛者。心之所表也。九月阳气盛。而阴气衰故云心胁痛也)。不能转侧(素问所谓。不可反侧者。九月阴气藏。万物藏则不动矣。故不可反侧也)。甚则面微尘(面微尘。谓面如微尘。有独如尘土之色也)。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谓阳厥。是主骨。所生病者(血受病于气。是气之所生。故云。所生病也。足少阳血少气多。乃人之常数也。亦有异于常者。灵枢经曰。足少阳之上。血气盛则通须美长。血多气少则通髯美短。血少气多。则少髯。血气皆少。则无须。盛于寒温。则善痹骨痛爪枯也。足少阳之下。血气盛。则胫毛美长外踝肥。血多气少。则胫毛美短。外踝皮坚而浓。血少气多则胫毛少外踝皮薄而软。血气皆少。则无毛。外踝瘦血肉。又云。通鬓极须者少阳多血。
由此足少阳血气多少。可得而知也)。头痛角颔痛(角颔。耳下曲角之颔也。以其脉下之颊车故病如是)。目锐 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挟瘿(马刀挟瘿者。灵枢经曰。其痈坚而不溃者。为马刀挟瘿)。汗出振寒(以寒邪客其经。经虚。则邪盛。故谓振寒)。疟(疟。寒热之病也。指中阳之疟。寒热皆不甚)。胸胁肋髀膝外之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别走厥阴。下络足跗。实则厥。虚则痿 。坐不能起。取之所别也。
足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之上。结外踝。循 外廉。结于膝外廉。其支者别起外辅骨上。
走髀前者。结伏兔之上。后者。结于尻。其直者。上 乘季胁。上走腋前廉。挟于膺乳。结于缺盆。其直者。上出腋。贯缺盆。出太阳之前。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下走颔上。结于其支者。结于目外 。为外维。其病小指次指支转筋。引膝外转筋。膝不可屈伸。 筋急前引髀。后引尻。即上乘 季胁痛。上引缺盆膺乳颈维筋急。从左之右。右目不开。上过右角。并跷脉而行。左络于右。故伤右角。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春痹也。
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咳而汗出。刺足小趾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不得息立已。汗出立止。咳者。温衣饮食一日已。在左刺右。右刺左。病立已。不已。复刺如法。
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留于枢中痛。髀不可举。刺枢中以毫针。寒则久留针以月死生为数立已。热痛先胸胁痛。手足躁。刺足少阳。补足太阴。病甚者为五十九刺。热病先眩冒而热胸胁满。刺足少阴少阳。
足少阳胆脉从头走足。长八尺。左右共一丈六尺。凡八十六穴。
瞳子 二穴。听会二穴。客主人二穴。颔厌二穴。悬颅二穴。悬厘二穴。曲鬓二穴。率谷二穴。天冲二穴。浮白二穴。窍阴二穴。完骨二穴。本神二穴。阳白二穴。临泣二穴。目窗二穴。正营二穴。承灵二穴。脑空二穴。风池二穴。肩井二穴。渊腋二穴。辄筋二穴。日月二穴。京门二穴。带脉二穴。五枢二穴。维道二穴。居 二穴。环跳二穴。风市二穴。中渎二穴。阳关二穴。阳陵泉二穴。阳交二穴。外丘二穴。光明二穴。阳辅二穴。悬钟二穴。丘墟二穴。地五会二穴。侠溪二穴。临泣二穴。窍阴二穴。
卷四 针灸门
足厥阴肝经
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聚毛之际(聚毛。大敦穴分也。素问曰。厥阴之根。起于大敦)。
上循足跗上廉(太冲穴在焉)。去内踝一寸(中封之位也)。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足厥阴行足太阴之前。上踝八寸。而厥阴复出太阴之后也)。上 内廉(曲泉穴分也)。循股阴入毛中。
环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足厥阴为肝之经故其脉属于肝也)。络胆(胆者肝之维故肝脉络于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顽颡(灵枢经曰。顽颡者。分气之泄池)。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中(足厥阴自此行入手太阴)。是动则病(足厥阴常多血少气。今气先病。是谓是动也)。腰痛不可以俯仰(素问所谓腰脊痛不可以俯仰者。三月一振。荣华万物。一俯而不仰也)。丈夫疝。妇人少腹肿(素问所谓 疝。妇人少腹肿者。厥阴者。辰也。三月阳中之阴邪在中。故曰疝少腹肿也)。甚则嗌干(素问所谓甚则嗌于热中者。阴阳相搏而热。故嗌干也)。面尘脱色(面如有尘。而去其色脱去也)。是主肝。所生病者(血受病于气。是气之所生。故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