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普济方针灸
普济方针灸
手阳明注足阳明太阴。足太阴注手少阴太阳。手太阳注足太阳少阴。足少阴注手厥阴少阳。
手少阳注足少阳厥阴。厥阴复还注手太阴。其气常以平旦为纪。以漏水下百刻。昼夜行流。
与天同度。终而复始也。
卷四 针灸门
手太阴肺之经
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中焦者。在胃中脘。主腐熟水谷。水谷精微。上注于肺。肺行荣卫故十二经脉。自此为始。所以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又高 德云。中焦。乃脐中也)下络大肠(大肠为肺之维。故肺脉络大肠)。还循胃口(胃口。谓胃之上口。贲门之谓也)。上膈属肺(手太阴为肺之注。故其脉上膈属于肺)。从肺系横出腋下(腋谓肩之里也)。下循 内(为肩肘之间也)。行少阴心主之前(少阴在后。心主处中。而太阴行其前也)。下肘中(尺泽穴分下)。循臂内上骨下廉(上骨为臂之上骨也。下廉为上骨之下廉也)。入寸口(经渠穴在此寸口中)。上鱼(鱼谓手大指之后也。以其处如鱼之形。故曰鱼)。循鱼际(鱼际。谓手鱼之际。有穴居此。故名曰鱼际也)。出大指之端(少商穴分也)。其支者(针经曰。支而横者为络此手太阴之脉。别走阳明者也穴名列缺)。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手太阴自此交入手阳明)。是动则病(手大阴常多气少血。今气先病。是谓是动。难经曰。是动者气也。此之谓乎)。肺胀满。膨膨而喘咳(膨膨。谓气不宣畅也)。缺盆中痛(缺盆穴在肩下横骨陷中。言其处如缺豁之盆。故名曰缺盆)。甚则交两手而瞀(太素注云。瞀。抵目也)。是谓臂厥(肘前曰臂气逆曰厥)。主肺所生病者(邪在气留而不去。则传之于血也。血既病矣。是气之所生。故云。所生病也。难经曰。所生病者血也。斯之谓乎)。咳嗽上气。喘喝。烦心。胸满。 臂内前廉痛。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数频也。欠少也。言小便频而少也)。气虚则肩背痛。寒。则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卒遗失无度。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寸口人迎。诸书不同。有言寸口人迎者。有言肺口人迎者。有言气口人迎者。然则气口脉。与寸口脉异乎。同乎。按五脏别论注云。寸口可以候气之盛衰。故云气口。可以切肺之动静。故云肺口。由是则肺口气口。皆寸口也。观丁德用二难图可知矣。气口人迎在头而法取之手也。左手关前一分。人迎之位也。右手关前一分。气口之位也。候气口以知阴。候人迎以知阳。知阳知阴。而盛躁明矣。明盛躁。而死生定矣。扁鹊所谓经脉十二。络脉十五。皆因其原如环之无端。转相激灌。朝于寸口人迎。
以处百病。而决其死生也者。正谓兹矣。人迎主外。寸口主内。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小大齐寸命之口平。无病。若其不一。谓之有病。素问云。人迎盛病在三阳。寸口盛病在三阴。若细而信言之。则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在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在手。阳明人迎四盛以上。谓之格阳。寸口一盛病在足。厥阴一盛而躁病在手。心主寸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病在手。少阴寸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病在手。太阴寸口四盛以上。谓之关阴。若寸口人迎俱盛四倍以上。谓之关格。关格者。不得尽其命而死矣。是以人迎一盛泻足少阳。补足厥阴。二泻一补。曰一取之躁取之手。人迎二盛。泻足太阳。补足少阴。二泻一补。曰一取之躁取之手。
人迎三盛。泻足阳明。补足太阴。二泻一补。曰二取之躁取之手。寸口一盛。泻足厥阴补足少阳。二补一泻曰一取之躁。取之手。寸口二盛。泻足少阴补足太阳。一补二泻曰二取之躁取之手。寸口三盛泻足太阴。补足阳明。二补一泻。曰二取之躁。取之手。寸口人迎。皆宜切而验之。气和乃止。今肺经言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则是寸口二盛而躁。泻手太阴补手阳明。二补三泻。曰。二取之者是也。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则是人迎三盛而躁。泻手阳明补手太阴。三泻一补。曰二取之者是也。余同此例。又阴阳别论注云。胃脘之阳者胃人迎之气也。察其气脉动静大小。与脉相应否也。胃为水谷之海。故候其气而知病处。人迎在结喉两旁一寸五分。脉动应手。其脉之动。常左小而右大。左小常以候脏。右大常以候腑。气口在手鱼际之后二寸皆可以候脏腑之气)。
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于鱼际。实则手锐掌热。虚则欠KT 。小便遗数。取之去腕半寸。别走阳明也。
手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结于鱼际之后。行寸口外侧。上循臂。结肘中上内廉。入腋下。出缺盆。结肩前 上。结缺盆下。结胸里散贯贲。合贲下。下抵季肋。其病当所过者。下支转筋痛。甚则成息贲。胁急。吐血。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冬痹也。
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 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
身热。热则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气逆则丙丁死。刺手太阴阳明出血。如大豆立已。
手太阴肺经。从腹走手。长三尺五寸。左右共七尺。凡二十二穴。
中府二穴。云门二穴。天府二穴。侠白二穴。尺泽二穴。孔最二穴。列缺二穴。经渠二穴。鱼际二穴。太渊二穴。少商二穴。
卷四 针灸门
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内侧(次指之端。商阳穴在焉)。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合谷。穴名也。在此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阳谷。穴也)。循臂上廉(臂之上廉。遍历之分。手阳明之经也)。入肘外廉(曲池穴分也)。上循 内前廉。上肩出 骨之前廉( 骨。
谓肩 之骨也。故肩 穴在此。遇骨之端。故亦名 骨)。上出柱骨之会上(气府论注云。柱骨之会。乃天鼎穴也。在颈缺盆上。直扶突气舍后。同身寸之半寸是也)。下入缺盆络肺(肺为大肠之维。故大肠脉络于肺)。下膈。入属大肠(手阳明为太阳之经。故其肺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结喉之后曰颈。颈后曰项)。贯颊(颊。谓面傍也)。入下齿缝中。还出挟口。交人中(人中。一名水沟。在鼻柱之下)。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手阳明自此交入足阳明)。是动则病(手阳明常多气少血。今气先病。是谓是动也)。齿痛。 肿( 谓颧之秀骨也)。是主津液所生病者(血受病于气。是气之所生。故云。所生病也。手阳明血气常多。
乃人之常数也。亦有异于常者。灵枢经曰。手阳明之上。血气甚则须美。血少气多。则气恶。
血气皆少。则无须。手阳明之下。血气盛。则下腋下毛美。手肤肉以温。血气皆少。则手瘦寒。由此。则手阳明血气多少。可得而知也)。目黄。口干。鼽衄(王冰曰。鼻中水出曰鼽。
血出曰衄)。喉痹。肩前 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栗。战也。阴气盛。阳气不足。则为寒栗)。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入太阴。其别者。上肘循臂。乘肩 。上曲颊遍历。其别者。入耳。合于宗脉。实则齿龋耳聋。虚则齿寒痹隔。取所别也。
手阳明之筋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上结于肘外。上 结于 。其支者。
绕肩胛。挟脊。直者。从肩 上颈。其支者。上颊结于顽。直者。上出手太阳之前。上左角。络头下右颔。其病当所过者。支痛。及转筋。肩不举。颈不可左右视。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孟夏痹也。
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气满。胸中喘息。而支 。胸中热。刺手大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 。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已(商阳穴也)。
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耳聋。时不闻音。刺商阳立闻。不已。刺中指爪甲上与肉交者立闻。
其不时闻者。不可刺也。耳中生风者。亦刺之如此数。左刺右。右刺左。手阳明不已。刺其过脉出耳前者。
热病如手臂痛者。刺手阳明太阴。而汗出止。
手阳明大肠经。从手走头。长五尺。左右共一丈。凡四十穴。
商阳二穴。二间二穴。三间二穴。合谷二穴。阳溪二穴。偏历二穴。温留二穴。手下廉二穴手上廉二穴。手三里二穴。曲池二穴。肘 二穴。五里二穴。臂 二穴。肩 二穴。巨骨二穴。天鼎二穴。扶突二穴。禾 二穴。迎香二穴。
卷四 针灸门
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 中(两目之间鼻吻深处谓之 中)。旁约太阳之脉(足太阳起于目。而阳明旁行约之)。下循鼻外(迎香穴分也)。上入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承浆穴名也。在颐前唇下。宛宛中)。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大迎之穴。在曲颔前同身寸之一寸二分陷者中)。循颊车(颊车谓颊之牙车也。言足阳明脉。循出颊车而行。故颊车穴在耳下曲颊之端陷中)。上耳前。过客主人(客主人。在耳前起骨开口有空处)。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人迎。在结喉两旁大脉动应手是也)。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足阳明胃之经。故其脉属于胃也)。络脾(脾者。胃之维。故胃脉络于脾也)。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冲中(气冲。穴名也。在腹下。挟脐两旁相去同身寸之四寸。鼠鼷上或云在毛际两旁鼠鼷上。乃三焦之道路。故云气冲。或曰。在股归来下。同身寸之一寸)其支者。起胃下口(胃下口。即小肠上口也。此处名幽门)。循腹里。下至气冲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伏兔穴。在膝上同身寸之六寸)。下入膝膑中(膑。谓膝之盖骨也)。下循外廉( 外廉。三里之分也)。下足跗(跗。谓足上也。冲阳穴在焉)。入中指内间。其支者。
下膝三寸而别。以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大指间次指之端也厉兑所居焉。素问云。阳明根起于厉兑足阳明。自此交入足太阴)。是动则病(足阳明常多气多血。今气先病。是谓是动也)。凄凄然(凄凄然。不乐之貌)。振寒(寒气客于经。则阴气盛。阳气虚。故为振寒)。善伸(伸。谓伸弩筋骨也)。数欠。颜黑(颜。额也)。病至则恶人(足阳明厥则喘。而惋惋则恶人也)。与火(足阳明气血常盛。邪客之则热。热盛则恶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胃土也。木能克土。故闻木音则惕然而惊)。心欲动(谓心不安也)。独闭户塞牖而处(处居阴阳相搏。阳尽阴盛。故欲独闭户塞牖而居。以其恶喧尔)。甚则欲上高而歌(甚。谓盛也。阳盛则四肢实。则能登高也。歌者。以阳主喜。故其声为歌耳)。弃衣而走(热盛于身。故弃衣也。以阳主动。故走也)。贲响腹胀。是谓 厥。是主血( 者。胫别名也)。所生病者(血受病于气。是气之所生病也。足阳明血气常多。乃人之常数也。亦有异于常者。灵枢经曰。足阳明之上血气盛。则鼷短。气少血多。则髯少。血气皆少。则无髯。两吻多尽。足阳明之下血气盛。则下毛美。长至胸。血多气少。则下毛美短至脐。行则善高举足。足指少肉。足善瘃。血气皆少。则无毛。有则高抽卒善痿。厥足痹。又云。美髯者。阳明多血。由此。则足阳明血气多少。可得而知也)。狂疟(足阳明病发。则多狂妄)。温淫汗出(其体温壮。浸淫可止。汗出乃已。然已而复起)。鼽衄。口 唇胗(胗。谓唇疡也)。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胃为水谷之海。气虚弱。则不能传出水谷。令水肿侍。因而留滞肠胃之间。其肿大。故曰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乳(胸傍曰膺。膺下曰乳)。气街。股伏兔(街谓气冲。股谓膝上也)。 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气盛。则身以前皆热(气盛身热说。在下文)。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胃为水谷之海。其气有余。则能消。在水谷。故病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腹为阴。背为阳。足阳明行身之阴。其气盛。故身以前皆热。气不足。故身以前皆寒栗。善行身之阳者。足太阳之谓也)。胃中寒。则胀满(寒者。阴气也。阴主下。若阴气盛。则复上行。故病胀满)。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也。
虚者乃人迎而反小于寸口也。
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去踝八寸。别走太阴。其别者。循胫骨外廉。上络头项。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其病气逆。则喉痹卒喑。实则狂癫。虚则足不收。胫枯。取之所别也。
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结于跗上。斜外上。加于辅骨。上结于膝外廉。直结于髀枢上循胁。属脊。其直者。上循 。结于膝。其支者。结于辅骨。合少阳。其直者。若上循伏兔上结于髀。聚于阴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上结颈。上挟口。合于鸠下结于鼻。上合于太阳。太阳为目上纲。阳明为目下纲。其支者。从颊结于耳前。其病。足中趾胫转筋脚跳。坚伏兔转筋。髀前肿。 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目不开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纵缓不收故僻。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之。其缓者。以桑钩钩之。即以生桑炭置之坎中。高下与坐等。以膏熨其颊。且饮美酒。啖美炙肉。不饮酒者。自强也。为之三时而已。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