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方

  (出千金方)

  治筋虚极。筋痹。好悲思。颜色苍白。四肢嘘吸。脚

  手拘挛。伸动缩五加皮(一斤)薏苡仁(半斤)枳刺(二斤)大麻仁(三斤)猪椒根皮丹参(八两)干姜咀。

  以绢袋盛。清酒四斗。渍。春夏四日。秋冬六七日。初服六七合。稍稍加。以知为度。

  牛膝汤治虚极。筋缩不能转。腰脊不能伸。苦痛。或为香港脚者。

  牛膝(酒浸切焙)防风(去叉)甘李根皮(炙锉)丹参前胡(去芦头)石斛(去根各二两橘皮(汤水一盏半

  木瓜散

  (医方大成)

  治筋虚极。好悲思。脚手拘挛。伸动缩急。腹内转痛。

  十指甲痛。数转木瓜(去瓤)虎胫骨(酥炙)五加皮(洗)当归(去芦酒浸)桑寄生人参酸枣仁(炒)盏半。姜五片。

  干地黄丸

  (出圣惠方)

  治筋虚极。益筋骨。除四肢疼痛。

  熟地黄(二两焙)酸枣仁(炒研一两)柏子仁(研)山茱萸牛膝(酒浸切焙各一两)上为

  没药散治筋虚极。骨冷。干冒邪气。走注疼痛。

  没药(研)虎骨踯躅花(各一两)附子(炮裂去皮脐)草乌头(锉炒各半两)乌头(炮制并没

  白术汤治筋虚。胞转急满。

  白术木通(细锉炒各二两)栀子仁黄芩(去黑心)赤茯苓(去黑皮各一两)榆白皮(炙食后

  人参汤治筋虚极。胞转脐下急痛。或因霍乱。或因服药。吐利过度而得者。

  人参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各一两半)白术(二两)蓼子(一握茎叶干者)上粗捣筛。每服。

  治筋绝上熬蟹脑足髓。内疮中。筋即续。

  卷十六 心脏门

  总论

  夫心主神。神者。五脏专精之本也。为帝王。盐领四方。夏王七十二日。位在南方离宫。

  火故心气通于舌。舌和则能审五味矣。心在窍为耳。夫心者火。肾者水也。水火相济。心气通于舌。舌非窍也。其通于窍者。寄见于耳。左耳丙。右耳丁。循环炎宫。上出唇口。知味荣华于耳。外主血。内主五音。心重十二两。中有三毛七孔。盛精汁三合。神名。主神。号五神居。随节应会。故云心藏脉。脉舍神。在气为吞。在液为汗。心气虚则悲不已实则笑不休。心气虚。则梦救火阳物。得其时。则梦燔灼。心气盛。则梦喜笑恐畏。厥气于心。则梦丘山烟火。凡心脏象火。与小肠合为腑。其经手少阴。与太阳为表里。其脉。相于春。王于夏。夏时万物洪盛。垂枝布叶,皆下垂如曲。故名曰钩。心脉洪大而长。洪则卫气实。实则气无从出。大则荣气萌。萌洪相薄。可以发汗。故名曰长。长洪相得。即引水浆溉灌经络。津液皮肤。太阳洪大。皆是母躯。幸得戊己。用牢根株。阳气上出。汗见于头。五内干枯。胞中空虚。医又下之。此为重虚。脉浮有表无里。阳并中其母。

  夏脉如钩。夏脉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

  反此者病病在内。

  心脉来累累如连珠。如循琅。曰平。夏以胃气为本。心脉来喘喘连属。其中微曲。曰心病来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心死。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泽。

  毛折乃死。夏胃微钩。曰平。钩多胃少。曰心病。但钩无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死于冬。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少阴者。心脉也。心者脉之合也。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发色不泽。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壬笃癸死。水胜火也。心死藏浮之实。如豆麻击手。按之益躁疾者死。夏心火王。其脉浮大而散曰平。反得弦细而之归子。为虚邪。虽病易治。反得大而缓者。是脾之乘心。子之乘母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肾之乘心。水之克火。为贼邪。大逆。十死不治肺之乘心。金之陵火。为微邪。虽病即瘥。肾乘心必癃。左手关前寸口阴绝者。无心脉也。

  苦心下热痛。掌中热。时时善呕。口中伤烂。刺手少阳。

  也。若心下有水气。忧恚发之。刺手心主。治阴。心脉来。累累如贯珠滑利。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病。四至脱精。五至死。六至命尽。手少心脉急甚为螈。微急为心痛引背。食不下。缓甚为狂笑。微缓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

  有微滑为心疝引脐。少腹鸣。涩甚为喑。微涩为血溢维厥。耳鸣癫疾。

  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其濡而散者。当病消渴自己。

  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

  故心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志为喜。喜伤心。精气并于心则喜。心虚则悲。悲则忧。

  实则时主夏。病者。时间时甚。知其源。取其输。观其应。审其害。

  病先发于心者。心痛。一日之肺。喘咳。三日之肝。胁痛支满。五日之脾。闭塞不通。

  身痛病在心。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

  假令心病北行。若食豚鱼得之。不者当以冬时发。得病以壬癸日也。

  凡心病之状。胸内痛。胁支满。两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心脉沉之小而紧。浮之不喘。苦心下聚气而痛。食不下。喜咽唾。时手足热。烦满。时忘不心病其色赤。心痛短气。手掌烦热。或啼笑骂詈。悲思愁虑。面赤身热。其脉实大而数。

  此冬刺曲泽。皆泻之。(此是手心主胞胳经)又当灸巨阙五十壮。背第五椎百壮。

  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视有余不足。而调之其输。愁忧思虑则伤心。心伤则苦心中风者。翕翕发热。不能起。心中饥而欲食。食则呕。

  心中寒者。其人病心如啖蒜齑状。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如蛊注。其脉浮者。

  自吐乃愈心伤其人劳倦。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彻背。自烦。发热当脐跳手。其脉弦。此为心脏伤所心水者。其人身体肿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阴大肿。

  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者。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

  凡心脉急。名曰心疝。少腹当有形。其以心为牡藏。小肠为之使。故少腹当有形。

  诊得心积。沉而芤。时上下无常处。病胸满悸。腹中热。面赤。咽干。心烦。掌中热。

  甚则心病烦闷少气。大热。热上伤心。呕咳吐逆。狂语。汗出如珠。身体厥冷。其脉当浮今反沉征音人者。主心声也。心声笑。其音竽。其志喜。其经手少阴。厥逆太阳。则荣卫不通。

  阴阳反错。阳气外击。阴气内伤。伤则寒。寒则虚。虚则惊掣心悸。定心汤主之。语声前宽后急。后声不续。前混后浊。口冒昧。好自笑。此为厉风入心。荆沥汤主之。心虚风寒。

  半身不遂。骨节离解。缓弱不收。便利无度。口面斜。姜附汤主之。此病不盈旬日。宜急治之。又笑而呻。呻而反忧。此为水克火。阴击阳。阴起而阳伏。伏则实。实则伤热。热则狂。闷乱冒昧。言多谬误。不可采听。此心已伤。若其人口唇正赤。可疗。青黄白黑。不可疗也。

  赤为心。心合脉。赤如鸡冠者吉。心主舌。舌是心之余。其人火形。相比于上征。赤色。广KT锐面。小头。好肩背髀。腹小。手足行安地。疾行摇肩背。肉满有气。轻财。

  少信。多虑。见事明了。好颜急心。不寿。暴死。耐春夏。不耐秋冬。秋冬感而中病。主手少阴。窍窍然。长短倾正。则心应之。正赤色小理者。则心小。小则邪弗能伤。易伤以忧。粗理者。则心大。大则虚。虚则寒。寒则忧不能伤。易伤于邪。无者。则心高。高则实。实则热。热则满于肺中。闷而善忘。难开以言。小短举者。则心下。下则藏外。

  易伤于寒。易恐以言。长者。则心坚。坚则藏安守固。弱以薄者。则心脆。脆则善病消瘅热中。直下不举者。则心端正。端正则和利难伤。向一方者。则心偏倾。偏倾则操持不一。无守司也。(一云若小短薄弱下则心下。下则虚。虚则伤寒。病忧恚内损。心暴痛而好唾。清涎口臭。虫齿痛侵唇。若高起则心高。高则实。实则热。热则满于心。闷而善忘。恐悸喉燥口痛。牙痈舌伤。小儿则便秘。口重舌。鹅口。声嘶)凡人部分陷起者。必有病生。小肠太阳为心之部。其处陷起。即病生矣。藏舍内外。部亦内外。沉浊属内。浮清居外。若外病内入。小腹满起。内病里出。所部陷没。外入内。前治阳。后补阴。

  内出外。前补阴。后泻阳。阳则实热。阴则虚寒。在阳主外。在阴主内。凡人死生休咎。则藏神前变形于外。人心前病。则口为之开张。若心前死。则枯黑语声不转。若天中等分。墓色应之。必死不治。看应增损斟酌赊促。赊则不出四百日内。促则不延旬月之间。心病少愈而卒死。何以知之。曰。赤黑色。黯点如博棋。见颜度年上。此必卒死。心绝一日死何以知之。面目回回直视肩息。立死。凡面赤目白。忧恚思虑。心气内索。面色反好。急求棺椁。

  不过十日死。又面黄目赤。不死。赤如血死。吉凶之色。若在于分部。而见。赤黑入口。此必死不出其年。名曰行尸。若年上无应。三年之中。病必死矣。

  夏火。心脉色赤。主手太阳也。夏取盛经分腠。夏者。火始治。心气始长。脉瘦气弱。

  阳气阳脉其脉本在外踝之后。应在命门之上三寸。命门者。在心上一寸也。脉根在少泽。少泽在手小手少阴之脉。独无输何也。曰。少阴者。心脉也。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为帝王。

  精神心者外经夏三月主心小肠。赤脉KT病也。其源从少阴、太阳之气。相搏而停。则荣卫不通。

  皮肉痛。起太阳。动发少阴。淫邪之气因而作。则脏腑随时受夏疫病也。其病相若。腑虚则为阴邪气所伤。身战。脉掉捉所不禁。脏实。则为阳毒所侵。内热。口开舌破。咽塞声嘶。

  故曰赤脉KT病。

  扁鹊曰。灸肾肝心三输。主治丹(一作瘅)毒。病当根据源为治。表治。阴阳调和。脏腑疾不生凡脉虚者。好惊跳不定。脉实者。洪满。凡脉虚实之应。主于心小肠。若其腑脏有病。

  从热

  卷十六 心脏门

  心实(附论)

  夫心实热。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实者。手少阴经也。病苦闭。大便不利。腹满。四肢重痛。

  以前经俱俱实

  方

  茯神汤

  (千金方)

  治心实热。口干烦渴。眠卧不安。

  茯神(去木)麦门冬(去心焙各三分)木通(锉一作通草)桂(去粗皮)知母紫菀(洗切)井华水一盏半。

  安心散

  (千金方)

  治心热满。烦闷。惊恐。

  白芍药远志宿姜(各二两)茯苓赤石脂麦门冬知母紫菀石膏(各四十二铢)二铢)上为粗动之。

  茯神丸

  (王氏博济方)

  治心实壅热。口苦舌干。涕唾稠粘。胸膈烦闷。不思

  饮食。肢体倦茯神(去木)生干地黄(洗切焙各二两)鳖甲(九肋者醋炙去裙)防风(去芦)桔梗(去瓤麸炒)赤芍药柴胡(去苗)黄(薄切各一两)上为细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十丸。食后生姜汤下。临时更加减服。

  犀角正心汤治心脏实热。胸中满闷。嗔怒不常。或头旋晕。或痛如破。

  犀角(镑)防风〔去(叉)芦〕生干地黄(焙)羌活(去芦头)菊花半夏(汤浸去滑姜汁焙)前胡(滓。

  食

  抑心气汤

  (御药院方)

  治心气实热。火气炎盛。销烁金精。肺受心邪。因而

  生疾。若人患肺黄芩(去黑心)赤茯苓(去黑皮)玄参甘草(炙锉)麦门冬(去心焙)牡丹皮升麻桔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七分。食后温服。

  人参汤治心实壅热。口苦舌干。涕唾稠粘。胸膈烦闷。不思饮食。

  人参赤茯苓(去黑皮)茯神(去木)龙骨远志(去心)麦门冬(去心焙)生干地黄(洗两)上捣筛治

  竹沥汤

  (千金方)

  治心实热。惊梦喜笑。恐畏悸惧不安。

  淡竹沥生地黄〔(汁)各一升〕石膏(八两)芍药白术人参栀子仁(各三两)赤石竹沥

  黄连散治心实热多惊。梦喜畏惧不安。

  黄连(去须)人参(去芦头)知母麦门冬(去心)栀子仁赤芍药犀角屑茯神紫菀分。

  去滓

  镇心丸治心实热。忪悸恍惚。痰壅昏倦。上盛渴燥。夜卧不安。

  丹砂(别研)人参甘草(炙锉)黄芩(去黑心各一两)凝水石(碎研二两)牛黄(研)犀头大。每服

  柴胡汤

  (一名犀角汤)

  治心脏实热。上焦壅滞。口舌生疮。或多烦渴。

  (圣惠方)柴胡(去苗)地骨皮犀角(镑)麦门冬(去心焙)葛根(锉)黄连(去须)赤芍药黄芩七分。

  去滓

  泻心汤

  (鲍氏方)

  治心实热。心下痞满。发热身重。干呕。腹鸣。溲不利。

  水谷不消。欲吐黄连(二两)半夏(三两)黄芩甘草人参(各一两)干姜(一两半)上为散。每服三钱

  冰壶丸治心生热。惊悸。化风痰。解积热。

  牛黄(别研)真珠(别研)人参白茯苓(去黑皮)安息香(去心各半两)丹砂(别研)玳粉(同安息香膏和丸。如鸡头大。每服一丸。煎人参茯苓汤化下。

  治心下坚大如盘水饮所作。

  (本草)用枳实七枚。术三两。以水一斗煎取三升。分三服。腹中软即稍减。

  朱砂膏

  (御药院方)

  镇心安神。及解热。虚损嗽血等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