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病论


  加荷叶梗七寸为引。汗多除去香薷。

  连、薷、扁、朴,清热祛暑;杏仁、陈、夏,顺气开痰;益元散,清暑宁心;荷叶梗,透邪宣窍。

  却暑调元法:治暑热盛极,元气受伤。

  石膏(四钱,煨) 滑石(三钱,飞) 白茯苓(三钱) 制半夏(一钱) 东洋人参(二钱,或用西洋人参) 麦门冬(二钱,去心) 粉甘草(六分)

  加粳米一撮为引。

  石膏、滑石,却暑泻火为君;茯苓、半夏,消暑调中为臣;暑热刑金,故以人参、麦冬保肺为佐,暑热伤气,故以甘草、粳米调元为使。

  清离定巽法:治昏倒抽搐,热极生风之证。

  连翘(三钱,去心) 竹叶(一钱五分) 细生地(四钱) 元参(三钱) 甘菊花(一钱) 冬桑叶(三钱) 钩藤钩(四钱) 宣木瓜(一钱)

  井华水煎服。

  此法治热极生风之证,故用连翘、竹叶,以清其热;热甚必伤阴,故用细地、元参,以保其阴;菊花、桑叶,平其木而定肝风;钩藤、木瓜,舒其筋而宁抽搐。大易以离为火,以巽为风,今曰清离定巽,即清火定风之谓也。

  凉解里热法:(见前)

  清热保津法:(见前)

  清宣金脏法:治热烁肺金,咳逆胸闷,身体发热。

  牛蒡子(一钱五分) 川贝母(二钱,去心) 马兜铃(一钱) 杏仁(二钱,去皮尖,研) 陈栝蒌壳(三钱) 桔梗(一钱五分) 冬桑叶(三钱)

  加枇杷叶三钱去毛蜜炙为引。

  夏日炎暑,火旺克金,宜乎清热宣气,保其金脏。法中蒡、贝、兜铃,清其肺热;杏、蒌、桔梗,宣其肺气。夫人身之气,肝从左升,肺从右降,今肺被暑热所烁,而无降气之能,反上逆而为咳矣。故佐桑叶以平其肝,弗令左升太过;杷叶以降其肺,俾其右降自然。升降如常,则咳逆自安谧矣。

  加味二陈法:(见后)

  甘咸养阴法:治热伤血络,损及阴分,潮热咳嗽。

  大干地(四钱) 龟版(三钱,炙) 阿胶(二钱,另炖冲) 旱莲草(三钱)

  女贞子(二钱) 牡丹皮(一钱五分)

  加淡菜三钱,井水煎服。

  法中干地甘寒,龟版咸寒,皆养阴之要药。阿胶甘平,淡菜咸温,并治血之佳珍。旱莲甘寒,汁黑属肾,女贞甘凉,隆冬不凋,佥能补益肾阴。佐以丹皮之苦,清血中之伏火,火得平静,则潮热咳血均愈矣。

  治乱保安法:治夏秋之间,霍乱吐泻,腹中绞痛。

  广藿香(一钱五分) 台乌药(一钱) 广木香(五分) 制半夏(一钱) 白茯苓(三钱) 茅苍术(八分,米泔浸炒) 阳春砂仁(八分,研冲)

  加伏龙肝三钱,水煎服。

  邪扰中州,挥霍扰乱,宜此法也。首用藿香、乌、木,行气分以治其乱。夏、苓、苍术,祛暑湿以保其中。更佐砂仁和其脾,伏龙安其胃,此犹兵法剿抚兼施之意也。

  挽正回阳法:治中寒腹痛,吐泻肢冷,或昏不知人,脉微欲绝。

  东洋参(三钱,米炒) 白茯苓(三钱) 于潜术(一钱,土炒) 粉甘草(五分,炙) 安桂(八分,细锉分冲) 淡附片(八分) 炮姜炭(六分) 吴茱萸(八分,泡淡)

  头服略煎,次服浓煎。

  是法即陶节 回阳救急汤,除陈、夏、五味也。盖以参、苓、术、草挽其正,炮姜、桂、附回其阳,更佐吴茱萸,破中下之阴寒,阴寒一破,有若拨开云雾,而见天与日也。

  芳香化浊法:治五月霉湿,并治秽浊之气。

  藿香叶(一钱) 佩兰叶(一钱) 陈广皮(一钱五分) 制半夏(一钱五分)

  大腹皮(一钱,酒洗) 浓朴(八分,姜汁炒)

  加鲜荷叶三钱为引。

  此法因秽浊霉湿而立也。君藿、兰之芳香,以化其浊;臣陈、夏之温燥,以化其湿;佐腹皮宽其胸腹,浓朴畅其脾胃,上中气机,一得宽畅,则湿浊不克凝留;使荷叶之升清,清升则浊自降。

  金水相生法:治疰夏眩晕神倦,呵欠烦汗,及久咳肺肾并亏。

  东洋参(三钱) 麦冬(三钱,去心) 五味子(三分) 知母(一钱五分)

  元参(一钱五分) 炙甘草(五分)

  水煎,温服。

  法内人参补肺,麦冬清肺,五味敛肺,此千金生脉饮也。主治热伤元气,气短倦怠,口渴汗多等证。今以此方治疰夏,真为合拍。加色白之知母,以清其肺,复清其肾;色黑之元参,以滋其肾,兼滋其肺;更以甘草协和诸药,俾金能生水,水能润金之妙耳。

  二活同祛法:治表里受湿,寒热身疼,腰痛等证。

  羌活(一钱五分) 防风(一钱五分) 独活(一钱五分) 细辛(五分) 茅苍术(一钱五分) 甘草(五分)

  加生姜三片,煎服。

  两感表里之湿证,此法堪施。其中羌活、防风,散太阳之表湿;独活、细辛,搜少阴之里湿;苍术燥湿气,生姜消水气;盖恐诸药辛温苦燥,故佐甘草以缓之。

  卷之四

  备用成方

  藿香正气散:治外感风寒,内伤饮食,及伤冷、伤湿,疟疾、中暑,霍乱、吐泻,凡感岚障不正之气,并宜增减用之。

  藿香 紫苏 白芷 桔梗 大腹皮 浓朴 陈皮 半夏曲 白术 茯苓 甘草加姜、枣,煎服。

  六和汤:治夏月饮食不调,内伤生冷,外伤暑气,寒热交作,霍乱吐泻,及伏暑烦闷等证。

  藿香 砂仁 杏仁 浓朴 扁豆 木瓜 人参 白术 茯苓 半夏 甘草加姜、枣,煎服。

  缩脾饮:清暑气,除烦渴,止吐泻霍乱,及暑月酒食所伤扁豆 葛根 乌梅 草果 砂仁 粉甘草丰按:正气散之白术,六和汤之人参,缩脾饮之乌梅,凡病初起者,如参、术之滞,乌梅之收,不克遽用,务宜临证时增减可也。

  香薷饮:治感冒暑气,皮肤蒸热,头痛肢倦,或烦渴,或吐泻。

  香薷 制浓朴 扁豆本方加黄连名四味香薷饮,治同。

  新加香薷饮:治暑温汗不出者。

  香薷 浓朴 鲜扁豆花 银花 连翘水煎,稍凉服。

  丰按:香薷辛温香散,宜于阴暑而不宜于阳暑也。盖阴暑无汗,用香薷以发之;阳暑多汗,用之能无害乎?李时珍曰: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犹冬月之用麻黄。由是论之,其发表之功可见矣。今人不别阴阳,一概用之则误甚。

  桂苓甘露饮:治中暑受湿,引饮过多,头痛烦渴,湿热便秘。

  石膏 寒水石 滑石 甘草 白术 茯苓 猪苓 泽泻 肉桂丰按:河间制是方,以膏、寒、滑、草清其暑热,佐以五苓利其湿热。如舌苔白者,或黄泽者,皆可用之;稍干燥者,是暑热将化为火,肉桂又当禁用。

  竹叶石膏汤:治伤暑发渴,脉虚。

  竹叶 石膏 人参 甘草 麦冬 制夏加粳米、生姜,水煎,温服。

  人参白虎汤:治太阳中 ,身热汗出,恶寒足冷,脉微口渴。

  人参 石膏 知母 甘草加粳米为引。先煮石膏数十沸,再投药米,米熟汤成,温服。

  丰按:斯二方,皆长沙所作,人皆知长沙之书,专治伤寒,谁知其亦治暑乎!故丰尝谓欲治六气之时邪,总当先读伤寒书而后可。

  六一散:治伤寒中暑,表里俱热,烦热口渴,小便不通,泻痢暑疟,霍乱吐泻。

  滑石(六两,水飞) 甘草(一两)

  为末,灯心汤调下。

  此方是河间所作也,一名天水散。少加辰砂以清心,名益元散;少加薄荷以清肺,名鸡苏散:少加青黛以清肝,名碧玉散。治同。

  三石汤:治暑温蔓延三焦,舌滑微黄,邪在气分者。

  生石膏 寒水石 飞滑石 通草 杏仁 竹茹 银花 金汁水煎,温服。

  清营汤:治暑温逼近心包,舌赤烦渴,不寐谵语。舌苔白滑,不可与也。

  元参 丹参 生地 麦冬 黄连 竹叶 连翘 银花 犀角水煎,温服。

  丰按,鞠通先生云:温者热之渐,热者温之极也,暑温较暑热为轻者,不述可知。此二方乃大寒之剂,治暑温似乎过峻,试问治暑热之病,将何寒药所用耶?窃谓治暑热,二方最可,治暑温,不若丰之清凉涤暑法为稳。

  来复丹:治上盛下虚,里寒外热,及伏暑泄泻,中 冒暑。

  玄精石 硝石 硫黄 五灵脂 青皮 陈皮米饮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开水送下。

  丰按:此丹可备中暑之急。

  介宾玉女煎:治水亏火盛,六脉浮洪滑大,烦热干渴,失血等证。

  生石膏 知母 麦冬 熟地 牛膝水煎服。如火盛极者,加栀子、地骨皮之属。

  丰按:此方,以生地易熟地最妥。

  生脉散:治热伤元气,气短倦怠,口渴多汗,肺虚而咳。

  人参 麦冬 五味子水煎服。

  清暑益气汤:治长夏湿热炎蒸,四肢困倦,精神减少,胸满气促,身热心烦,口渴恶食,自汗身重,肢体疼痛,小便赤涩,大便溏黄,而脉虚者。

  人参 黄 白术 炙草 麦冬 五味子 苍术 神曲 青皮 陈皮 黄柏 泽泻 升麻 葛根 当归加姜、枣,煎服。

  丰按:千金生脉散,治热伤元气,热中无湿,所以用麦冬以清热,人参以补气,五味以敛气,无湿之证,故用甘凉滋脏无害也。东垣清暑益气汤,治暑伤元气,暑中有湿,所以用柏、苍、陈、泽等药于益气之中,有湿之证,故佐苦燥通利无害也。古人用药,少而不漏,多而不乱,学人当细玩之。

  浆水散:治中暑泄泻,多汗脉弱。

  炮姜 附子 炙甘草 肉桂 高良姜 醋炒半夏浆水煎,去滓冷服。

  《医通》曰:浆水者,乃秫米和曲酿成,如醋而淡。《集解》曰:泄利浆水,澄澈清冷。观此二说,全不相合,丰每用是方,以土浆煎药,无不取效,似不必辨其孰是。考土浆之功能、主治泻痢,入此方中,最合拍耳。

  冷香饮子:治中暑,内夹生冷冻饮料食,腹痛泻痢。

  附子 草果 橘红 炙草加生姜,水煎,冷服。

  大顺散:治冒暑伏热,引饮过多,脾胃受湿,霍乱吐泻。

  干姜 肉桂 杏仁 甘草共为末,每服二钱,沸汤调服。

  丰按:浆水散,冷香饮子,皆治中暑之泄泻,而用姜、附之热剂,其实治暑月之阴寒,非治阳暑之证,可想而知矣。大顺散,亦然也。所以治暑宜分阴阳,弗执暑为阳邪之说耳。

  痧疫回春丹:治一切痧疫神效。

  苍术(二两) 雄黄(七钱,飞净) 沉香(六钱) 丁香(一两) 木香(一两)

  郁金(一两) 蟾酥(四钱) 麝香(一钱)

  共研细末,水泛为丸,加飞净朱砂为衣,每服五厘,开水吞服,亦可研末吹鼻。

  丰按:此丹治痧极妥,无论风、暑、阴、阳、红、乌、闷、绞等痧,皆可治之。倘能辨者,于药引中变动可也。

  行军散:治霍乱痧疫,去一切秽恶。

  西牛黄(一钱) 当门子(一钱) 雄黄(八钱,飞净) 火硝(三分) 蓬砂(一钱) 梅冰(一钱) 飞金(二十页) 真珠(一钱)

  八味各研极细,再合擂匀,每二、三分冷开水下。

  绛雪(一名红灵丹):治霍乱吐泻,痧胀时疫等证。

  朱砂(一两) 雄黄(六钱,飞) 飞金(五十页) 礞石(四钱, ) 牙硝(一两) 蓬砂(六钱) 当门子(三钱) 梅片(三钱)

  共研极细末,每一分开水送下。

  丰按:此二方,皆可援一时之急,凡有求名远处者,觅利他方者,皆可预藏于箧,以备自用,或可济人。

  紫雪:治内外烦热,一切火证。

  寒水石 石膏 滑石 磁石 硝石 朴硝 辰砂 沉香 木香 丁香 麝香升麻 元参 羚羊角 犀角 甘草 黄金合成退火气,冷开水调服每一、二钱。

  丰按:是方药力峻猛,体非强壮,证非实火,不宜浪用。尝见今之医者,一遇神昏谵语,不分虚实,遂谓邪入心包,随手用之,毫无忌惮。倘郑声喃喃,由心神不足而致者,一妄用之,祸必旋踵。临证之际,当分虚实而施,庶无差误。

  黄龙汤:治失下循衣撮空,体虚热盛,不下必死。

  大黄 浓朴 枳实 芒硝 熟地黄 当归 人参照常煎服。

  丰按:此方治热病已成可下之证。医者因其体虚,当下失下,而成撮空理线,循衣摸床等证,所以用攻补兼施之方,荡其邪而不伤正,补其正而不碍邪,诚稳妥之良方,今医畏用何哉?

  卷之四

  临证治案

  阴暑误用阳暑之药古黔吴某,晚餐之后,贪凉而睡,醒来头痛畏寒,壮热无汗,气口脉紧,舌苔边白中黄。丰曰:此阴暑兼食之证也。即以藿香正气散去白术,加香薷治之,服一煎未有进退。又更一医,遂驳阴暑之谬,暑本属阳,何谓为阴?见病患身热如火,遂用白虎汤加芦根、连翘等药。初服一帖,似得小效,继服一帖,即谵语神昏,频欲作呕,舌苔灰黑。医谓邪入心包,照前方再加犀角、黄连、紫雪等品,服下全无应验,仍求丰诊。其脉右胜于左,形力并强,此邪尚在气分,犹未逆传心包,视其舌苔,灰黑而浓,依然身热昏谵呕逆等证。窃思其邪必被寒凉之药所阻,非温宣透法,不克望其转机。当用杏仁、薤白、豆卷、藿香、神曲、蔻仁、香薷、橘壳,加益元散合为一剂,服头煎热势益剧,次煎通身有汗,则壮热渐退尽矣。来邀复诊,神未清明,谵语仍有,舌苔未退,更觉焦干,右脉仍强,愈按愈实。丰曰:汗出热退,理当脉静津回,神气清爽,今不然者,定有燥结留于肠胃。思表邪退尽,攻下无妨,用黄龙汤以芒硝改元明粉,以人参换西洋参,服下半日许,遂得更衣,诸恙忽退,继用苏土养阴之法,日渐全可。

  或问曰:彼医证虽误治,谓暑本属阳,何谓为阴?亦似近理,其说当有所本也。答曰:然也,即《条辨》有云:暑字从日,日岂阴物乎?暑中有火,火岂阴邪乎?殊不知前贤取阴暑二字之义。阴,阴寒也;暑,暑月也。暑月伤于阴寒,故名阴暑。曰:何不以伤寒名之?曰:寒乃冬令之气,在暑月不能直指为寒,盖恐后学不明时令,先贤之用心,亦良苦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