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时病论
时病论
卷之五 夏伤于暑秋必疟大意
牝疟
《金匮》云:疟多寒者,名曰牝疟。赵以德不辨鱼鲁,注为邪在心而为牡。喻嘉言亦为邪伏于心,心为牡脏,即以寒多热少之疟,名为牡疟。二公皆以牝疟为牡,又皆谓邪藏于心。石顽已正其非,堪为来学之圭臬也。乃曰:若系邪气内藏于心,则但热而不寒,是为瘅疟。此则邪气伏藏于肾,故多寒而少热,则为牝疟。以邪气伏结,则阳气不行于外,故作外寒。患斯证者,真阳素虚之体为多,缘当盛夏之时,乘凉饮冷,感受阴寒,或受阴湿,其阳不能制阴邪之胜。故疟发时,寒盛热微,惨戚振栗,病以时作,其脉必沉而迟,面色必淡而白。宜以宣阳透伏法治之,因寒者姜、附为君,因湿者苍、果为主,日久不愈,温补之法为宜。
卷之五 夏伤于暑秋必疟大意
痰疟
痰疟者,因夏月多食瓜果油腻,郁结成痰;或素系痰体,其痰据于太阴脾脏,伏而不发,一旦外感凉风,痰随风起,变为疟病矣。初发之时,头痛而眩,痰气呕逆,寒热交作,脉来弦滑之象。古谚云:无痰不作疟,岂不然乎?宜以化痰顺气法,加草果、藿香治之。如昏迷卒倒者,宜以宣窍导痰法,加浓朴、草果、苏合香丸治之。肥盛之人,痰药更宜多用。
卷之五 夏伤于暑秋必疟大意
食疟
食疟者,即胃疟也。因于饮食失节,饥饱不常,谷气乖乱,营卫失和,一有不谨,则外邪冒之,遂成疟疾矣。其证寒已复热,热已复寒,寒热交并,噫气恶食,食则吐逆,胸满腹胀,脉滑有力,或气口紧盛者,宜以楂曲平胃法,加藿香、草果治之。如脉迟滞,必兼寒也,可加干姜、白蔻。如脉缓钝者,必兼湿也,可加半夏、茯苓。食疟之证,兼寒兼湿为多,法当分治。
或问曰:介宾之书,谓疟疾之作,无非外邪为之本,岂果因食因痰有能成疟者耶?据此而论,痰食是为兼证,今先生专列痰疟、食疟之门何也?丰曰:素来痰体,加感凉风而致疟者,以痰为本,故曰痰疟。饮食停积,加受外邪而致疟者,以食为本,故曰食疟。如前所论暑、风、寒、湿、温、瘴、瘅、牝等疟,倘有头眩呕逆脉滑者,是痰为兼证也;噫气恶食脉紧者,是食为兼证也,遂不能以痰疟、食疟名之。本证兼证,讵可以不辨哉!
卷之五 夏伤于暑秋必疟大意
疫疟
疫疟之为病,因天时寒热不正,邪气乘虚而袭膜原,欲出表而不能透达,欲陷里而未得空隙,故作寒热往来,或一日二、三次,或一次而无定期也。寒轻热重,口渴有汗,右脉多胜于左,是为疫疟也。盖疫者役也,若役使然,大概沿门合境,长幼之疟相似者,皆可以疫名之。竟不必拘于一定之见证,当随时令而治,此司天运气之所宜考也,拟以宣透膜原法为主。
卷之五 夏伤于暑秋必疟大意
鬼疟
鬼疟者,因卒感尸疰客忤,寒热日作,恶梦多端,时生恐怖,言动异常,脉来乍大乍小者是。俗云夜发为鬼疟者非。独有通一子谓无鬼疟,不啻阮瞻一流人也。丰历见之,患是证者,都系体弱属阴之人,而强壮属阳之体,无一患者。古云:壮士不病疟,殆指鬼疟而言。拟用驱邪辟祟法治之……。
程曦曰:(佚)
卷之五 夏伤于暑秋必疟大意
虚疟
元气本虚,感邪患疟,名虚疟也。其证寒热交作,自汗倦卧,饮食并减,四肢乏力,脉象举按俱弦,寻之则弱,宜以补气升阳法治之。又有久患疟疾,脾胃累虚,亦名虚疟也。盖胃虚则恶寒,脾虚则发热,寒则洒洒,热则烘烘,脉象浮之则濡,按之则弱,此宜营卫双调法,则疟疾不截而自罢矣。倘有肢凉便泻者,均加附子、干姜。或吐涎不食者,并加砂仁、半夏。治虚疟之法,尽于斯矣。
卷之五 夏伤于暑秋必疟大意
劳疟
劳疟者,因疟疾日久延为痨也。或因久病劳损,气血两虚而病疟也。或因劳役过度,营卫空虚而患疟也。
脉象或软或弱,或小滑,或细数,发热恶寒,寒中有热,热中有寒,或发于昼,或发于夜,每遇小劳即发。
气虚者多汗,饮食少进。血虚者,午后发热,至晚微汗乃解。此似疟非疟也,若误为疟治,而投剥削之剂,未有不成瘵疾者也。拟用营卫双调法,气虚者倍加参、 ,血虚者倍加归、芍。倘寒热厘清,按时而至,脉兼弦象,显出少阳兼证,始可佐柴胡、青蒿,否则不可耳。
卷之五 夏伤于暑秋必疟大意
疟母
凡疟经年不愈者,谓之老疟。或食积,或痰涎,或瘀血,皆能结成痞块,藏于腹胁,作胀而痛,令人多汗,谓之疟母。亦有因调治失宜,营卫俱虚,或截疟太早,邪伏肝经胁下,而成痞块者。丰历见之,其痞居左胁者为多。盖左胁属肝,当补虚之中,兼以疏肝为治。宜用调中畅气法去 、术、甘、荷,加青皮、鳖甲、牡蛎、半夏治之。如形气未衰,块痛甚者,蓬、棱、肉桂,并可加入。倘偏用攻破剥削,以治其块,而罔顾其正者,延为中满,遂不可医,可不谨欤!
卷之五 夏伤于暑秋必疟大意
三日疟
三日疟,又名三阴疟,间两日而发者是也。丹溪曰:发于子午卯酉日者为少阴疟,寅申巳亥日者为厥阴疟,辰戌丑未日者为太阴疟。其说似乎近理,然介宾、路玉皆驳为非,悉以轩岐之训为准则也。经曰:时有间二日,或至数日而发者,邪气与卫气客于六腑,而有时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数日乃作也。李念莪释云:客,犹言会也。邪在六腑,则气远会稀,故间二日,或休数日也。由是观之,丹溪之言,不足为训。盖间二日而作者,以邪气深客于腑,是与卫气相失而然,宜以双甲搜邪法治之。如阴虚之体,益以首乌、当归;阳虚之体,益以鹿霜、潞党。至间数日而作者,其邪愈深,不待言矣。凡邪深陷者,必因正气空虚,当用补气升阳法,助其既虚之正,提其已陷之邪,使正气复旺,邪气自出,则疟不驱自遁矣。
或问:先生论疟,既及三阴,而不及三阳者何也?答曰:丹溪分别三阴,前贤已驳之矣。今既问及三阳,不得不略言之。大概疟在太阳则寒重,法当汗之。在阳明则热重,法当清之。在少阳则寒热往来,法当和之。
又问:诸疟悉详,何独遗胎疟一证?究竟何如?曰:胎疟今之俗名也。有谓襁褓小儿患疟为胎疟,有谓从未患疟为胎疟,又以母年之多寡,与疟期相应,此未尽然。总之,无论其襁褓壮年,而未曾患疟者,悉称为胎疟也。仍当分暑、风、寒、湿等疟而治。历尝见之,较诸疟逾格缠绵,最难速愈,必俟其势衰微,方可断截耳。
卷之五 夏伤于暑秋必疟大意
伏暑
伏天所受之暑者,其邪盛,患于当时;其邪微,发于秋后,时贤谓秋时晚发,即伏暑之病也。是时凉风飒飒,侵袭肌肤,新邪欲入,伏气欲出,以致寒热如疟,或微寒,或微热,不能如疟厘清。其脉必滞,其舌必腻,脘痞气塞,渴闷烦冤,每至午后则甚,入暮更剧,热至天明得汗,则诸恙稍缓。日日如是,必要二、三候外,方得全解。倘调理非法,不治者甚多。不比风寒之邪,一汗而解,温热之气,投凉则安。
拟用清宣温化法,使其气分开,则新邪先解,而伏气亦随解也。然是证变易为多,其初起如疟,先服清宣温化法。倘畏寒已解,独发热淹绵,可加芦、竹、连翘,本法内之半夏、陈皮,乃可删去,恐其温燥之品,伤津液也。其舌苔本腻,倘渐黄、渐燥、渐黑、渐焦,是伏暑之热,已伤其阴,于本法内可加洋参、麦冬、元参、细地治之。倘神识昏蒙者,是邪逼近心包,益元散,紫雪丹,量其证之轻重而用。倘壮热舌焦,神昏谵语,脉实不虚,是邪热归并阳明,宜用润下救津法治之。如年壮体强,以生军易熟军,更为有力。种种变证,务在临证之时,细审病之新久,体之虚实,按法用之,庶无差忒耳。
或问曰:曾见禹载书中论伏暑,谓三伏之时,以书晒曝烈日之中,随即收藏于笥,火气未散,冬时启笥,触之遂病。今是论中全未言及,得毋遗漏乎?答曰:子诚刻舟求剑也,此不过偶一有之之证。若此论之,则伏暑之证,专病晒书之家,而无书晒者则不病;专病在冬,而三秋则不病,可发一笑。
卷之五 夏伤于暑秋必疟大意
秋暑
(附:秋凉)
七月大火西流,暑气渐减,而凉气渐生,其时炎HT 尚存,一如盛夏,亦有较盛夏更热之年,人感其热而病者,为秋暑,即世俗所称秋老虎是也。斯时湿土主气,犹是暑湿交蒸,但见壮热烦渴,蒸蒸自汗,脉象洪濡或数,是秋暑之证,其治法与阳暑相同,亦宜清凉涤暑法。倘交秋令以来,凉气袭人,人感其气,即患头痛恶寒,发热无汗,脉象浮弦或紧,是秋凉之证,其治法与阴暑无异,亦宜辛温解表法。若交秋分之后,燥金主气,遇有秋凉之见证者,是为燥之胜气,宜用苦温平燥法。遇有秋暑之见证者,是为燥之复气,宜用甘寒生津法。每见近时之医,不究六气者多,一交秋令,便云秋燥。不知初秋烦热,是为秋暑;又不知斯时湿土主令,指暑指湿,而为燥气,不甚谬哉!
卷之五
拟用诸法
清营捍疟法:治暑疟恶寒壮热,口渴引饮。
连翘(一钱五分,去心) 竹叶(一钱五分) 扁豆衣(二钱) 青蒿(一钱五分) 木贼草(一钱) 黄芩(一钱,酒炒) 青皮(一钱五分)
加西瓜翠衣一片为引。
此治暑疟之法也。夫暑气内舍于营,故君以翘、竹清心,却其上焦之热。臣以扁衣解暑,青蒿祛疟。
佐以木贼发汗于外,黄芩清热于内。古云疟不离乎少阳,故使以青皮引诸药达少阳之经,瓜翠引伏暑透肌肤之表。
辛散太阳法:治风疟寒少热多,头痛自汗,兼治伤寒伤湿。
嫩桂枝(一钱) 羌活(一钱五分) 防风(一钱五分) 甘草(五分) 前胡(一钱五分) 淡豆豉(三钱)
加生姜二片,红枣三枚,煎服。
凡外邪袭人,必先伤于太阳之表。疟虽因于伏暑,又必因外感秋风而触发也。盖风疟有风在表,故宜辛散之方。其中桂、羌、防、草,即成方桂枝羌活汤,本治风疟之剂也。内加前胡散太阳,复泄厥阴。淡豉解肌表,且祛疟疾。更加攘外之姜,安内之枣,表里俱安,何疟之有哉!宣透膜原法:治湿疟寒甚热微,身痛有汗,肢重脘懑。
浓朴(一钱,姜制) 槟榔(一钱五分) 草果仁(八分,煨) 黄芩(一钱,酒炒) 粉甘草(五分) 藿香叶(一钱) 半夏(一钱五分,姜制)
加生姜三片为引。
此师又可达原饮之法也。方中去知母之苦寒及白芍之酸敛,仍用朴、槟、草果,达其膜原,祛其盘踞之邪,黄芩清燥热之余,甘草为和中之用,拟加藿、夏畅气调脾,生姜破阴化湿,湿秽乘入膜原而作疟者,此法必奏效耳。
清凉透邪法:(见前)
清热保津法:(见前)
宣窍导痰法:(见前)
芳香化浊法:(见前)
和解兼攻法:治寒热疟疾,兼之里积。
柴胡(一钱五分) 黄芩(一钱,酒炒) 半夏(一钱五分,姜制) 甘草(六分)
元明粉(二钱) 熟军(二钱) 枳壳(一钱五分)
流水煎服。
柴、芩、夏、草以和解,元明、军、枳以攻里,此仿长沙大柴胡之法也。
甘寒生津法:治瘅疟独热无寒,手足热而欲呕。
大生地(五钱) 大麦冬(三钱,去心) 连翘(三钱,去心) 竹叶(一钱五分) 北沙参(三钱) 石膏(四钱,煨)
加蔗浆、梨汁每一盏冲服。
《金匮》瘅疟条下,但云:以饮食消息止之。嘉言主以甘寒生津可愈。丰立是法,即遵斯训也。首用生地、麦冬,甘寒滋腻以生津液。此证不离心肺胃三经,故以翘、竹清心,沙参清肺,膏、蔗清胃,梨汁生津。
宣阳透伏法:治牝疟寒甚热微,或独寒无热。
淡干姜(一钱) 淡附片(一钱) 浓朴(一钱,姜制) 苍术(一钱,土炒)
草果仁(一钱,煨) 蜀漆(一钱五分)
加白豆蔻三颗,去壳细研分冲。
干姜宣其阳气,附子制其阴胜,浓朴开其滞气,苍术化其阴湿,草果治独胜之寒,蜀漆逐盘结之疟,佐以豆蔻,不惟透伏有功,抑且散寒化湿,施于牝疟,岂不宜乎!化痰顺气法:(见前)
楂曲平胃法:(见前)
驱邪辟祟法:治鬼疟寒热日作,多生恐怖,脉来乍大乍小。
龙骨(三钱, ) 茯苓(三钱,雄黄染黄) 茅苍术(一钱,土炒) 广木香(五分) 柏子仁(三钱,正粒) 石菖蒲(五分)
加桃叶七片为引。
(方解删)
补气升阳法:治气虚患疟,寒热汗多,倦怠食减。
西潞参(三钱,米炒) 上黄 (二钱,蜜炙) 于潜术(二钱,米炒) 粉甘草(五分,炙) 广陈皮(一钱五分) 当归身(二钱,酒炒) 绿升麻(五分) 柴胡梢(五分)
加生姜二片、红枣三枚为引。
此东垣补中益气汤也。首用参、 、术、草以补其气,陈皮以行其气,弗使补而呆滞,俾其补而灵动也。当归以活其血,血气流行,则邪不能容矣。升、柴提其疟邪,姜、枣和其营卫。此方治虚疟,最为确当。
营卫双调法:治洒寒烘热,脉濡且弱,虚疟、劳疟并宜。
嫩桂枝(一钱) 黄 皮(二钱,蜜炙) 当归身(一钱五分,土炒) 白芍(一钱,土炒) 西潞参(三钱) 甘草(五分,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