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新修本草
新修本草
此即青木香也。永昌不复贡,今皆从外国舶上来,乃云大秦国。以疗毒肿,消恶气,有验。今皆用合香,不入药用。
惟制蛀虫丸用之,常能煮以沐浴,大佳尔。
〔谨案〕此有二种,当以昆仑来者为佳,出西胡来者不善。叶似羊蹄而长大,花如菊花,其实黄黑,所在亦有之。
卷第六
龙胆
味苦,寒、大寒,无毒。主骨间寒热,惊痫,邪气,续绝伤,定五脏,杀蛊毒。除胃中伏热,时气温热,热泄下痢,去肠中小虫,益肝胆气,止惊惕。久服益智,不忘,轻身耐老。一朐,二月、八月、十一月、十二月采根,阴干。
贯众为之使,恶防葵、地黄。今出近道,吴兴为胜。状似牛膝,味甚苦,故以胆为名。
卷第六
菟丝子
味辛、甘,平,无毒。主续绝伤,补不足,益气力肥健,汁去面 ,养肌,强阴,坚筋骨,主茎中寒,精自出,溺有余沥,口苦,燥渴,寒血为积,久服明目,轻身延年。一名生菟芦,一名菟缕,一名 蒙,一名玉女,一名赤网,一名菟累。生朝鲜川泽田野,蔓延草木之上,色黄而细为赤网,色浅而大为菟累。九月采实,曝干。
得酒良,薯蓣、松脂为之使,恶 菌,宜丸不宜煮。田野墟落中甚多,皆浮生篮、 麻、蒿上。旧言下有茯苓,上生菟丝,今不必尔。其茎挪以浴小儿,疗热痱用。其实,先须酒渍之一宿,《仙经》、俗方并以为补药。
卷第六
巴戟天
味辛、甘,微温,无毒。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补中,增志,益气。
疗头面游风,小腹及阴中相引痛,下气,补五劳,益精,利男子。生巴郡及下邳山谷。二月、八月采根,阴干。
覆盆子为之使,恶朝生、雷丸、丹参。 今亦用建平、宜都者,状如牡丹而细,外赤内黑,用之打去心。
〔谨案〕巴戟天苗,俗方名三蔓草。叶似茗,经冬不枯,根如连珠,多者良,宿根青色,嫩根白紫,用之亦同。连珠肉浓者为胜。
卷第六
白英
味甘,寒,无毒。主寒热,八疸,消渴,补中益气。久服轻身延年。一名谷菜,一名白草。生益州山谷。春采叶,夏采茎,秋采花,冬采根。
诸方药不用。此乃有斛菜,生水中,人蒸食之。此乃生山谷,当非是。又有白草,叶作羹饮,甚疗劳,而不用根华。
益州乃有苦菜,土人专食之,皆充健无病,疑或者此。
〔谨案〕此瓜,小长而五丫。实圆,若龙葵子,生青,熟紫黑,煮汁饮,解劳。东人谓之白草。陶云白草,似识之,而不的辨。
卷第六
白蒿
味甘,平,无毒。主五脏邪气,风寒湿痹,补中益气,长毛发令黑,疗心悬,少食常饥。
久服轻身,耳目聪明不老。
生中山川泽,二月采。
蒿类甚多,而俗中不闻呼白蒿者,方药家既不用,皆无复识之,所主疗既殊佳,应更加研访。服食七禽散云:白兔食之,仙。与前 子同法耳。
〔谨案〕《尔雅》:蘩(音烦),皤(音婆)蒿,即白蒿也。此蒿叶粗于青蒿,从初生至枯,白于众蒿,欲似细艾者,所在有之也。
卷第七
肉苁蓉
味甘、酸、咸,微温,无毒。主五劳七伤,补中,除茎中寒热痛,养五脏,强阴,益精气,多子,疗妇人症瘕,除膀胱邪气、腰痛,止痢。久服轻身。生河西山谷及代郡雁门。五月五日采,阴干。
代郡雁门属并州,多马处便有,言是野马精落地所生。生时似肉,以作羊肉羹,补虚乏极佳,亦可生啖。芮芮河南间至多。今第一出陇西,形扁广,柔润,多花而味甘。次出北国者,形短而少花。巴东、建平间亦有,而不如也。
〔谨案〕此注论草苁蓉,陶未见肉者。今人苁蓉,功力殊胜。比来医人,时有用者。
卷第七
地肤子
味苦,寒,无毒。主膀胱热,利小便,补中,益精气,去皮肤中热气,散恶疮疝瘕,强阴。久服耳目聪明,轻身耐老,使人润泽。一名地葵,一名地麦。生荆州平泽及田野。八月、十月采实,阴干。
今田野间亦多,皆取茎苗为扫帚。子微细,入补丸散用。《仙经》不甚须。
〔谨案〕地肤子,田野人名为地麦草,叶细茎赤,多出熟田中,苗极弱,不能胜举。今云堪为扫帚,恐人未识之。《别录》云:捣绞取汁,主赤白痢,洗目,去热暗、雀盲、涩痛。苗灰,主痢亦善。北人亦名涎衣草。
卷第七
忍冬
味甘,温,无毒。主寒热身肿。久服轻身,长年益寿。十二月采,阴干。
今处处皆有,似藤生,凌冬不凋,故名忍冬。人惟取煮汁以酿酒,补虚疗风。《仙经》少用。此既长年益寿,甚可常采服。凡易得之草,而人多不肯为之,更求难得者,是贵远贱近,庸人之情乎?〔谨案〕此草藤生,绕覆草木上。苗茎赤紫色,宿者有薄白皮膜之。其嫩茎有毛,叶似胡豆,亦上下有毛。花白蕊紫。今人或以络石当之,非也。
卷第七
蒺藜子
味苦、辛、温、微寒、无毒。主恶血,破症结积聚,喉痹,乳难。身体风痒,头痛,咳逆,伤肺,肺痿,止烦,下气。小儿头疮,痈肿,阴溃,可作摩粉。其叶,主风痒,可煮以浴。久服长肌肉,明目,轻身。一名旁道,一名屈人,一名止行,一名豺羽,一名升推,一名即梨,一名茨。生冯翊平泽或道旁。七月、八月采实,曝干。
乌头为之使。多生道上,而叶布地,子有刺,状如菱而小。长安最饶,人行多着木屐。
今军家乃铸铁作之,以布敌路,亦呼蒺藜。《易》云:据于蒺藜,言其凶伤。《诗》云:墙有茨方用甚希耳。
卷第七
防风
味甘、辛,温,无毒。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胁痛胁风,头面去来,四肢挛急,字乳金疮内痉。久服轻身。叶,主中风热汗出。
一名铜芸,一名茴草,一名百枝,一名屏风,一名 根,一名百蜚。生沙苑川泽及邯郸、琅、上蔡。二月、十月采根,曝干。
得泽泻、蒿本疗风,得当归、芍药、阳起石、禹余粮疗妇人子藏风,杀附子毒,恶干姜、藜芦、白蔹、芫花,畏萆。郡县无名沙苑。今第一出彭城、兰陵,即近琅 者。郁州百市亦得之。次出襄阳、义阳县界,亦可用,即近上蔡者。
唯实而脂润,头节坚如蚯蚓头者为好。
俗用疗风最要,道方时用。
〔谨案〕今出齐州、龙山最善,淄州、兖州、青州者亦佳。叶似牡蒿、附子苗等。《别录》云:叉头者,令人发狂;叉尾者,发痼疾。子似胡荽而大,调食用之香,而疗风更优也。沙苑在同州南,亦出防风,轻虚不如东道者,陶云无沙苑,误矣。
襄阳、义阳、上蔡,元无防风,陶乃妄注尔。
卷第七
石龙刍
味苦,微寒、微温,无毒。主心腹邪气,小便不利,淋闭,风湿,鬼疰,恶毒。补内虚不足,疗痞满,身无润泽,出汗,除茎中热痛,杀鬼疰恶毒瓦斯。久服补虚羸,轻身,耳目聪明,延年。一名龙须,一名草续断,一名龙珠,一名龙华,一名悬莞,一名草毒。九节多味者,良。生梁州山谷湿地。五月、七月采茎,曝干。
茎青细相连,实赤,今出近道水石处,似东阳龙须;以作席者,但多节尔。
〔谨案〕《别录》云:一名方宾,主疗蛔虫,及不消食尔。
卷第七
络石
味苦,温、微寒,无毒。主风热,死肌,痈伤,口干,舌焦,痈肿不消,喉舌肿不通,水浆不下,大惊入腹,除邪气,养肾,主腰髋痛,坚筋骨,利关节,久服轻身,明目,润泽,好神。一名石鲮,一名石蹉,一名略石,一名明石,一名领石,一名悬石。生太山川谷,或石山之阴,或高山岩石上,或生人间。正月采。
杜仲、牡丹为之使,恶铁落,畏贝母、菖蒲。 不识此药,仙俗方法都无用者,或云是石类。既云或生人间,则非石,犹如石斛等,系石以为名尔。
〔谨案〕此物,生阴湿处,冬夏常青,实黑而圆,其茎蔓延绕树石侧。若在石间者,叶细浓而圆短;绕树生者,叶大而薄。人家大良。以其苞络石、木而生,故名络石。《别录》谓之石龙藤,主疗蝮蛇疮,绞取汁洗之,服汁亦去蛇毒心闷。刀斧伤诸疮,封之立瘥。
卷第七
千岁汁
味甘,平,无毒。主补五脏,益气,续筋骨,长肌肉,去诸痹。久服轻身不饥,耐老,通神明。一名 芜。生太山川谷。
作藤生,树如葡萄,叶如鬼桃,蔓延木上,汁白。今俗人方药都不复识用此,《仙经》数处须之,而远近道俗,咸不识此,非甚是异物,正是未研访寻识之尔。
〔谨案〕即 藤汁也,此藤有得千岁者,茎大如碗,冬惟叶凋,茎终不死。藤汁味甘,子味甘、酸,苗似葡萄,其茎主哕逆大善,伤寒后呕哕更良。
卷第七
黄连
味苦,寒、微寒,无毒。主热气,目痛 伤泣出,明目,肠 ,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五脏冷热,久下泄 ,脓血,止消渴,大惊,除水利骨,调胃,浓肠,益胆,疗口疮。久生巫阳川谷及蜀郡太山。二月、八月采。
黄芩、龙骨、理石为之使,恶菊花、芫花、玄参、白藓,畏款冬,胜乌头,解巴豆毒。
巫阳在建平。今西间者色浅而虚,不及东阳、新安诸县最胜。临海诸县者不佳。用之当布裹 去毛,令如连珠。俗方多疗下痢及渴,道方服食长生。
〔谨案〕蜀道者粗大节平,味极浓苦,疗渴为最。江东者节如连珠,疗痢大善。今沣州者更胜。
卷第七
沙参
味苦,微寒,无毒。主血积惊气,除寒热,补中,益肺气。疗胃痹心腹痛,结热邪气,头痛,皮间邪热,安五脏,补中。久服利人。一名知母,一名苦心,一名志取,一名虎须,一文希。生河内川谷及宛朐般阳续山。二月、八月采根,曝干。
恶防己,反藜芦。今出近道,丛生,叶似枸杞,根白实者佳。此沙参并人参、玄参、丹参、苦参是为五参,其形不尽相类,而主疗颇同,故皆有参名。又有紫参,正名牡蒙,在中品。
〔谨案〕紫参、牡蒙各是一物,非异名也。今沙参出华州为善。
卷第七
丹参
味苦,微寒,无毒。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破症,除瘕,止烦满,益气。养血,去心腹痼疾结气,腰脊强脚痹,除风邪留热。久服利人。一名 蝉草,一名赤参,一名木羊乳。生桐柏山川谷及太山。五月采根,曝干。
畏咸水,反藜芦。 此桐柏山,是淮水源所出之山,在义阳,非江东临海之桐柏也。今近道处处有,茎方有毛,紫花,时人呼为逐马。酒渍饮之,疗风痹。道家时有用处,时人服之多眼赤,故应性热,今云微寒,恐为谬矣。
〔谨案〕此药,冬采良,夏采虚恶。
卷第七
王不留行
味苦、甘,平,无毒。主金疮,止血,逐痛出刺,除风痹内寒。止心烦,鼻衄,痈疽,恶疮, 乳,妇人难产。久服轻身,耐老,增寿。生太山山谷,二月、八月采。
今处处有。人言是蓼子,亦不耳。叶似酸浆,子似松子。而多入痈 方用之。
卷第七
蓝实
味苦,寒,无毒。主解诸毒,杀蛊 疰鬼螫毒,久服头不白,轻身。其叶汁,杀百药毒,解野狼毒、射罔毒。其茎叶,可以染青。生河内平泽。
此即今染 碧所用者。至解毒,人卒不能得生蓝汁,乃浣 布汁以解之,亦善。以汁涂五心又止烦闷。尖叶者为胜,甚疗蜂螫毒。
〔谨案〕蓝实,有三种:一种围径二寸许,浓三、四分,出岭南,云疗毒肿,太常名此草为木蓝子,如陶所引乃是菘蓝,其汁抨(普更切)为淀者辛者。此草汁疗热毒,诸蓝非比,且二种蓝,今并堪染,菘蓝为淀,惟堪染青;其蓼蓝不堪为淀,惟作碧色尔。
卷第七
景天
味苦、酸,平,无毒。主大热火疮,身热烦,邪恶气。诸蛊毒,痂 ,寒热风痹,诸不足。花,主女人漏下赤白,轻身明目。久服通神不老。一名戒火,一名火母,一名救火,一名据火,一名慎火。生太山川谷。四月四日、七月七日采,阴干。
今人皆盆盛养之于屋上,云以辟火。叶可疗金疮止血,以洗浴小儿,去烦热惊气。广州城外有一树,云大三、四围,呼为慎火树。江东者,甚细小。方用亦希。其花入服食。众药之名,此最为丽。
卷第七
天名精
味甘,寒,无毒。主瘀血,血瘕欲死,下血,止血,利小便,除小虫,去痹,除胸中结热,止烦渴。逐水大吐下。
久服轻身,耐老。一名麦句姜,一名虾蟆蓝,一名豕首,一名天门精,一名玉门精,一名彘颅,一名蟾蜍兰,一名觐。
生平原川泽,五月采。
垣衣为之使。此即今人呼为 ,亦名 首。夏月捣汁服之,以除热病。味至苦,而云甘,恐或非是。
〔谨案〕鹿活草是也。《别录》一名天蔓菁,南人名为地松,味甘、辛,故有姜称;状如蓝,故名虾蟆蓝,香气似兰,故名蟾蜍兰。
主破血,生肌,止渴,利小便,杀三虫,除诸毒肿,疔疮, 痔,金疮内射,身痒瘾疹不止者,揩之立已。其 苦而臭,名精乃辛而香,全不相类也。
卷第七
蒲黄
味甘,平,无毒。主心腹膀胱寒热,利小便,止血,消瘀血。久服轻身,益气力,延年神仙。生河东池泽,四月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