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堂集验方


  即效。

  〔驴眼疮〕 生脚胫骨周遭。亦似 疮。田螺。去壳捣烂敷数次即效。

  〔腋臭方〕 密陀僧。(四两)枯矾。(二两)轻粉。(三钱)共为细末。频擦两腋。半月见效。半年全愈。 生姜频擦亦效。 蒸热馒头一个掰作两片。入密陀僧末一钱许。急挟在腋下。略睡片时。冷则易之。数次效。 田螺。(大者一个)巴豆。(一粒研细)胆矾。(豆大一块)麝香。(少许共三味研细)将田螺水养三日。去土揭起靥。入药末在内以线拴住。置瓷器中。次日化成水。五更时将药水以手自抹在两腋下。不住手抹。直待腹内欲行方住手。择于无人处大便去其臭秽。如是二三次。再用前药擦数次。永绝病根。男女皆治。

  〔胎死腹中〕 因跌扑损伤者。看产母面赤舌青。母活子死。面青舌赤。子活母亡。面舌俱青。子母俱死。或因误服毒物。以致死胎坠胀淤痛。亦与常产不同。用平胃散苍术。(米泔浸炒燥)浓朴。(姜汁炒)陈皮。(各二钱)甘草。(六分)水酒各半煎浓。入朴硝二三钱。

  再煎三五沸。温服即化水而下。或以巴豆。(二三粒)蓖麻子。(十数粒)去壳。加麝香少许。

  同捣成饼。贴脐上即下。如下净即速洗去。

  〔产后鼻衄〕 红线一条。并产妇顶心发两根。紧扎中指节即止。 鼻血兼中风者。用荆芥。(炒焦为细末)童便调下。如气虚者勿服。

  〔产后血痢〕 小便不通脐腹绞痛。用生马齿苋捣汁三合。煎一沸。下白蜜一合和匀服。

  卷三

  儿科

  (症有所不备者查各门治之)

  〔小儿初生〕 宜以甘草浓汤。用软帛蘸汁拭口中。去其秽浊。随用胡桃肉去皮捣取汁饮之。非独和中。且能养脏。 如母气素寒。又值冷天。只以淡姜汤拭口。可免吐泻之患。

  拭后仍用胡桃汁饮之。

  〔浴儿〕 用槐、榆、桃、桑、柳枝。各三五寸煎汤。临浴加入猪胆汁一二个。浴之周岁内可免疮疥丹毒。又避邪恶。

  〔多啼〕 初生二三日内多啼。即看口中上颚。如有白泡子。即以银针轻轻挑破。将白泡内如米粒取出。勿令入喉。以金墨涂之。 或因胎毒未尽。多啼不乳。用淡豆豉浓煎汁。

  常与三五匙。其毒自下。又能助养脾气消乳。

  〔二便不通〕 急令人以热汤漱口。吸吮小儿前后两心。两手足心脐下。共七处。吮到红色即通。 六七日内小便不通。用葱白一寸捣烂。入人乳拌匀二次。入儿口内。再与乳吮咽下即通。

  〔初生谷道不通〕 金银器或玉簪烧热穿通。

  〔初生周身无皮〕 速取白 米粉遍身扑之。一日三次。以皮遍为度。遍身如鱼鳔。或如水晶。擦破则水渗流。即用密陀僧研极细末炒燥。出火毒。糁上即效。

  〔生下即死〕 可看上颚有泡。急须挑破。(以绵拭去血。勿令血入喉即活。)

  〔不乳〕 初生面赤眼闭不开。大便不通。不能进乳。多由胎中热毒所致。用粪清数匙饮之立解。即能吃乳。 开口后不乳。用葱白一寸破开。以人乳同入砂罐内煎过。饮之即乳。

  即口噤者亦效。 如因受风。鼻塞不能吮乳。用天南星为末。以生姜自然汁调成膏。敷贴于囟门。(勿轻用发散药。)

  〔小儿口噤〕 猪乳滴入口中即开。(此法最良。须令小猪吮吃。时将小猪后脚提起。

  其口即开。取之可得。) 面赤多啼。口噤不乳。天南星一个。炮去皮脐。冰片三厘。同研细。将指蘸姜汁〔脐中汁出〕 或赤肿。或出血。用白石脂研极细末。一日三次敷之。 如久不干。用当归炒研末。去火气。频敷即效。 多年墙上白螺蛳壳。火 研细。糁上即效。

  〔脐突光肿〕 赤小豆。豆豉。天南星。(火炮)白蔹各等分研细末。每用五分。以芭蕉自然汁调敷脐四旁。一日一次。三次后得小便下白物即消。

  〔马牙〕 初生口唇牙龈生白点。不能食乳。亦胎热所致。鹅口不同。少缓即不能救。

  急用银针将白点挑破出血。凶则连日。缓则间日挑之。挑后仍用青绢绞出涎。以好墨薄荷汤遍搽满口。勿令食乳。待睡片时醒。方与乳。无不立效。

  〔阴囊收缩〕 初生六七日阴囊入腹。啼哭不止者。每因受寒所致。硫黄。(二钱)吴茱萸。(三钱)为细末。研。大蒜调涂脐下。再以蛇床子微炒。帛包熨其囊即下。

  〔月内多啼〕 真西黄。朱砂。(各五厘)同研细。用少许点舌上。

  〔脐风〕 断脐带之后。为水湿风冷所乘。或胎中受热所致。肚胀脐肿。四肢强直为脐风。用独蒜切片安脐上。以绿豆大艾圆灸三壮。口中有蒜气即效。 七日之内。若有脐风。

  肚腹上必发青筋一道。寻照青筋行至处灸三壮。如分两坌。即灸两尽头可救。已行至心。则不治。 全蝎。(五个酒洗炙脆)僵蚕。(七条白而直者炙脆)麝香。(二三厘)俱研细。每服一分。用薄荷。灯心。加金器一件。煎汤调服。并治撮口。

  〔撮口〕 或因胎中受热。或因脐风不愈。面赤喘急。啼声不出。名曰撮口。看牙龈上有小泡子如粟米大。急以温水蘸净。绢裹手指轻轻擦破即开口。或灸小儿头上三五壮即愈。 照治脐风药服一二分即效。 犀角羚羊角。水磨。和蜜饮之亦效。 如大便不通热甚者。制大黄。甘草各五分。水煎服。 脐旁及爪甲青黑者不治。

  〔鹅口〕 满口白烂。用枯矾一钱。朱砂二分共为末。每以少许敷之。三次即效。 人中白为末。拭口内即效。

  〔口中白点〕 百日内口中白点。拭之则去。少刻复有。口内流涎。啼哭不乳。黄丹研极细。用竹沥调涂口中。日洗三次即去。内服益元散。灯心汤。调下。则不再发。(方见暑症。)

  〔乳伤〕 大麦芽煎汤服之。如恶吐者。加陈皮五分同煎服。

  〔竹衣垂〕 因胎中遗毒。周身脓血淋漓。疮形如赤剥杨梅状。上白芦甘石。(火 淬。

  入黄连汁三次。童便内四次一两。)黄柏。(猪胆涂炙七次七钱)紫甘蔗皮。(烧灰存性五钱)

  儿茶。(五钱)真绿豆粉。(炒七钱)冰片。(五分)赤石脂。( 五钱)俱为细末。用鸡蛋二个煮熟去白。将黄煎出油去渣。和麻油调末药搽患处。 内服丸方。真西黄。(三分)朱砂。

  雄黄。

  重三分。

  一月全好。

  〔赤游风〕 啼叫惊搐。次生红肿光亮。发热。瞬息游走。发无定处。先起于腹背。流入四肢者易治。若起于四肢。流入胸腹者难治。先用生姜汁。葱汁。加食盐。(炒)煎水。

  和汁洗疮。洗时勿令水入目。恐伤目。 长流水一碗。锻石一块。入水化开。取水面上如浮油者。涂肿处即消。 朴硝。大黄等分为末。井水调敷。 如寒凉药涂之不效。用灶心土研极细末。以煮熟鸡蛋黄入锅熬出油调涂。 马齿苋捣汁调银朱涂之即效。干则以汁润之。 内服连翘。荆芥。木通。当归。赤芍。防风。滑石。蝉蜕。(各八分)黄芩。甘草。(各五分)

  水煎服。 游风肿痛。用破草鞋。人乱发。烧灰。米醋调敷。 如平常红肿。以青菜捣汁涂之即消。亦可服之。

  〔慢惊风〕 多因久病之后。或因吐泻之后。损伤脾胃所致。则四肢冷。手足微动。眼上视。面青唇白。或乍发乍静。或身凉身热。二便利。其脉迟缓。治法当培养元气。即有风痰。不得过行消散。致伤元气为主。 病后脾胃虚弱。致成慢惊。四肢渐冷。虚肿面有浮气者。人参。茯苓。扁豆。(炒)陈米。(炒各一钱)木香。全蝎。(酒洗炙脆)天麻。(各五分)

  匀两剂。姜枣水煎服。 如尚有阳症咳嗽喘急。胸膈煽动。痰涎壅塞之状。仍须全蝎。(酒洗炙脆)乌梢蛇。(酒浸去骨瓦上焙燥各五分)天竺黄。朱砂。(另研各二分半)白附子。(炮)

  天麻。青黛。(另研各一钱)麝香。(一分)俱为细末。蜜调为膏。贮瓷器内。以蜡封口。大儿一分。小儿五六厘。薄荷汤下。并治急惊。

  〔囟门肿〕 因热上冲而肿者。高而柔软。用黄柏末水调涂足心。 因寒而肿者。则坚硬。宜温散之。

  〔囟门陷〕 水调半夏末涂足心。 因病久气虚而陷者。用狗头骨炙黄为末。鸡子清调敷。

  〔小儿赤眼〕 黄连为末。水调敷足心。

  〔头上肥疮〕 嫩松香绵纸包作纸燃。入香油内浸一宿。灯上点烧。滴下油敷之。 皂荚烧灰。香油调敷。三次即效。

  〔头上痒疮〕 地沥青。(二两)入紫草。川椒。明矾。蒸透。乘热搽之。轻者白果仁擦之。

  并〔腊梨头方〕 锻石窑内烧过土墼。(四两)百草霜。(一两)雄黄。(一两)胆矾。(六钱)

  榆皮。(三钱)轻粉。(一钱)共为末。猪胆汁调匀。剃头后搽之。百发百中之妙。 宰猪汤取面上浮腻。入砂罐内。再加葱头。(五个)明矾。花椒。(各五钱)同煎。乘热洗二三次即愈。

  〔小儿重舌〕 舌尖叠浓为重舌。用巴豆半粒。饭五粒。共捣为饼。如黄豆大。贴眉心中间。待四围起泡即去之。 或黄柏用竹沥浸一宿。点舌上即效。

  〔木舌〕 舌下生薄膜如连舌尖。绊住不能吮乳。治法。用针横刺舌下总筋之外膜中。

  (勿穿总筋之内。) 直勒至舌尖上断此膜。舌即能伸。(勿治。大不能言。)刺后出血。用蒲黄〔口舌生疮〕 桑皮中白汁敷之。 生黄柏末涂之皆立效。

  〔耳内出脓〕 枯矾。龙骨。(炙)胭脂。(烧灰各一钱)麝香少许。俱研极细末。先以棉杖拭去耳中脓。吹入药末少许。如不效。加海螵蛸一钱炙研同吹。 脓汁久不愈。用山羊角烧存性为末。每吹二三分入内。一日三次即效。

  〔耳后项间湿烂〕 五倍子研极细末糁上即效。 如体肥耳后腋下阴囊湿痒者用海螵蛸研末。(炒微黄。)敷之甚妙。

  〔月蚀疮〕 生于耳后。用黄连。(切片。焙研末。)敷之。

  〔羊须疮〕 生于口下。用小红枣烧灰存性。香油调涂。

  〔 头软疖〕 大枳壳一个泡软。去穣磨口平。以面糊合在疖上一周时。脓血自出。 古瓷器碗片研极细。菜油调涂。并治痘毒久烂。

  〔燕窝疮〕 用鼠屎研末。香油调敷。

  〔小儿歪嘴〕 蓖麻子。(七粒去壳)麝香。(少许)共捣成一团。安于手心。内用滚水半碗。将碗足坐在手心药上。左歪放右手。右歪放左手。久久行之正即止。

  〔两目夜不见物〕 羯羊肝一具。(勿见水。勿犯铁器。)以竹刀划开。入谷精草末。瓦罐内水煮熟。不时服之屡验。

  〔鸡朦眼〕 夜合草燥干为末。蘸猪肝常食之即效。 鸡蛋开一小孔。入雄黄一钱。煮熟食之。多吃即效。

  〔误将竹木刺入眼内〕 白颈蚯蚓捏断。滴血入眼即出。

  〔小儿咳嗽〕 生姜四两。煎浓汤沐浴即愈。

  〔小儿癣疥〕 本煎汤沐浴。并浣衣即效。或用地沥青敷之。

  〔肛门作痒〕 杏仁嚼烂敷之即止。 生艾叶同川楝根煎汤熏洗即止。 如阴亏燥痒。

  兼服六味丸易效。

  〔蛔虫〕 因失乳而早哺。或食甜过多。胃虚虫动。以致腹痛恶心。口吐清水。腹上有青筋。火煨史君子与食。以壳煎汤送下。宜每月初四五五更时服之验。

  〔小儿吐〕 砂仁。(童便拌炒三四次为末一两) 加丁香。藿香。(各三钱)俱研细。

  每服一茶匙姜汤下。 如百日内吐乳。(直出而不停为之 乳)用麦芽。(三钱)橘红。(一钱)丁香。

  〔呕吐〕 吐时酸逆而难出者为热。用和中清热饮。黄连。(姜汁炒一钱)姜半夏。(一钱)陈皮。藿香。砂仁。(各七分)茯苓。(一钱半)分两服。水煎徐饮。 如吐时顺而直出。

  或吐清水者。为寒。用温中止吐汤。白豆蔻。茯苓。(各一钱)半夏。(五分)加生姜五片。

  分两服。水煎热服不效。加沉香二分。为末和入。

  〔泄泻〕 干山药半生半炒为末。每服二钱。砂糖水调服即愈。 或巴豆研末为膏。贴顶门上。烧线香一炷。未尽即去巴豆。立愈。 伤乳腹泄。仍用人乳一碗。铜锅内煎成红色焦皮。研细频吃即止。

  〔久泻不止〕 白术。(土炒)白茯苓(各二钱)黄米一合煮粥。只服米饮。泻自止。

  〔痢疾〕 鸡肫皮。(焙炒研末。)以乳汁调服。 鸡蛋一个煮二三沸。取起去白用黄。

  研碎。以生姜汁半小钟和匀服之。不宜吃茶。俱神效。 木香。(二钱)生黄连。(五分)肉豆蔻。(一个)俱为末。以鸡子清和作饼。慢火炙黄色转红为度。研细末。用白面糊为丸。

  麻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米饮下即效。

  〔血痢黑痢〕 茅草花一把水煎服。无花以根代之。

  〔泻痢〕 土木鳖半个。母丁香四粒。麝香一分研末。津唾调丸如芡实大。纳一丸于脐中。

  〔泻痢肚痛〕 砂仁。川椒。(各五分)炒研。和姜汁少许。津唾为丸。纳入脐内。外以膏药贴之。

  〔休息痢及疳泻久不愈者〕 鸡蛋一个。先用黄蜡如指大一块。锅内熔化。入鸡蛋拌炒熟。空心食之大效。

  〔噤口痢〕 莲子内心五分研末。陈米饮调下。毒瓦斯上冲心肺者。用此以通心气。则思食。 如胃口毒瓦斯所阻。不能进食。用精猪肉一两。扯薄片。于炭火上慢炙时。随用腻粉少许糁肉上。令匀成脯。每以少许放小儿鼻边。自然吃下。

  〔久疟〕 不拘寒热。用桃叶尖。(取东南方者四十九片)半夏。(四十九粒)俱为末捣桃尖为丸。雄黄为衣。晒干贮瓶中封固。临用取一丸绵裹塞鼻中。男左女右。即止。端午日合更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