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推拿抉微
推拿抉微
是成风之理,已可得其梗概。然其解《内经》之东方生风,为应春气,阳回阴退之象,是其犹未能将先圣成风之奥旨,阐发无遗,而明乎天地之底蕴者也。予以个人之研求,体先圣意义之所在,谨敢直抒管见,而为风症之谈。
虽是否有当,不能无后贤之指摘。而见之所至,实亦曰不敢自己云尔。夫风者,乃空气之被牵引,而流动以变其常体者也。有寒有热,有缓有速。不可以寒拘之,亦不可以热拘之。不可以阳拘之,亦不可以阴拘之。先圣名之曰风,盖已以包乎寒热二者在内,与包乎寒热平均之和缓亦在内也。大地之上,惟空气为最多,故亦惟风为最甚。
然风不自成,必有使之所以成者,而后得行其撼山摇海之威,翻天覆地之状。推厥其物,则惟日球。盖日球为阳热凝聚之一大火体,其积较地球为大,有蒸晒调剂空气之力,有旋转左右空气之力。其将空气蒸晒至热也,则空气失其常度,随阳热之蒸发,由至静而变为至动,成为一种热风。如西人之所谓热则澎涨,容川之所谓自热处吹向冷处之风是也。其将空气不能蒸晒为热也,则空气亦失其常度,随阴寒之凝聚,亦由至静而变为至动,成为一种寒风。
如西人之所谓冷则收束,容川之所谓自冷处吹向热带之风是也。吾人试于平旦无风之时观之,见天地清阔,本一俨然空气静寂之天地也。而霎时旭日东升,空气融和,渐由温暖变而为亢烈,即觉有微风生焉,此即东方生风,空气随太阳为转移之一验也。如日被云掩,或沦胥西没,则空气由和暖而变为寒冽,亦觉有微风生焉。其他暴风旋风等类,亦无不系空气随太阳热度之增减,以为转移进退者矣。俗语有开门风,关门息,关门风,开门息之说,实则《内经》东方生风之义,而兼含有风之成息之理。不过识见尚浅,未能将其所以成息之理说出耳。而昧者不察,以为东方即为生风之处,毫与太阳无涉,不亦惑乎?予言未竟,客有笑于予者曰:古人云:东方为震,震为木,木生风。子言东方不能生风,得勿木能生风乎?曰非也。木者,风之标也;空气者,风之本也。然空气亦非真本,太阳则其本中之本耳。试思地球之上,本木最多。然参差于木之间者,何物无有,不过木体为最高,可以代风之扬威耳。若曰除木而外,湖海不为之激荡而扬波,房屋不为之吹嘘而震动,此则必无之事,伐木以止风,竭泽以理痰,是何异扬汤止沸。故仲景治风大剂之桂枝汤,除桂枝祛风,白芍扶肝而外,余则姜甘大枣,俱系温理脾胃之药,然亦即合助火热以化阴寒之药也。入禀天地之气以生,虽名为小天地,实则与天地有异。天地寒热之风,既能伤及万物,而人之元气有亏,亦能受风之袭击而成病。故有元气本寒,又感寒风而病寒者,如桂枝汤是也。亦有元气本热。又感热风而病热者,如风引汤是也。如谓风为阳邪,则不宜有桂枝汤之用桂枝生姜;如谓风为阴邪,则不宜有风引汤之用大黄石膏。是风之有寒有热,于此益彰。天地体人之微,生长防风桂枝等类,以治寒风,又生长天麻白头翁等类,以治热风,是诚天地造化之妙,无美不具,人体造化之妙,因症制宜。而利用之道,亦可谓无奇不偶矣。然感寒而病寒风,感热而病热风,此尚为风之正面,非风之对面者也。
今试再为风之对面者言之。人之心脏,犹夫日球,本以化生血液,温养肢体。设也寒为之积,火热不能行其职权,则脏腑为之阴凝,肢体为之收引,而寒风暴然作矣。治之之法,则惟有疏寒以解之,助热以化之。寒退热盛,而风自息。设也热为之炽,水阴不能行其既济,则脏腑为之阳亢,肢体为之炙灼,而热风暴然作矣。治之之法,则惟有清热以降之,助水以潜之。热退阴盛,而风亦息。此皆风之由于内因,而为风之对面者也。其他若吾人素患阴虚,阴液渐形消涸,肢体渐形羸瘦,俄而舌黄面赤,大渴引饮,烦躁抽掣,坐卧不安,甚或昏迷不醒,此亦热风暴发之候,急宜滋阴以启生化之源,并宜重用苦寒,以降其上亢之火,阴滋火潜,标风自减。
若夫病始而为寒风,病终而为热风,则非由于外感之传变。汗出过多,津液为之涸竭,即由于过服辛热,以伤水泉之源也。若谓吾儿未出门户,未食生冷过热等物,何至有寒风热风之感伤,是则拘迂之谈,未知常变者也。
予曾亲治数儿,未出户门,未食生冷而病寒风者,以桂枝、防风、羌活、葛根、白芍、生姜、大枣等味而获愈者。余又曾亲治数儿,未出户门,未食辛热,而病热风者,以生地、白芍、川芎、黄芩、黄柏、天麻、白头翁、甘草等味而获愈者。是岂人事之使然哉,夫亦曰履霜坚冰,非一朝一夕之故矣。
仲景桂枝汤桂枝(一钱) 白芍(一钱) 甘草(一钱) 生姜(一钱) 大枣(一枚)
涂蔚生曰:上五味为仲景治伤寒风之主剂,量小儿之大小,以为药之重轻。服药已,须 稀热粥以助药力,不可令汗太过,重伤津液。夫风之所以有汗者,以手太阳小肠与足太阳膀胱同司太阳经络,膀胱化气,护外为卫,小肠化血,布内为营。犹主之有正副,物之有表里也。先贤仅以六脏各配一腑,相为表里。余以谓犹未尽曲微,不如以其各经气之所主,尚分一个正副表里也。伤寒是太阳膀胱之正表受病,太阳膀胱既化生真阳之气,以为卫外。卫阳虚,招外寒,则寒邪寄居皮毛,而毛孔闭塞,故无汗。伤风是太阳小肠之副里受病,小肠化生真阴之血,以为营内。营血虚,招外风,则风直达营内,而卫气无所根据归,故有汗。汗者乃卫气之变体,如空中上升之气,遇冷变而为雨,口鼻之气,着漆石复化而为水珠也。古人云:无汗用麻黄,有汗用桂枝,于风之治法,固已得要略。而以肝木生风之说,白芍平肝之用,便泥于营血是肝血所主,治风专责之肝,将底面之太阳小肠抛去,未免可惜。盖肝虽是藏血之脏,而小肠则为生血之阳腑。风既有伤营血,而小肠亦不能辞其责也。
柴胡桂枝汤方柴胡(一钱) 桂枝(一钱) 白芍(一钱) 黄芩(一钱) 党参(一钱) 半夏(七分) 甘草(一钱)
生姜(一钱) 大枣(一枚)
涂蔚生曰:此汤虽系仲景治发热恶寒支肢烦痛之太阳症,与治呕而心下支结,外症未去之少阳症,而以之治小儿大人伤风之症,颇多奇效。不过须根据时气之冷暖,因症之增减,以为权变耳。如时令燥热,可将桂枝易以防风、荆芥等味。如舌苔焦黄,大渴引饮,可将半夏易以知母、花粉,甚则石膏亦可加入,生姜亦可减去。如腹中痛者,可去黄芩,将白芍加重。如咳者可加杏仁、五味。如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可去黄芩加茯苓。用之得当,即为治风之神方。人每疑柴胡为治少阳伤寒之主药,不可以之治风,是其泥于少阳伤寒,切忌汗下之说,而不知尚有少阳伤风者也。夫风既入少阳,故亦时形恶寒,时形发热,出汗。柴胡秉少阳春木之气,直进少阳经络,而佐以祛风之味。使风之由腠理而入内者,仍由腠理而出外。是柴胡得桂枝防风等味之援助,而益肆其散寒之威,而桂防等得柴胡之向导,而愈着其去风之力也。先贤有云运用之妙,存乎其人,其此之谓欤。
金匮风引汤大黄(一钱) 干姜(一钱) 龙骨(一钱) 桂枝(一钱) 甘草(一钱) 牡蛎(一钱) 寒水石(一钱)
滑石(一钱) 赤石脂(七分) 白石脂(七分) 紫石英(六分) 石膏(一钱)
清热去风汤天麻(一钱) 白头翁(一钱) 川芎(七分) 黄芩(一钱) 黄连(一钱) 栀子(一钱) 连翘(一钱)
当归(一钱) 白芍(一钱) 甘草(一钱)
涂蔚生曰:此方为予平日之经验所立,为治热风之主剂。昔人只知有寒风,不知尚有热风。然其所用之药,亦多有芩连等味,不过其拘于寒郁生热之说。未知热极所生之风,亦多系热风耳。查其所称惊风丸,即系治热风之药。惟其称此种丸药,可治急慢惊风。遂使此种魔术传至乡里,印入俗人脑海,奉为金科玉律,百折不磨,遗害无穷,此诚最可痛恨者也。不知寒风之与热风,犹水炭不可同炉。寒甚风固急起,热甚而风亦可急起。用寒药以治热风,用热药以治寒风,是则调剂其偏寒偏热不平之气,使之归于平耳。但未有闻治寒之药可以治热,治热之药,亦可治寒者也。为此说者,既不考其自相矛盾;而闻其说者,亦随声附合,不辨真伪,是何愚之甚耶。愿天下之为医者,直斥其非,使乡间尽知其讹。是则天下婴儿之幸,亦天下为父母者之幸也。
地黄去风汤生地(一钱) 玄参(一钱) 白芍(一钱) 萸肉(一钱) 丹皮(一钱) 山药(一钱) 茯苓(一钱)
知母(一钱) 黄柏(一钱) 黄连(一钱) 天麻(一钱) 川芎(六分) 白头翁(一钱) 贝母(一钱)
甘草(一钱) 柴胡(一钱)
涂蔚生曰:此为阴虚火旺,而生热风之方,亦系本余平日经验所立。大人此症最多,小儿颇少。夫阴虚之所以生火者,因水火虽是一家,实则相济为用。如水阴亏损,不能上济火化,心火猖獗,煎熬阴液,渐形竭蹶,迨三阴俱伤,内部纯是一团枯槁无根据之火气,则飞扬上越,发而为风。悲号狂呼,间类六畜之鸣;抽掣搐搦,俨如诸寒之引。此时平肝以止风,则非根本之治,理脾以祛痰,则系速亡之疗。惟滋阴以治其本,清热以治其标,庶克有济。至佐以去痰除风之药,则系标中之本耳。
第三集·治疗法
我之惊症谈
涂蔚生曰:惊者何,人之内部魂魄神三者,卒然受一惊恐可怕之事,而失其常度也。何以言之,魂为阳气附丽于肝血之上,魄乃一块血质,根据寄于肺气之中,乃一点湛然朗润之阴血,出藏于心脏之间,是为以阳附阴,以阴附阳也。如猝遇惊恐,则魂魄为之飞扬,心神为之丧失,即为受惊后所得一种之气血散失也。古时诸医,均将惊风合为一症,是以风之发热烦躁,心神不安,类似乎惊,误之也。而后之受其误者,深知痛恨悔改,又谓无惊之可病。惊为纯属一种虚妄,是其尚未澈底考查,仍为误也。实则风自风,惊自惊。风之不可为惊,犹惊之不可为风。固有先风而后惊者,如既感寒风,复受惊恐者是也。亦有先惊而后风者,如既受惊恐,复感寒风者是也。
然此则不过百分中之一二耳,安得将天下患风之儿,尽括之为惊乎?又安得将天下患惊之儿,尽括之为风乎?更又安得将天下之儿一切病症,尽括之为无惊乎?近代西医盛行,皆谓人无惊症之可能病。然试问其吾人梦寐之时,恍惚若有所见,并恍惚若有所记。俄而登山涉水,俄而越墙走壁,俄而喜笑怒骂,俄而忧愁思虑,俄而散步闲游,俄而饿渴饮食,是果孰使之然哉?则西医多不能答。间有能答者,亦不过以神经错乱为解,并未知有魂魄神三者之作用也。小儿五内既无健全,肢体即见充足,故其受惊之处较大人为独多。余曾亲见大人因受惊恐而卒死不救者,余又曾见小儿因受惊恐不思饮食,日见消瘦,多药不效,而用乡俗喊魂之法,得以安全获愈者,是又果孰使之然哉?岂非魂魄神三者之作用耶。此等症治,余拟以潞参当归白芍琥珀朱砂茯神甘草等味以治之。盖以潞参可招失散之气,归芍可补飞荡之血。犹恐猝忽血越神荡,不能无瘀滞之血。而以琥珀之可以消瘀安魂定魄者疗之,更以朱砂以安之,茯神以宁之,务使其气血撤消,神与魂魄各安其宅,行其固有之职权而后已。但未知此等见解,有合实用与否。
第三集·治疗法
治慢风心得神方
(节录庄一夔《福幼篇》)
庄一夔曰:慢风之症,缘小儿吐泻得之最多,或久疟久痢,或痘后疹后,或因风寒饮食积滞,过用攻伐肠脾,或秉赋本虚,或误用凉药,或因急惊而用药攻降太甚,或失于调理,皆可致此症也。其症神昏气喘,或大热不退,眼翻惊搐,或乍寒乍热,或三阳晦暗,或面色淡白青黄,或大小便清白,或口唇虽开裂出血,而口中气冷,或痢泻冷汗,或食谷不化,或四肢冰冷,并至腹中气响,喉内痰鸣,角弓反张,目光昏暗。此虚症也,亦危症也。
俗名谓之天吊风,虚风,慢脾风,皆此症也。若再用寒冷,再用消导,或用胆星抱龙以除痰,或用天麻全蝎以驱风,或用知柏芩连以清火,或用巴豆大黄以去积,杀人如反掌,实可畏也。若治风而风无可治,治惊而惊无可治也。此实因脾胃虚寒,孤阳外越,元气无根,阴寒至极,风之所由动也。治宜先用辛热,再加温补。盖补土即所以敌木,治木即所以治标。凡小儿一经吐泻多作,即是危险之症。若其屡作不止,无论痘后疹后病后,不拘何因,皆当急用参术以救胃气,姜桂枸熟等药以救肾气。不惟伤食当急救之,即伤寒伤暑,亦当急救之。盖其先虽有寒暑实邪,一经吐泻,业已全除,脾胃空虚,仓廪空乏。若不急救,恐虚痰上涌,命在倾刻矣。庸医不明,皆误指为食为热,投以清火去积凉血,立时告变,为之奈何。与其失之寒凉,断难生活;不若试之温补,犹可救疗。此语发明吐泻慢风之理,最为明透。后之君子,愿勿忽诸。今将慢风辨症,胪列于后。
慢风吐泻,脾胃虚寒也。
慢风身冷,阳气抑遏不出也。(服凉药后,往往至此。)
慢风鼻孔煽动,真阴失守,虚火烁肺也。
慢风面色青黄及白,气血两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