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张卿子伤寒论
张卿子伤寒论
血满。肌肉紧薄鲜硬。阴阳相抱。荣卫俱行。刚柔相搏。名曰强也。
缓为胃脉。胃合卫气。卫温分肉。充皮毛。肥腠理。司开阖。卫和气舒。则颜色光润。声清毛泽矣。迟为脾脉。脾合荣气。荣养骨髓。实肌肉。濡筋络。利关节。荣和血满。则骨正髓生。肌肉紧硬矣。荣卫调和。二气相抱。而不相戾。荣卫流通。刚柔相得。是为强壮。
唐不岩云。此释上三句之义。并结高章以下一 脉法。故复提寸口二字。谓高章失之盛。 卑失之弱。唯荣卫和平。斯脉法迟缓。审能知迟缓之脉。阴阳相抱。刚柔相搏。断而名之为强。则无误于纲与损二者之患矣。
趺阳脉滑而紧。滑者胃气实。紧者脾气强。持实击强。痛还自伤。以手把刃。坐作疮也。
趺阳之脉。以候脾胃。滑则谷气实。是为胃实。紧则阴气胜。是为脾强。以脾胃一实一强而相搏击。故令痛也。若一强一弱相搏。则不能作痛。此脾胃两各强实相击。腑脏自伤而痛。譬若以手把刃而成疮。岂非自贻其害乎。
张卿子云。玩后趺阳脉数条。一云大而紧。当即下利。又云紧而浮。膈气乃下。又曰趺阳脉滑则为哕。责虚取实。此为医咎。皆本虚寒。故此亦脾胃之为实为强。非真实真强也。如不剂量邪正。以实持之。以强击之。误于攻削。乃自取伤耳。故重叹之。即此为医咎同意。痛字。惜之也。
王宇泰云。此则敦阜太过之脉也。
王三阳云。胃中有食。脾中有寒。皆有余也。是以相搏。若脾气自强。胃中虽实。自然消谷。岂能病乎。
寸口脉浮而大。浮为虚。大为实。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
经曰。浮为虚。内经曰。大则病进。浮则为正气虚。大则为邪气实。在尺则邪气关闭下焦。里气不得下通。故不得小便。在寸。则邪气格拒上焦。使食不得入。故吐逆。
丹溪云。浮大之脉属阳。见于寸者。阳气偏盛。阴不得配之也。为格主吐逆。此无阴则呕。见于尺者。阴血不足。阳往乘之也。为关主不得小便。此东垣滋肾之意。
趺阳脉伏而涩。伏则吐逆。水谷不化。涩则食不得入。名曰关格。
伏则胃气伏而不宣。中焦关格。正气壅塞。故吐逆而水谷不化。涩则脾气涩而不布。邪气拒于上焦。故食不得入。
张卿子云。玩二条。脉浮而大。脉伏而涩。正相反。皆名关格。皆为吐逆。一则言不得小便。一则言食不得入。浮者见病于下。伏者见病于上。趺阳寸口。上下正别。
脉浮而大。浮为风虚。大为气强。风气相搏。必成瘾疹。身体为痒。痒者名泄风。久久为痂癞。
痂癞者。眉少发稀。身有干疮而醒臭。内经曰。脉风成厉。
寸口脉弱而迟。弱者卫气微。迟者荣中寒。荣为血。血寒则发热。卫为气。气微者心内饥。饥而虚满。不能食也。
卫为阳。荣为阴。弱者、卫气微。阳气不足也。迟者、荣中寒。经中客邪也。荣客寒邪。搏而发热也。阳气内微。心内虽饥。饥而虚满。不能食也。
缓迟弱迟虽止一字之异。却千里之隔。
趺阳脉大而紧者。当即下利。为难治。
大为虚。紧为寒。胃中虚寒。当即下利。下利脉当微小。反紧者。邪胜也。故云难治。
经曰。下利脉大者。为未止。
王损庵云。大为实。大为虚。上下纷纷。更易不一者。只要识得虚者正气虚。实者邪气实之义。
寸口脉弱而缓。弱者阳气不足。缓者胃气有余。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气填于膈上也。
弱者、阳气不足。阳能消谷。阳气不足。则不能消化谷食。缓者、胃气有余。则胃中有未消谷物也。故使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气填于膈上也。金匮要略曰。中焦未和。
不能消谷。故令噫。
张卿子云。胃气有余。即经云陈气二字。不必指定未消谷物说。下文噫而吞酸。
气填膈上。又曰缓者胃气实。实则谷消而水化也。正是治之以兰。除陈气之证。
趺阳脉紧而浮。浮为气。紧为寒。浮为腹满。紧为绞痛。浮紧相搏。肠鸣而转。转即气动。
膈气乃下。少阴脉不出。其阴肿大而虚也。
浮为胃气虚。紧为脾中寒。胃虚则满。脾寒则痛。虚寒相搏。肠鸣而转。转则膈中之气。因而下泄也。若少阴脉不出。则虚寒之气。至于下焦。结于少阴。而聚于阴器。
不得发泄。使阴肿大而虚也。
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不行。涩者、荣气不足。荣卫不能相将。三焦无所仰。
身体痹不仁。荣气不足则烦疼。口难言。卫气虚则恶寒。数欠。三焦不归其部。上焦不归者。噫而酢吞。中焦不归者。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归者。则遗溲。
人养三焦者血也。护三焦者气也。荣卫俱损。不能相将而行。三焦无所根据仰。身体为之顽痹而不仁。内经曰。荣气虚而不仁。针经曰。卫气不行。则为不仁。荣为血。血不足。则烦疼。荣属心。荣弱心虚。则口难言。卫为阳。阳微则恶寒。卫为气。气虚则数欠。三焦因荣卫不足。无所根据仰。其气不能归其部。金匮要略曰。上焦竭。善噫。上焦受中焦气。中焦未和。不能消谷。故令噫耳。下焦竭。即遗溺失便。以上焦在膈上物未化之分也。不归者。不至也。上焦之气。不至其部。则物未能传化。故噫而酢吞。中焦在胃之中。主腐熟水谷。水谷化则思食。中焦之气不归其部。则水谷不化。故云不能消谷引食。下焦在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溲、小便也。下焦不归其部。不能约制溲便。
故遗溲。
趺阳脉沉而数。沉为实。数消谷。紧者病难治。
沉为实者。沉主里也。数消谷者。数为热也。紧为肝脉。见于脾部。木来克土。为鬼贼相刑。故云难治。
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衰。涩者、荣气不足。卫气衰。面色黄。荣气不足。面色青。荣为根。卫为叶。荣卫俱微。则根叶枯槁。而寒栗咳逆。唾腥。吐涎沫也。
卫为气。面色黄者。卫气衰也。荣为血。面色青者。荣血衰也。荣行脉中为根。卫行脉外为叶。荣为阴。卫为阳。荣为根。卫为叶。根叶俱微。则阴阳之气内衰。致生寒栗而咳逆。唾腥。吐涎沫也。
王宇泰云。子能令母虚。肺主气。气虚。则脾色见于面而黄。心主血。血衰。则肝色见于面而青。肺臭腥脾液涎也。
趺阳脉浮而芤。浮者、卫气衰。芤者、荣气伤。其身体瘦。肌肉甲错。浮芤相搏。
宗气衰微。四属断绝。
经曰。卫气盛。名曰高。高者、暴狂而肥。荣气盛。名曰章。章者、暴泽而光。其身体瘦而不肥者。卫气衰也。肌肉甲错而不泽者。荣气伤也。宗气者。三焦归气也。四属者。皮肉脂髓也。荣卫衰伤。则宗气亦微。四属失所滋养。致断绝矣。
寸口脉微而缓。微者、卫气疏。疏则其肤空。缓者、胃气实。实则谷消而水化也。
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荣盛则其肤必疏。三焦绝经。名曰血崩。
卫为阳。微为亡阳。脉微者。卫气疏。卫温分肉。肥腠理。卫气既疏。皮肤不得温肥。则空虚也。经曰。缓者胃气有余。有余为实。故云缓者胃气实。内经曰。食入于胃。
淫精于脉。是谷入于胃。脉道乃行也。针经曰。饮而液渗于络。合和于血。是水入于经。
其血乃成也。胃中谷消水化。而为血气。今卫疏荣盛。是荣气强而卫气弱也。卫气弱者。
外不能固密皮肤。而谓之气疏。内则不能卫护其血。而血为之崩。经、常也。三焦者、气之道路。卫气疏。则气不循常度。三焦绝其常度也。
张卿子云。玩实字。乃胃病也。实则谷消而水化。是胃虚。不能使水谷入经。循其脉道。故外则肤空。内则血崩。荣盛二字。谓不能与卫和。肤疏二字。谓不能固其荣。非云荣强而卫弱也。
唐不岩云。既言悍气为卫。精气为荣。则荣卫者。水谷精悍之气所成。岂独单言水不能化血。即单言谷。亦岂有化气之理。经文语意甚圆。即引经淫精于脉。合和于血。
亦不似成氏水谷二字。截然两分也。
此 专言卫气虚之脉。卫虚则外不能固肤。内不能统血。虽有胃中水谷所化之血脉。而亦无统摄矣。故曰三焦绝经。名曰血崩。
趺阳脉微而紧。紧为寒。微则为虚。微紧相搏。则为短气。
中虚且寒。气自短矣。
少阴脉弱而涩。弱者微烦。涩者厥逆。
烦者、热也。少阴脉弱者、阴虚也。阴虚则发热。以阴部见阳脉。非大虚也。故生微烦。厥逆者。四肢冷也。经曰。阴阳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厥冷是也。少阴脉涩者。阴气涩。不能与阳相顺相接。故厥逆也。
王宇泰曰。此 不当作二证。
趺阳脉不出。脾不上下。身冷肤硬。
脾胃为荣卫之根。脾能上下。则水谷消磨。荣卫之气得以行。脾气虚衰。不能上下。
则荣卫之气。不得通营于外。故趺阳脉不出。身冷者。卫气不温也。肤硬者。荣血不濡也。
少阴脉不至。肾气微。少精血。奔气促迫。上入胸膈。宗气反聚。血结心下。阳气退下。热归阴股。与阴相动。令身不仁。此为尸厥。当刺期门巨阙。
尸厥者。为其从厥而生。形无所知。其状若尸。故名尸厥。少阴脉不出。则厥气客于肾。而肾气微。少精血。厥气上奔。填塞胸膈。壅遏阳气。使宗气反聚。而血结心下。
针经曰。五谷入于胃。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肺而行呼吸。又曰。荣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而为血。以营四末。今厥气大甚。
宗气反聚而不行。则绝其呼吸。血结心下而不流。则四体不仁。阳气为厥气所壅。不能宣发。退下至阴股间。与阴相动。仁者、柔也。不仁者、言不柔和也。为寒热痛痒俱不觉知者也。阳气外不为使。内不得通。荣卫俱不能行。身体不仁。状若尸也。内经曰。
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刺期门者。以通心下结血。刺巨阙者。以行胸中宗气。血气流通。
厥气退则苏矣。
寸口脉微。尺脉紧。其人虚损。多汗。知阴常在。绝不见阳也。
寸微为亡阳。尺紧为阴胜。阳微阴胜。故名虚损。又加之多汗。则愈损阳气。是阴常在。而绝不见阳也。
寸口诸微亡阳。诸濡亡血。诸弱发热。诸紧为寒。诸乘寒者则为厥。郁冒不仁。以胃无谷气。脾涩不通。口急不能言。战而栗也。
卫、阳也。微为卫气微。故云亡阳。荣、血也。濡为荣气弱。故云亡血。弱为阴虚。虚则发热。紧为阴胜。故为寒。诸乘寒者。则阴阳俱虚。而为寒邪乘之也。寒乘气虚。抑伏阳气。不得宣发。遂成逆也。郁冒。为昏冒不知人也。不仁。为强直而无觉也。
为尸厥焉。以胃无谷气致脾涩不通于上下。故使口急不能言。战者、寒在表也。栗者、寒在里也。
问曰。濡弱何以反适十一头。师曰。五脏六腑相乘。故令十一。
濡弱者、气血也。往反有十一头。头者、五脏六腑共有十一也。
问曰。何以知乘腑。何以知乘脏。师曰。诸阳浮数为乘腑。诸阴迟涩为乘脏也。
腑、阳也。阳脉见者。为乘腑也。脏、阴也。阴脉见者。为乘脏也。
卷二
伤寒例第三
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冷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
春夏为阳。春温夏热者。阳之动。始于温。盛于暑。故也。秋冬为阴。秋凉而冬寒者。以阴之动。始于清。盛于寒。故也。
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
冬三月。纯阴用事。阳乃伏藏。水冰地坼。寒气严凝。当是之时。善摄生者。出处固密。去寒就温。则不伤于寒。其涉寒冷。触冒霜雪。为病者。谓之伤寒也。
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
春风、夏暑、秋湿、冬寒。谓之四时之气。
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
热为阳。阳主生。寒为阴。阴主杀。阴寒为病。最为肃杀毒厉之气。
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
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
内经曰。先夏至日为温病。后夏至日为暑病。温暑之病。本伤于寒而得之。故太医均谓之伤寒也。
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非时行之气也。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复大寒。夏时应大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四时气候不正为病。谓之时行之气。时气所行为病。非暴厉之气。感受必同。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也。
王宇泰云。以上辨伤寒时气之异。
夫欲候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皆当按斗历占之。
四时正气者。春风、夏暑、秋湿、冬寒、是也。时行者。时行之气是也。温者。冬时感寒。至春发者是也。疫者。暴厉之气是也。占前斗建。审其时候之寒温。察其邪气之轻重而治之。故下文曰。
九月霜降节后。宜渐寒。向冬大寒。至正月雨水节后宜解也。所以谓之雨水者。
以冰雪解而为雨水故也。至惊蛰二月节后。气渐和暖。向夏大热。至秋便凉。
冬寒、春温、夏热、秋凉、为四时之正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