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卿子伤寒论


  上取妇人中 。近隐处。剪烧灰。以水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

  则愈。妇人病。取男子 当烧灰。

  张兼善云。易病之为合。阴阳感动余邪。而其人正气本虚。故能染着。同用烧 散。

  以诱安正气。正气安。余邪自平矣。

  大病瘥后。劳复者。枳实栀子汤主之。若有宿食者。加大黄。如博棋子大五六枚。

  病有劳复。有食复。伤寒新瘥。血气未平。余热未尽。早作劳动。病曰名复劳复。病热少愈而强食之。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留传。两阳相合而病者。名曰食复。劳复则热气浮越。与枳实栀子豉汤以解之。食复则胃有宿积。加大黄以下之。

  卷七 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证并治第十四

  枳实栀子豉汤方第一百零九

  枳实(三枚炙苦寒) 栀子(十四枚擘苦寒) 豉(一升绵裹苦寒)

  上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

  枳实栀子豉汤。则应吐剂。此云覆令微似汗出者。以其热聚于上。苦则吐之。热散于表者。苦则发之。内经曰。火淫所胜。以苦发之。此之谓也。

  王宇泰云。伤寒之邪自外入。劳复之邪自内发。汗、吐、下。随宜施治。

  伤寒瘥以后。更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

  瘥后余热未尽。更发热者。与小柴胡汤以和解之。脉浮者。热在表也。故以汗解。

  脉沉者。热在里也。故以下解之。

  大病瘥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

  大病瘥后。脾胃气虚。不能制约肾水。水溢下焦。腰以下为肿也。金匮要略曰。腰以下肿当利小便。与牡蛎泽泻散。利小便而散水也。

  卷七 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证并治第十四

  牡蛎泽泻散方第一百一十

  牡蛎(咸平熬) 泽泻(咸寒) 栝蒌根(苦寒) 蜀漆(辛平洗去腥) 葶苈(苦寒熬) 商陆根(熬辛酸咸平) 海藻(咸寒洗去咸以上各等分)

  上七味。异捣下筛为散。更入臼中。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小便利。止后服。日三服。

  咸味涌泄。牡蛎泽泻海藻之咸。以泄水气。内经曰。湿淫于内。平以苦。佐以酸辛。

  以苦泄之。蜀漆葶苈栝蒌商陆之酸辛与苦。以导肿湿。

  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者。胃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汗后阳气不足。胃中虚寒。不内津液。故喜唾。不了了。与理中丸。以温其胃。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竹叶石膏汤主之。

  伤寒解后。津液不足而虚羸。余热未尽。热则伤气。故少气。气逆欲吐。与竹叶石膏汤。调胃散热。

  卷七 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证并治第十四

  竹叶石膏汤方第一百一十一

  竹叶(二把辛平) 石膏(一斤甘寒) 半夏(半升洗辛温) 人参(三两甘温)

  甘草(二两甘平炙) 粳米(半升甘微寒) 麦门冬(一升甘平去心)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

  日三服。

  辛甘发散而除热。竹叶石膏甘草之甘辛。以发散余热。甘缓脾而益气。麦门冬人参粳米之甘。以补不足。辛者散也。气逆者欲其散。半夏之辛。以散逆气。

  病患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瘥。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

  阳明王于申酉戌。宿食在胃。故日暮微烦。当小下之。以损宿谷。

  卷七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夫以为疾病至急。仓卒寻按要者难得。故重集诸可与不可方治。比之三阴三阳篇中。

  此易见也。又时有不止是三阴三阳。出在诸可与不可中也。

  诸不可汗。不可下。病证药方。前三阴三阳篇中。经注已具者。更不复出。其余无者。于此以后。经注备见。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发汗。躁不得眠。

  寸关为阳脉当浮盛。弱反在关。则里气不及。濡反在巅。则表气不逮。卫行脉外。

  浮为在上。以候卫。微反在上。是阳气不足。荣行脉中。沉为在下。以候荣涩。反在下。是无血也。阳微不能固外。腠理开疏。风因客之。故令汗出而躁烦无血则阴虚。不与阳相顺接。故厥而且寒。阳微无津液。则不能作汗。若发汗则必亡阳而躁。经曰。汗多亡阳。

  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动气在右。不可发汗。发汗则衄而渴。心苦烦。饮即吐水。

  动气者。筑筑然气动也。在右者。在脐之右也。难经曰。肺内证。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肺气不治正气内虚。气动于脐之右也。发汗则动肺气。肺主气。开窍于鼻。气虚则不能卫血。血溢妄行。随气出于鼻为衄。亡津液胃燥。则烦渴而心苦烦。肺恶寒。

  饮冷则伤肺。故饮即吐水。

  活人云。先服五苓散三服。次服竹叶汤。

  动气在左。不可发汗。发汗则头眩汗不止。筋惕肉 。

  难经曰。肝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肝气不治。正气内虚。气动于脐之左也。肝为阴之主。发汗。汗不止。则亡阳外虚。故头眩筋惕肉 。针经曰。上虚则眩。

  活人云。先服防风、白术、牡蛎。汗止。次服建中汤。

  动气在上。不可发汗。发汗。则气上冲。正在心端。

  难经曰。心内证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心气不治。正气内虚。气动于脐之上也。

  心为阳。发汗亡阳。则愈损心气。肾乘心虚欲上凌心。故气上冲。正在心端。

  活人云。宜服李根汤。

  动气在下。不可发汗。发汗。则无汗。心中大烦。骨节苦疼。目晕恶寒。食则反吐谷不得前。

  难经曰。肾内证。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肾气不治。正气内虚。动气发于脐之下也。肾者主水。发汗。则无汗者。水不足也。心中大烦者。肾虚不能制心火也。骨节苦疼者。肾主骨也。目晕者。肾病则目KT KT 。如无所见。恶寒者。肾主寒也。食则反吐。谷不得前者。肾水干也。王冰曰。病呕而吐。食久反出。是无水也。

  活人云先服大橘皮汤。吐止。后服小建中汤。

  咽中闭塞不可发汗。发汗。则吐血。气欲绝。手足厥冷。欲得蜷卧。不能自温。

  咽门者。胃之系。胃经不和。则咽内不利。发汗攻阳。血随发散而上。必吐血也。胃经不和。而反攻表。则阳虚于外。故气欲绝。手足冷。欲蜷而不能自温。

  诸脉得数动微弱者。不可发汗。发汗。则大便难。腹中干。胃燥而烦。其形相像。

  根本异源。

  动数之脉。为热在表。微弱之脉。为热在里。发汗亡津液。则热气愈甚。胃中干燥。

  故大便难。腹中干。胃燥而烦根本虽有表里之异。逆治之后。热传之则一。是以病形相像也。

  脉微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为阳运。微为阴寒。上实下虚。意欲得温。微弦为虚。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不能自还。

  弦在上。则风伤气。风胜者。阳为之运动。微在下。则寒伤血。血伤者。里为之阴寒。

  外气怫郁为上实。里有阴寒为下虚。表热里寒。意欲得温。若反发汗。亡阳阴独。故寒栗不能自还。

  咳者则剧数吐涎沫咽中必干。小便不利。心中饥烦。 时而发。其形似疟。有寒无热。虚而寒栗。咳而发汗。蜷而苦满。腹中复坚。

  肺寒气逆咳者则剧。吐涎沫。亡津液。咽中必干。小便不利。膈中阳气虚。心中饥而烦。一日一夜。气大会于肺。邪正相击。 时而发。形如寒疟。但寒无热。虚而寒栗。

  发汗攻阳。则阳气愈虚。阴寒愈甚。故蜷而苦满。腹中复坚。

  厥脉紧。不可发汗。发汗。则声乱咽嘶。舌萎声不得前。

  厥而脉紧。则少阴伤寒也。法当温里。而反发汗。则损少阴之气。少阴之脉。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肾为之本。肺为之标。本虚则标弱。故声乱咽嘶舌萎。声不得前。

  诸逆发汗。病微者难瘥。剧者言乱目眩者死。命将难全。

  不可发汗。而强发之。轻者因发汗而重。而难瘥。重者脱其阴阳之气。言乱目眩而死。

  难经曰。脱阳者见鬼。是此言乱也。脱阴者目盲。是此目眩也。眩非玄而见玄。是近于盲也。

  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者。不可发汗。汗出则四肢厥逆冷。

  肺经虚冷。上虚不能治下者。咳而小便利。或失小便。上虚发汗。则阳气外亡。四肢者。诸阳之本。阳虚则不与阴相接。故四肢厥逆冷。

  伤寒头痛。翕翕发热。形象中风。常微汗出。自呕者。下之益烦。心中懊 如饥。发汗则致 。身强难以屈伸。熏之则发黄。不得小便。灸则发咳唾。

  伤寒当无汗恶寒。今头痛发热。微汗出。自呕。则伤寒之邪。传而为热欲行于里。

  若反下之。邪热乘虚。流于胸中。为虚烦心懊 如饥。若发汗。则虚表。热归经络。热甚生风。故身强直而成 。若熏之。则火热相合。消烁津液。故小便不利而发黄。肺恶火。灸则火热伤肺。必发咳嗽而唾脓。

  永类钤方云。伤寒发汗有四难。凡发热头疼。有汗而非无汗。恶风而非恶寒。例发其汗。汗不止为漏风。间有发而为痉者。此分外症发汗之一难也。至于发热头痛。尺脉迟者。为荣虚血少。不可发汗。发热头痛。脉弦细。属少阳不可汗。汗则谵语。此分脉发汗之二难也。动气在左不可汗。汗则头眩汗不止。则筋惕肉 。动气在右不可汗。汗则衄而渴。心烦。饮则吐水。动气在上不可汗。汗则气冲心。动气在下不可汗。汗则无汗。

  心烦骨节疼。此分内证发汗之三难也。春宜汗。不可大发。以阳气尚微。冬不大汗以阳气伏藏。汗之必吐利。口烂生疮。此知时发汗之四难也。

  卷七

  辨可发汗证并治第十六

  大法。春夏宜发汗。

  春夏阳气在外。邪气亦在外。故可发汗。

  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时出以 然一时间许。亦佳。不可令如水流漓。若病不解。当重发汗。汗多必亡阳。阳虚不得重发汗也。

  汗缓缓出。则表里之邪悉去。汗大出。则邪气不除。但亡阳也。阳虚为无津液。故不可重发汗。

  凡服汤发汗。中病便止。不必尽剂。

  汗多则亡阳。

  凡云可发汗无汤者。丸散亦可用。要以汗出为解。然不如汤。随证良验。

  圣济经云。汤液主治。本乎腠理壅郁。除邪气者于汤为宜。金匮玉函曰。水能净万物。

  故用汤也。

  夫病脉浮大。问病者言但便硬尔。设利者。为大逆。硬为实。汗出而解何以故。脉浮当以汗解。

  经曰。脉浮大。应发汗。医反下之。为大逆。便硬难。虽为里实。亦当先解其外。若下利药。是为大逆。结胸虽急。脉浮大。犹不可下。下之即死。况此便难乎。经曰。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若先发汗。治不为逆。

  下利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宜桂枝汤发汗。

  外台云。里和表病。汗之则愈。

  卷七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发汗多。亡阳谵语者不可下。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荣卫。以通津液。后自愈。

  胃为水谷之海。津液之主。发汗多亡津液。胃中燥。必发谵语。此非实热。则不可下。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荣卫。通行津液。津液生则胃润。谵语自止。

  此一卷第十七篇凡三十一证。前有详说。

  卷七

  辨不可吐第十八

  合四证已具太阳篇中。

  卷七

  辨可吐第十九

  大法春宜吐。

  春时阳气在上。邪气亦在上。故宜吐。

  凡用吐汤。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也。

  要在适当。不欲过也。

  病胸上诸实。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利日十余行。其脉反迟。寸口脉微滑。此可吐之。吐之利则止。

  胸上诸实。或痰实或热郁。或寒结胸中。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反有涎唾者邪在下。按之。气下而无涎唾。此按之反有涎唾者。知邪在胸中。经曰。下利脉迟而滑者。内实也。今下利日十余行。其脉反迟。寸口脉微滑。是上实也。故可吐之。玉函曰。上盛不已。吐而夺之。

  宿食在上脘者。当吐之。

  宿食在中下脘者。则宜下。宿食在上脘。则当吐。内经曰。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

  病患手足厥冷。脉乍结。以客气在胸中。心中满而烦。欲食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吐之。

  此与第六卷。厥阴门瓜蒂散证同。彼云脉乍紧。此云脉乍结。惟此有异。紧为内实。

  乍紧则实未深。是邪在胸中。结为结实。乍结则结未深。是邪在胸中。所以证治俱同也。

  吴氏云。凡病在膈上者。脉大胸满多痰者。食在胃口脉滑者。俱宜吐之。华佗谓伤寒三国日。邪在胸中者。宜吐之。凡吐用瓜蒂散。或淡盐汤。或温茶汤与之。如人弱者以人参芦汤吐之亦可。若痰多者。以二陈汤一瓯。乘热与之。以指探喉中。即吐也。凡老人怯弱。与病劳内伤虚人。并妇人胎前产后。血虚脉弱小者。皆不可吐。凡药发吐者如防风桔梗山栀。只用一味煎汤。温服之则吐。盖误吐。则损人上焦元气。为患非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