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卿子伤寒论


  上六味。为末。炼蜜为丸。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和为度。

  内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麻子杏仁之甘。缓脾而润燥。津液不足。以酸收之。芍药之酸。以敛津液。肠燥胃强。以苦泄之。枳实浓朴大黄之苦。下燥结而泄胃强也。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谓胃承气汤汗之。

  蒸蒸者。如热薰蒸。言甚热也。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则表邪已罢。蒸蒸发热。

  胃热为甚。与调胃承气汤下胃热。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内经曰。诸胀腹大皆属于热。热在上焦则吐。吐后不解。复腹胀满者。邪热入胃也。

  与调胃承气汤。下其胃热。

  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吐下发汗。皆损津液。表邪乘虚传里。大烦者。邪在表也。微烦者。邪入里也。小便数。大便因硬者。其脾为约也。小承气汤和之愈。

  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能食。

  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针经曰。脉软者病将下。弱为阴脉。当责邪在里。得病二三日。脉弱。是日数虽浅而邪气已入里也。无太阳证。为表证已罢。无柴胡证。为无半表半里之证。烦躁心下硬者。邪气内甚也。胃实热甚。则不能食。胃虚热甚。至四五日。虽能食。亦当与小承气汤微和之。至六日。则热甚。与大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多者。为津液内竭。大便必硬。则可下之。小便少者。则胃中水谷不别。必初硬后溏。虽不能食。为胃实。以小便少。则未定成硬。亦不可攻。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内经曰。诸脉者。皆属于目。伤寒六七日。邪气入里之时。目中不了了。睛不和者。

  邪热内甚。上熏于目也。无表里证。大便难者。里实也。身大热者。表热也。身微热者。里热也。针经曰。热病目不明。热不已者死。此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则证近危恶也。须急与大承气汤下之。

  阳明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邪热入腑。外发热。汗多者。热迫津液将竭。急与大承气汤。以下其腑热。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发汗不解。邪热传入腑。而成腹满痛者。传之迅也。是须急下之。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腹满不减。邪气实也。经曰。大满大实。自可除下之。大承气汤下其满实。若腹满时减。非内实也。则不可下。金匮要略曰。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是减不足言也。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阳明土。少阳木。二经合病。气不相和。则必下利。少阳脉不胜。阳明不负。是不相克。为顺也。若少阳脉胜。阳明脉负者。是鬼贼相克。为正气失也。脉经曰。脉滑者。

  为病食也。又曰。滑数。则胃气实。下利者。脉当微。厥冷。脉滑数。知胃有宿食。与大承气汤。以下除之。

  病患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善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

  七八日。邪入腑之时。病患无表里证。但发热虽脉浮数。亦可与大承气汤下之。浮为热客于气。数为热客于血。下之邪热去。而浮数之脉俱当解。若下后数脉去。而脉但浮。

  则是荣血间热。并于卫气间也。当为邪气独留心中。则饥。邪热不杀谷。潮热发渴之证。

  此下之后。浮脉去而数不解。则是卫气间热。合于荣血间也。热气合并迫血下行。胃虚胁热。消谷善饥。血至下焦。若大便利者。下血乃愈。若六七日不大便。则血不得行。

  蓄积于下。为瘀血。与抵当汤。以下去之。

  张兼善云。攻下之法。须外无表证。里有下证。然后可攻。上言无表里证。况脉更浮数。何故言可下之。曰。此非风寒之所病。是由内伤而致然也。若外不恶寒。里无谵语。

  但七八日发热。消烁津液。乃阳盛阴虚之时。苟不攻之。其热不已而变生焉。故不待沉实而攻之。

  许叔微云。凡伤寒当下之证。皆从太阳阳明在经之邪而入于腑。故下之。今不言阳明病。而止云病患无表里证。此非自表之里而病也。但为可下。故编入阳明篇中。

  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胁热而便脓血也。

  下后脉数不解而不大便者。是热不得泄。蓄血于下。为瘀血也。若下后脉数不解。而下利不止者。为热得下泄。迫血下行。必便脓血。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金匮要略曰。黄家所起。从湿得之。汗出热去。则不能发黄。发汗已。身目为黄者。

  风气去。湿气在也。脾恶湿。湿气内着。脾色外夺者。身目为黄。若瘀血在里发黄者。则可下。此以寒湿在里。故不可下。当从寒湿法治之。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当热甚之时。身黄如橘子色。是热毒发泄于外。内经曰。膀胱者。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小便不利。小腹满者。热气甚于外。而津液不得下行也。与茵陈汤。利小便。退黄逐热。

  王海藏云。熏黄。湿病也。一身尽痛。橘子黄。黄病也。一身不痛。

  唐不岩云。熏黄阴黄也。橘子黄阳黄也。

  伤寒身黄发热者。栀子柏皮汤主之。

  伤寒身黄。胃有瘀热。当须下去之。此以发热为热未实。与栀子柏皮汤解散之。

  卷五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

  栀子柏皮汤方第八十一

  栀子(十五个味苦寒) 甘草(一两味甘平) 黄柏(二两)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

  湿热相交。民多病瘅。瘅、黄也。伤寒为寒湿在表。发黄为瘀热在里。与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除热散湿。

  卷五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方第八十二

  麻黄(二两去节味甘温) 赤小豆(一升味甘平) 连翘(二两连翘根也苦寒)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甘温) 大枣(十二枚味甘温) 生梓白皮(一升苦寒) 生姜(二两切味辛温) 甘草(一两炙味甘平)

  以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半日则尽。

  内经曰。湿上甚而热。治以甘温。佐以甘平。以汗为故。正此之谓也。又煎用潦水者。亦取其水味薄。则不助湿气。

  娄氏云。栀子柏皮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身黄。小便利而身不疼者。海藏所谓干黄是也。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治身黄小便利而一身尽痛者。活人所谓中湿是也。

  卷五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

  少阳之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足少阳胆经也。内经曰。有病口苦者。名曰胆瘅。甲乙经曰。胆者。中精之府。五藏取决于胆。咽为之使。少阳之脉。起于目锐 。少阳受邪。故口苦。咽干。目眩。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少阳之脉。起于目 。走于耳中。其支者。下胸中。贯膈。风伤风壅则为热。少阳中风。气壅而热。故耳聋目赤。胸满而烦。邪在少阳。为半表半里。以吐除烦。吐则伤气。

  气虚者悸。以下除满。下则亡血。血虚者惊。

  或云。少阳病。耳聋。目赤。胸满而烦。为中风。口苦。咽干。目眩。为伤寒。

  王宇泰云。误吐气虚者悸。误下血虚者惊。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

  经曰。三部俱弦者。少阳受病。脉细者。邪渐传里。虽头痛发热。为表未解。以邪客少阳。为半在表半在里。则不可发汗。发汗亡津液。胃中干燥。少阳之邪因传入胃。

  必发谵语。当与调胃承气汤下之。胃和则愈。不下。则胃为少阳木邪干之。故烦而悸。

  王宇泰云。凡头痛俱为在表。惟此头痛为少阳者何也。以脉弦细。可汗不可汗。当以此为法。

  王海藏云。少阳半表里。用小柴胡。名三禁汤。然亦须辨表里症孰多。假令头痛往来寒热。脉浮。但有其一。即为表也。口失滋味而渴。胁下满。手足温。腹中不和。

  大小便或秘而不通。或泄而不调。但有其一。即为里也。如无上下表里症。余皆虚热也。是病在其中矣。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太阳转入少阳。是表邪入于里。胁下硬满。不能食。往来寒热者。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若已经吐下。脉沉紧者。邪气入腑。为里实。尚未可吐下。而脉沉紧。为传里虽深。未全入腑。外犹未解也。与小柴胡汤以和解之。

  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少阳之邪。在表里之间。若妄吐下。发汗温针。损耗津液。胃中干燥木邪干胃。必发谵语。若柴胡证不罢者。则不为逆。柴胡证罢者。坏病也。详其因何治之逆以法救之。

  王宇泰云。救坏病。助荣卫。生津液。桂枝汤求之。

  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关脉以候少阳之气。太阳之脉浮。阳明之脉大。脉浮大。上关上。知三阳合病。胆热则睡。少阴病。但欲眠睡。目合则无汗。以阴不得有汗。但欲眠睡。目合则汗。知三阳合病。胆有热也。

  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表为阳。里为阴。邪在表。则外有热。六七日。邪气入里之时。外无大热。内有躁烦者。表邪传里也。故曰阳去入阴。

  又云。所谓烦躁者。谓先烦。渐至躁也。所谓躁烦者。谓先发躁而迤逦复烦也。盖内热曰烦。谓心中郁烦也。外热曰躁。谓气外热躁也。内热为有根之火。故但烦不躁。

  及先烦后躁者。皆可治。外热为无根之火。故但躁不烦。及先躁后烦者。皆不可治。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伤寒四日。表邪传里。里不和。则不能食而呕。今反能食而不呕。是邪不传阴但在阳也。

  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

  内经曰。大则邪至。小则平。伤寒三日。邪传少阳。脉当弦紧。今脉小者。邪气微而欲已也。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内经曰。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寅卯辰少阳木王之时。

  卷六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太阴为病。阳邪传里也。太阴之脉。布胃中。邪气壅而为腹满。上不得降者。呕吐而食不下。下不得升者。自利益甚。时腹自痛。阴寒在内而为腹痛者。则为常痛。此阳邪干里。虽痛而亦不常痛。但时时腹自痛也。若下之。则阴邪留于胸下。为结硬。经曰。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

  王三阳云。此风寒中于太阴经。非阳邪传里也。若阳邪传里。正当下之。何结硬之有。况痞字与硬字亦自分别。邪之初起。必先入经而后入腑脏。此邪中太阴经。其病犹在上膈。非中脏腑之阴证也。当用辛甘之药温散之。则邪散去而自和矣。今误下之。则邪气乘虚入胸膈间作硬耳。

  黄仲理云。宜理中汤。阴经少有用桂枝者。如此证。若肺浮。即用桂枝汤微汗之。

  若恶寒甚不已者。非理中四逆不可。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太阴、脾也。主营四末。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者。风淫末疾也。表邪少则微。里向和则涩而长。长者、阳也。阴病见阳脉则生。以阴得阳则解。故云欲愈。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脾为阴土。王于丑亥子。向阳。故云解时。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经曰。浮为在表。沉为在里。太阴病脉浮者。邪在经也。故当汗散之。

  王宇泰云。在太阳。则脉浮无汗。宜麻黄汤。此脉浮。当亦无汗。而不言者。谓阴不得有汗。不必言也。不用麻黄而用桂枝者。以阴病不当更发其阳也。须识无汗亦有用桂枝证。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为寒在下焦。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为寒在中焦。与四逆等汤。以温其脏。

  张兼善云。经言辈字。谓药性同类。惟轻重优劣不同耳。四逆汤。甘辛相合。乃大热之剂。苟轻用之。恐有过度之失。所以仲景不为定拟也。莫若以理中循循而用之。至为稳当。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