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幼科发挥
幼科发挥
家传葶苈丸
葶苈丸去防己牵牛。加苏子炒。陈皮去白等分。枣肉丸是也。
加减大安丸
治伤乳喘嗽。此保和丸加减法也。
陈皮(去白) 半夏 白茯苓 白术 枳实(炒) 桔梗(各等分) 苏子(炒) 甘草(炙)莱菔子(炒各减半) 上为末。姜汁煮神曲糊丸。麻子大。淡姜汤下。
桔梗汤
治肺痈。
桔梗 生贝母 当归 栝蒌仁 枳壳(炒) 薏苡仁(炒) 桑白皮 防己(各二分) 黄(分半) 甘草节(生用) 杏仁(去皮尖) 百合(各一分) 上锉。生姜水煎。
神应散
治一切虚嗽。
粟壳(去筋蒂酒炒) 杏仁(去皮尖炒) 白胶香 人参 阿胶 麻黄(去根节) 乌梅(去核各一女子四岁。嗽久不止。胸高起状如龟壳。嗽则其骨扇动。母之父知医。治之不效。问予何
不止。发搐而死。
卷之四
肾脏主病
肾主虚无实。地黄丸主之。
唯疮疹肾实则黑陷。此非钱氏之语。乃记者之误焉而不详者也。以启后人之疑。有泻肾。如百祥丸之类。有补肾泻肾之论。令儿夭折。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盖人之一身。肺主皮毛。心主血脉。脾主肌肉。肝主筋。肾主骨髓。五脏之有肾。犹四时之有冬也。疮疹之毒。
乃自骨髓出现于筋肉血脉皮肤之外。如品物之翕聚于冬者。发散而为春之生。夏之长。秋之收也。变黑归肾则不能发散于外。而反陷于内。此肾中真气之虚。邪气之实。所以立百祥丸牛李膏以泻肾中之邪气。非泻肾之真气也。况肾中之水。润泽光壮。由津液之充满也。疮疹黑陷者。正肾主虚。水不胜火。津
良法。详见痘疹心要。
卷之四
肾脏兼证
诸虚不足。胎禀怯弱者。皆肾之本脏病也。
五脏病后成肾虚者。各用地黄丸加减随证。惟疮疹归肾有补有泻。变黑倒陷者。宜百祥丸牛李膏泻之。泄泻灰白痒塌者。宜陈氏异功散补之。(详见痘疹心要。)
兼见肝证。惊风及手足痈者。宜地黄丸加牛膝当归续断各二两肉桂一两为末蜜丸服。
兼见心证。惊风及失音不语者。宜地黄丸加石菖蒲柏子仁远志各二两为末蜜丸服。
兼见脾证。吐泻及变痢疾者。宜地黄丸加黄连黄柏各酒炒二两干姜炒车前子肉豆蔻面煨各一两为末蜜丸服。
兼见肺证。咳嗽痰中有血。宜地黄丸。加天门冬麦门冬焙知母黄柏蜜水炒阿胶炒各二两蜜丸服。
陈氏异功散
木香 人参 当归 陈皮 肉豆蔻(煨) 丁香 浓朴(各钱半) 肉桂 茯苓 白术(各二钱) 半夏 附子(炮各一钱) 上锉。姜二片。枣二枚。煎服。
卷之四
肾所生病
钱氏曰。肾主虚。即胎禀不足之病也。
按经云。肾主骨。骨会大杼。大杼以上喉骨也。项者头之茎。茎弱则头倾矣。大杼以下也。脊者身之柱。脊弱则身曲矣。脊之下尻骨也。尻骨不成。则儿坐迟矣。尻骨之下。则胯骨也。胯骨弱。则不能立矣。胯之下膝骨也。膝骨弱。则不能行矣。齿者骨之余。骨气不足。则齿生迟矣。发者血之余。肾之主血。血不足则发不生矣。皆胎禀不足之病也。谓之五软。此儿难养。并宜六味丸加当归杜仲牛膝川续断主之。
肾肝在下。母子也。肾主骨。肝主筋。骨属于筋。筋束乎骨。二者相为根据附也。肝虚筋弱者。亦宜地黄丸主之。乃虚则补其母也。
肾主骨髓。脊者髓之路。脑者髓之海也。肝之脉与肾脉内行于脊骨之中。上会于脑。故头破解颅脊疳之病。乃肝肾之风热。子传于母之病也。
解颅者有二。或生下之后。头缝四破。头皮光急。日渐长大。眼楞紧小。此髓热也。
又有生下五六个月后。囟门已合而复开者。此等小儿。大数难养。肾肝风热之病。宜加味泻青丸主之。所谓实则泻其子也。芦荟泻青丸加黄柏黄芩黄连等分碾末蜜丸服。
肝疳者。小儿生后。生疮成饼。状如复盘。此风热也。宜加味泻青丸加蔓荆子白蒺藜炒脊疳者小儿疳瘦。脊如锯齿。肋骨高起。拍之有声。宜集圣丸加龙胆草栀子仁黄柏同为丸服。
齿根黑烂。臭息出血者。名走马疳。橡斗散主之。
栎橡子壳。不拘多少。入盐填满。二斗相合。放火中烧过。研末搽牙。
予有一族孙无父。周岁生走马疳。予用尿桶底白 刮下。瓦上焙干。五分。五倍子内分。鼠妇焙干三分。枯白矾一钱。共研末。先用腊茶叶浸。米泔水洗净。以药付之神效。名曰不二散。
儿有大病。暴喑失声者。此肾怯也。宜地黄丸加石菖蒲主之。
痘后小儿。有平时大便常难者。后重者。此肾虚血不足病也。难经云。利如下重是也。
不可听信庸医。妄用下剂。宜地黄丸加当归二两火麻仁二两主之。
卷之四
五脏虚实补泻之法
按五脏虚实补泻之法。引经解之。经云。邪气盛则实。真气夺则虚。所谓实则泻之者。
邪气也。虚则补之者。补其真气也。如真气实则为无病儿矣。岂有泻之者乎。云肝常有余。
脾常不足者。此却是本脏之气也。盖肝乃少阳之气。儿之初生。如木方萌。乃少阳生长之气。以渐而壮。故有余也。肠胃脆薄。谷气未充。此脾所以不足也。
小儿五色修明。声音清响。此心肺之气足也。乳食能进。大小便调。此肠胃之气足也。手足和暖。筋骨刚健。此皆肾肝之气足也。是谓无病易养。不宜妄投药饵。诛罚无过也。
如面色 白。声音微小。此心肺不足也。乳食减少。吐痢频并。此肠胃不足也。颅解项手足痿弱。此肝肾不足也。是儿多病难养。此以形体之虚实。辨五脏之强弱也。有病者。各宜随五脏之虚实。按方治之。
小儿热证有七 面腮红 大便秘 小便黄 渴不止 上气急 脉弦急 足胫热(以上不宜服热药)
小儿冷证有七 面 白 粪青色 腹虚胀 眼珠青 呕奶乳 脉微沉 足胫冷(以上不宜服寒药)
此热证者。邪气实也。宜用寒凉泻之。如服热药谓之实实。寒证者。真气虚也。宜用温热补之。如服寒药。谓之虚虚。经云。毋实实。毋虚虚。毋夭人长命。此之谓也。
卷之四
因五邪之气所生病
经云。春伤于风。夏生飧泄。飧泄者。谓飧食不化也。
发挥云。难经有五泻之辨。脉诀云。湿多成五泻。又有胃风汤证。虽大小不同。间亦有之。不可不知也。
如伤风吐泻者。风属木。脾胃属土。土虚故木乘之。水谷不化。谓之完谷也。此从胃中不化。若自小肠来。则半腐化。出来成糟粕矣。自大肠来水谷已别。谷多水少矣。故伤风飧泻。有恶风表证者。宜发散之。桂枝汤加羌活黄芩防风。或泻青丸去大黄。加炙甘草。或加减败毒散。无表证者神术散。风疟柴苓汤。
加减败毒散去独活枳壳加当归。(各等分。姜枣引。)神术散治春伤于风。夏生飧泄。
苍术(一钱半) 本 川芎(各六分) 羌活(四分) 甘草(炙六分) 细辛(二分) 上为末。分二服。姜水煎。
如下鲜血者。此风热也。胃风汤主之。
伤风咳嗽。此风入肺也。宜发散。人参荆芥散主之。(见惊风条内。)
夏月伤暑作吐泻者。宜加味五苓散主之。
猪苓 泽泻 白术 白茯苓 桂枝 藿香叶 砂仁(各等分) 为末。白汤化下。
夏月泄泻。小儿极多。治有三法。清暑一也。利小便二也。温中三也。以凉药止之。治坏病也。
发挥云。初泻有发热口渴者。此宜以清暑气为先。不可便用理中汤丸。恐内有热。干姜犯时禁。加减香薷饮主之。
香薷 黄连 炙甘草(各等分) 上煎汤热服。
或理中汤冷服之。或六一散。生姜汤调服。
如初水泻无热无渴者。不可服玉露散太多。恐犯胃气也。宜理中汤加藿香煎成汤。澄冷服。或理中丸用冷水化开服之。
玉露散
寒水石( 三两) 滑石(三两) 甘草(末一两) 共研匀。冷水调服。
如上法不止者。宜利小便。有热有渴者。六一散同服。无热无渴者。入理中丸化开服之。此吾家传治夏月泻泄之良方也。从吾法者有发有降。违吾教者得少失多。详见前。
予甘外家初生男未周岁。六月病泻。外家兄甘大用吾所传者。治之不效。反加大热大渴。予。曰所服者理中丸。吾盖料其不知用热远热之戒。犯时禁也。乃制玉露散以解时令之热。冷水调服。一剂而安。玉露散自此收入小儿方也。
本县一屠家徐姓者。有儿十二岁。六月病泻。请大用。用因前失。以玉露散服之。不知即止恐犯胃气之戒。又失之。此儿初服药后泻渴俱止。再服之泻益甚。又服之大热大渴。面赤如火。张口喘呼。用见事急。自邀我同看。予问所服者何药也。云前所制玉露散也。又问服几次。其父母应云。初服一次效。后连服三日。越服越不好。望相公救之。予教用理中汤加熟附子一片服之。又教云。服药后若安静即止。药后若烦躁。再与一剂。用受教往治。果加烦躁。连进二服而安。用获浓谢。特至吾家。拜曰。以报日前之教。因问予。二子病证相同。治法各别何也。予曰。夏至后泻者。七分热。三分寒。治此泻者。当七分寒药。三分热药。前证因汝多服理中汤。犯用热远热之戒。故用玉露散。以解火令之热。后证因汝过服玉露散。伤其中气。故用理中汤加附子以救里也。用曰。何以安静者不治。烦躁者反可治也。曰。夏至后垢卦用事。伏阴在内。六月建未。其位在坤。坤为腹而生土。土爱暖而恶寒。玉露性寒。伤其脾土。阴盛于内。阳脱于外。故用理中附子之辛热。所以收敛欲脱之阳。胜其方长之阴。服药安静者。脾气败绝。投药不知。故不可治。如烦躁者。寒热相搏。脾有生意。故再投药。使胜其寒也。用曰。如此神妙。予初何以知之。下次治此热泻。当如之何。予。看其病证何如。泻多热渴少者。急以温中为主。先进理中汤。后以玉露散微解之。不渴者不可用也。先大热大渴泻少者。此里热甚也。急解其暑毒。以玉露散解之。热渴略止后。用理中汤补其中气。泄止不可再服也。如渴不止。只用白术散治之。理中玉露皆不可服也。切记吾言。再勿误也。白术散治泻渴不止要药也。如服白术散渴泻不止者。此水壅以犯肾。肾得水而反燥。故转渴泻。宜白术散去干葛加炒干姜等分服之。辛以润燥。致津液。用自此后医术渐通。家道颇昌。
暑疟者。柴胡白虎汤。即小柴胡合白虎汤。
暑咳者。甘桔汤合黄连阿胶丸。
经云。夏伤于暑。秋发 疟。予谓疟之为病。不唯中暑有之。凡风寒暑湿饮食劳倦。皆病也。大抵民病疟痢者多。盖四时之气。太阴湿土之令。手太阴肺经。受风寒暑湿之气。病疟多。足太阴脾经。受饮食水谷之邪。则病痢多。二经俱受邪则疟又病痢也。病疟者。平疟养脾丸主之。病痢者。和中丸主之。此家传不易之秘法也。宝之重之。勿轻示人也。难云。
形寒饮冷则伤肺。肺主皮毛。秋冬病宜攻者多。因伤寒得之。鼻塞声重。宜发散。麻黄汤主之。
麻黄(连根水泡去沫) 杏仁(去皮尖炒) 生甘草(各等分) 上用水煎服。热甚者加生石膏末。腊茶叶。名五虎汤神效。
湿伤肾。利而下重。秋月病痢者。皆肾病也。宜地黄丸去丹皮。加黄柏酒炒。破故纸炒。小茴香炒。各二两。干姜炒黑五钱。研末丸服。
经云。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温热之病也。况冬月暄热令行。则阳气暴泄。不能闭藏
寒所折。至春则发为热病也。小儿得之。则发疮疹病者。亦温热之类也。如有此气。宜预服代天宣化解毒丸。甚有良验。
卷之四
附:汤方
一、天保采薇汤
羌活 前胡 半夏 陈皮 柴胡 赤芍 白茯苓 川芎 枳壳 浓朴 桔梗 苍术 升
麻葛根 藿香 独活 甘草
二、犀角解毒汤(治胎热丹毒)
犀角 赤芍 生地黄 白芷 甘草 连翘 荆芥 防风 牡丹皮 木通
三、导赤散(治夜啼)
木通 生地 甘草 竹叶 黄芩
四、大连翘饮(治胎热等症)
连翘 赤芍 归尾 木通 甘草 防风 荆芥
五、理中汤(治胎寒等症)
干姜 白术 甘草 人参(若加附子名附子理中汤)
六、钩藤膏(治内钓吐痛)
乳香 没药 木香 僵蚕(共为丸钩藤汤下)
七、地黄茵陈汤(治疸黄)
生地 归尾 猪苓 天花粉 赤芍 赤苓 茵陈 泽泻 甘草
八、芍药汤(治夜啼泄泻)
白芍 泽泻 甘草 大茴 薄荷 木香 茱萸 生姜
九、六君子汤(治脾胃虚寒等症)
陈皮 半夏 人参 白术 甘草 白茯 生姜大枣引。
十、固真汤(治慢惊四肢冷不省人事)
附子 甘草 人参 山药 黄 肉桂 白术 白茯姜枣引。
十一、保元汤(治汗多变慢惊)
黄 人参 甘草 生姜(三片) 大枣(一枚) 水煎服。
十二、姜半散(治吐不止将成慢惊)
半夏 生姜 肉桂
十三、调脾汤(治脾疳)
陈皮 白术 丁香 人参 诃子 青皮 甘草
十四、六味地黄丸(治骨疳)
牡丹皮 熟地黄 白茯苓 山萸肉(酒蒸去核) 白泽泻 怀山药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桐子大。空心滚水送下。
十五、芦荟丸(治丁奚哺露)
芦荟 人参 白术 白茯 山药 木香 陈皮 青皮 麦芽 神曲 当归(各三钱) 槟榔(两个) 麝香(少许) 上为细末。猪胆打面糊为丸。如麻子大。清水汤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