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幼幼新书
幼幼新书
以上诸候二十条,皆痫之初也。见其候,便爪其阳脉所应灸。爪之皆重手,令儿骤啼乃绝,亦根据方与汤。
(《婴孺》云:并服五石紫丸汤。)直视,瞳子动;腹满,转转鸣;下血,身热;口噤不得乳;反张脊强;汗出发热;为卧不寤;手足掣 ,喜惊。
凡八条,痫之剧者也。如有此,非复汤爪所能救,盒饭时灸之。
《千金》又曰:若病家始发,便来诣师。师可诊候,所解为法,根据次序治之,以其节度首尾取瘥也。病家已经杂治无次序,不得制病,病则变异其本候,后师便不知其前证虚实,直根据其后证作治,亦不得瘥也。要应精问察之,为前师所配根据,取其前踪迹以为治,乃无逆耳。前师处汤,本应数剂乃瘥,而病家服一二剂未效,便谓不验,以后更间他师。师不寻前人为治寒温次序,而更为治,而不次前师治则弊也。或前以下之,后须平和疗以接之,而得瘥也。或前人未下之;或不去者;或前治寒温失度,后人应调治之。是为治败病,皆须邀射之,然后免耳。不根据次第及不审察,必及重弊也。
卷第十一
截痫法第五《圣惠》论:小儿未发痫之前及欲发痫之后,或壮热连滞,或摇头弄舌,或眼目抽掣,如此是欲发痫,宜早疗之也。
张涣论:小儿惊不已,即变成痫疾。又有不因惊而变成痫者,然初亦有证可验。未发之前,身体壮热连滞不歇,素有痰涎,咽中呀呷作声;或摇头弄舌,眼目斜视,眠睡惊掣。如此必是欲发痫之证,宜截之。
《外台》:《救急》中军候黑丸 疗诸癖结、淡饮等大良方。治小儿欲发痫方。
桔梗 桂心(各四分) 巴豆(八分,去心皮,熬) 芫花(十二分,熬) 杏仁(五分,去皮尖、二仁者,熬)上五味,先捣桔梗、桂心、芫花成末,别捣巴豆、杏仁,如膏合和;又捣一千杵,下蜜;又捣二千杵,丸如胡豆。浆服一丸取利,可至二、三丸。儿生十月欲痫发,可与一、二丸如黍米大。诸腹不快,体中觉患便服之,得一、两行利即好。忌猪肉、生葱、芦笋等物。
《圣惠》治小儿未满百日,聚口吐沫,此欲作痫候,腹内有冷热癖实。宜服牛黄散方牛黄(细研) 细辛 黄芩 当归(锉,微炒) 甘草(炙微赤,炒) 防风(去芦头。各一分) 柴胡(一分半,去苗) 川大黄(锉碎,微炒) 蜣螂(微炙。各三分) 蚱蝉(三枚,微炙)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和滓。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加减温服。
《圣惠》治小儿心腹结实,身体壮热,四肢不利,心神多惊,欲发痫者。
茯神散方茯神 元参(各一两半) 川升麻 秦艽(去苗) 龙胆(去芦头,各一两) 寒水石(二两) 川大黄(锉碎,微炒) 川芒硝(各三两)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分温二服,早晨、午后各一服。更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治小儿壮热,欲发痫;或时时四肢抽掣,多吐白沫。宜服钩藤散方钩藤 甘草(炙赤,锉) 川升麻 石膏(各半两) 人参(去芦头) 子芩 犀角屑 川大黄(锉碎,微炒。各一分) 蚱蝉(三枚,微炙)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入竹沥半合、牛黄末一字。看儿大小,分减服之。
《圣惠》治小儿壮热,欲发痫,心神惊悸,多啼,或吐白沫。
龙齿散方龙齿 川芒硝(各一钱) 钩藤 川升麻 子芩 防风(去芦头) 犀角屑(各三分) 麦门冬(一两,去心,焙)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入竹叶七片,煎至五分,去滓。分为二服,日四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治小儿壮热,欲发痫。宜服退热清凉散方白药子 甘草(炙微赤,锉) 郁金 黄芩 天竺黄(细研。各一分) 麝香(半分,细研) 朱砂(半分,细研,水飞过)上件药捣,细罗为散,都研令均。不计时候,以温水调下半钱,量儿大小加减服。
《圣惠》治小儿头额体背俱热,大便秘涩,眼赤心闷,乍睡乍惊,精神昏浊,与人不相主,当欲作痫状。
蓝叶散方蓝叶 人参(去芦头) 知母(各半两) 钩藤 川升麻 葛根(锉。各三分) 子芩 犀角屑 射干(各一分)元参(二分)上件药捣,细罗为散。五岁儿以竹沥半合,调半钱服,日三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服之。若未辨合,煎药可服,元参、生犀、升麻、葛根、竹沥、生姜汁、大豆汁、地黄汁皆可单服。又取少蚯蚓粪,水调服之,良。
《圣惠》治小儿惊热入心,拟成痫疾,面色不定,啼泪不出,发热作时,不吃乳食,大便秘涩,眼翻露白,手足逆冷。
牛黄丸方牛黄(细研) 川大黄(锉碎,微炒) 独活(各一分) 川升麻 琥珀 绿豆粉 大麻仁(各半两)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不计时候,以熟水研一丸服之。至五七岁,加金箔、银箔各五片,药两丸,研化下服之。
《圣惠》治小儿欲发痫,极热不已。
生葛汁饮子方生葛根(汁) 竹沥(各一合) 牛黄(如杏仁,细研)上件药相和,每服半合。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圣惠》治小儿欲发痫,壮热如火。
洗浴石膏汤方石膏(五两) 菖蒲(二两) 雷丸(二两)上件药捣碎,以水煮取三升。适寒温浴儿,并洗头面佳。
《婴孺》治小儿惊热欲发痫。
消热定惊煎方柴胡 升麻 栀子仁 芍药(各七分) 子芩 知母(各八分) 寒水石(十二分) 竹叶(切,一升) 甘草(二分,炙) 杏仁(六分,去皮尖,炒,别研)上以水四升七合,煮取一升半,绞去滓,内蜜、葛汁,于文武火煎,搅勿住手,至一升二合。一月内及初盈月儿,一合为三服,中间进乳。出一月,一服半合。五、六十日儿,一服一合;百日儿亦一合。出一百日,服一合半。一、二岁,二合。日二夜一,冬温服之。
《婴孺》治少小心惊,防病牛黄汤;又治痫发,众医不复治者方。(《圣惠》方同)牛黄 芍药 杏仁(炒,去皮尖) 蜣螂 蜂房 黄芩 人参 葛根 甘草(炙) 蚱蝉(炙) 芒硝 芎 桂心(各一分) 大黄(三分。《圣惠》用半两) 当归(二分) 石膏(四分,碎。《圣惠》用半两)上前件药细切,取豚五脏及卵,以水一斗煮脏、卵,得三升,去滓,澄清;纳诸药煮,取一升三合,去滓,下芒硝烊尽。一服一合,日三夜一,临卧末牛黄纳汤中,常用大验。(一方,蚱蝉、蜣螂各五个,无芒硝,用生姜三片,水一升,煮取二停。)《婴孺》治少小痫候,夜啼不止。
鸡脑丸方雄鸡脑 丹砂(各三分) 牛黄 当归(各三分)上为末,以鸡脑和,杵七百下,丸麻子大。百日儿服一丸,日二。量儿大小加减。
《婴孺》治少小痫候,胎寒,舌下唾聚,夜啼不止。
雀屎丸方雄雀屎(炒) 麝香 牛黄(研入。各一分)上为末,蜜丸黍米大。一月儿与一丸,日一服,服时极送药着咽中,吮乳,令实时咽喉,不久停口中而散也。后稍加之,百日儿麻子大一丸,日二,临服旋丸,勿先丸。下四十日后,牛黄与麝香可加使多也,为是一岁儿也。
《婴孺》治少小滞实不去,内有热,摇头弄舌,欲作痫,茯苓汤方茯苓(二分,一云:茯神) 蚱蝉(三个,炙) 雀瓮(二个,炙) 蛇蜕皮(半分) 铁精 芍药 麻黄(去节)黄 柴胡 当归 人参(各一分)上切,以水三升,先煮麻黄十沸,去沫、纳诸药,煮一升五合。为四服,百日儿一日服尽。大小以意加减。
《婴孺》治少小始盈月变蒸,时患惊,欲作痫。已服四味汤及紫丸,已大下热犹不折,腹满胀、目视高者,宜此除热。
地黄汁汤方地黄(汁,半合) 黄芩(三分) 大黄 甘草(炙。各一分) 栀子仁(二分)上切,以水八合煮至四合,去滓,下地黄汁。服一合,日进三服,夜一服。
《婴孺》治七日儿生后有热,欲作痫。
茯苓汤方茯苓 黄芩 钩藤 大黄(各一分)上切,以水一升煮三合,为三服或五服。热多者加黄芩一分;生三七日以后者,加大黄一分。量儿大小加之。
张涣独活散方 祛风截痫。
独活 羌活 川升麻(细锉) 酸枣仁(拣净) 人参(去芦头。以上各一两) 琥珀 川大黄(细锉,微炒。各半两)上件捣,罗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一小盏,入金银薄荷各少许,煎至五分,去滓。放温服,不拘时候。
张涣定心膏方 安神,治欲发痫。
生葛根(取汁半合许。如无生者,只用干葛锉细,水浸一宿,慢火熬取汁) 竹沥(半合,根据法旋取) 大麻仁(研,一分)以上三味同研匀,次入:朱砂(半两,细研,水飞) 牛黄 麝香(各一分) 绿豆粉(一两。以上并研匀)上件同于石臼中捣三二百下,成膏如鸡头大。每服一粒至二粒,煎人参汤化下。
张涣清凉丹方 治壮热连滞,欲作痫。
郁金 黄芩 犀角(末。各一分) 白芍药(半分)以上同捣,罗为细末。次用脑、麝(各研,一分) 天竺黄(一分,细研) 好朱砂(半两,细研,水飞)上件一处拌匀,炼蜜和如鸡头大。每服一粒至二粒,煎人参汤化下。
张涣知母散 治心热弄舌,欲作痫。
知母(一两) 钩藤 升麻 葛根(锉) 黄芩(各一分) 蓝叶 人参(去芦头。各半两)上件捣,罗为细末。每服一钱,水八分,入竹沥三两点,煎五分,去滓。放温服。
张涣洗浴菖蒲汤方 散风截痫。
菖蒲(三分,一寸九节者) 防风 荆芥穗(各二两) 石膏 梅根(各一两)上件捣,罗为粗末。每用五匙头,水三碗,煎三五沸,适寒温浴儿。先洗头面,次浴身体为佳。
《孔氏家传》治小儿因吐利欲作痫,宜服五苓散。(方见伤寒自汗门中)
卷第十一
五脏之痫第六《千金》论五脏之痫(灸法并在后篇也。)肝痫之为病,面青,目反视,手足摇。(《婴童宝鉴》云:手足螈 。)心痫之为病,面赤,心下有热,短气息微数。(《婴音宝鉴》云:短气微喘。)脾痫之为病,面黄腹大,喜痢。肺痫之为病,面目白,口沫出。(《婴童宝鉴》云:肺痫,面目反视,如枯骨,口吐涎沫。)肾痫之为病,面黑,目正直视不摇,如尸状。
膈痫之为病,目反,四肢不举。肠痫之为病,不动摇。(《婴童宝鉴》云:肠痫,身体手足并不动摇,但直而不至痉。)上五脏痫证候。
《婴童宝鉴》:五脏痫外,又有异痫,面白啼呼,色有变易。
钱乙论:凡治五痫,皆随脏治之。每脏各有一兽,并五色丸治其病也。犬痫,反折上窜,犬叫,肝也。
羊痫,目瞪吐舌,羊叫,心也。牛痫,目直视,腹满,牛叫,脾也。鸡痫,惊跳反折,手 ,鸡叫,肺也。猪痫,如尸,吐沫,猪叫,肾也。五痫重者死,病后甚者亦死。
钱乙论五色丸方朱砂(半两,研) 水银(一分) 雄黄(二两,熬) 真珠(末一两,研) 铅(三两,同水银熬)上炼蜜丸麻子大。每服三四丸,煎金银薄荷汤下。
卷第十一
六畜之痫第七《千金》论六畜之痫(灸法并在后篇。)马痫之为病,张口摇头,马鸣,欲反折。牛痫之为病,目正直视,腹胀。
羊痫之为病,喜扬目吐舌。猪痫之为病,喜吐沫。(《婴童宝鉴》云:猪痫口吐涎沫,根据目视人)。犬痫之为病,手屈拳挛。
(《婴童宝鉴》云:手屈两足拳挛。)鸡痫之为病,摇头反折,喜惊自摇。
上六畜痫证候。
《婴童宝鉴》六畜痫外,又有乌痫,唇口撮,聚目,手俱摇。蛇痫,身软,头举吐舌视人。
《博济方》治小儿五般痫:牛痫,即牛声;马痫,即马声;狗痫,即狗吠;羊痫,即羊鸣;鸡痫,即鸡鸣。
五痫病者,腑脏相引,邪气盈起,寒厥,各识手顾,口吐沫,须臾如苏,复作。神效雄黄丸方与钱氏五色丸同,但《博济》水银用八分耳。(钱氏五色丸方见前篇。)
卷第十一
一切痫第八《外台》:《短剧》载《元中记》曰:天下有女鸟,一名姑获,又名钓星鬼也。喜以阴雨夜过飞鸣,徘徊人村里,唤得来也。是鸟淳雌无雄,不产,喜落毛羽于中庭,置入儿衣中,便使儿作痫必死,即化为其儿也。
是以小儿生至十岁衣裳不可露,七、八月尤忌之。
张涣论小儿痫疾最恶病。自古说痫止有三种,至晋唐间,神仙、名医、诸人方治讲究一切诸痫。
《惠眼观证》痫病形候大抵数类,皆因积惊,过时而发,邪气传归心脏。每发时屈指如数物,良久眼直视,口嚼涎沫,腰背强直,忽然死,良久即苏。一日之中,常三五次发。其候手足逆冷是也。医者只作惊风治之,必难得痊。此病惊,邪气传入筋骨,以睡惊膏重下数口白涎(方见急惊风门中),次用朱砂膏(方见惊热门中),夹用去风药调理。如吐后或不说话无妨,为吐损心气。至来年此时,又恐再发,复下前件药即瘥。
《吉氏家传》:痫有八候,前曰仆,后曰僵,昼曰阳,夜曰阴,骂人曰颠,笑人曰邪,一日十数次发曰痫,小年有此患曰呆。
茅先生小儿初受痫病歌:浑身壮热腰背强,两眼瞪 是寻常。四肢抽掣多啼叫,时发时醒仔细详。
又小儿痫病死候歌:四肢螈 脉还沉,身体如绵不暂醒,紧噤牙关难进乳,更兼腹满转虚鸣。汗出热来时又至,浑身壮热喜生惊,直饶便是卢医手,手足踪横也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