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小品方
小品方
附子(二两) 巴豆仁(一两) 生野狼毒(一两,炙令极香、抨) 人参(一两) 干姜(一两)
食茱萸(一两)
六味,蜜和,空腹服如梧子三丸。卒中恶腹痛,口不言,二日一服。连年积冷,流注心胸者,亦服之,好好将息,神验。
七气丸,治七气。七气为病,有寒气、怒气、喜气、忧气、恚气、愁气、热气。此七气为病,皆生积聚,坚牢如坏在腹中,心痛烦怨,不能饮食,时去时来,发作有时,每发痛欲绝也。其寒气则吐逆,心下胀满;其热气则慌惚闷乱,常如眩冒,失精;其怒气则不可当,热病上荡心,短气欲绝,不得息;其恚气则积聚心下,不得食饮;其喜气则不可疾行久立;其忧气则不可苦作,卧不安席;其愁气则怒,忘置物四傍,不复忆处,四肢手足 肿,不得举。亦治产生早起,中风余疾也。
大黄(十分,炮) 人参(三分) 椒(二分,熬) 半夏(三分,熬) 乌头(五分,熬) 桔梗(三分) 细辛(三分) 茱萸(三分,熬) 干姜(三分) 菖蒲(三分) 茯苓(三分) 芎(四分) 紫菀(三分) 甘草(三分) 石膏(三分) 柴胡(三分) 桃仁(三分)
凡十七物,冶,合下筛,和以蜜,酒服如梧子三丸,日三,不知稍增以知,至十丸为度。
卷第五
治虚补养(肾虚腰疼)诸方
肾虚腰痛治之方。
牡丹(二分,去心) 萆 (三分) 白术(三分) 桂心(三分)
上四味,捣筛,以酒服方寸匕,日三。亦可作汤服之。忌生葱、胡荽、桃李、雀肉等。
治腰痛少气,阴弱寒冷,小便清冷沥滴,阴下湿痒,少腹急,无子息方。
甘草(十四分,炙) 续断(三分) 麦门冬(三分) 薯蓣(三分) 附子(三分,炮) 干姜(二分) 棘刺(四分)
上七味,捣筛,酒服方寸匕,日三。忌猪肉、冷水、海藻、菘菜。
治腰痛,皆积年痛者方。
干地黄(十分) 白术(五分) 干漆(五分) 桂心(八分) 甘草(五分,炙)
上五味,捣末,以酒服方寸匕,日三。忌桃李、雀肉、生葱、海藻、菘菜、芜荑等。
治卒腰痛不得俯仰方。
鹿角(长六寸,烧)
上一味,捣筛为末,以酒服方寸匕。
腰疼方。
鳖甲(一枚,炙令黄,刮削令净洁。)
上一味,捣筛,空腹以汤、饮、酒服方寸匕,日三。忌人苋菜。
卷第五
治渴利诸方
男子消渴,饮一斗水,小便亦得一斗,宜八味肾气丸主之,神方,消渴人宜常服之。
干地黄(八两) 薯蓣(四两) 茯苓(三两) 山茱萸(五两) 泽泻(四两) 牡丹皮(三两)
附子(三两,炮) 桂心(三两)
上药捣筛,蜜和丸,如梧子大,酒下十丸,少少加,以知为度。忌猪肉、冷水、芜荑、胡荽、酢物、生葱。
栝蒌丸,治日饮一石许,小便不通方。
栝蒌(三分) 铅丹(三分) 葛根(三分) 附子(一分)
凡四物,冶下筛,蜜丸如梧子,饮服十丸,日三。
铅丹散,治消渴,止小便方。
铅丹(二分) 栝蒌(十分) 泽泻(五分) 石膏(五分) 赤石脂(五分) 白石脂(五分) 胡粉(二分) 甘草(十分)
凡八物,冶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不知稍增,年壮服半匕。得病一年,服药一日愈,二年二日瘥。甚者,夜以水服,勿用酒。
卷第五
治风诸方
丹参膏,治伤寒时行贼风恶气方。
在外即肢节麻痛,喉咽痹,寒入腹则心急胀满,胸胁痞塞。内则服之,外则摩之。并瘫缓不随,风湿痹不仁,偏枯拘屈,口 耳聋齿痛,头风痹肿,脑中风动且痛,若痈结核漏瘰坚肿未溃,敷之取消,及丹疹诸肿无头欲状骨疽者,摩之令消,及恶结核走身中者,风水游肿,亦摩之。其服者如枣核大,小儿以意减之,日五服,数用之悉效。
丹参 蒴 (各三两) 莽草叶 踯躅花(各一两) 秦胶 独活 乌头 川椒 连翘 桑白皮 牛膝(各二两)
十二物,以苦酒五升,油麻七升 煎令苦酒尽,去滓,用如前法,亦用猪脂同煎之。若是风寒冷毒,可用酒服。若毒热病,但单服,牙齿痛单服之,仍用绵裹嚼之,比常用猪脂煎药。有小儿耳后 子,其坚如骨,已经数月不尽,以帛涂膏贴之,二十日消尽,神效无比。
卷第五
治邪狂颠诸方
别离散,治男子女子风邪,男梦见女,女梦见男,交欢日久成劳。悲愁忧恚,怒喜无常,日渐羸瘦,连年岁月,深久难治,或半月或数月日,复发者方。
杨上寄生(三两,炙) 菖蒲 细辛 附子(炮) 干姜 蓟根 天雄(炮) 桂心(各一两)
白术(二两) 茵芋(二两)
上十味,合捣下筛,以酒服半方寸匕,日三,不饮酒,用童子小便调服,合药勿令妇人见之,勿令病患见。见者,令邪气不去,禁之为验。忌生葱、生菜、猪羊肉、桃李、雀肉、饧等物。
治鬼魅,四物鸢头散方。
东海鸢头(是由跋) 黄牙石(又名金牙) 莨菪 防葵(各一分)
上药捣下筛,以酒服方寸匕。欲令病患见鬼,增防葵一分;欲令知鬼主者,复增一分,立有验。防葵、莨菪并令人迷惑慌惚如狂,不可多服。
治癫疾发作,僵仆不知人言语,妄见鬼方。
莨菪子三升,清酒五升渍,出曝干,复纳,汁尽,曝干,捣冶末,空腹服四分匕,日三。
治卒癫疾,癫狂莨菪散方。
莨菪子三升,末之,酒一升渍多日,出捣之,以向汁和,绞去滓,汤上煎令可丸,服如小豆三丸,日三,口面当觉急,头中有虫行者,额及手足应有赤色处,如此必是瘥候,若未见,服取尽矣。
卷第六
要方第六卷所治如下:治冬月伤寒诸方治春夏温热病诸方治秋月中冷(疟病)诸方上三件
卷第六
治冬月伤寒诸方
论曰:古今相传,称伤寒为难治之病,天行温疫是毒病之气,而论治者,不别伤寒与天行温疫为异气耳。云伤寒是雅士之辞,云天行温疫是田舍间号耳,不说病之异同也。考之众经,其实殊矣。所宜不同,方说宜辨,是以略述其要焉。
《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
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周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疠之气也。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中,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者,皆由冬时触冒寒冷之所致,非时行之气也。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反大寒,夏时应热而反大冷,秋时应凉反而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王叔和曰:伤寒之病,逐日浅深,以施方治。今世人得伤寒,或始不早治,或治不对病,或日数久淹,困乃告医。医又不知次第而治之,则不中病。皆以临时消息制方,无不效也。
今搜采仲景旧论,录其证候、诊脉声色、对病真方有神验者,拟防世急也。又土地高下,寒温不同;物性刚柔,餐居亦异。是故黄帝兴四方之问,岐伯举四治之能,以训后贤,开其未悟,临病之工,宜须两审也。
陈廪丘云:或问:得病连服汤药发汗,汗不出如之何?答曰:医经云:连发汗,汗不出者死。吾思可蒸之,如蒸中风法。蒸湿之气于外迎之,不得不汗出也。后以问张苗,苗云:曾有人作事疲极汗出卧单簟,中冷得病,但苦寒蜷,诸医与丸、散、汤,四日之内,凡八发汗,汗不出,苗令烧地布桃叶蒸之,即得大汗,于被中就粉敷身极燥,乃起便愈。后数以此发汗,汗皆出也。人性自有难使汗出者,非但病使其然,蒸之无不汗出也。
诏书发汗白薇散,治伤寒二日不解方。
白薇(二两) 麻黄(七分,去节) 杏仁(去皮尖,熬) 贝母(各三分)
上四味,捣散,酒服方寸七,自覆卧,汗出则愈。
鸡子汤,治发汗后二三日不解,头痛肉热方。
麻黄(一两,去节) 甘草(一分,炙)
上二味,切,以水二升,扣鸡子白令置于水内,合和令匀,纳药复搅令和,上火煎之,勿动,煎至一升,适寒温顿服之。盖覆汗出,粉敷之有效。忌海藻、菘菜。
葛根汤,治病三四日不瘥,身体毒热方。
葛根(八两) 生姜(三两) 龙胆 大青(各半两) 桂心 甘草(炙) 麻黄(去节,各二两) 葳蕤 芍药 黄芩 石膏(碎) 升麻(各一两)
上十二味,切,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取八升,掠去沫,然纳余药,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二夜一服。忌海藻、菘菜、生葱。
治伤寒六七日,其人大下,寸脉沉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痛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麻黄升麻汤方。
麻黄(二两半,去节) 升麻(五分) 当归(五分) 知母 葳蕤(一作菖蒲) 黄芩(各三分) 麦门冬(去心,一作天门冬) 桂心 芍药 干姜 石膏(碎) 甘草(炙) 茯苓 白术(各上十四味,切,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掠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便愈。忌海藻、菘菜、生葱、醋、桃李、雀肉等。
治伤寒七八日,内实瘀热结,身黄如橘,小便不利,腹微胀满,茵陈汤下之方。
茵陈(六两) 栀子(十四枚) 大黄(三两) 石膏(一斤)
上四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茵陈,得五升,去滓,纳栀子、大黄,煎取三升,分服一升,日三。小盒饭利,如皂荚沫状,色正赤,当腹减,黄悉随小便去也。
葳蕤汤,治冬温及春月中风、伤寒,则发热,头眩痛,喉咽干,舌强,胸内疼,心胸痞满,腰背强方。
葳蕤(二两) 石膏(三分,末,绵裹) 白薇(二两) 麻黄(二两,去节) 独活(二两) 杏仁(二两,去皮尖两仁) 芎 (二两) 甘草(二两,炙) 青木香(二两,无可用麝香一分代之)
上九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取汗。若一寒一热者,加朴硝一分及大黄三两下之。忌海藻、菘菜。
茅根橘皮汤,治春夏天行伤寒,胃冷变 方。
白茅根(切,一升) 橘皮(三两) 桂心(二两,切)
上三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数数服之,尽复合之, 止乃停,取微汗。有热减桂心一两。忌生葱。
芍药地黄汤,治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发之,内瘀有蓄血者,及鼻衄,吐血不尽,内余瘀血,面黄,大便黑者,此主消化瘀血方。
芍药(三两) 生地黄(半斤) 牡丹(二两) 犀角(一两,屑)
上四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其人喜忘如狂者,加地黄三两、黄芩三两。
其人脉大来迟,腹不满,自言满者,为无热,但根据方服,不须黄芩也。忌芜荑、胡荽。
治伤寒鼻衄不止,茅花汤主之方。
茅花(一大把)
上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即瘥。若无茅花,取茅根代之亦可。
治伤寒身热,衄血,呕逆,麦门冬汤主之方。
麦门冬 石膏 寒水石(各三两) 甘草(二两) 桂心(一两)
上五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服桂枝汤大汗后,烦渴热不解,脉洪大者,属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六两) 甘草(二两,炙) 石膏(一升,碎,绵裹) 人参(二两) 粳米(一升)。
上五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米熟,去米,纳诸药,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忌海藻、菘菜。
射干汤,主春冬伤寒,秋夏中冷,咳嗽曲拘,不得气息,喉呜哑失声,干嗽无唾,喉中如哽者方。
射干(二两) 半夏(五两,洗) 杏仁(二两,去皮尖两仁) 干姜(二两,炮) 甘草(二两,炙) 紫菀(二两) 肉桂(二两) 吴茱萸(二两) 当归(二两) 橘皮(二两) 麻黄(二两,去上十二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始病一二日者可服此汤,汗后重服勿汗也。病久者,初服可用大黄二两。初秋夏月豪雨冷,及天行暴寒,热喜伏于内,宜生姜四两代干姜,除茱萸,用枳实二两炙。忌羊肉、海藻、菘菜、饧、生葱。
漏芦连翘汤,治伤寒热毒,变作赤色痈疽、丹疹、肿毒,及眼赤痛生障翳,悉主之方。
兼治天行。
漏芦(二两) 连翘(二两) 黄芩(二两) 麻黄(去节,二两) 白蔹(二两) 升麻(二两)
甘草(二两,炙) 大黄(二两,切) 枳实(三两,炙)
上九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相去二食顷更服。热盛者,可加芒硝二两。忌海藻、菘菜等物。
秦皮汤,治毒病冲眼,忽生赤翳,或白,或肿肤起,或赤痛不得视光,痛入心肝,或眼外浮肿如吹,汁出,生膜覆珠子方。
秦皮(二两) 前胡(二两) 常山(二两) 黄芩(二两) 升麻(二两) 芍药(二两) 白薇(二两) 枳实(二两,炙) 大黄(三两) 甘草(二两,炙)
上十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相去二食顷更服。若盛热者,可加芒硝二两。
忌海藻、菘菜、生葱、生菜。
犀角汤,治热毒下黄赤汁,及赤如腐烂血,及赤滞如鱼脑,腹痛壮热,诸药无效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