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更有一证疳。 口鼻牙齿者。名曰走马疳。别具疳疮门下收之外。叙方于后。

  治牙齿宣烂。臭气有血。皂角一挺。肥好者连皮。羊胫骨一挺。并于炭火烧烟尽。以盆覆之候冷。用纸一张。铺湿地上顿药。出火毒一夜。为末。如常揩牙用之。三上瘥。

  又方

   治如前。芜荑半两炒黑。白矾半两生。为细末。入麝香少许拌匀。先以水漱口齿净。然后用少许揩牙。

  又方

   治如前。以风化锻石一块。大火中 通赤。取出放冷为末。每用少许。旋入麝香少许。敷牙根疮上。

  桃红散

  治牙痈肿烂脓血。

  朱砂(一钱研水飞) 绿豆粉(一两) 硼砂(半钱) 脑 麝(各一字)

  上为末。每用一字敷患处。或揩贴之。

  麝香散

  治如前。

  铜绿(半钱) 绿豆粉(一两) 胆矾(半钱火 过用) 脑子(一字)

  上为末。入麝少许研匀。每服一字。擦贴患处。有涎即吐。

  甘露散

  治小儿胃热。牙龈宣露出血。口臭脸肿。赤眼口疮。不欲乳食。肌体烦热。及疮疹已未发。皆可服。

  熟干地黄 生干地黄 天门冬(去心) 麦门冬(去心) 枇杷叶(刷去毛净) 枳壳(麸炒去穣) 苦参石斛(去根) 山茵陈 甘草(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半盏。去滓温服。食后。量大小加减。

  治小儿牙宣。常有鲜血。龈缝臭秽。 砒黄一钱。麝香半钱。同研细。以纸条子生油涂过。掺药在上。少少用末。剪作小纸棋子。看大小用。插在病处缝内。

  治小儿牙齿宣疳 以黄连为末。入麝研匀。贴病处。亦治口疮。

  治风 牙疼 以马鞭草煎汤。含漱之。

  又方

   治如前。

  莽草 升麻 细辛(去苗) 甘草(各一分)

  上粗锉。水一碗。煎数沸。盥漱之。冷即吐。别含漱。

   本散

  治如前。

  本(去芦) 白附子 川芎 莽草(各半两先内末) 青黛(一钱) 芦荟(一钱) 麝香(一字并各研)

  上拌匀细。每服一字或半字。揩患处。

  又方

   治如前。以肥皂一个去子。满填盐在内。炭火烧烟尽。放冷研细。每用一字或半钱。揩患处。有涎即吐。

  卷十八

  舌病论

  小儿舌上偶生疮肿者。由风毒邪热。搏于血气。随其虚处。着而生病也。发于舌上紫肿者。名曰紫舌胀。若肿粗大木闷而硬者。名曰木舌胀。若风湿相搏而生疮者。名曰舌疮。若风多而舌肿如吹泡者。名曰鼓舌。其紫舌木舌鼓舌肿甚者。则满口溢出。闭塞气门。皆能杀人。

  治紫舌肿 取羊乳饮之。

  又方

   治如前。以新鲫鱼。薄起肉片子。顿舌上。数数易之。

  治舌上生疮。不能饮乳。 以白矾研末。和鸡子置醋中。涂儿足底。一七愈。

  又方

   治如前。以蒲黄敷之。

  又方

   以桑白皮汁。涂乳上吮服。

  又方

   治如前。以胡粉细研。用猪筒骨中髓调敷之。日三。

  治木舌肿硬。满口逡巡。气闭则杀人。 以釜底煤和盐等分。以酒调。表里涂舌。须臾即悄。无酒亦得。

  又方

   治如前。

  川朴硝(半两) 真紫雪(一分) 白盐(半分)

  上和研匀细。每用半钱。入竹沥三两。滴白汤少许。调涂舌上。咽津不妨。

  治舌卒肿如吹泡。满溢出。气不得通。奈无可治。 以半夏十枚。汤洗去滑尽。以苦酒一升。煮取五合。稍稍含漱之。不得咽津。戟人咽喉。加以生姜一两。同煮亦得。

  又方

   煎甘草浓汁含之。

  又方

   以糖醋满口含之。良。

  又方

   治紫舌木鼓。肿满闭气。诸药不效。当用此救。在舌两边。以指刮破。或以铍刀决破。出其毒血。慎勿伤舌下中央脉也。若血出不止。已及数升者。烧铁篦烙疮数过已。绝之。烧铁篦约度。不可太过。

  卷十九

  咽喉总论

  小儿咽喉生病者。由风毒湿热搏于气血。随其经络虚处所着。则生其病。若发于咽喉者。或为喉痹。或为缠喉风。或为乳蛾。重者或为马喉痹。又或悬壅肿。或腮颔肿。或喉中生疮。一切诸病。随证具方于后。

  治喉痹肿闷 以露蜂房烧灰研细末。每服一钱。乳汁调服。以蛇蜕皮烧灰研细末。每服一钱。乳汁调服。以鲤鱼胆二七枚。和灶底土涂患处。以川升麻令含一片。以韭一把杵烂熬。敷上。冷即易。以白矾棋子大,含之。

  以陈白梅一个。取肉。裹白僵蚕一枚。含咽津。以地龙一条研烂。纳鸡子白和匀。便倾入喉中。以绳缠扎手大指屈。于节上针挑刺出血。即瘥。

  铁粉散

  治如前。铁华粉一分。硼砂一分。白矾半两生。为末。每服半钱。冷水调下。连二三服。

  蛇蜕散

  治如前。

  蛇蜕(一分) 白梅肉(一分炒) 牛蒡子(半两炒) 甘草(一分生)

  上为散。每服一钱匕。绵裹。汤浸少时。含咽津汁。小儿吮之。

  又方

   治喉痹咽肿。出气不快。以鼠粘子二两炒焦。甘草半两炙黄。同为细末。每服一钱。新水调下。更入蜜少许。

  又方

   治喉痹不能语。大豆煎汁。放冷含之。以鼋胆少许。生姜薄荷汁化服。得吐便愈。青鱼胆亦得。收得以青黛酿之。

  治缠喉风,束气不通。 蛇蜕炙令焦黄。当归去芦焙。各等分为末。

  温酒调下半钱,得吐良。

  又方

   治如前。篦麻子去皮。二个。朴硝二钱。为末。新水调下一钱。未效再服。

  又方

   治如前。天南星生。白僵蚕生去丝嘴。各等分为末。每服一字或半钱。生姜自然汁调下。

  又方

   治如前。以白僵蚕二个。去丝为末。生姜自然汁调。更入蜜少许拌匀。分二三服。或只用半钱一字。

  旋调服之。

  定命散

  治缠喉乳蛾等病。

  川大黄(锉炒) 黄连(去须) 白僵蚕(直者炒去丝嘴) 甘草(生各半两) 五倍子(一分) 腻粉(五筒子)

  上为细末。每用一字。竹苇筒子吹入喉中。如毒瓦斯攻心肺,喉中生疮。咽饮不得者。以孩儿乳汁调药一字。

  鸡羽蘸之。深探入喉中。得吐者活。不吐者死。

  又方

   治缠喉乳蛾喉痹。咽喉颔项肿闷闭塞。气不得通。令患人先呷好麻油少许。后以 叶烧灰研细末。水调下半钱。立效。大者增之。

  犀角散

  治马喉痹。其候如喉痹。更加连咽项颔颊肿甚。咽喉闭塞。但数数喷气。此证极恶。

  犀角屑(半两) 射干(三分) 桔梗(去芦三分) 马兰根(三分锉) 甘草(半两炙) 川升麻(半两)

  上为粗末。每服一钱半。水一盏。入竹叶五片。煎至六分。去滓。入马牙硝半钱,搅匀细,含咽。

  又方

   治如前。以马衔一具。水二盏。煎至半。量大小分服。

  治悬壅暴肿妨闷 以干姜半夏等分为末。少少以箸点药着上(半夏以白矾汤洗数次去滑)。以 砂半钱。绵裹含之。细细咽津。

  又方

   治悬壅忽倒。以白矾灰盐各半两研细。箸头点上拨正。亦治肿闷。日七八遍。

  治咽喉腮颊肿闷 以蒜塞耳鼻中。

  又方

   治如前。以马鞭草根截去两头。取在中者。捣汁服之。

  又方

   治如前。以黄柏寒水石等分为末。量肿处。以薄荷水调药。用鸡羽扫上。干即再扫。

  绿云散

  治喉痹马喉缠喉乳蛾重舌木舌。一切咽喉之疾。

  螺青 盆硝 生蒲黄 生甘草(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生姜自然汁调。细细含咽。若已闭塞不通者。用苇筒入药。吹入喉中。重舌木舌。生姜汁调涂患处。咽颔肿痛者。根据此用之。

  口疮舌上生疮。用此药涂之最效。李方叔阎孝忠皆以此方救人甚多。以瓷盒密封收贮。

  如圣汤

  治咽喉一切诸疾。甘草一两。桔梗去芦一两。为粗末。每服一大钱。水一盏煎。去滓放温。时时呷。煎六分。

  龙石散

  治如前。并治口舌疮肿。

  寒水石( 通赤一斤) 朱砂(研飞一两二分半) 脑子(研半分)

  上为细末。每用少许。掺患处。病在咽喉者。吹入喉内。细细咽津。日五七次。临卧一两次用。妙。

  如圣丸

  治咽喉一切诸病。

  川大黄(一分末) 白矾(一分末) 马屁勃(一分末) 蜗牛(十四个) 陈白梅肉(十分)

  上于五月五日午时取蜗牛。以白梅肉同研烂。入药和丸如楝子大。每用一丸。绵裹含化咽津。若病重不能开口。即研药作末。苇筒吹入喉中。滴水三四点送之。或以净水磨药灌之。立瘥。

  通关散

  治如前。

  枯白矾 雄黄(水飞) 藜芦(微炒) 白僵蚕(去丝嘴) 猪牙皂角(去皮弦)

  上各等分为细末。每用一字。鼻内搐之。甚者苇筒吹入喉中。涎出或血出。立愈。

  治小儿咽喉肿痛塞闷 以桑上螳 窠一两烧灰。马屁勃半两同研匀细。炼蜜和丸桐子大。三岁下煎犀角汤研下三丸。大者加之。

  治小儿饮乳不快。觉似喉痹。 以沙牛角烧刮取灰。涂乳上吮儿。咽下。即瘥。

  射干汤

  治如前。治咽喉一切诸病。

  射干 衍川升麻(各一两) 马牙硝 马屁勃(各半两)

  上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

  金露膏

  治如前。

  寒水石( 通赤四两研) 雄黄(一两研水飞) 硼砂(二钱研) 甘草末(四钱) 脑子(一字研)

  上拌匀。炼蜜和丸桐子大。食后含化一丸。

  荆芥桔梗汤

  治喉中生疮。

  荆芥穗 桔梗(去芦) 甘草(生) 牛蒡子(炒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用一钱,水一小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之。

  又方

   治如前。

  桔梗(去芦) 甘草(生) 牛蒡子(炒各一两)

  上为粗末。每用一钱。水一小盏。入青茹少许。煎至六分。去滓放温。时时呷。

  又方

   治如前。以葱须阴干为末。又别以胆矾为末。并各贮。每用以葱末二钱。胆矾一钱和匀。以半字或一字。苇筒吹入喉中病处。

  卷十九

  项瘿论

  小儿项瘿。由啼怒未定。遽以乳饮。致气逆不散。留结而生。其状在项垒垒然。渐渐长大而分有瓣。又云,葛根在地。泉流浸之。人因取其水以食饮。则生项瘿。故近山居人多有之。以葛生在山中故也。

  昆布丸

  治项瘿。

  昆布(一两洗咸味) 海藻(一两洗去咸味) 龙胆草(去芦一两) 槟榔(半两) 甜葶苈(一两隔纸炒紫色研细) 牵牛子(半两炒)

  上为细末。面糊和丸黍米大,每服十丸。人参汤下。

  又方

   治或生项瘿。已及一二年。以黄药子半斤。须万州紧重者为上。若轻虚者。即是别州所出。力慢须用一倍。取无灰酒一斗。入药固瓶口。以糠火煨烧一伏时。火不可猛。酒不可有灰。待冷即开瓶。令患者时时饮半合一合。不可令绝酒气。经三五日看之。觉消即止饮。不尔。便令儿项细也。刘禹锡亦着效验。其验如神。唯烧酒候香气出。瓶头有津出便止。不必须待一伏时也。仍禁喜怒。但以线子逐日围度。乃知其效也。

  卷十九

  恶核瘰论

  小儿腑脏不和,及遇项边经络虚隙。为风热毒瓦斯所干。与血气相搏于项边。结成核子。复遇风寒所加。则不消不溃。名曰恶核。若更风寒相加。搏于津液。与腑脏相乘。则溃化脓血。或效而复发。或根傍别生。以至数个。连续不瘥。名曰瘰 。俗呼 子。此腑脏血气内外相属之病也。

  皂角膏

  治项边生核子不消。

  皂角(大者一挺烧存性) 糯米(一合炒黑焦) 草乌头(二钱生) 黄皮(二钱炒黑色)

  上为末。量多少。以井花水调贴核上。未消与水晶丹下之。痢过以观音散补之。仍再贴之。即消。

  水晶丹

  天南星(洗净生为末一分) 滑石(生为末二钱) 水银粉(秤半钱) 芜荑(取仁一百片) 巴豆(五十粒去壳不去油)

  上先研巴豆极细。次入芜荑仁复研。方入众药研匀。烂饭和丸黍米大。每服三五丸。量大小加减。临卧稍饥。葱白米汤送下。痢过忌生冷硬物。仍以观音散补之。(方已具前)

  如圣散

  治如前。

  绵黄 (一两锉) 连翘(一两) 鸽粪(半合烧灰) 川大黄(半两锉炒) 糯米(半两用斑蝥七个同炒米黄去斑蝥) 犀角屑(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水八分。入酒三四滴。同煎至五分。去渣放温。时时呷。

  紫檀散

  治如前。

  紫檀香 木香 川朴硝(研) 卷柏(各一两) 赤芍药 川大黄(各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少许。以鸡子白调。稀稠得所。涂患处。

  取瘰 内消 以长三寸鲫鱼一个去肠。以和皮巴豆填满。麻皮扎定。以一束秆草烧烟尽。取出放冷。研为细末。烂稠粥和丸黍米大。每服一丸。粟米饮下。临卧。未痢加一丸。以痢为度。

  又方

   治如前。以斑蝥一两去翅足。用粟米一升。同炒至米焦。去米不用。只以斑蝥为细末。入薄荷细末四两拌匀。乌鸡子清和丸黍米大。空心茶清下一丸。一日加一丸,至五丸止。翌日却减至一丸。以后每服五丸。

  胡麻丸

  治瘰 。胡麻四两炒香。羊踯躅一两焙。共为末。炼蜜和丸麻子大。每服七丸。渐加至二十一丸。热水下。

  日二。见效为度。已破者。更用黑母牛粪烧灰研末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