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上为末。糊丸黍米大。生姜汤下。二三十丸。食后。
绯绶丸
治小儿疳气。黄瘦肚大。手脚浮肿。饮水不休。
川楝子(去核) 川芎(各二钱) 橘皮(四两去穣) 龙胆(去芦二两) 巴豆(十四个去皮膜将陈皮龙胆同巴豆炒焦黑时去巴豆不用)
上四味为末。糊丸麻子大。朱砂为衣。每服十五丸或三十丸。米饮下。腹胀陈皮汤下。食后。
治小儿手足身体浮肿 以小便温暖渍之。大良。
又方
治如前。以巴豆五十个,去皮心。水三升。煮取一升。绵蘸拭病上。随手即消。
治小儿浑身头面及阴囊虚肿 以使君子一两。去壳。用蜜半两。炙尽为细末。每服一钱。米饮调下。食后。只三服效。
内消丸
治小儿头面手脚虚肿。
青皮(五个汤泡去穣) 巴豆(七个去壳) 木香(一钱炮) 防己(一钱半) 丁香(十四个)
上先以青皮巴豆铫内同炒。至巴豆苍黑。去巴豆不用。将青皮诸药为细末。蒸饼和丸麻子大。每服三五丸。
量大小加减。男孩儿煎陈米汤下。女孩儿煎艾叶汤下。七八岁者十丸。不拘时候。
红粉散
治浑身虚肿。气喘不食。
朱砂(一钱) 槟榔(一钱) 轻粉(半钱)
上为末。每服一字或半钱。薄荷煎汤调下。一服利。止后服。用家宝观音散。或人参散调补。忌生冷坚硬之物。
通草散
治一身黄肿透明。
通草(蜜涂炙干为末) 木猪苓(去黑皮为末各等分)
上为细末。再入研细。去土地龙麝香少许。每服半钱或一钱。米饮调下。神效。亦治肾肿。
圣饼子
治气肿。大戟子半两。甘遂末一分。牵牛末一两。共拌匀。每用半钱。以白面半钱。水和作饼子。
如钱大。煮令熟。放冷细嚼。姜汤下。小者一饼。大者二饼。食前。
金华散
治水气肿满。通身明亮。
大黄末(四钱) 牵牛末(三钱) 朴硝(研末八钱) 巴豆肉(五个研)
上同拌匀。每服一字。生姜蜜水调下。(此方猛烈。斟酌所宜)
葶苈丸
治水气腹肿。小便涩滞。以葶苈子半两微炒。杵如泥、入枣肉再杵。和丸绿豆大。每服五丸。枣汤下。空心晚后。
郁李仁丹
治一切诸肿。
郁李仁(半两汤浸去皮微炒) 槟榔(半两) 牵牛子(一钱炒)
上为细末。滴水和丸。每服十粒。煎葱白汤下。空心服。
海蛤散
治身体肿满。大小便不利。
海蛤 桑白皮(各一两) 汉防己(半两) 赤茯苓(去黑皮半两) 白术(半两) 甜葶苈(纸衬炒紫)
川朴硝 木猪苓(去黑皮各一分)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乳食后。
杏仁膏
治小儿卒然面目浮肿。杵杏仁膏敷之。
治小儿浑身虚肿。及头面阴囊并肿。
木香(一钱) 槟榔(一枚锉以茱萸炒去茱萸) 青皮(一钱以巴豆七个去皮炒去巴豆)
上同为末。每服半钱或一钱。陈米饮调下。食前。
治小儿因泻痢后。身体虚肿。硫黄一两。焰硝三钱同研细。蒸饼和丸萝卜子大。蚌粉为衣。每服十丸。米饮下。量儿加减。食前。
卷十四
虚羸论
小儿虚羸者。由诸病之后。或误行转药。或吐而痢。致脾胃虚弱。不能传化谷气。饮食不入。肌肤消瘦。乃成虚羸也。有冷者时时下痢。唇口青白。有热者身体温壮。肌肉微黄。此冷热虚羸也。钱乙治冷者木香丸。夏月不可服。如有证则少服之。治热者胡黄连丸。冬月不可服。如有证则少服之。昔钱乙治齐郎中。其人好收药散施。有子忽患藏热。齐自取青金膏三服并一服饵之。服毕。至三更泻五行。其子困睡。齐言子睡多生惊。又与一服。再泻数行。加口干而身热。齐言尚有其热。又欲与青金膏。其妻曰。用药泻十来行未安。莫生他病否。召乙看之。乙曰。已成虚羸也。先多煎白术散。时时与服。后用香瓜丸。十日愈。乙又治朱监簿子五岁发热。腮赤唇红。烦躁引饮。前医曰。此心热也。遂用牛黄丸。及以一物泻心汤下之。来日加无力而不能食。又下之。乃便利黄沫。召乙看之。乙曰。此心经虚而有留热在内。必被凉药下之。致此虚羸也。乙先用白术散生胃中津液,以生犀散治之。朱曰。大便黄沫何如。乙曰。胃气正即泻自止。此虚热也。朱曰。医用泻心汤何如。乙曰。泻心汤黄连一物耳。性寒。多服则利。能寒脾胃也。坐久。前医至。曰实热。乙曰虚热。若实热何以泻心汤下之不愈。又加面黄颊赤。五心烦热。不食而引饮。前医曰。既虚热。何大便黄沫。乙笑曰。便黄沫者。服泻心汤多故也。乙复与胡黄连丸。愈。乙又治一子夜发热。晓即如故。前医作热治。以凉药解之。
不愈。其候多涎而喜睡。医又以铁粉丸下之。其病益甚。至五日大渴引饮。唇白不食。召乙看之。乙曰。此肺怯有热。不可下之。若下之。
则损脾胃。致虚羸也。乃用白术散。更以术一两。煎药汁三升。使任意取足服。朱曰。饮多不作泻否。乙曰。无生水不作泻。纵泻亦不作怪也。但不可下耳。朱曰。先治何病。乙曰。止泻治涎。退热清神。皆此药也。至晚服尽。乙看曰。更可服之,又作三升。服尽稍愈。第三日又作三升与服。其子不渴无涎。遂投阿胶散二服而安。以上三证。皆因误行转下之药。亡耗津液。致胃虚发渴不食。而成虚羸。钱乙并先煎白术散与服。以生胃中津液。
得胃气正。然后根据本病为治也。如齐郎中子藏热。与香瓜丸。朱监簿子心虚热。与生犀散胡黄连丸。次子肺怯。与阿胶散。并皆安愈。故阎孝忠云。转下过多。泄泻等诸病烦渴者。皆津液内耗也。不问阴阳。煎钱乙白术散。使满意取足饮之。弥多弥好。今特为详而论之。使学人法矣。钱乙所用方。本集载之外。治虚羸诸方。具于后。
丁香黄 散
治脾胃虚弱不能食。渐致肌瘦虚羸。
丁香 绵黄 (锉) 人参(去芦) 白术 当归(去芦) 鳖甲(涂酥炙焦去裙 各一两) 胡黄连 甘草(炙各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一小盏。生姜二片。枣一个。煎至五分。去渣温服。食前。
集香煎
治如前。
丁香 沉香 木香 藿香(去土) 浓朴(去粗皮姜制各一两) 白术 白茯苓 白豆蔻(各半两)
上为细末。入研细麝香一钱拌匀。以水一升。蜜半斤。大枣三十枚。生姜二十片。于银器中慢火熬成膏。去姜枣不用。搅匀。顿当风处阴干。每用皂角子大。米饮化下。乳食前。
国老丸
治瘦瘠虚羸。 少气。以甘草炙焦黄。杵末。炼蜜和丸绿豆大。每服五丸。温水下。日三服。一岁儿五丸。以上者七八丸。以意加减。无时。
卷十四
咳嗽论(附痰饮上气)
夫咳嗽者。内经以为肺感微寒而所作也。若七八月之间。肺气旺盛之时。病嗽者。其病必实。非久病也。其证面赤痰盛而身热。治当下之。钱乙用葶苈丸。若病久者。不可下。若十一月十二月嗽者。
乃伤风寒嗽者。风寒从背第三椎肺俞穴入。其证烦闷恶风憎寒。昼轻夜甚。治当汗之。钱乙用麻黄汤。若有热证。则面赤饮水。涎壅咽喉不利。钱乙兼用甘桔汤。若嗽于五六月间。其病身热痰盛唾粘。或痰盛不甚喘。面赤或时饮水。钱乙并以褊银丸下之。若肺盛。嗽而后喘。身热闷乱而肿。或饮水不饮水者。钱乙用泻白散。昔钱乙治张氏孙儿九岁。病肺热咳嗽。前医以珠犀龙麝牛黄药治之。一月不愈。其证咳嗽喘急闷乱。饮水不止。全不能食。召乙治之。乙用使君子丸益黄散。张曰。本有热。何又行温药。他医用凉药攻之。一月尚无效。乙曰。凉药久则胃寒不能食。小儿虚不能食。当与补脾。候饮食如故。即泻肺经。病必愈矣。服补脾药二日。其子欲饮食。以泻白散泻肺遂愈。张曰。何以不虚。乙曰。先实其脾。然后泻肺。故不虚也。
又伤风寒咳嗽。无热证而但嗽者。钱乙用麻黄汤。及化痰药治之。若肺虚。而嗽有哽气。时时长出。喉中有声者。此久病当补也。钱乙用阿胶散。昔钱乙治杜氏子五岁。自十一月病嗽,至三月未止。始得嗽而吐痰。乃风寒入肺也。风在肺中。故嗽而吐痰。宜以麻黄辈发散。后用凉药压之。即愈。他医却以诸药下之。其肺即虚而嗽甚。至春三月间尚未愈。乃召钱氏看之。其候面青而光。嗽而喘促哽气。又时长出气。钱曰。病困十已八九矣。
所以然者。面青而光。乃肝气旺也。春三月者。肝之位。肺衰之时也。嗽者肺之病。自十一月至三月久。即肺虚痿。又曾下之。脾肺子母俱虚。复为之所胜。此为逆也。故嗽而喘促哽气。长出气也。乙急与泻青丸泻肝后。
与阿胶散实肺。次日面青而不光。乙又与补肺。其嗽如前。又与泻肝。未已。而又加肺虚。唇白如练。乙曰。此病必死。不可治也。何者。肝大旺而肺虚绝。肺病不得时。而肝胜之。今三泻其肝。而肝病证不退。三补其肺。
而肺病尤虚。此不久生。故言死也。此证病于秋者。十救三四。病于春夏者。十难救一。果大喘而死。
又肺气不足。谓寒邪所干。咳嗽喘满短气者。治补肺。昔钱乙治李转运孙八岁。病嗽而喘满短气。他医以为肺经有热。用竹叶汤牛黄膏治之。三日加喘。召乙治之。乙曰。此肺气不足。复有寒邪。即便喘满。当补肺脾。
勿服凉药。李曰。已服竹叶汤牛黄膏。乙曰。何治也。前医至曰。退热退涎。乙曰。何热所作,医曰。肺经热而生嗽。嗽久不除生涎。乙曰。本虚而风寒所作。何热也。若作肺热。何不治肺。而反调心也。竹叶汤牛黄膏皆治心药也。
医有惭色。乙根据所论而治愈。
又咳嗽咯脓血者。肺热也。钱乙用甘桔汤。若嗽而吐痰涎喘者。先实其脾。钱乙用益黄散。后微下之。钱乙用褊银丸。涎退即补肺。乙用阿胶散。昔乙治段斋郎子四岁。病嗽身热。吐痰数日咯血。前医以桔梗汤防己丸治之。不愈。涎上攻。吐喘不止。请乙治之。乙下褊银丸一大服。复以补脾药治之。或问此子咯血肺虚。何以下之。乙曰。肺虽咯血。有热故也。久则虚痿。今涎上潮而吐。当下其涎。若使不吐涎。便为甚。盖吐涎能虚。又生惊也。痰实上攻。亦使发搐。故根据法只宜先下其痰为顺。此治先下后补。与前论先补后下。其意相反者。经以谓病有缓急。治有先后也。治病证如钱乙。所以得圣人之旨趣,学人宜为法耳。嗽而吐青白绿水者。此胃冷有停饮也。乙用百祥丸下之。嗽而吐痰涎乳食者。此有伤宿滞不化也。乙用白饼子下之。
若久嗽肺虚亡津液者。乙用阿胶散补之。治嗽大法。盛则下之。久则补之。风则散之。更量大小虚实。以意施治。是以慎护小儿。须常着夹背心。虽夏月热时。于单背心上当背更添衬一重。盖肺俞在背上。恐风寒伤而为嗽。嗽久不止。亦令生惊。若百 内儿病嗽者。十中一二得全。亦非小疾也。
又有停饮作痰者。由儿乳饮失宜。致脾胃不和。停滞其饮不散。留结成痰。若随气上干于肺而嗽者。此为痰嗽。若不嗽者。则肺壅不利。咽塞唾涎。胁腹膈滞。
又脾胃冷热不调。涎不归胃。致涎流口角。而无休止。冷者鼻上色青。及大便青白。热者鼻上赤色。及大便赤黄。以上除钱乙所用方。本集载之外。今叙诸方于后。
金华散
治婴小咳嗽。
郁金(半两) 防风(去芦及叉枝一分) 半夏(一分) 巴豆(二十一粒) 皂角(一挺)
上以水一升。于银器用煮诸药。至水干。去巴豆皂角不用。外三味别用温汤洗净。焙干为细末。每婴孩一字。二三岁半钱。四五岁上者一钱。薄荷蜜水调下。不拘时候。
藿香散
治不因风寒所得。肺胃气不和而咳嗽。
藿香(去土二十一叶) 枳壳(二片去穣湿纸裹煨令熟) 蚌粉(枳壳大一块)
上为细末。婴小服一字。二三岁半钱。蜜水调下。不过二三服安。儿大以意加之。无时。
紫金丸
治诸咳嗽。坠化痰涎。以叶子雌黄不拘多少。研细。入锅子内。微火中烧令成汁。候冷取出。再研细软。饮和丸萝卜子大。熟水下丸二个。临睡。
杏仁煎
治小儿咳嗽上气。以去皮尖炒黄杏仁一升熟捣。用蜜三合。先入一合。捣令强。次入一合捣如膏。
又入一合捣熟。每食后用少许。顿儿口中。含化咽之。日三次。无时。
生姜煎
治小儿咳嗽。
生姜(一两) 干姜(六钱炮) 桂心(一分) 甘草(四钱炙) 杏仁(去皮梢炒黄一两) 款冬花(去枝梗) 紫菀(各四钱)
上为末。以蜜一两。入药在内。微火上煎之如饴。量大小多少与含化咽。百日儿如枣核大。甚效。
款冬花丸
治小儿咳嗽。日瘥夜甚。初不得息。不能复啼。
款冬花 紫菀(各一两半) 桂心(半两) 伏龙肝(一分)
上同为细末。炼蜜和如泥。每取枣核大。敷乳上。令儿吮之。渐渐令儿饮。一日三次。
麦门冬汤
治初生儿十日上至五十日。卒得謦咳吐乳。呕逆暴嗽。昼夜不息。
麦门冬(去心一两) 紫菀(去芦三分) 甘草(二钱半) 桂枝(半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以绵蘸。滴儿口中。昼夜四五遍。仍节乳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