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寿世保元
寿世保元
雀卵气温。善扶阳痿。可致坚强。当能固闭。
鹿茸甘温。益气滋阴。泄精尿血。崩带堪任。(燎去毛。或酒或酥炙令脆。)
鹿角胶温。吐衄虚羸。跌扑伤损。崩带安胎。
腽肭脐热。补益元阳。驱邪辟毒。 癖劳伤。(酒浸。微炙令香。)
紫河车甘。疗诸虚损。劳瘵骨蒸。滋培根本。(一名混沌皮。一名混元衣。即胞衣也。
长流水洗净。或新瓦烘干。或用甑蒸烂。忌铁器。)
枫香味辛。外科要药。瘙疮瘾疹。齿痛亦可。(一名白 香)
檀香味辛。升胃进食。霍乱腹痛。中恶邪气。
安息香辛。辟邪驱恶。逐鬼消蛊。鬼胎能落。(黑黄色。)
苏合香甘。诛恶杀鬼。蛊毒痫 。梦魇能起。
熊胆味苦。热蒸黄胆。恶疮虫痔。五疳惊痫。
砂有毒。溃痈烂肉。除翳生肌。破 消毒。(水飞。去土石。生用败肉。火 可用。)
硼砂味辛。疗喉肿痛。膈上热痰。噙化立中。(大块光莹者佳)
朱砂味甘。镇心养神。祛邪治痫。定魄安魂。(生饵无害。炼服即能杀人。)
硫黄性热。扫除疥疮。壮阳逐冷。寒邪敢当。
龙脑味辛。目痛头痹。狂躁妄语。真为良剂。(即冰片)
芦荟气寒。杀虫消疳。癫痫惊搐。服之即安。(俗名象胆)
天竺黄甘。急慢惊风。镇心解热。驱邪有功。(出天竺国)
麝香辛温。善通关窍。活血安惊。解毒极妙。(不见火)
乳香辛苦。疗诸恶疮。生肌止痛。心腹尤良。(去砂石用。灯心同研。)
没药温平。治疮止痛。跌打损伤。破血通用。
阿魏性温。除 破结。却邪杀虫。传尸可灭。
水银性寒。治疥杀虫。断绝胎孕。催生立通。
轻粉性燥。外科要药。杨梅诸毒。杀虫可托。
灵砂性温。能通血脉。杀鬼辟邪。安魂定魄。(系水银硫黄。水火炼成形者。)
砒霜大毒。风痰可吐。截疟除哮。能消沉痼。(一名人言。一名信。所畏绿豆、冷水、米醋、姜肉。误中毒。服其中一味即解。)
雄黄甘辛。辟邪解毒。更治蛇虺。喉风 肉。
珍珠气寒。镇惊除痫。开聋磨翳。止渴坠痰。(未钻者研如粉)
牛黄味苦。大治风痰。定魄安魂。惊痫灵丹。
琥珀味甘。安魂定魄。破瘀消 。利水通涩。(拾起草芥者佳)
血竭味咸。跌扑伤损。恶毒疮痈。破血有准。(一名麒麟竭。敲断。有镜脸光者是。)
石钟乳甘。气乃剽悍。益气固精。明目延寿。
阳起石甘。肾气之绝。阴痿不起。其效甚捷。(火 。酒淬七次。再酒煮半日。研细。)
桑椹子甘。解金石燥。清除热渴。染发须皓。
蒲公英苦。溃坚消肿。结核能除。食毒可用。(一名黄花地丁草)
石苇味苦。通利膀胱。遗尿或淋。发背疮疡。
蓄味苦。疥瘙疽痔。小儿蛔虫。女人阴蚀。
赤箭味苦。原号定风。杀蛊解毒。除疝疗痈。(即天麻苗也)
鸡内金寒。溺遗精泄。禁痢漏崩。更除烦热。
鳗 鱼甘。劳瘵杀虫。痔漏疮疹。崩疾有功。
螃蟹味咸。散血解结。益气养筋。除胸烦热。
马肉味辛。堪强腰脊。自死老死。并弃勿食。(怀孕痢疾生疮者禁食。)
白鸽肉平。解诸药毒。能除疥疮。味胜猪肉。
兔肉味辛。补中益气。止渴健脾。孕妇勿食。(秋冬宜啖。春夏忌食。)
牛肉属土。补脾胃弱。乳养虚羸。善滋血涸。
猪肉味甘。量食补虚。动风痰物。多食虚肥。
羊肉味甘。专补虚羸。开胃补肾。不致阳痿。
雄鸡味甘。动风助火。补虚温中。血漏亦可。(有风人并患骨蒸者。俱不宜食。)
鸭肉散寒。补虚劳怯。消水肿胀。退惊痫热。
鲤鱼味甘。消水肿满。下气安胎。其功不缓。
鲫鱼味甘。和中补虚。理胃进食。肠 泻利。
驴肉微寒。安心解烦。能发痼疾。以动风淫。
鳝鱼味甘。益智补中。能去狐臭。善散湿风。(血涂口眼 斜。左患涂右。右患涂左也)
白鹅肉甘。大补脏腑。最发疮毒。痼疾勿与。
犬肉性温。益气壮阳。炙食作渴。阴虚禁尝。(不可与蒜同食。颇损人。)
鳖肉性冷。凉血补阴。 瘕勿食。孕妇勿侵。(合鸡子或苋菜食不宜。并忌多食。)
芡实味甘。能益精气。腰膝酸疼。皆主湿痹。(一名鸡头。去壳取仁。)
石莲子苦。疗噤口痢。白浊遗精。清心良剂。
藕味甘甜。解酒清热。消烦逐瘀。止吐衄血。
龙眼味甘。归脾益智。健忘怔忡。聪明广记。
莲须味甘。益肾乌须。涩精固髓。悦颜补虚。
柿子气寒。能润心肺。止渴化痰。涩肠止痢。
石榴皮酸。能禁精漏。止痢涩肠。染须尤妙。
陈仓谷米。调和脾胃。解渴除烦。能止泻痢。(愈陈愈佳。粘米陈粟米同。)
莱菔子辛。喘咳下气。倒壁冲墙。胀满消去。(即萝卜子也)
芥菜味辛。除邪通鼻。能利九窍。多食通气。
浆水味酸。酷热当茶。除烦消食。泻痢堪夸。
砂糖味甘。润肺和中。多食损齿。湿热生虫。
饴糖味甘。和脾润肺。止渴消痰。中满休食。
麻油性冷。善解诸毒。百病能除。功难悉述。
白果甘苦。喘嗽白浊。点茶压酒。不可多嚼。(一名银杏)
胡桃肉甘。补肾黑发。多食生痰。动气之物。
梨味甘酸。解酒除渴。止嗽消痰。善驱烦热。(勿多食。令人寒中作泻。产妇金疮属血虚。切忌。)
榧实味甘。主疗五痔。蛊毒三虫。不可多食。
竹茹止呕。能除寒热。胃热咳哕。不寐安歇。
竹叶味甘。退热安眠。化痰定喘。止渴消烦。(味淡者佳)
竹沥味甘。阴虚痰火。汗热渴烦。效如开锁。(截尺余。直劈数片。两砖架起。火烘。
两头流沥。每沥一盏。姜汁二匙。)
莱菔根甘。下气消谷。痰癖咳嗽。兼解面毒。(俗云萝卜)
灯草味甘。能利小水。癃闭成淋。湿肿为最。
艾叶温平。除湿散寒。漏血安胎。心痛即愈。(宜陈久者佳。揉烂醋浸炒之。)
绿豆气寒。能解百毒。止渴除烦。诸热可服。
川椒辛热。祛邪逐寒。明目杀虫。温而不猛。(去目微炒)
胡椒味辛。心腹冷痛。下气温中。跌扑堪用。
石蜜甘平。入药炼熟。益气补中。润燥解毒。
马齿苋寒。青盲白翳。利便杀虫。 痈咸治。
葱白辛温。发表出汗。伤寒头疼。肿痛皆散。(忌与蜜同食)
胡荽味辛。上止头疼。内消谷食。痘疹发生。
韭味辛温。祛除胃热。汁清血瘀。子医梦泄。
大蒜辛温。化肉消谷。解毒散痈。多用伤目。
食盐味咸。能吐中痰。心腹卒痛。过多损颜。
茶茗性苦。热渴能济。上清头目。下消食气。
酒通血脉。消愁遣兴。少饮壮神。过多损命。(用无灰酒。凡煎药入酒。药热方入。)
醋消肿毒。积瘕可去。产后金疮。血晕皆治。(一名苦酒。用味酸者。)
白梅味酸。除烦解渴。霍疟下痢。止嗽劳热。(去核用)
淡豆豉寒。能除懊 。伤寒头痛。兼理瘴气。(用江西淡豉黑豆造者)
莲子味甘。健脾理胃。止泻涩精。清心养气。(食不去心。恐成卒暴霍乱。)
大枣味甘。调和百药。益气养脾。中满休嚼。
人乳味甘。补阴益阳。悦颜明目。羸劣仙方。(要壮盛妇人香浓者佳。病妇勿用。)
童便味凉。打扑瘀血。虚劳骨蒸。热嗽尤捷。(一名回阳汤。一名轮回酒。一名还元汤要七八岁儿清白者佳。赤黄者不可用。)
生姜性温。通畅神明。痰嗽呕吐。开胃极灵。(去皮即热。留皮即冷。)
药共四百。精制不同。生熟新久。炮 炙烘。汤丸膏散。各起疲癃。合宜而用。乃是良工。
卷二
中风
脉微而数。中风使然。风邪中人。六脉多沉伏。亦有脉随气奔。指下洪盛者。夹寒则脉带浮迟。夹暑则脉虚。夹湿则脉浮涩。大法浮迟者吉。急疾大数者凶。
风者百病之长也。即内经所谓偏枯、风痱、风懿、风痹是也。而有中腑、中脏、中血脉、中经络之分焉。夫中腑者为在表。中脏者为在里。中血脉、中经络俱为在中。在表者宜微汗在里者宜微下。在中者宜调荣。中腑者。多着四肢。手足拘急不仁。恶风寒。为在表也。
其治多易。用疏风汤之类。中脏者。多滞九窍。唇缓失音。耳聋。目瞀。二便闭涩。为在里也。其治多难。用滋润汤之类。中血脉者。外无六经之形症。内无便溺之阻隔。肢不能举。
口不能言。为在中也。用养荣汤之类。中经络者。则口眼 斜。亦在中也。用复正汤之类。
其间又有血气之分焉。血虚而中者。由阴血虚而贼风袭之。则左半身不遂。用四物汤。加钩藤、竹沥、姜汁。以补血之剂为主。气虚而中者。由元气虚而贼风袭之。则右半身不遂。用六君子汤。加钩藤、竹沥、姜汁。以补气之剂为主。气血俱虚而中者。则左右手足皆不遂。
用八珍汤。加钩藤、竹沥、姜汁。或用上池饮。乃治诸风左瘫右痪之神方也。然则类中风者如中寒、中暑、中湿、中火、中气、食厥、劳伤、房劳等症。如中于寒者。谓冬月卒中寒气。昏冒口噤。肢挛恶寒。脉浮紧也。用理中汤之类。中于暑者。谓夏月卒暴炎暑。昏冒痿厥。吐泻喘满。用十味香薷饮之类。中于湿者。乃丹溪所谓东南之人。多因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用清燥汤之类。加竹沥、姜汁。中于火者。河间所谓肝木之风内中。非六淫之邪外侵。良由五志过极。火盛水衰。气热怫郁。昏冒而作也。用六味地黄丸、四君子汤之类。内有恚怒伤肝。火动上炎者。用小柴胡汤之类。中于气者。由七情过极。气厥昏冒。或牙关紧闭。急用苏合香丸。或藿香正气散之类。若误作风治者死也。食厥者。过于饮食。胃气自伤。不能运化。故昏冒也。用六君子汤加木香之类。劳伤者。过于劳役。耗损元气脾胃虚衰。不任风寒。故昏冒也。用补中益气汤之类。伤于房劳者。因肾虚精耗。气不归元。故昏冒也。用六味地黄丸之类。此皆类中风也。盖内经主于风。河间主于火。东垣主于气。丹溪主于湿。而为暴病暴死之症。类中风。非真中风也。治者详之。有卒中昏冒。口眼 斜。痰气上壅。咽喉有声。六脉沉伏。此真气虚而风邪所乘。用三生饮一两。加人参一两。煎服即苏。若遗尿手撒。口开鼻鼾者不治。用前药亦有得生者。是乃行经络祛寒痰之药。有斩关夺旗之功。每服必用人参少许。以祛其邪。而补助真气。否则不收效矣。有因虚火与湿。痰涎壅盛。口眼 斜。不能言语。牙关紧闭。昏倒不知人事。将病患足大指中间。半甲半肉上。
并人中。各重掐一下至体。即用夺命通关散搐鼻。候有嚏可治。无嚏不治。如牙噤不开。用乌梅肉揉和南星、细辛末。以中指蘸药擦牙。自开。随以蜜汤调夺命通关散二匙。即吐其痰。
以通经络。亦上涌意也。得嚏气转。即进摄生饮。或清热导痰汤之类。皆效。人事稍醒。关节动活。且先以理气为急。中后气未尽顺。痰未尽消。调理之剂。惟当以藿香正气散。加南星、木香、当归、防风。一二剂之后。次随症而调之。予观古人之方。多用攻击之剂。施于北方风土刚劲之人。间或可也。用于南方风土柔弱之人。恐难当耳。予约补古人之缺略。以备天下之通宜。若天地之南北。人身之虚实。固有不同。其男子妇人。大略相似。学人当变通而治之。慎毋胶柱以调瑟也。
理中汤
(见中寒)
十味香薷饮
(见中暑)
清燥汤
(见痿 )
四君子汤
(见补益)
小柴胡
卷二 中风
中风恶症
夫口开者心气绝。遗尿者肾气绝。鼻鼾者肺气绝。手撒者脾气绝。及发直吐沫。睛如直视。
声如鼾睡者。不治之症也。及筋枯不活。举动则筋痛。是无血以滋养其筋故也。面赤如妆。
环口黧黑。汗缀如珠。不治之症也。
一论中风中气。痰厥不省人事。牙关紧急。汤水不下。宜
夺命通关散
皂角(如猪牙者去皮弦二两用生白矾一两以苎布包入水与牙皂同煮化去白矾再煮令干取出晒干为末) 辽细辛(去土叶为末五钱)
上合匀。每遇痰厥。或喉闭不省人事者。先以少许吹鼻。候有嚏可治。无嚏不可治。却用蜜汤调服二匙。即吐痰。不吐再服。
一方。用半夏为末。少许吹鼻即效。
一治牙噤不开。用乌梅肉。及南星、细辛末。以中指蘸药擦牙。自开。
一治中风痰厥。不省人事者。用巴豆去壳。纸包捶油在纸上。将麝少许。入纸卷作筒。
油浸透。烧烟吹灭熏鼻。
一治中风不语。或倒地不省人事。及左瘫右痪。口眼 斜。须以诸药末服之。先用真麝香三分为细末。加麻油三两搅匀。将病患口撬开灌下。通其关窍。即便苏醒。
一论卒中。不问中风、中寒、中暑、中湿。及痰饮、气厥之类。不省人事。初作。用此方。
摄生饮
南星(湿纸包一钱五分) 半夏(生姜汁泡一钱五分) 木香(一钱五分) 苍术(生一钱)
辽细辛(一钱) 石菖蒲(一钱) 甘草(生一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