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寿世保元
寿世保元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钱。空心。淡姜汤送下。
卷三
疟疾
脉弦数滑实者顺。沉细虚微为逆。疟脉自弦。微则为虚。代散则死。
疟症皆因先伤于暑。后感于风。客于营卫之间。腠理不密。复遇风寒。闭而不出。舍于肠胃之外。与荣卫并行。昼行于阳。夜地于阴。并则病作。离则病止。并于阳则热。并于阴则寒浅则日作。深则间日。在气则早。在血则晏。按本经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短者伤食。弦滑者多痰。弦而紧者宜下。浮大者宜吐。弦迟者宜温。
此治疟之大法。其病热多寒少。心烦少睡者属心。名曰温疟。用柴芩汤。但寒少热。腰疼足冷者属肾。名曰寒疟。用桂附二陈汤。
先寒而后大热咳嗽者属肺。名曰瘅疟。用参苏饮。热长寒短。筋脉拘缩者属肝。名曰风疟。
用小柴胡汤。加乌药、香附。寒热相停。呕吐痰沫者属脾。名曰食疟。用清脾饮。疟愈之后阴阳两虚。梦遗咳嗽。不善保养。遂成劳瘵。若能清心养体。节食避风。如此调治。无不愈矣。
一论疟疾无汗要有汗。散邪为主。大凡疟疾初起。宜服此发散。出汗立愈。用此方。
散邪方
川芎 白芷 麻黄 白芍 防风 荆芥 紫苏 羌活 甘草上锉。生姜三片。葱白三根。水煎露一宿。次早温服。有痰。加陈皮。有湿。加苍术。
夹食。加香附。
一论疟疾有汗要无汗。正气为主。宜用
正气汤
柴胡(八分) 前胡(二钱) 川芎(一钱五分) 白芷(一钱五分) 半夏(二钱) 麦门冬(二钱) 槟榔(一钱) 草果(一钱) 青皮(二钱) 茯苓(三钱) 桂枝(六分) 甘草(八分)
上锉。姜、枣煎。预先热服。
一论疟疾。不论先寒后热。先热后寒。诸疟通用。
清脾饮
青皮(去穣二钱) 浓朴(姜炒八分) 白术(一钱五分) 半夏(二钱姜炒) 柴胡(八分) 黄芩(二钱) 茯苓(三钱) 草果(一钱) 甘草(八分)
上锉。生姜五片。水煎。温服。
一论诸疟。寒热交作。阴阳不分。口干发渴。小便赤涩。或作吐泻。用
加减柴芩汤
柴胡(八分) 黄芩(三钱) 半夏(姜制二钱) 猪苓(二钱) 苍术(一钱五分) 青皮(二钱) 浓朴(姜炒八分) 槟榔(一钱) 草果(一钱) 乌梅(二钱) 甘草(八分) 泽泻(二钱)
上锉。姜枣煎服。
一论五脏气虚。喜怒不节。致阴阳相胜。结聚涎饮。与卫气相搏。发为疟疾。并治诸疟
四兽饮
人参(一钱五分) 白术(一钱五分) 白茯苓(去皮三钱) 橘红(一钱) 半夏(姜制二钱)
草果仁(三钱) 乌梅(去核二钱) 甘草(八分) 生姜(二片) 枣子(四个)
上锉。以盐少许 食顷。用皮纸包裹甚浓。以水湿之。慢火炮令香熟焙干。每服一两。
水一碗。煎半碗。温服。未发前。连进数服。神效。
一论人平素不足。兼以劳役内伤。挟感寒暑。以致疟疾。寒热交作。肢体倦怠。乏力少气。或疟发经年不愈。则气血皆虚。疟邪深入。名曰 疟。此方主之。
加味补中益气汤
黄 (蜜炒二钱) 人参(八分) 白术(去芦八分) 陈皮(六分) 当归(八分) 柴胡(一钱) 升麻(三分) 白芍(八分) 黄芩(一钱) 半夏(制八分) 甘草(五分)
上锉。姜、枣煎。空心服。有汗。加桂枝五分。倍黄 。热甚。倍柴、芩。渴。加麦门冬、天花粉。
一治伤暑发疟。宜服
香薷散
香薷(四钱) 浓朴(姜汁炒) 扁豆(各一钱) 乌梅(一钱)
上水煎。临熟。入姜汁一匙。温服。
一论热药火盛。舌卷焦黑。鼻如烟色。六脉弦洪而紧。此乃阳毒内深。先以青布折叠数重。
新汲水浸之。搭于胸上。须臾更易。如此三次。热势稍退。即服此药。
龙虎汤
柴胡(一钱五分) 黄芩(七分) 半夏(七分) 石膏(二钱五分) 知母(一钱) 黄连(一钱五分) 黄柏(八分) 栀子(八分) 粳米(五十粒)
上锉。姜、枣煎服。
一治瘴疟。大热烦躁。宜用
地龙饮子
生地龙三条研。入生姜汁、薄荷汁、生蜜各少许。新汲水调和服。如热。加龙脑少许。
一治虚弱之人。患疟初起感寒者。宜五积散。根据本方用姜、葱煎服。(方见中寒)
一论体虚之人。患疟寒多。久不愈者。不可用截药。宜用
分利顺元散
川乌(一两去皮半生半熟) 附子(一两去皮半生半熟) 南星(二两半生半熟) 木香(五钱不见火)
上锉。每服四钱。生姜十片。枣七枚。水一碗。煎七分。当发早晨。速进二三服。半生半熟。能分解阴阳也。
一论诸疟。不问先寒后热。或先热后寒。或寒热独作。或连日并发。或间日一发。头痛恶心。烦渴引饮。气息喘急。口苦咽干。诸药不效者。宜服此截之。
常山饮子
常山(二钱) 草果(不去皮二钱) 知母(二钱) 良姜(一钱五分) 乌梅(一钱五分) 甘草(炙一钱)
上锉。一两一剂。枣五个。未发之前。连进二服。
一论疟疾夜发者。乃阴经有邪。宜散血中之风寒也。用此
麻黄桂枝汤
麻黄(一钱去节) 桂枝(二钱) 黄芩(一钱) 桃仁(去皮三十个) 甘草(炙三钱)
上锉。水煎服。桃仁散血缓肝之药。
一久疟腹中有癖。用水磨沉香。下雄黄解毒丸。打下黑血如泥。极臭。是其验也。(方见通治)
一海外高僧。传于周少峰。治疟疾。不问新久虚实寒热。诸般鬼疟、邪疟、温疟、瘴疟一服立愈。其效如神。
番木鳖(即马钱子去壳荚炒至黑色一两) 黄雄(一钱) 朱砂(一钱) 甘草(一钱)
上共为细末。每服四分。其疟将发。预先吃饭一碗。将药水酒调服。盖被卧即愈。
一治疟先寒后热。热多寒少。或单热不寒者。
桂枝(五钱) 石膏(一两半) 知母(一两五钱) 黄芩(一两)
上锉。水煎服。
一治疟疾服药。转加寒热者。知太阳阳明少阳三阳合病也。小柴胡汤加石膏、知母、桂枝。水煎服。
一治久疟不能食。胸中郁郁。欲吐而不吐。以此吐之。
雄黄 甜瓜蒂 赤小豆(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五分。温水调下。以吐为度。
一论久疟积成 瘕。癖在胸胁之间。诸药不愈者。宜
咳疟饮
苍术(米泔浸) 草果(去皮) 桔梗 青皮 陈皮 良姜(各五钱) 白芷 白茯苓 半夏(汤泡姜炒) 枳壳(麸炒) 桂心 苏叶 干姜(炮各三钱) 川芎(二钱) 甘草(炙三钱)
上每服一两。水煎。入盐少许。空心服。
一治久疟腹中痞块。用
阿魏丸
鳖甲(醋炙五钱) 三棱(醋浸炒)
莪术(醋浸炒)
香附子(米泔浸各一两) 陈皮(五钱) 真阿魏(五钱)
上为末。醋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淡姜汤送下。
一论疟疾一日一发。或二日一发。或三五日一发。或经三两月。或半年一载。或误用止截太过。久不能愈者。此元气脾胃大虚。以补中益气汤(方见内伤)根据本方加常山、知母、槟榔、贝母。一二剂自效。已愈后。去四味。只用本方调理。多服自然正气盛。邪气自退矣。
一论患疟寒热。用止截之剂。反发热恶寒。饮食少思。神思昏倦。脉或浮洪。或微细。此阳气虚寒。
以补中益气汤。(方见内伤)根据本方参、 、归、术各用三钱。甘草一钱五分。加炒干姜、炮附子各一钱。一剂。寒热止。数剂。元气复。
一论经年久疟。气血俱虚。而三日五日一发者。以十全大补汤(方见补益)根据本方。盖邪气在阳分。浅而易治。邪气在阴分。深而难治。宜多服为良。
一治三年久疟不瘥。用 参、干生姜各五钱。酒调服。汗出立止。
一凡疟后。形体骨立。发热恶寒。食少体虚。补中益气内。参、 、归、术各加二钱。甘草一钱五分。炮姜二钱。一剂而寒热止。数剂而元气复。
一妇人疟久不已。发后口干。倦甚。用七味白术散加麦门冬、五味。作大剂煎与恣饮。
再发稍可。乃用补中益气加茯苓、半夏十余剂而愈。凡截疟。余常以参、术各一两。生姜四两煨熟。煎服即愈。或以大剂补中益气加煨姜尤效。生姜一味亦效。
一凡久疟。多属元气虚寒。盖气虚则寒。血虚则热。胃虚则恶寒。脾虚则发热。阴火下流。
则寒热交作。或吐涎不食。战栗泄泻。手足厥冷。皆脾胃虚弱。宜补中益气。诸症悉愈。
若手足厥冷。加大附子。
一妇人久患疟。疟作则经不行。形虚脉大。头痛懒食。大便泄泻。小便林沥。口干唇裂内热腹胀。盖由久疟。正气已虚。阴火独旺。以益气汤治之即愈。惟不时头痛。加蔓荆子而止又兼六味丸而经行。
卷三
痢疾
脉宜微小。不宜浮滑大。不宜弦急。身寒则生。身热则死。
痢者。古之滞下是也。多由感受风寒暑湿之气。及饮食不节。有伤脾胃。宿积郁结而成者也其症大便窘迫。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腹中疼痛。所下或白或赤。或赤白相杂。或下鲜血。或如豆汁。或如鱼脑。脓血相杂。或如屋漏水。此为感之有轻重。积之有深浅也。其湿热滞积于血分则赤。于气分则白。赤白兼下。气血俱受邪也。虽有赤白二色。终无寒热之分。通作湿热治之。但分新久。更量元气用药。凡痢初患。元气未虚。必须下之。下后未愈随症调之。痢稍久者。不可下。胃气败也。痢多属热。亦有虚与寒者。虚者宜补。寒者宜温。年老及虚弱人。不宜下。不便了而不了者。血虚也。数至圊而不便者。气虚也。丹溪曰。痢赤属血。自小肠来。白属气。自大肠来。
卷三 痢疾
下痢不治症
下如鱼脑。半生半死。下若屋漏水者。必亡。
下若尘腐色者。必死。下纯黑者。死。
下如竹筒直出者死。下纯红者难治。
身热脉大者。死。是亦大概言之耳。小便绝不通。为胃绝
镇国将军丸
治痢之总司也。
锦纹好大黄一斤。切薄片。分作四分。听用。一分用川黄连去毛一两。切片。水浸汁。
用拌大黄。同炒干为度。一分用吴茱萸去梗一两。用水泡成汁。拌大黄同炒干为度。一分用人乳汁。浸拌大黄。炒干为度。一分用童便浸大黄。炒干为度。
上四分共合一处。为细末。酒打米糊为丸。如梧子大。将一半三蒸三晒。将一半晒干。
各包听用。如白痢。用吴茱萸煎汤送下三十丸。半生半熟。如赤痢。用黄连煎汤送下三十丸。半生半熟。如赤白痢。用吴茱萸黄连煎汤送下三十丸。半生半熟。
一论赤白痢疾初起。积滞不行。里急后重。频登圊而去少。腹痛等症。宜先用此下之。
香连化滞汤
当归尾(一钱) 白芍(一钱半) 黄连(一钱去毛) 黄芩(一钱去皮) 黄柏(一钱去皮)
枳壳(去穣麸炒一钱五分) 槟榔(一钱) 木香(一钱) 大黄(三钱虚人用半) 滑石(二钱) 甘草(二分)
上锉。水煎。空心服下。
一论下痢白多。不拘新久。或用前药。复未愈者。用此和之。
白术和中汤
当归(酒洗二钱五分) 白芍(土炒一钱) 白术(去芦土炒) 白茯苓(去皮各二钱) 陈皮(一钱) 黄芩(炒一钱) 黄连(炒八分红者多加) 甘草(五分) 木香(少许)
上锉。水煎。食前服。
一论下痢红多。不拘新久。或用前药下后未愈者。用此调之。
当归调血汤
当归(二钱五分) 川芎(一钱) 白芍(三钱) 黄连(一钱) 黄芩(一钱) 桃仁(去皮另研一钱) 升麻(五分)
上锉一剂。水煎。空心服。如白痢。加吴茱萸炒一钱。芩、连用酒炒 赤白痢。加白术、茯苓、陈皮、香附各一钱。
一治赤痢血痢。痛不可忍。又治血痔。其效如神。病虽垂殆。一服即愈。
逐瘀汤
阿胶(炒) 枳壳(麸炒) 茯神 茯苓 白芷 川芎 生地黄 莪术 木通 五灵脂(炒尽烟)赤芍 生甘草 桃仁(去皮尖) 大黄上锉一剂。水一盅半。入蜜三匙再煎。温服。
一治素有积热。下痢白脓。腹痛膨胀。昼夜无度。渐至大便闭结。小便不通。此三焦有实热也。服此即愈。或下痢纯红。或赤白相杂。皆效。
清脏解毒汤
黄连 黄芩 黄柏 栀子 大黄 连翘 滑石 木通 车前子 海金沙 枳实 莪术上锉。水煎。空心服。
一治脾疳泄泻痢疾。属气虚。宜此
加味六君子汤
人参 白术(去芦) 白茯苓(去皮) 黄 (各一钱) 怀山药(二钱) 砂仁(研一钱) 甘草(五分)
上锉一剂。枣三枚。水煎。空心服。如腹痛。加炒黑干姜、木香各五分。乌梅一个。
一论下痢赤白。脓血相杂。服痛里急后重。昼夜无度。日久不愈。不能起床。不思饮食疲倦之甚。或服寒凉峻利太过者。宜加减补中益气汤。(方见内伤)根据本方去柴胡。加白芍炒、泽泻、木香、砂仁、白豆蔻、地榆、御米壳。(醋炒三分)
一论曾经服推涤药过多。又服攻击克伐等他药所不效者。以致形气极弱。去无休息。积久恶候出者。并与救之。
养脏复元汤
人参(三钱) 白术(去芦炒一钱半) 白茯苓(去皮一钱) 白豆蔻(去壳研一钱) 干姜(炒黑一钱) 粟壳(去芦炒一钱半) 制附子(五分) 乌梅(二个) 木香(一钱) 甘草(炒五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