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世保元


  痰多加半夏、陈皮。喘急加马兜铃、桑白皮。大便不通。加大黄、芒硝。气块。加三棱、莪术。心热。加黄连、石莲肉。身痛拘急。加麻黄。口干嗳水。加干葛、乌梅眼黄酒疽及五疽。加茵陈、木通、滑石。鼻衄。加栀子、乌梅。伏暑鼻衄。加茅根煎。调百草霜末。五心热如劳。加桔梗、柴胡。有痰有热。加桑白皮、人参、前胡。

  水肿。加甜葶苈、木通、滑石、木香。

  吊肾气。加吴茱萸、枳壳。小肠气痛。加小茴、木通。霍乱转筋。加藿香、木瓜。小便不利。加木通、滑石、车前子。喘咳心烦不得眠。加阿胶炒。疝气。加小茴香、川楝子、槟榔、官桂、姜、葱。入盐一捻同服。女子红汗。加桃仁、牡丹皮。呕吐。去桂。加半夏、生姜。

  一论伏暑作寒热未解。宜五苓散合白虎汤主之。伏热后。或冷水沐浴。或吃冷物。清气在脾。令日作寒栗壮热。浑身洒淅。更加桂出汗。便解。

  一论伤暑烦渴。小便不利。大便泄泻者。宜用香薷散合四苓散。名薷苓汤。加木通二钱滑石三钱。内热心烦。加姜炒黄连八分。山栀三钱。调辰砂末。虚。倍加人参三钱。

  一论伏暑身体倦怠。神昏头重。吐利。宜服。

  十味香薷饮

  黄 (二钱) 人参(三钱) 白术(二钱) 白茯苓(二钱) 陈皮(二钱) 浓朴(一钱) 木瓜(二钱) 香薷(二钱) 扁豆(三钱) 甘草(一钱)

  上锉。水煎。温服之。

  一论长夏湿热蒸人。人感之。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懒于动作。胸满气促。肢节痛。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心下痞闷。小便黄而数。大便溏而频。或利或渴。不思饮食。自汗体重。

  或汗少者。血先病而气未病也。其脉中得洪缓。若湿热未消。必加以迟迟。病虽互换少瘥。

  其脉暑湿合则一也。宜清燥之药治之。用

  清暑益气汤

  黄 (蜜炙一钱) 苍术(米泔浸一钱半) 升麻(一钱) 人参 白术(去芦) 陈皮 神曲(炒)泽泻(各五分) 甘草(炙) 黄柏(酒炒) 当归(酒洗) 青皮(去穣) 麦门冬(去心)

  干葛(各三分) 五味子(九粒)

  上锉一剂。水煎服。

  一论发热恶寒。身重疼痛。小便涩。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脉弦细虚迟。表里中 也。补中益气汤。(方见内伤)根据本方加香薷、扁豆。有热。加黄芩。

  一论外不受寒。止是内伤冰水冷物。腹痛泄泻。或霍乱吐逆者。宜理中汤。加神曲、麦芽、苍术、砂仁。此专治内。温中消食也。

  一论注夏者。属阴血虚。元气不足也。夏初春末。头疼眼花。腿酸脚软。食少体弱。五心烦热。口苦舌干。精神困倦。无力好睡。胸膈不利。形如虚瘠。脉数无力。是名注夏。宜服

  参归益元汤

  人参(去芦五分) 当归(酒洗) 白芍(酒炒) 怀熟地黄 白茯苓(去皮) 麦门冬(去心各一钱) 五味子(十粒) 陈皮 黄柏(酒炒) 知母(酒炒各七分) 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枣一枚。乌梅一个。炒米一撮。水煎服。饱闷。加砂仁、白豆蔻。恶心。加乌梅、莲肉、炒米。哕。加竹茹。烦躁。加辰砂、酸枣仁、竹茹。泻。加白术、山药、砂仁、乌梅。去熟地、知母、黄柏。小水短赤。加木通、山栀。胃脘不开。不思饮食。加浓朴、白豆蔻、益智仁、砂仁、莲肉。去熟地黄、黄柏、知母。腰痛。加杜仲、破故纸、小茴香。腿酸无力。加牛膝、杜仲。皮焦。加地骨皮。头目眩晕。加川芎。

  虚汗。加黄 、酸枣仁、白术。梦遗。加牡蛎、山药、辰砂、椿根皮。虚惊烦热。加辰砂、酸枣仁、竹茹。口苦舌干。加山栀、乌梅、葛根。

  一论夏月最难调理。而途中尤甚。故附方预却暑毒。清热解烦。可免中暑霍乱泄泻痢疾等症。

  驱暑益元汤

  人参(一钱二分) 白术(去芦一钱五分) 五味子(十粒) 白芍(酒炒) 麦门冬(去心)

  甘草(炙五分) 陈皮 知母(酒炒) 香薷(各七分) 黄芩(炒三分) 白茯神(去皮木一钱)

  上锉。生姜煎服。

  一论途中伤暑而作水泻。腹痛烦渴者。行人不服水土。夏秋月宜随身备此丸以防之。

  胃苓丸

  苍术(米泔浸炒一两) 陈皮(一两) 浓朴(姜汁炒一两) 白术(去芦土炒一两) 白茯苓(去皮二两) 肉桂(五钱) 猪苓(一两) 泽泻(一两) 人参(五钱) 黄连(姜汁炒一两) 白芍(炒一两) 甘草(炙五钱)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六十丸。清米汤下。一论此方清上焦热。润肺生津止渴。

  清上梅苏丸

  乌梅(不拘多少清水洗净取肉半斤) 白砂糖(半斤)

  上为细末。入南薄荷头末半斤。共捣成膏。丸如弹子大。每用一丸。口中噙化。行路备之。解渴最妙。

  千里梅花丸

  (长途备用)

  枇杷叶 干葛末 百药煎 乌梅肉 蜡梅花 甘草(各一钱)

  上俱为末。用蜡五两。先溶蜡开。投蜜一两。和药末捣二三百下。丸如鸡头实大。夏月长途。噙化一丸。津液顿生。寒香满腹。妙不可言。

  一夏末秋初。热气酷烈。不可于中庭脱露身背。受风取凉。五脏俞穴。并会于背。或令人扇风。或袒露手足。此中风之原。若染诸疾。便服八味丸。补理腑脏。御邪气。仍忌三白。恐冲克药性。

  一人盛暑发热。胸背作痛。饮汤自汗。用发表之药。昏 谵语。大便不实。吐痰甚多。

  用十全大补一剂顿退。又用补中益气加炮姜二剂全愈。

  一人夏月入房。食水果腹痛。余用附子理中汤而愈。有同患此者不信。别用二陈芩连之类而死。

  一人虽盛暑。喜燃火。四肢常欲沸汤渍之。面赤吐痰。一似实火。吐甚。宿食亦出。惟食椒姜之物方快。余谓食入反出。乃脾胃虚寒。用八味丸及十全大补。加炮姜。全愈。不月平复一伤暑与伤寒俱有发热。若误作伤寒治之。则不可也。盖寒伤形。热伤气。伤寒则外恶寒而脉浮紧。伤暑则不恶寒而脉虚。此为异耳。经云。脉盛身寒。得之伤寒。脉虚身热。得之伤暑治宜小柴胡汤。渴。加知母、石膏。或人参白虎汤。天久霪雨湿令大行。苍术白虎汤。若元气素弱。而伤之重者。清暑益气汤治之。

  八味丸

  (见补益)

  补中益气汤

  (见内伤)

  十全大补汤

  (见补益)

  附子理中汤

  (见中寒)

  六味丸

  (见补益)

  小柴胡汤 白虎汤

  (俱见伤寒)

  卷二

  中湿

  脉浮而缓。湿在表也。脉沉而缓。湿在里也。或弦而缓。或缓而浮。皆风湿相搏也。脉经曰。湿家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而身色似熏黄也。湿者。因坐卧湿地。远行涉水。或冒风雨久着汗衣。多食生冷湿面。酒后多饮冷水。类能致之。不自觉耳。盖湿能伤脾。脾土一亏百病由是生焉。滞而为喘嗽。渍而为呕吐。渗而为泄泻。溢而为浮肿。湿淤热则发黄湿遍体。则重着。湿入关节。则一身尽痛。湿聚痰涎。则昏不知人。至于为身热。为鼻塞。为直视。为郑声。为虚汗。为香港脚。为腹中胀。脐下坚。为小便难。大便自利。皆其症也。治湿之法。必以健脾燥湿分利为主。经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宜苍术、白术、茯苓、猪苓、泽泻、车前之类。或因湿而生痰。故用二陈汤加羌活、防风、酒芩。去风行湿。盖风能胜湿故也。大抵宜微汗及利小便。使上下分消其湿。是其治也。

  一论中湿而一身尽痛者。乃风湿相搏。邪在表也。

  除湿羌活汤

  羌活(一钱五分) 防风 升麻 柴胡(各一钱) 本 苍术(米泔浸各二钱)

  上锉一剂。生姜煎服。

  一论中湿而肿胀泄泻者。乃湿伤脾。邪在里也。

  渗湿汤

  苍术(米泔制) 白术(去芦) 陈皮 猪苓 甘草(三分) 泽泻(一钱) 浓朴(姜炒)

  抚芎(各七分) 砂仁 香附 茯苓(各一钱五分)

  上锉一剂。姜、枣、灯心煎服。

  一论肾气虚弱。坐卧湿地。腰背拘急。筋挛骨痛。当风取凉过度。风邪流入脚膝。为偏枯冷痹缓弱。疼痛牵引。脚重行步艰难。并白虎历节风痛。

  独活寄生汤

  独活 桑寄生 牛膝(去芦酒炒) 杜仲(姜汁炒) 秦艽 细辛 桂枝 川芎 白芍(酒炒) 茯苓(去皮) 人参 当归(酒洗) 熟地黄 防风(去芦各等分) 甘草(盐炒)

  一方用各一两。好酒炒。日饮三次良验。

  上锉。姜、枣煎。空心。温服。外用金凤花、柏子仁、朴硝、木瓜煎汤洗浴。每日洗三次。

  一论寒湿客于经络。脚膝酸痛。浑身麻木。五积散主之。(方见中寒)

  一论脾胃受湿。身重倦怠好卧。背脊痛。项强似折。顶似拔。上冲头痛。及足太阳经不行。

  羌活胜湿汤

  羌活 独活(各一钱) 本 防风(各五分) 蔓荆子(二分) 川芎(二分) 甘草(五分) 白术(一钱) 防己(一钱) 加黄 (一钱)

  上锉作一剂。生姜煎服。如身重。腰沉沉然。经中有湿热也。加黄柏一钱。大附子五分。

  苍术二钱。

  一论中湿遍身疼痛。不能转侧。及皮肉痛难忍者。

  经验白术酒

  白术(去芦油土炒一两)

  上锉一剂。好酒煎。温服。

  一论湿气作痛。或肿或胀。或黄或泻。

  苍术膏

  苍术(米泔浸揉去黑皮切片晒干不拘多少)

  上用水熬成膏。白汤调服。如暴发红肿痛甚者。以腊糟敷之。

  一论筋骨疼痛。或湿热流注。腰下作痛。

  二妙汤

  川黄柏(盐酒炒五钱) 苍术(米泔浸炒一两)

  上为末。每用一匙沸汤。入姜汁调。食前服。痛甚者。加葱三根。水煎。空心。热服。

  一论中湿遍身骨节疼痛。

  除湿膏

  广胶(三两) 生姜(半斤捣汁) 乳香 没药(取末各一钱半)

  上入铜杓内。火上熬化。移在滚汤内顿。以筋搅匀。入花椒末少许。再搅匀。摊浓纸或绢上。贴患处。用鞋底烘热熨之。

  一夏月患湿。不能行走足肿者。九月间收茄根、葱。檐下煎汤洗之。

  一凡空室久闭者。不宜辄入。欲入先以香物及苍术之类焚之。俟郁气发散。然后可入。

  不然感之成病。久闭井窖。尤宜慎之。

  一凡湿气流注之病。痛不可忍。用金银花带叶。和酒糟研烂。用净瓦罐于火中烘热。敷患处立已。

  膏药方

  生姜带皮取汁一碗。葱汁一碗。葱连青带须用。加牛膝半斤。慢火熬成膏。入麝一钱在内。用布帛摊膏药贴痛处。收出湿水。如汗出。即愈。

  卷二

  火症

  脉浮而洪数为虚火。沉而实大为实火。洪大见于左寸为心火。见于右寸为肺火。见于左关为肝火。见于右关为脾火。两尺为肾经命门之火。男子两尺洪大者。必遗精。阴火盛也。

  人之脏腑。各皆有火。但有虚实之不同耳。然实火可泻。如黄连泻心火。黄芩泻肺火。

  芍药泻脾火。石膏泻胃火。柴胡泻肝火。知母泻肾火。此皆苦寒之味。能泻有余之火。若饮食劳役。内伤元气。火不两立。为阳虚之病。以甘温之剂除之。如黄 、人参、甘草之属。若阴微阳弦。相火炽盛。以乘阴位。为血虚之病。以甘寒之剂降之。如当归、地黄之属。若心火亢极。郁热内实。为阳强之病。以咸冷之剂降折之。如大黄、芒硝之属。若肾水受寒。真阴失守。无根之火。为阴虚之病。以壮水之剂制之。如生地、玄参之属。若有肾经命门火衰。

  为阳脱之病。以温热之剂济之。如附子、干姜之属。若胃虚过食冷物。抑遏阳气于脾土。为火郁之病。以升发之剂发之。以升阳散火汤主之。诸经实火。照后方调之毋执。

  一论男子妇人。四肢发热。筋骨间热。肌表热如火。扪之烙手。此病多因血虚而得之。

  或脾虚过食冷物。抑遏阳气于脾土之中。火郁则发之。

  升阳散火汤

  升麻 葛根 羌活 独活 白芍 人参(各六分) 炙甘草(二分) 柴胡(三分) 防风(二分半) 生甘草(二分)

  上锉一剂。生姜煎服。忌生冷等物。

  一论三焦实火。六经积热。烦躁作渴。口舌生疮。小便赤。大便结。一切有余之火。

  凉膈散

  连翘(一钱五分) 黄芩(一钱) 栀子(一钱) 桔梗(一钱) 薄荷(五分) 大黄(一钱)

  芒硝(一钱) 甘草(三分)

  上锉。水煎。入蜜同服。咽喉痛。加桔梗、荆芥。酒毒。加黄连、干葛。名清心汤。用蜜、竹叶同煎。咳而呕。加半夏、生姜。衄血呕血。加当归、赤芍、生地。小便淋沥。

  加滑石、赤茯苓。风眩。加防风、川芎、石膏。斑疹。加干葛、荆芥、川芎、赤芍药、防风、桔梗。咳嗽。加桑白皮、杏仁、桔梗。阳毒发斑。加当归。结胸心下满。加桔梗、枳壳。谵语发狂。越墙赴井。皆阳热极盛。加黄连、黄柏、赤芍药。眼中翳瘴赤涩流泪。加菊花、木贼、生地黄。

  大金花丸

   解诸热脏伏火。

  黄连(去毛) 黄芩 黄柏(去皮) 栀子(去谷各等分)

  上为末。滴水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白温水下。一方。加桔梗、大黄酒煨治上焦一切热症。兼治鼻红。一论积热积痰。并五脏三焦有余之热。夹热下利。食痞膈闷。

  咽痛目赤肿。中暑中热。烦躁等症。及初发肿毒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