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瑶函


  当归养荣汤(治睛珠痛甚不可忍者。余治同上。)

  熟地黄 当归 川芎 白芍(各一钱) 川羌活 防风 白芷(各七分)

  上锉剂。白水二钟。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上方以七情五贼。劳役饥饱。重伤脾胃。脾胃多血多气。脾胃受伤。则血亦病。血养睛。睛珠属肾。今生气已不升发。又复血虚不能养睛。故睛痛甚不可忍。以防风升发生气。白芷解利。引入胃经为君。白芍药止痛。益气通血。承接上下为臣。熟地黄补肾水真阴为佐。当归、川芎行血补血羌活除风。引入少阴经为使。血为邪胜。睛珠痛者。及亡血过多之病。俱宜服也。服此药后。睛痛虽除。眼睫无力。常欲垂闭不减者。助阳活血汤主之。热者兼服黄连羊肝丸。

  助阳活血汤(治眼睫无力。常欲垂闭。及眼发。致热壅白睛。红眵多泪。无疼痛而瘾涩难开。

  此服寒药太过。而真气不能通九窍也。故眼昏花不明。)

  炙甘草 黄 当归 防风(各一钱) 蔓荆子 白芷(各五分) 柴胡 升麻(各七分)

  上锉剂。水二钟。煎至一钟。去滓。稍热服。

  上方以黄 治虚劳。甘草补元气为君。当归和血补血为臣。白芷、蔓荆子、防风。主疗风升阳气为佐。升麻导入足阳明足太阴脾胃。柴胡引至足厥阴经肝经为使。心火乘金。水衰反制者。亦宜服也。有热者兼服黄连羊肝丸。

  决明益阴丸(治畏日恶火。沙涩难开。眵泪俱多。久病不痊者。并皆治之。)

  羌活 独活 归尾(酒制) 五味子 甘草 防风(各五钱) 黄芩(一两五钱)

  石决明 知母 黄连(酒制) 黄柏(酒制) 草决明(各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百丸。清茶送。

  上方以羌活、独活升清阳为君。黄连去热毒。当归尾行血。五味收敛为臣。石决明明目磨障。草决明益肾疗盲。防风散滞祛风。黄芩去目中赤肿为佐。甘草协和诸药。黄柏助肾水。知母泻相火为使。此盖益水抑火之药也。内急外弛之病。并皆治之。

  加减地黄丸(治男妇肝虚热积。上攻头目。翳膜遮睛。羞涩多泪。此药多治肝肾两虚。风邪所乘。并治暴赤热眼。)

  生地黄(酒洗) 熟地黄(各半斤) 枳壳(三两) 牛膝 当归身(各三两) 川羌活 杏仁(泡去皮尖) 防风(各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食前温酒任下。淡盐汤亦可。

  上方以地黄补肾水真阴为君。夫肾水不足者。相火必胜。用生熟地黄退相火也。牛膝逐败血。当归益新血为臣。麸炒枳壳和胃气。谓胃能生血。是补其源。杏仁润肺为佐。羌活、防风俱升发清利。大除风邪为使。为七情五贼饥饱劳役之病。睛痛者。与当归养血汤兼服。伤寒愈后之病。及血少血虚血亡之病。

  俱宜服。

  卷二

  血为邪盛凝而不行之病

  血阴物。类地之水泉。性本静。行其势也。行为阳。是阴中之阳。乃坎中有火之象。阴外阳内。故行也。纯阴。故不行也。不行则凝。凝则经络不通。经曰。足阳明胃之脉。常多血多气。又曰。足阳明胃之脉。常生气生血。手太阳小肠之脉。斜络于目 。足太阳膀胱之脉。起于目内 。二经皆多血少气。血病不行。血多易凝。灵兰秘典论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五味淫则伤胃。胃伤血病。是为五味之邪。从本生也。又曰。小肠者。

  受盛之官。化物出焉。遇寒则阻其化。又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遇风则散其藏。一阻一散。血亦病焉。是为风寒之邪。从末生也。凡是邪胜。血病不行。不行渐滞。滞则易凝。凝则病始外见。以其斜络目 耶。

  以其起于目内 耶。故病环目青 。如被物伤状。重者白睛亦 。轻者或成斑点。然不痛不痒。无泪眵羞涩之证。是曰血为邪胜。凝而不行之病。此病初起之时。大抵与伤风证相似。一二日则显此病也。川芎行经散主之。消凝大丸子主之。睛痛者。更以当归养荣汤主之。如此则凝散滞行。邪消病除。血复如故。

  宁有不愈也耶。

  川芎行经散(治目中青黯如物伤状。重者白睛如血贯。)

  桔梗(五钱) 茯苓(七钱) 羌活 蔓荆子 白芷 防风 荆芥薄荷叶 独活(各四钱) 柴胡 川芎 甘草(炙三钱) 当归 枳壳(各六钱) 红花(二钱)

  共为末。每服三钱。水二钟。煎至一钟。去滓。乘热食后服。

  上方以枳壳、甘草和胃气为君。白芷、防风、荆芥、薄荷、独活。疗风邪升胃气为臣。川芎、当归、红花行滞血。

  柴胡去结气。茯苓分利除湿为佐。羌活、蔓荆子引入太阳经。桔梗利五脏为使。则胃脉调。小肠膀胱皆利。邪去凝行也。见热者。以消凝大丸子主之。

  消凝大丸子(治证同上。或有眵泪沙涩。并治。)

  川芎 当归尾 桔梗 甘草(炙) 连翘 家菊花(各七钱) 防风荆芥 羌活 苏薄荷 本(各五钱) 滑石 石膏 山栀子 白术 黄芩(各一两)

  先将滑石、石膏另研。余作细末和匀。炼蜜为剂。每剂一两。分八丸。每服一丸。或二丸。茶汤嚼下。

  上方消凝滞药也。君以川芎、当归。治血和血。臣以羌活、防风、荆芥、 本、薄荷、桔梗。疗风散邪。引入手足太阳经。佐以白术、甘草、滑石、石膏。调补胃虚。疏通滞气。宣泄足阳明胃经之热。使以黄芩、山栀、连翘、菊花。去热除烦。淫邪反克。风热不制者。俱宜服也。

  卷二

  气为怒伤散而不聚之病

  气阳也。类天之云雾。性本动。聚其体也。聚为阴。是阳中之阴。乃离中有水之象。阳外阴内。故聚也。纯阳。故不聚也。不聚则散。散则经络不收。经曰。足阳明胃之脉。常多气多血。又曰。足阳明胃之脉。常生气生血。七情内伤。脾胃先病。怒。七情之一也。胃病脾病。气亦病焉。阴阳应象大论曰。足厥阴肝主木。在志为怒。怒甚伤肝。伤脾胃则气不聚。伤肝则神水散。何则。神水亦气聚也。其病无眵泪痛痒羞明紧涩之证。初但昏如雾露中行。渐空中有黑花。又渐睹物成二体。久则光不收。遂为废疾。盖其神水渐散。而又散。终而尽散故也。初渐之次。宜以千金磁朱丸主之。镇坠药也。石斛夜光丸主之。补益药也。益阴肾气丸主之。壮水药也。

  有热者滋阴地黄丸主之。此病最难治。饵服上药。必要积以岁月。必要无饥饱劳役。必要驱七情五贼。必要德性纯粹。庶几易效。不然必废。废则终不复治。久病光不收者。亦不复治。一证因为暴怒。神水随散。光遂无收。都无初渐之次。此一得永不复治之证也。又一证为物所击。神水散如暴怒之证。亦不复治。俗名为青盲者是也。世病者多不为审。概曰目昏无伤。始不经意。目病已成。世医亦不识。只曰热之所致。竟以凉药投治之。殊不知凉药又伤胃。况不知凉为秋为金。肝为春为木。凉药又伤肝。往往致废然后已。病者犹不以药为非。而委之曰命也。医者犹不自悟其药。而赘之曰病拙。吁。二者若此。罪将谁归。予屡见也。故兼陈凉药之误。

  千金磁朱丸(治神水宽大渐散。昏如云雾中行。渐睹空中有黑花。渐睹物成二体。久则光不收。及内障神水淡绿色淡白色者。)

  磁石(吸针者佳) 辰砂 神曲先以磁石置巨火中 。醋淬七次。晒干。另研极细二两。辰砂另研极细一两。生神曲末二两。与前药和匀。更以神曲末一两。水和作饼。煮浮为度。搜入前药。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加至三十丸。空心饮汤下。

  上方以磁石辛咸寒。镇坠肾经为君。令神水不外移也。辰砂微甘寒。镇坠心经为臣。肝其母。此子能令母实也。肝实则目明。神曲辛温甘。化脾胃中宿食为佐。生用者发其生气。熟用者敛其暴气也。服药后。

  俯视不见。仰视渐睹星月者。此其效也。亦治心火乘金。水衰反制之病。久病屡发者服之。则永不更作。

  空心服之。午前更以石斛夜光丸主之。

  滋阴地黄丸(治少血神劳肾虚。眼目昏暗。神水淡绿色淡白色。内障者。眵多 者。并治。)

  当归身(酒制) 黄芩 熟地黄(各半两) 枳壳(炒三钱半) 天门冬(去心焙) 柴胡 五味子甘草(各三钱) 生地黄(酒制两半) 黄连(一两) 地骨皮 人参(各二钱)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百丸。食后茶汤送下。日进三服。

  上方治主以缓。缓则治其本也。以黄连、黄芩苦寒。除邪气之盛为君。当归身辛温。生熟地黄苦甘寒。养血凉血为臣。五味子酸寒。体轻浮。收神水之散大。人参、甘草、地骨皮、天门冬、枳壳苦甘寒。泻热补气为佐。柴胡引用为使也。亡血过多之病。有热者。兼服当归养荣汤。

  石斛夜光丸(治内障初起。视觉微昏。空中有黑花。神水变淡绿色。次则睹物成二。神水变淡白色。

  久则不睹。神水变纯白色。及有眵泪 等证。)

  天门冬(去心) 麦门冬(去心) 人参 茯苓 熟地黄 生地黄(各一两) 牛膝(酒浸)

  杏仁(去皮尖) 枸杞子(各七钱半) 草决明(八钱) 川芎 犀角(锉细末) 白蒺藜 羚羊角(锉细末)

  枳壳(麸炒) 石斛 五味子(炒) 青葙子 甘草 防风 肉苁蓉 川黄连(各五钱) 菊花 山药 菟丝子(酒煮各七钱)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温酒盐汤任下。

  上方补益药也。补上治下。利以缓。利以久。不利以速也。故君以天门冬、人参、菟丝子之通肾安神。强阴填精也。臣以五味子、麦冬、杏仁、茯苓、枸杞子、牛膝、生熟地黄。敛气除湿。凉血补血也。佐以甘菊花、蒺藜、石斛、苁蓉、川芎、甘草、枳壳、山药、青葙子。疗风治虚。益气祛毒也。使以防风、黄连、草决明、羚羊角、犀角。

  散滞泻热。解结明目也。阴弱不能配阳之病。并宜服之。此从则顺治之法也。

  益阴肾气丸白茯苓(乳蒸八钱) 泽泻(四钱) 当归尾(酒制) 丹皮 五味子 山药 山茱萸(去核酒制)

  柴胡(各五钱) 熟地黄(酒蒸三两) 生地(酒炒四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外水飞辰砂为衣。每服五六十丸。空心淡盐汤送下。

  上方壮水之主。以镇阳光。气为怒伤。散而不聚也。气病血亦病也。肝得血而能视。又目为心之窍。心主血。故以熟地黄补血衰。当归尾行血。牡丹皮治积血为君。茯苓利中益真气。泽泻除湿泻邪气。生地黄补肾水真阴为臣。五味子补五脏。干山药平气和胃为佐。山茱萸强阴益精通九窍。柴胡引入厥阴经为使。蜜丸者。欲泥膈难下也。辰砂为衣者。为通于心也。

  卷二

  血气不分混而遂结之病

  轻清圆健者为天。故首象天。重浊方浓者为地。故足象地。飘腾往来者为云。故气象云。过流循环者为水。

  故血象水。天降地升。云腾水流。各宜其性。故万物生而无穷。阳平阴秘。气行血随。各得其调。故百骸理而有余。反此则天地不降升。云水不腾流。各不宜其性矣。反此则阴阳不平秘。气血不行随。各不得其调矣。

  故曰人身者小天地也。难经曰。血为荣。气为卫。荣行脉中。卫行脉外。此血气分而不混。行而不阻也。明矣。

  故如云腾水流之不相杂也。大抵血气如此。不欲相混。混则为阻。阻则成结。结则无所去还。故隐起于皮肤之中。遂为疣病。然各随经络而见。疣病自上眼睫而起者。乃手少阴心脉。足厥阴肝脉。血气混结而成也。初起时但如豆许。血气衰者。遂止不复长。亦有久止而复长者。盛者则渐长。长而不已。如杯如盏。如碗如斗。皆自豆许致也。凡治在初。大要令病者食饱不饥。先汲冷井水洗眼如冰。勿使气血得行。然后以左手持铜柱。按眼睫上。右手翻眼皮令转。转则疣肉已突。按以左手大指。按之勿令得动移。复以右手持小眉刃尖。略破病处。更以两手大指甲。捻之令出。则所出者如豆许小黄脂也。恐出而根不能断。宜更以眉刀尖断之。以井水再洗。洗后则无恙。要在手疾为巧。事毕。须投以防风散结汤。数服即愈。此病非手法决不能去。何则。为血气初混时。药自可及。病者则不知其为血气混也。既结。则药不能及矣。故必用手法去。

  去毕。必又以升发之药散之。药手皆至。庶几可矣。

  防风散结汤(治目上下睫瘾起肉疣。用手法除病后服之。)

  防风 羌活 归尾 白芍药(各六分) 红花 苏木(各少许) 苍术白茯苓 独活 前胡 黄芩(各五分) 细甘草 防己(各四分)

  上锉剂。水二钟。煎至一钟。热服。滓再煎。

  上方以防风、羌活。升发阳气为君。白芍药。当归尾、红花、苏木。破凝行血为臣。茯苓泻邪气。苍术去上湿。

  前胡利五脏。独活除风邪。黄芩疗热滋化为佐。甘草和诸药。防己行十二经为使。病在上睫者。加黄连、柴胡。以其手少阴足厥阴受邪也。病在下睫者。加 本、蔓荆子。以其手太阳受邪也。

  卷二

  热积必溃之病

  积者重叠不解之貌。热为阳。阳平为常。阳淫为邪。邪行则病易见。易见则易治。此则前篇淫热之病也。若邪深则不行。不行则伏。因伏而又伏。故日渐月聚。势不得不为积也。积已久。久积必溃。溃则难治。难治者。

  非不治也。为邪积久。久则必溃。溃犹败也。其病隐涩不自在。稍觉 。视物微昏。内 开窍如针。目痛按之则沁沁脓出。有两目俱病者。有一目独病者。目属肝。内 属膀胱。此盖二经积邪之所致也。故曰热积必溃之病。又曰漏睛眼者是也。竹叶泻经汤主之。大便不硬者。减大黄为用。蜜剂解毒丸主之。不然。药误病久。终为枯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