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瑶函


  甘菊花(去梗叶四两炒) 巴戟(去心一两) 肉苁蓉(酒洗去皮炒切焙二两) 枸杞子(捣焙三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钱。温酒或青盐汤。空心食前送下。

  麝香散(治眼冷泪不止。 鼻。)

  香附子 川椒目(各等分) 苍术 麝香(各少许)

  上为细末。令病者噙水一口。将药吹于鼻内。

  卷六 运气原证

  目泪

  无时热泪。其祸幽微。此损耗中之伏隐。乃不足中之有余。服寒凉则伤汁损血。服热药则血壅难舒。当以意中求趣。补益当而消除。

  此症谓目无别病。止是热泪无时而常流也。若有别病而热泪出者。乃火激动其水。非此病之比。盖肝胆肾水耗而阴精亏涩。及劳心竭力。过虑深思。动其火而伤其汁也。故膏液不足。又哭泣太伤者。每每患此。久而失治。触犯者变为内障。因其为患微缓。罹其祸也多矣。宜服:当归饮子当归身 人参 柴胡 黄芩 白芍药 甘草 大黄(各一钱) 滑石(五分)

  上锉剂。水二钟。生姜三片。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椒 丸(治目昏多泪)

  熟地黄(切焙干) 川椒(去目及闭口者微炒) 生地黄(切焙干)

  上三味各等分。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盐米饮空心送下。

  (江陵傅氏。家贫。鬻纸为业。好接待游士。一日。有客方巾布袍。邀傅饮。傅目昏多泪。客教以此方。

  服不一月。目能夜视物。享年八九十。聪明不衰。)

  卷六 运气原证

  风沿

  丹溪云。风沿眼系。上膈有积热。自饮食中挟怒气而成。顽痰痞塞。浊气不下降。清气不上升。由是火益炽而水益降。积而久也。眼沿因脓渍而肿。于中生细小虫丝。遂年久不愈。而多痒者是也。用紫金膏。以银钗脚揩去油腻点之。试问若果痒者。又当去虫。以绝根本。盖紫金膏只去湿与去风凉血而已。若前所谓饮食挟怒成痰。又须更与防风通圣散。去硝黄为细末。以酒拌匀晒干。根据法服之。禁诸浓味及大料物。方尽诸法之要。

  卷六 运气原证

  风沿

  帷赤烂。人皆有之。火土燥湿。病有重轻。重则 帷裂而血出。轻则弦赤烂而难舒。以清润而为治。何患病之不除。

  此症专言 之赤烂。目无别病也。若目有别病而赤烂者。乃因别火致伤其 。又非此比。赤胜烂者。多于劳心忧郁忿悖。无形之火所伤。烂胜赤者。多于恣燥嗜酒。哭泣过多。冒火冲烟。风热蒸熏。有形之火所伤。病属心络。甚则火盛而生疮于 边也。要分大小二 。相火君火。虚实之症。宜服点洗。

  防风通圣散(并治中风。一切风热。大便秘结。小便亦涩。眼目赤痛。或热急生风。舌强口噤。

  或鼻生紫赤风刺瘾疹。而为肺风。或成风疠。而世呼大麻风。或肠风为痔漏。或肠郁而为诸热。谵妄惊狂。并皆治之。)

  防风 川芎 大黄 赤芍药 连翘 麻黄(去节) 芒硝 苏薄荷 当归 滑石(飞过) 甘草 炒栀仁 白术 桔梗石膏( ) 荆芥穗 黄芩(各等分)

  上为粗末。每服四钱。姜三片。水二钟煎。食前温服。

  按防风、麻黄。解表药也。风热之在皮肤者。得之出汗而泄。荆芥、薄荷。清上药也。风热之在巅顶者。得之由鼻而泄。大黄、芒硝。通利药也。风热之在肠胃者。得之由后而泄。滑石、栀子。水道药也。风热之在决渎者。得之由溺而泄。风淫于膈。肺胃受邪。石膏、桔梗。清肺胃也。而连翘、黄芩。又所以祛诸经之游火。风之为患。肝木主之。川芎、当归。和肝血也。而甘草、白术。又所以和胃气而健脾。刘守真氏长于治火。此方之旨。详具悉哉。

  如目两睑溃烂。或生风粟。白睛红赤。黑睛生翳障。加菊花、黄连、羌活、白蒺藜。名曰菊花通圣散。人弱。大便不结燥者。减去硝黄。

  东垣碧天丸(治目疾屡服寒凉不愈。两目蒸热。有如火熏。赤而不痛。红丝赤脉。满目贯睛。瞀闷昏暗。羞明畏日。或上下睑赤烂。或不服风土。而内外锐 皆破。以此洗之。)

  瓦粉(炒一两) 铜绿(七分为末) 枯白矾(二分)

  上研铜绿、白矾令细。旋旋入瓦粉研匀。热水和之。共为丸。如黄豆大。每用一丸。热汤半盏。浸一二时辰。

  洗。至觉微涩为度。少闭眼半个时辰许。临卧更洗之。瞑目就睡。尤为神妙。一丸可洗二三日。可在汤内炖热。此药治其标。为里热已去矣。里实者不宜用此。当泻其实热。

  紫金膏用水飞过虢丹。蜜多水少。文武火熬。以器盛之。点。

  卷六 运气原证

  风沿

  迎风赤烂邪在肝。因虚被克木相传。久不愈兮成赤烂。赤烂风弦治又难。

  此症谓目不论何风。见之则赤烂。无风则好者。与风弦赤烂。入脾络之深者不同。夫风属木。木强土弱。

  弱则易侵。则邪引邪。内外夹攻。土受木克。是以有风。其病无风则愈。赤烂者土木之病也。赤者木中火症。烂者土之湿症。若痰若湿甚者。烂胜赤。若火若燥甚者。赤胜烂。心承肺承者。珠亦痛而赤焉。此章专言赤烂之患。与前章迎风冷热泪入内之深者又不同。宜服洗:柴胡散(治眼眶涩烂。因风而作。用气药燥之。)

  柴胡 防风 赤芍药 荆芥 羌活 桔梗 生地黄 甘草上各等分。为细末。每服三钱。白水煎。温服。

  疏风散湿汤赤芍药 黄连 防风(各五分) 铜绿(另入) 川花椒 归尾(各一钱) 轻粉(一分另入)

  羌活 五倍子(各三分) 荆芥(六分) 胆矾 明矾(各三厘)

  上为一处。水三钟。煎至一半。去滓。外加铜绿泡化。后入轻粉搅匀。汤脚用绵纸滤过澄清。可用手蘸洗目烂湿处。

  一方(治烂弦血风眼)

  覆盆子叶(不拘多寡去梗日晒干)

  研令极细。薄绵裹之。以男小儿所食之乳浸汁。如人行八九里之时。方点目中。即仰卧。不过三四日。视物如少年。忌酒面油腻物。

  (宋宗室赵太尉乳母。苦烂弦风眼近二十年。有卖药老媪过门。云此眼有虫。其细如丝。色赤而长。

  久则滋生。乃入山取此药咀嚼之。而留汁滓存于竹筒内。以皂纱蒙乳母眼。取笔画双目于纱上。然后滴药汁渍眼下弦。转 间虫从纱中出。共数十条。后眼弦肉干如常。太医上官彦诚闻之。有邻妇亦患此症。

  试之。无不立瘥。考之本草。陈藏器云。此药治眼暗不明。冷泪淫不止。及青盲等恙。盖治眼妙品也。)

  治烂弦眼生虫方覆盆子叶(为末一钱) 干姜(烧灰) 生矾(各半分) 枯矾(一分)

  共研一处。蜜调。用绢片做膏药。贴眼上一夜。次午揭起。其虫自出。粘在绢上。次晚。又将肥猪肉切片贴眼上一宿。即愈。

  敷烂弦眼方炉甘石( 飞过一两) 飞丹(五钱) 枯矾(二钱五分) 明朱砂(研细一钱) 铜绿(二钱)

  共为一处。研极细为度。先用荆芥、陈茶叶。煎水洗患处。乘湿将药敷上。二三次立愈。

  卷六 运气原证

  诸因

  内外诸因。种种不一。有郁七情六淫。伤感过度而致者。其症随愈随复。最难调治。有外受风邪燥火克削。致荣卫失调。而淹滞涩翳。朦 不清。宜散宜和。随症施之。若因他症侵乘。及物伤等症累目。虽内外轻重。各分其类。总之火郁者宜疏之。气滞者宜导之。燥甚风邪。宜审虚实调之。庶不至客邪延久。成痼疾已。

  卷六 运气原证

  诸因

  风兮风兮祸何多。未伤人身先损目。有因睥反烂弦红。有致偏 并振搐。有成内障多 肉。内外轻重皆不同。比之常症犹难逐。驱风活血养阴精。胜似求仙去问卜。

  此症谓患风病患而目病也。盖风属木。木为肝。肝之窍在目。本乎一气。久病则热盛。何也。木能生火也。

  火盛则血因风火。久而不熄。遂致耗损矣。况久病必生郁。郁则又生火。火性上炎。火热极而又生风。展转相生。内外障翳皆起于此。故患风木之病。各因其故而发之。有日浅而郁未深。为偏 歪斜者。有入睥而睥反湿赤胜烂者。有血虚筋弱而振搐者。有恣燥嗜热。火邪乖乱清和融纯之气。因郁而为内障者。有风胜血滞。结为外障。如 肉等症者。再加以服饵香燥之药。耽酒纵辛。不善保养。以致阴愈亏而火愈燥。火愈燥而风愈胜。病变为凝瘀之重者。治当各因其证。而伐其本。且外内常劫不同。大抵若因风病目者。当去风为先。清火次之。不然。源既不清。流何能止。目病今虽暂退。后必复来。治之虽至再至三。风不除而火不熄。目终无痊愈之期矣。宜服:正容汤(治口眼 斜。仪容不正。服此即能正之。故云。)

  羌活 白附子 防风 秦艽 胆星 白僵蚕 半夏(制) 木瓜 甘草 黄松节(即茯神心木各等分)

  上锉剂。白水二钟。生姜三片。煎至八分。去滓。加酒一杯服之。

  上方祛风以羌防。化痰须星夏。生草清热。秦艽荣筋。面部需白附僵蚕。筋舒急资木瓜、松节。姜散风邪。

  酒行药势。此方服十剂。平服如故。敢陈一得。愿献知音。

  半夏茯苓天麻汤(治痰厥头痛。头旋眼黑。烦闷恶心。气短促。言语心神颠倒。目不敢开。

  如在风云中。或头痛如裂。身重如山。四肢厥冷。)

  天麻 黄 (蜜制) 人参 苍术(泔水泡制) 橘皮 泽泻 白茯苓炒曲(各五分) 白术(炒一钱) 半夏(姜制) 麦芽(炒各钱半) 黄柏(酒制二分) 干姜(炮二钱一方二分)

  上锉剂。白水二钟。煎至八分。去滓。食后服。

  此头痛为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旋。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除。天麻苗谓之定风草。

  乃治内风之神药。内风者虚风是也。黄 甘温。泻火补元气。实表虚。止自汗。人参甘温。调中补气泻火。

  二术甘温。除湿补中益气。泽泻、茯苓。利小便导湿。橘皮苦温。益气调中而升阳。炒曲消食。荡胃中之滞气。麦芽宽中而助胃气。干姜辛热。以涤中寒。黄柏苦寒。用酒洗以疗之。冬日少火在泉。而发燥也。

  夜光柳红散(治风邪伤胞睑。致风牵睑翻不收。出泪汪汪者。)

  人参 荆芥穗 川乌(炮) 川白芷 南星(制) 软石膏 川芎(各二两) 何首乌 草乌(去皮尖炮) 石决明( ) 本 川细辛 雄黄 当归身 蒲黄 苏薄荷 防风 茅苍术(浸炒) 甘松 藿香叶 全蝎(各一两半)

  川羌活(三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或三钱。茶清调下。

  加减地黄丸(治男妇肝脏积热。肝虚目暗。膜入水轮。漏睛眵泪。眼见黑花。视物不明。混睛冷泪。翳膜遮障。及肾脏虚惫。肝受虚热。及远年近日。暴热赤眼。风毒瓦斯眼。并治之。兼治干湿香港脚。消中消渴。及诸风气等疾。由肾气虚败者。但服此能补肝益肾。驱风明目。神效。)

  生地(干者一斤) 熟地(干者一斤) 石斛(去苗) 防风(去芦) 枳壳(炒) 牛膝(酒洗)

  杏仁(泡去皮尖麸炒黄入瓦器研去油各四两)

  上为细末。除杏霜另入。勿犯铁器。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以豆淋酒送下。或饭饮及青盐汤亦可。忌一切动风毒等物。

  豆淋酒法黑豆半升。拣簸。炒令烟出。以酒三斤浸之。不用黑豆。用此酒煮独活。即是紫汤也。

  (唐丞相李恭。公在扈从蜀中日患眼。或涩。或生翳膜。或疼痛。或见黑花如豆大。云气缠绕不断。

  或见如飞虫翅羽。百方治之不效。有僧智深云。相公此病。由受风毒。夫五脏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

  母能令子实。子能令母虚。肾是肝之母。今肾受风毒。故致肝虚。肝虚则目中恍惚。五脏亦然。香港脚消中消渴诸风等症。皆由肾虚。地黄丸主之。)

  蝉花无比散(治大小男妇。远年近日。一切风眼气眼攻注。眼目昏暗。睑生风粟。或痛或痒。渐生翳膜遮睛。视物不明。及久患偏正头风。牵搐两眼。渐渐细小。连眶赤烂。小儿疮疹入目。白膜遮睛。赤涩瘾痛。常服驱风退翳明目。)

  白茯苓 防风(去芦) 甘草(炙各四两) 蛇蜕(微炒一两) 赤芍药(十三两) 苍术(泔水浸去皮切片炒十五两) 蝉蜕(去头足翅一两) 白蒺藜(炒半斤) 羌活 当归 川芎 石决明(用盐入东流水煮一伏时漉出捣如粉另入各三两)

  除石决粉。余共为细末搅匀。每服二三钱。食后米泔调下。或茶清亦可。忌食发风毒等物。

  槐子丸(治肝虚风邪所攻。致目偏视。)

  槐子仁(二两) 酸枣仁(去壳) 蔓荆子 覆盆子 柏子仁 白蒺藜(炒去刺) 车前子 牛蒡子 茺蔚子(各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空心白滚汤送下。

  川芎石膏散(治风热上攻头目。昏眩痛闷。风痰喘嗽。鼻塞口疮。烦渴淋闭。眼生翳膜。

  此药清神利头目。)

  石膏( ) 防风 苏薄荷 连翘(各一两) 桔梗 甘草 寒水石 滑石(飞过各二两半) 川芎人参 荆芥穗 当归 黄芩 大黄(炮) 山栀仁(炒) 白术(制) 菊花 赤芍(各五钱) 缩砂仁(炒二钱五分)

  除寒水石、石膏、滑石各研细另入。余共为细末搅匀。每服二三钱。食远滚白汤调服。忌姜蒜辛热等物。

  摩风膏(治风牵眼偏邪)

  白芷 黑附子 广木香 防风 细辛 骨碎补 当归身 本(各一两) 乌头赤芍药 浓肉桂(各一两半) 牛酥(即骨髓) 鹅脂(各四两) 猪板油(半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