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婴童百问
婴童百问
分气饮
治小儿肿胀作喘气短而急。
桔梗赤茯苓陈皮桑白皮(锉)大腹皮枳壳(炒)半夏曲真苏子(微炒)紫苏甘草(炙、各二钱)草果仁(一钱)上锉散,每服一钱半,姜枣煎服。
五疳保童丸
治五种疳疾。
五倍子(生)青黛夜明砂(布裹洗)苦楝根皮芦荟熊胆(研入)黄连(去毛)龙胆草(生用)干蟾(酥炙、去骨皮)麝香(研)芜荑(取仁)蝉蜕(去土、各等分)上为末,粟米糊丸麻子大,一岁儿二十丸,米饮下二、三服。
汤氏塌气散
治小儿腹胀气喘,体肿面浮。
陈皮(一合、炒)青皮(去瓤、巴豆二十一粒、炒黄色、去巴豆用)甘草(炙、各半两)黑牵牛(二钱半、半生半炒)肉豆蔻(二个、煨香)上末半钱,米饮调下,加槟榔一个。
塌气丸
治小儿疳气,腹胀喘急,并面浮肿。
丁香胡椒(炒、各五钱)莱菔子(炒)白牵牛(各七钱半)上为末,面糊丸小豆大,三岁三十丸,米汤下。
塌气散
治小儿腹胀气粗,并疳疾相攻,面目浮肿。
木香(一钱)青皮(五钱)巴豆(三十粒、同炒、豆黄色、去巴豆用)上为末,三岁半钱,米汤下,食前连进即效。
三棱煎丸
治婴孩食伤生冷、甜腻、毒热、等物,脾胃积滞,久不克化,令儿壮热脚冷,痞癖寒热。及疗瘕。
中脘不和,膨胀上膈,气壅心腹,不得通宣,所以作疾。此药温良,但是诸积滞食不化,并宜与服。
京三棱(成块煮、半两)莪术(并炮、、各半两)芫花(二钱半、醋浸、炒)鳖甲(去裙、米醋炙焦、半两)淡豆豉(一钱)巴豆(二十一粒、去壳)川当归(半两)杏仁(去皮尖、二钱半、炒令赤)上前四味一处,以米醋一碗,煮令干,仍用炒起,更细锉焙为末,次入当归末,杏仁、巴豆、淡豉、和匀水煮,面糊丸麻子大,每服二十丸,姜汤下,大小加减服之。
三棱丸
治小儿停积,腹胁胀满,干哕恶心,全不入食。
三棱(煨)木香神曲(炒)陈皮(去白)半夏(姜制、各一两)丁香桂(各五钱)上为末,曲和丸如黄米大,每二十丸,乳食后,温生姜汤下。
珍珠天麻丸
治急惊风,请量用之,以通为度。此方仍治吊肠、锁肚、撮口、至妙。丸如麻子大,初生患者;三日三丸,五日五丸,七日七丸。加青黛、名青黛丸。
天南星(炮)天麻白附子(炮、各二钱半)腻粉(半钱)巴霜(一字)芜荑(炒)全蝎滑石(各二钱半)上为末,煮细面糊丸如麻子大,一岁每服五丸,二岁十丸,大小加减,薄荷汤点茶清送下。
大茱连丸
治小儿饮食过度,胸膈膨胀,上下气不宣通,郁滞迷闷,情思少乐,大则作喘,饮食不化,作渴烦躁,坐卧不任,肢体倦怠,腹胁疼痛。
莪术京三棱(各二钱半、醋煮)干姜(炮)陈皮(去白)木香丁香(各三钱)巴豆(二十一粒、去膜心、去油用)绿细小茱萸(二钱)上为末,醋和为丸麻子大,每服七丸至十丸,大者加服,生姜枣子汤下。
下虫丸
见第七十九问。
沉香煎
治脾气冷积。
乳香沉香丁香杏仁(炒)百草霜木香(各一钱)肉豆蔻(一个、煨)巴豆(十四粒、出油如霜)上为末,酒煮蜡和,丸绿豆大,每服三、五丸,淡生姜汤下,应患肚痛不止者、服之效。常服以通为度。
推气丸
见第四十九问。
遇仙丹
治诸虫,取诸积。
牵牛(三斤)大腹子(二斤)锡灰(二两、炙干为末)大黄(四两)雷丸(四两)青木香鹤虱(各二两)干漆(二两)皂角(四条)上后四味煎水,用粟米煮粥,初用牵牛末,次用大腹末,三用锡灰,四用大黄,五用雷丸,六用青木香,和剂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丸,用姜汤熟水送下。
此药专治男子妇人、积虫气块,五劳七伤,赤白痢疾,便血注下,皮黄水肿,十般气,十一般恶虫,又进饮食,除病悦颜色,不与他药相反,四季可服,细末三四钱,量大小加减,服时不吃晚饭,三更用清茶下,次早桶子内虫积、及粒米尽,方可洗面,温粥补之。伤寒孕妇不可服。
[卷之九] 蛔虫第八十五问
巢氏云:蛔虫者、九虫之内一虫也,长一尺,亦有长五六寸者,或因脏腑虚弱而动,或因食甘肥而动,其动则腹中痛,发作肿聚,行来上下,痛有休止,亦攻心痛,口喜吐涎及清水,贯伤心者则死。诊其脉,腹中痛,其脉法当沉弱而弦,反脉大则是蛔虫也。此病因食物太早,爱甜怕苦,痛时便高声啼叫,只看人中上、鼻头唇口一时黑色,即是此症,当服使君子丸、槟榔散、化虫丸药取下便无事。仲景云: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烦此为脏寒,乌梅丸主之。其蛔虫穿心者,用薏苡根煎汤治之即安。
使君子丸
治小儿五疳,脾胃不和,心腹膨胀,时复痛,不进饮食,渐至羸瘦,并宜服之。
白芍药浓朴(制)陈皮(去白)川芎甘草(各二钱半)使君子肉(汤浸去黑皮、一两)上为末,炼蜜丸如芡实大,每服一丸,陈米饮化下,大治小儿腹痛。
槟榔散
治肾疳宣露候良方,去虫后服此。
木香槟榔人参黄连甘草(炙、各等分)上为末,每一钱,小者五分,熟水调服。
化虫丸
治小儿虫咬心痛,来去不定,不思饮食。
鹤虱(炒)槟榔胡粉楝根皮(各半两)白矾(三钱半、半生半火)上为末,面糊丸绿豆大,三岁三十丸,温浆水入油三五滴吞下,食前。有虫皆化为水,大虫自下,且初服甚妙。
乌梅丸
治蛔厥,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烦,此为脏寒,蛔虫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又治久痢。
乌梅(七十五个)干姜(二两半)黄连(四两)蜀椒(出汗)当归(各一两)细辛人参附子(炮、去皮脐)桂枝(去皮)黄柏(各一两半)上为末,用酒浸乌梅肉一宿,去核,蒸饭杵成泥,和药匀丸麻子大。每服十丸,食后米饮下,日三服,忌生冷等物。
[卷之九] 阴肿疝气第八十六问
巢氏曰:足少阴为肾之经,其气下通于阴,小儿有少阴之经虚、而受风邪者,邪气冲于阴、与血气相抟结,则阴肿也。然儿有大小壮弱、起止中节可也。苟肾经气虚,或坐石不起,冷气凝之,或近地经久,风邪湿气伤之,不为阴肿者几希矣。间有啼叫怒气,闭系于下,结聚不散,加以水窦不行,亦能发为此疾,治法桃仁丸。如小儿外肾肿大,茎物通明,牡蛎粉研极细,鸡子清调敷为佳。又有疝气名偏坠,急宜下药,小儿生下亦有如此者,不疼不痛,此皆不须攻击,不治而自愈,若肿痛甚急,当服药,宜五苓散、青木香丸、汤氏化生丸并疏气药,济生方牡丹皮、防风为末,酒调服极效,五苓散加防风、牡丹皮亦效。此症有热甚者,三黄丸治之。
桃仁丸
治肾经气虚,或坐石不起,冷气凝之,或近地经久,风邪湿气伤之,而成阴肿。间有啼叫怒气、闭系于下,结聚不散,加以水窦不行,亦能发此疾。
桃仁(去皮尖、微炒)辣桂黑牵牛白蒺藜(炒香、去刺)牡丹皮大黄(各二钱)上为末,炼蜜丸麻子大,每服五丸,或七丸,青皮、木通、葱白入盐少许,煎汤灌下。或煎大流气饮、研青木香灌下亦可。
五苓散
见第五十二问。
青木香丸
宽中快膈,治胁腹痛,心下坚痞,肠中水声,及阴肿等症。
黑牵牛(炒、一两半)木香补骨脂(炒)荜澄茄槟榔(各四钱)上先将粟米饭包槟榔,仍用湿纸包裹煨焦,去饭用槟榔,同煎药为末,滴水丸绿豆大,每服二十丸,白汤送下。
汤氏化生丸
治疝气、心腹痛,上引腰脊,饮食不节,面色痿黄,身不能直,百药俱试,经涉年岁,已在膏肓,宜服此药,灸脊三壮痊。
木香(一两)三棱(煨)莪术(湿纸裹、煨)槟榔(生)青皮(巴豆炒、去巴豆)陈皮(炒)川楝子(去核)芫花(各半两、米醋浸炒)上为细末,面糊丸如黍米大,熟水下,日进三服。
牡丹皮散
治小儿卵偏坠。
防风(去芦)牡丹皮(去骨、等分)上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服,如不饮酒,盐汤点服亦可。加入五苓散、木通汤下尤妙。
三黄丸
治三焦积热。上焦有热、攻冲眼目赤肿,头项肿痛,口舌生疮。中焦有热、心膈烦躁,不美饮食。下焦有热、小便赤涩,大便秘结。五脏俱热、即生背疮疖毒。及治五般痔疾,粪门肿痛,或下鲜血,治疝气效。
黄连(去芦)黄芩(去芦)大黄(煨、各十两)上为末,炼蜜丸桐子大,每三十丸,滚汤下。如脏腑壅实,加服丸数,小儿积热可服。
[卷之九] 盗汗骨蒸第八十七问
仲阳云:盗汗出者、乃睡而自汗出,肌肉虚也。团参汤治小儿盗汗、虚汗,或心血液盛,亦发为汗,此药收敛心气。
汤氏云:汗者血也,血虚亦能自汗作热,宜服团参汤、牡蛎散、龙胆汤,治小儿一切盗汗,又有通神丸、治通身多汗。
小儿精气未盛,体性多热,若衣裘伤浓,过食热物,或犯时气大病之后,重亡津液,阳气偏盛,水不胜火,腑脏积热,熏灼肌体,甚则销烁骨髓,是为骨热之病,久而不已,变成骨蒸,日晚发热肌瘦,颊赤口干,日夜潮热,夜有盗汗,五心烦热,四肢困倦,饮食减少。瘥后余毒不解,生犀散主之。
团参汤
治小儿虚汗盗汗,或心血液盛,亦发为汗,此药收敛心气。
新罗人参川当归(各五钱)上锉散,用猪心一个,切三片,每服二钱,猪心一片,水一盏,煎六分,食前两次服。
扑汗方
治表虚自汗。
黄连牡蛎粉贝母(各半两)米粉(一升)上末、敷于身上。
牡蛎散
治血虚自汗,或病后暴虚,津液不固自汗。
牡蛎(、二两)黄生干地黄(各一两)上锉散,每服二钱,水半盏,煎五分去滓,不拘时服。或为末。米汤下,或加小麦煎。
龙胆汤
见第三问千金龙胆汤。
通神丸
治小儿白日精神欢悦,至夜卧通身多汗。
龙胆草(一味不拘多少)上为末,米醋煮糊丸,如椒目大,每服五、七丸,用饭饮下。一方加防风等分,水煮糊丸。
生犀散
见第五十七问犀角饮。
[卷之九] 自汗第八十八问
议曰:凡初生至周之儿,不可自汗,自汗则亡阳气怯,脉虚神散,惊风有作。凡乳动自汗,切勿止之,宜用白术二钱半,小麦一撮,煮令干,去麦为末,煎黄汤调与服,以愈为度。有伤寒热症自汗,当以小柴胡加龙胆治之。夏月自汗多,宜白虎汤主之。热多自汗而喘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小柴胡汤
见第二十九问。
白虎汤
见第五十八问。
葛根黄芩黄连汤
见第五十六问
[卷之九] 渴症第八十九问
议曰:小儿渴症,一见唇红如丹三五分,即发三五分渴,若红甚即渴甚,唇红焦黑者、即久渴虚盛,疾加传极,症危笃故也。凡小儿三焦虚烦作渴,引饮不歇,宜服三黄丸。小儿伤寒后发渴,唇口焦干,烦躁甚者,白虎汤主之,竹叶汤亦可服。小儿泻利作渴者,五苓散去桂加干葛尤妙,香薷饮、车前子散、皆可服,小柴胡汤加天花粉亦佳,加干葛尤稳。大热烦躁而渴者,黄连解毒汤亦可服,七物黄连汤亦可服,极稳。大抵小儿本自盛实,易为生热,热气熏蒸,故渴而引饮也。
三黄丸
见第八十六问。
白虎汤
见第五十八问。
竹叶汤
见第五十一问竹叶石膏汤。
五苓散
见第五十二问。
香薷饮
见第六十问。
车前子散
见第六十三问。
小柴胡汤
见第二十九问。
黄连解毒汤
见第七十问。
七物黄连汤
治夏月伤寒,四肢烦疼发热,其人喜烦,呕逆支满,剧如祸祟,寒热相搏,故令喜烦。
黄连茯苓芍药(各七钱半)黄芩甘草干姜(各一两)小麦(三合)上锉散,白水煎,止泻加枳实半两。
[卷之九] 烦躁第九十问
论云:煎不安是烦,不定是躁。煎者、心经有热,精神恍惚,内烦不安,心烦则满,自然生惊。者、心经有风邪,精神恍惚,心躁生风,热多不安,烦久而惊,风多不定,躁久而搐。治法凉心经,退热,通利小便为佳。
热甚者,黄连解毒汤;轻者,导赤散、玉露散;风热者,至宝丹、琥珀散、解毒丸皆可服;有伤寒症者,小柴胡汤、白虎汤、大柴胡汤去大黄加干葛治之;有惊热者,金箔镇心丸,七物黄连汤尤妙。
黄连解毒汤
见第七十问。
玉露散
见第五十三问。
导赤散
见第八问。
至宝丹
见第二十问。
琥珀散
见第十五问。
青解毒丸
治小儿五脏积热,毒瓦斯上攻,胸臆烦闷,咽喉肿痛,赤眼痈肿,头面发热,唇口干燥,两颊生疮,精神恍惚,心忪闷乱,坐卧不宁。及伤暑毒,面赤身热,心烦躁而渴,饮食不下。
寒水石石膏(研各八两)青黛(四两)上研如粉,入青黛和匀,蒸饼七个,水调丸芡实大,每服一丸,食后新汲水化下,或细嚼生姜下亦可。中诸毒并宜服,及小儿惊风,潮热痰涎,壅塞心胸躁烦,颊赤多渴,坐卧不稳,每三岁儿可服半粒,量大小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