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女科要旨
女科要旨
此言妇人诸病,所以异于男子者,全从经起也。病变不一,因人禀有阴阳、体有强弱、时有久暂而分。起处以三大纲总冒;通节中又分出上、中、下,以尽病变;后以“此皆带下”四字,总结本节之意。至于言脉,百病皆不外阴、阳、虚、实四个字。而又以弦紧为言者,盖经阻之始,大概属寒,即有热症,亦由寒之所变。气急则为弦,寒甚则为紧,示人以二脉为主,而参之兼脉则得耳。
徐灵胎云:古人名妇科谓之带下医,以其病总属于带下也。凡治妇人,必先明冲任之脉。冲脉起于气街,(在毛际两旁。)并少阴之脉,挟挤上行至胸中而散。任脉起于中极之下,(脐下四寸。)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又云:冲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脉之海,此皆血之所从生,而胎之所由系,而带脉为之总束也。学人能明乎带脉之病,则本源洞悉;虽所主之病,千条万绪,可以知其所从起;更合参古人所用之方,而神明变化之,自不至于浮泛不切之弊矣。问曰:妇人年五十所,(七七之期已过,天癸当竭,地道不通。今)病(前阴血,)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前言妇人三十六病,皆病在带脉之下。)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盖以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津液不布。)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况暮热、掌心热俱属阴,任主胞胎,冲为血海,二脉皆起于胞宫,而出于会阴,正当少腹部分,冲脉挟脐上行,冲任脉虚,则少腹里急。有干血亦令腹满,其为宿瘀之症无疑。)当以温经汤主之。此承上节,言历年血寒积结胞门之重症,而出其方治也。尤在泾曰:妇人年五十所,天癸已断,而病下利,似非因经所致矣。不知少腹旧有积血,欲行而未得递行,欲止而不能竟止,于是下利窘急,至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者,血结在阴,阳气至暮不得入于阴,而反浮于外也。少腹里急腹满者,血积不行,亦阴寒在下也。手掌发热,病在阴,掌心亦阴也。唇口干燥,血内瘀者不外荣也。此为瘀血作利,不必治利,但治其瘀而利自止矣。吴萸、桂枝、丹皮,入血散寒而行其瘀;芎、归、芍药、麦冬、阿胶以生新血;人参、甘草、姜、夏以正脾气。盖瘀久者,荣必衰;下多者,脾必伤也。
(妇人因经致病,凡三十六种,皆谓之)带下,经水(因寒而瘀)不(能如期而)利,(以致)小腹满痛,(然既瘀而不行,则前经未畅,所行不及,待后月之正期而先至,故其)经一月再见者,以土瓜根散主之。此为带下而经候不匀、一月再见者,出其方治也。按:土瓜即王瓜也,主驱热行瘀,佐以 虫蠕动逐血,桂、芍之调和阴阳,为有制之节。
寸口脉(轻按)弦而(重按)大,弦则为(阳微而递)减,大则为(外盛而中)芤;减则(阳不自振,)为(诸)寒,芤则(阴不守中,)为(中)虚;寒虚相搏,此名曰革。(革脉不易明,以弦减芤虚形容之,则不易明者明矣。凡)妇人(妊娠及行经,必阴阳相维,而后为无病。今见此脉,)则(不能安胎而)半产(不能调经而)漏下,(以)旋复花汤主之。此为虚寒而半产漏下者,出其方治也。但此方与虚寒之旨不合,或者病源在肝,肝以阴脏,而舍少阳之气,以生化为事,以流行为用;是以虚不可补,解其郁聚即所以补;寒不可温,行其气血即所以温欤!钱氏谓必是错简,半产、漏下,气已下陷,焉有用旋复花以下气之理?二说俱存候商。
妇人陷经,(其血)漏下(不止,其血色)黑(亦)不解,(是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荣气腐败。然气喜温而恶寒,以)胶姜汤主之。此为陷经而色黑者,出其方治也。方未见。林亿云:想是胶艾汤。《千金》胶艾汤有干姜,似可取用。
丹溪谓:经淡为水,紫为热,黑为热极,彼言其变,此言其常也。
妇人少腹满如敦状,(盖少腹,胞之室也。胞为血海,有满大之象,是血蓄也。若)小便微难而不渴,(可知其水亦蓄也。若病作于)生(产之)后者,此为水与血俱结在血室也,(宜用水血并攻之法以治,)大黄甘遂汤主之。此为水血并结在血室,而为少腹满、大小便难、口不渴者,出其方治也。
妇人经水(久闭不至者,有虚实寒热之可也。又有行而不畅者,如一月再见之可征也。若少腹结痛,大便黑,小便利,明知血欲行而)不(肯)利下,(不得以寻常行血导气、调和营卫、补养冲任之法,迂阔不效,径以)抵当汤主之。
此为经水不利之属实者,出其方治也。
妇人经水闭(而)不利,(其子)脏(固有凝滞而成)坚癖,(又因湿热腐变而为下)不止,(其凝滞维何?以子脏)
中有干血,(其下不止维何?即湿热腐变。所)下(之)白物,(时俗所谓白带是也。宜用外消法,以)矾石丸主之。此为经水闭,由于子脏有干血,得湿热而变成白物者,出其方治也。
妇人六十二种风,腹中血气刺痛,红兰花酒主之。此为妇人凡有挟风腹中血气刺痛者,出其方治也。言血气者,所以别乎寒疝也。六十二种未详。张隐庵云:红花色赤多汁,生血行血之品也。陶隐居主治胎产血晕,恶血不尽绞痛,胎死腹中。《金匮》红兰花酒治妇人六十二种风,又能主治 疟。临川先生曰: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盖风乃阳邪,血为阴液,此对待之治也。红花 茎叶且多毛刺,具坚金之象,故能制胜风木。夫男女血气相同,仲祖单治妇人六十二种风者,良有以也。盖妇人有余于气,不足于血;所不足者,乃冲任之脉,散于皮肤肌腠之间,充肤、热肉、生毫毛;男子上唇口而生髭须,女人月事以时下,故多未足也。花性上行,花开散蔓,主生皮肤间散血,能资妇人之不足,故主治妇人之风。盖血虚则皮血之腠理不密,而易于生风也。此血主冲任,故专治胎产恶血。《灵枢经》云:饮酒者,卫气先行皮肤,故用酒煎,以助药性;症邪亦伏于膜原之腠理间,故能引其外出。夫血有行于经络中者,有散于皮肤外者,而所主之药亦各不同,如当归、地黄、茜草之类,主养脉内之血者也;红兰花主生脉外之血者也;川芎、芍药、丹皮、红曲之类,又内外之兼剂也。学人能体认先圣用药之深心,思过半矣。
“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此为妇人腹中诸疾痛而出其方治也。寒、热、虚、实、气、食等邪,皆令腹痛,谓可以就此方为加减,非真以此方而统治之也。尤在泾云:妇人以血为主,而血以中气为主。中气者,土气也,土燥不能生物,土湿亦不能生物,芎 、芍药滋其血,苓、术、泽泻治其湿,燥湿得宜,而土能生物,疾痛并蠲矣。
“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此为妇人虚寒里急腹中痛者,出其方治也。
(长孙心典)按:《伤寒论》云: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宜小建中汤主之。不瘥,更与小柴胡汤。
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曰:(饮食如故者,病不在胃也;烦热者,阳气不化也;倚息不得卧者,水不下行也。)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不顺而)了戾,故致此病,(但无并症。)但(当)利其小便,(则胞中之气,使之下行气道,斯胞系不了戾而)愈,以肾气丸主之。此为转胞症胞系了戾而不得溺者,出其方治也。了戾与缭戾同,言胞系缭戾而不顺,而胞为之转,胞转则不得溺也。治以此方,补肾则气化,气化则水行而愈矣。然转胞之病,亦不尽此,或中焦脾虚,不能散精归于胞;及上焦肺虚,不能下输布于胞;或胎重压其胞;或忍溺入房;皆能致此,当求其所因而治之也。
妇人阴(中)寒,(宜)温(其)阴中(不用内服,止以药纳入,谓之)坐药,蛇床子散主之。此遥承上节令阴掣痛少腹恶寒症,而出其方治也。但寒从阴户所受,不从表出,宜温其受邪之处则愈。蛇床子温以去寒,合白粉燥以除湿,以寒则生湿也。
少阴(肾)脉滑而数者,(滑主湿,数主热,湿热相合,而结于阴分,故令前)阴中即生疮,阴中蚀疮烂者,(乃经热之盛而生 也。以)野狼牙汤洗之。此为湿热下流于前阴、阴中生疮蚀烂者,出其方治也。野狼牙草味酸苦,除邪热气,疥瘙恶疮,去白虫,故取治之。若无野狼牙草,以野狼毒代之。
胃气下泄,(不从大便为失气,而从前)阴吹(出)而正喧,(谓其连续不绝,喧然有声。)此谷气之实(大便不通故)
也,(以)猪膏发煎主之。(取其滋润以通大便,则气从大便而出,此通而彼塞也。)
金匮方一十九首
小柴胡汤(方见《伤寒论》。)
半夏浓朴汤
半夏(一斤) 浓朴(三两) 茯苓(四两) 生姜(五两) 苏叶(二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服,夜一服。
歌曰:状如炙脔贴咽中,却是痰凝气不通,半夏一升苓四两,五(两)姜三(两浓)朴二(两)苏(叶)攻。
(次男元犀)按:方中半夏之降逆,浓朴之顺气,茯苓之化气,人所尽知也。妙在重用生姜之辛,以开其结;佐以苏叶之香,以散其郁;故能治咽中如有炙脔之症。后人变其分两,治胸腹满闷呕逆等症,名为七气汤,以治七情之病。
甘麦大枣汤
甘草(三两) 小麦(一斤) 大枣(十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亦补脾气。
歌曰:妇人脏燥欲悲伤,如有神灵太息长,(叹,欠伸。)小麦一升三两草,十枚大枣力相当。
魏云:世医竞言滋阴养血,抑知阴盛而津愈枯,阳衰而阴愈燥,此方治燥之大法也。
小青龙汤(歌见《伤寒论》。)
泻心汤(歌见《伤寒论》。)
温经汤
土瓜根散
土瓜根 芍药 桂枝 虫(各三分)
上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歌曰:带下端由瘀血停,(不能如期而至,以致少腹满痛。)月间再见(既瘀而不行,则前经未畅所行,不及待后月正期而至,故一月再见。)不循经,(经,常也,言不循常期也。) 瓜桂芍均相等,调协阴阳守典型。
(次男元犀)按:方中桂枝通阳,芍药行阴,阴阳和则经之本正矣;土瓜根驱热行瘀, 虫蠕动逐血,治其本而不遗其末;无一而非先圣之典型。
旋复花汤
旋复花(三两) 葱(十四茎) 新绛(少许)
上三味,以水三升,煎取一升,顿服之。
(长孙心典禀)按:旋复花咸温下气,新绛和血,葱叶通阳。此方原治肝气着滞之病,于此症只示其意,不可泥其方,故前贤疑此方之错简。
胶姜汤(方未见,或云即是干姜、阿胶二味煎服,《千金》胶艾汤中有干姜,亦可取用。)
大黄甘遂汤
大黄(四两) 甘遂 阿胶(各二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煎取二升,顿服,其血当下。
歌曰:少腹敦形(敦,音对。古器也。《周礼》:“磬以乘血,敦以乘食。”少腹高起之状相似也。少腹,胞之室也。胞为血海,其满大为蓄血也。)小水难,(小水难而不渴,亦蓄血也。)水同瘀血两弥漫,(结在血室,)大黄四两遂胶二,顿服瘀行病自安。
(次男元犀)按:方中大黄攻血蓄,甘遂攻水蓄。妙得阿胶,本清济之水,伏行地中,历千里而发于古东阿县之井,此方取其以水行水之义也。《内经》谓:济水内合于心,用黑驴皮煎造成胶,以黑属于肾,水能济火,火熄而血自生。此方取其以补为通之义也,然而甘遂似当减半用之。
抵当汤(歌见《伤寒论》。)师云:妇人经水不利下,此主脉症并实者;否则,当养其冲任之源,不可攻下。
矾石丸
矾石(三分,烧) 杏仁(一分去皮尖)
上二味,末之,炼蜜为丸,如枣核大,五内中,剧者再内之。
歌曰:经凝成癖闭而坚,白物时流岂偶然?(蓄泄不时,胞宫生湿,湿反生热,所积之血,转为温热所腐,而白物时时自下。)矾石(用)三分杏一分,纳时病去不迁延。
烧矾,驱湿热,且涩能固脱;佐以杏仁之苦润,去其干血;一外纳之方,亦兼顾不遗,可知古法之密。
红兰花酒
红兰花(一两)
上一味,酒一大升,煮减半,顿服一半,未止再服。
歌曰:六十二风义未详,腹中刺痛势 徨;治风先要行其血,一两(红)兰花酒煮尝。
张隐庵注解甚详,不再释。
当归芍药散(方见《胎前》。)
小建中汤(歌见《伤寒论》。方意在扶脾以生血,不全恃四物之类也。)
肾气丸
干地黄(八两) 山药 山茱萸(各四两)茯苓 丹皮 泽泻(各三两) 桂枝 附子(泡,各一两)
上(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丸,日再服。
歌曰:小水不通病转胞,胞由气主一言包;(胞之内外空虚,有气充塞、方不游移,其系自正;气虚则胞无所主,其系或致反戾,其溺必难矣。)萸薯四两桂附(一两),丹泽苓三地八(两)教。
此方妙在大补肾气,肾气足则胞正,胞正则系正,系正则小便不利而利矣。
蛇床子散
蛇床子一味,末之,以白粉少许和合相得,如枣大,绵裹纳之,自然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