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女科经纶
女科经纶
如经络荣卫继绝不通,邪气便得往来,入合于脏。若生血未尽而合阴阳,即令血脉挛急,小腹重急,支满胸胁,四肢酸痛,饮食不调,结牢恶血不除,月水不时,因生积聚,如怀胎状,阴中肿,内生风,小便不利,若痛如淋状,久不复生子。
慎斋按:《巢氏病源》论妇人八瘕,不外新产、月水之后,感寒湿风冷,凝泣血脉,留滞经络,闭塞隧道而成也。乃强分黄瘕、青瘕、燥瘕、血瘕、脂瘕、狐瘕、蛇瘕、鳖瘕之名,以惑世诬名,宜其为张戴人所斥也。
夫瘕者假也,不过假人身之气血,加以食积痰饮,胶结成形。《内经》止有石瘕,生于胞中一证,何尝有为黄为青之名色耶?既有八瘕之证,医者亦难辨其是狐是蛇是鳖也,因删之。《妇人良方》中,但存八瘕之名,而不载条目,最有见。
瘕癖证
《妇人良方》曰:妇人脏腑调和,经脉循环,月水以时,故能生子无病。若乘外邪而合阴阳,则小腹胸胁腰背,相引而痛,月事不调,阴中肿胀,小便淋沥而色黄黑,则瘕生矣。八瘕者,黄、青、燥、血、脂、狐、蛇、鳖是也,《千金》、《外台》,言之详矣。
薛立斋按:经云气主煦之,血主濡之。若血不流,则凝而为瘕。瘕者,中虽硬而忽聚忽散。多因六淫七情,饮食起居,动伤脏腑而成,当与 癖诸证治同,慎不可复伤元气。
瘕癖证
《大全》曰:妇人 痞,由饮食失节,脾胃亏损,邪正相抟,积于腹中,牢固不动,有可征验,故名曰症 。
气道壅塞,故名曰痞。得冷则发,冷入子脏则不孕,入胞络则月水不通。
薛立斋按:此证若脾胃虚弱,六君子加芎、归。若肝脾虚弱,补中汤及归脾汤。若肝火郁滞,佐以芦荟、地黄二丸,外贴阿魏膏。患者须慎七情六淫,饮食起居。治者不时审察病机而药之,庶几有效。
瘕癖证
《大全》曰:妇人食 ,由脏腑虚弱,经行不忌生冷之物,不能消化,与脏气相持,结聚成块,日渐生长,牢固不安,谓之 症,或劳伤元气所致。陈无择云:经不行者,宜先导之,然后固元气为主。
薛立斋曰:证若形气虚弱,须先调补脾胃为主,佐以消导。若形气充实,当先疏导为主,佐以补脾胃。若气壅血滞而不行者,宜乌药散散而行之。若脾气虚而血不行者,四君子、芎、归,补而行之。若脾气郁而血不行者,归脾汤解而行之。若肝脾血燥而血不行者,加味逍遥散,清而行之。大抵食积痞块证为有形。邪气胜则实,真气夺则虚,当养正避邪,而积自除。虽云坚者削之,客者除之,胃气未虚,或可少用,若病久虚乏,不宜轻用。
瘕癖证
《大全》曰:妇人寒热失节,脏腑气虚,风冷在内,饮食不消,与血气相结,渐生块,不移动,皆因血气劳伤,月水往来,经络痞塞,恶血不除,久而不瘥,心腹两胁苦痛,碍于饮食,肌肤消瘦。问: 一也。何以知是血 ?曰:血外证瞀闷、烦躁、惊狂、痰呕、汗多、骨蒸、肢冷。其蓄在下焦者,必脐下结急,外热内痛,尺脉洪而数,桃仁、灵脂、生地、牛膝、大黄、甘草去之。
薛立斋按:此证多兼七情亏损,五脏气血乖违而致。气主煦之,血主濡之。脾统血,肝藏血。故郁结伤脾,恚怒伤肝者多患之。腹胁作痛,正肝脾二经证。洁古云:养正积自除。东垣云:人以胃气为本,治法当主固元气,佐以攻伐之剂,必需之岁月。若期速效,投以峻剂反致有误也。
瘕癖证
《大全》曰:妇人疝瘕,由饮食不节,寒温不调,气血劳伤,脏腑虚弱,风冷入腹,与血相结而生。妇人之病,有异于丈夫者,或因产后血虚受寒,或因经水往来,取冷过度,非独因饮食失节,多挟血气所成也。其脉弦急者生,虚弱小者死。尺脉涩而浮牢,为血实气虚,其发腹痛,逆气上行,此为胞中有恶血,久则结成血瘕。
瘕癖证
《大全》曰: 癖二者,皆阴阳不和,经络痞膈,饮食停滞,不得宣流,邪冷之气,抟结不散,得冷则发作疼痛。夫 癖 瘕,血气块硬,发作则痛,甚则欲死,究而言之,皆血之所为也。
薛立斋按:前证因饮食起居,七情失宜,亏损脏腑,气血乖违,阴络受伤,循行失度所致。罗谦甫云,养正邪自除,必先调养,荣卫充实,若不消散,方可议下。但除不以渐,必有颠覆之害。若不守禁忌,未有能愈者也。
瘕癖证
王宇泰曰:古方有五积六聚七 八瘕之名。五脏之气积,名曰积,故曰积有五。六腑之气聚,名曰聚,故聚有六。若七 八瘕,则妇人居多。七者火数,属心,血生于心。八者木数,属肝,血归于肝。虽曰强分,理似不混。夫 者坚也,坚者难破。瘕者假也,假物成形。古人将妇人病为痼疾,以蛟龙等为生瘕,然亦不必如此执泥。妇人 瘕并属血,龙蛇鱼鳖、肉发虱瘕等事,皆出偶然。但饮食间误中之,留聚脏腑,假血而成,自有活性。亦犹永徽中,僧病噎者,腹中有一物,其状如鱼,即生瘕也。与夫宿血停凝,结为痞块,虽内之所感不同,治法当以类相从。所谓医者,意也。如以败梳治虱瘕,铜屑治龙瘕,曲 治米瘕,锻石治酒瘕,如此等类,学人可以理解也。
慎斋按:方书有五积六聚七 八瘕之名。五积六聚,出自越人《难经》,有心肝脾肺肾五脏之积,而无有六聚。以聚为气病,积为血病也,故东垣有五积丸治法。若《巢氏病源论》载七 八瘕,但有八瘕名证,而无七病形,其他方书亦不散见。岂以 为气病,瘕为血病,故无可考耶?宇泰先生云,不必执泥,事出偶然,可谓善会古人之书者也。然事之或有者,毋尽信,亦不可不信。如慈溪王节斋先生,尊信丹溪之书,日服补阴丸无间者数十年。内有龟甲,制之不善,大下小赤色龟数十而死。此即八瘕之类,有感而生者也,宁独病在妇人耶。
瘕癖证
武叔卿曰:痞一 二,曰血曰食,而不及痰饮,何也?盖痞气之中,未尝无饮。而血食 之内,未尝无痰,则痰食血,未有不因气病而后形病。故消积之中,兼行气消痰消瘀之药为是。
瘕癖证
李氏曰:善治 瘕者,调其气而破其血,消其食而豁其痰,衰其大半而止,不可猛攻,以伤元气。宁扶脾胃正气,待其自化。凡攻击之药,病重病受之,病轻则胃气受伤矣。或云,待块消尽而后补养,则胃气之存也几希。
瘕癖证
武叔卿曰: 瘕积聚,并起于气,故有气积气聚之说。然谓瘕属血病者,气聚而后血凝也。其夹食夹痰,又各随所积而变见矣。夫痰与血食,皆赖气以行化。故气行物生,气病物病。此百病所以皆生于气,破血消痰消食之剂,必用气药者,以此也。
慎斋按:以上三条,序治痞癖 瘕之大法也。夫痞癖 瘕,不外气之所聚,血之所凝。故治法不过破血行气,《济阴》又推展痰食瘀血,兼以行气为主也。《内经》有石瘕、肠覃二证,前已载之“胎前鬼胎证”,故兹不复赘。
乳证
《医暇卮言》曰:女人产育哺养以乳,乳之体,居经络气血之间也。盖自寅时始,于手太阴肺经,出于云门穴,穴在乳上,阴阳继续,以行周十二经,至丑时归于足厥阴肝经,入于期门穴,穴在乳下,出于上,入于下,肺领气,肝藏血,乳正居于其间也。
慎斋按:以上一条,序原妇人乳汁之所自出,属肺肝二经气血之化也。
乳证
《圣济总录》曰:足阳明之脉,自缺盆下于乳。又冲脉者,起于气街,并足阳明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妇人以冲任为本,若失于将理,冲任不和,阳明经热,或为风邪所客,则气壅不散,结聚乳间,或硬或肿,疼痛有核,皮肤 肿,寒热往来,谓之乳痈。
风多则硬肿色白,热多则 肿色赤。不治,血不流通,气为壅滞,或乳内津液相抟,腐化为脓,宜速下乳汁,导其壅塞,散其风热,则病可愈。
乳证
张子和曰:乳痈发痛者,亦生于心也。俗乎曰吹乳是也。吹者,风也。风热结薄于乳房之间,血脉凝注,久而不散,溃腐为脓也。
慎斋按:以上二条,序乳痈属于风热外邪为病也。
乳证
《妇人良方》曰:经云乳头属足厥阴肝经,乳房属足阳明胃经。若乳房忽然壅肿痛,结核色赤,数日之外,痛胀溃,稠脓涌出,此属胆胃热毒,气血壅滞,名曰乳痈,为易治。
《家居医录》按:乳痈初起,肿痛发于肌表,肉色 赤,或发寒热,或头痛烦渴,用人参败毒散、神效栝蒌散、加味逍遥散治之,自消散。若脓成溃窍,稠脓涌出,脓尽自愈。若气血虚弱,或误用败毒,久不收敛,脓清脉大,则难治。
薛立斋又按:乳痈治法,初起寒热 痛,即发表散邪,疏肝清胃为主。或不作脓,脓成不溃,宜用托里。或肌肉不生,脓水清稀,宜补脾胃。或脓出反痛,恶寒发热,宜补气血。或肿 作痛,晡热,宜补阴血。或饮食少,反作呕,宜补胃气,切不可用克伐,复伤脾胃也。
乳证
朱丹溪曰:经云,乳房属足阳明胃经所经,乳头属足厥阴肝经所属。妇人不知调养,忿怒所逆,郁闷所遇,浓味所酿,以致厥阴之气不行,故窍不得通,而汁不出。阳明之血沸腾,热甚化脓。治法:青皮疏厥阴之滞气,石膏清阳明之血热,生草节行污浊之血,消肿导毒,栝蒌仁、没药、青橘叶、角刺、金银、当归、酒佐之,加艾灸二三十壮于痛处,甚效,切不可用刀针,必致危困。
乳证
李氏曰:妇人之乳,男子之肾,皆性命之根也。有饮食浓味、郁怒,以致胃火上蒸乳房,则乳汁化为浊脓。
肝经气滞,乳头窍塞不通,致令结核不散,痛不可忍。初起宜隔蒜灸之,切忌刀针。能饮者,一醉膏加当归,两服即效。
慎斋按:以上三条,序乳痈属七情、饮食、热毒内伤为病也。
乳证
《大全》曰:产后吹乳者,因儿吃奶之际,忽自睡着,为儿口气所吹,令乳汁不通,蓄积在内,遂成肿硬,壅闭乳道,伤结疼痛。亦有不痒不痛,肿硬如石者,总名曰吹乳。若不急治,肿甚成脓,连服皂角散、栝蒌散,敷以南星散,更以手揉之则散。
乳证
朱丹溪曰:妇人有所乳之子,膈有滞痰,口气 热,含乳而睡,热气吹入乳房,凝滞不散,遂生结核。若初起时忍痛揉软,吮乳汁透,即可消散。失此不治,必成痈肿。
慎斋按:以上二条,序乳痈属儿之口气所吹,为不内外因病也。妇人乳痈,亦不外三端,一者外感风热,客于阳明一经;二者郁怒浓味,伤于肝胃;三者儿口吹气,热壅不散,皆足致乳痈之病也。
乳证
薛立斋曰:妇人乳痈,多因小儿断乳后,不能回化。又有妇人乳多,孩提少饮,积滞凝结。又有经候不调,逆行失道。又有邪气内郁,结成痈肿。初发时切不宜用凉药,盖乳本血化,不能漏泄,遂结实肿,其性清寒,又加凉药,则阴烂宜也。唯凉药用之既破之后则佳,如初发时,宜用南星、姜汁敷之,可以内消。更加草乌一味,能破恶血逐块,遇冷即消,遇热即溃。
更加乳香、没药以定痛,内用栝蒌仁、十宣散、通顺散间服之。
乳证
孙真人曰:凡女人多患乳痈,年四十以下,治之多瘥,年五十以上,慎勿治之,治之多死,不治自得终天年。
慎斋按:以上二条,序治乳痈戒用凉药,并示人以可治不可治之法也。
乳证
朱丹溪曰:妇人有忧怒抑郁,朝夕累积,脾气消阻,肝气横逆,遂成隐核如棋子,不痛不痒,数年而发,名曰奶岩,以疮形似岩穴也,不可治。
乳证
薛立斋曰:乳岩乃七情所伤,肝经血气枯槁之证,不赤不痛,内有小核,积之岁月渐大,内溃深烂,为难治。因肝脾郁怒,气血亏损故也。治法: 痛寒热初起,即发表散邪,疏肝清胃为主,宜益气养荣汤、加味逍遥散,可以内消。若用行气破血,则速其亡矣。
乳证
武叔卿曰:乳岩之病,大都生于郁气。盖肝主怒,其性条达。郁而不舒,则屈其挺然之质。乳头属厥阴,其气与痰,时累积而成结核。兹以风药从其性,气药行其滞,参、 、归、芍补气血,枳实、乌药、木通疏利壅积,柴、防、苏叶表散,白芷腐脓通荣卫,槟榔通滞下行,官桂行和血脉。且曰木得桂而枯,为伐肝之要药。
慎斋按:以上三条,序乳岩之证也。病虽均在乳,而有痈与岩之分。痈轻而岩重,痈之来也骤,而岩之成也渐,故治痈易而治岩难。大抵痈属外感之风热,内伤之浓味,儿吮俱多;岩本于七情郁怒,脏气不平,肝脾亏损。故治岩之法,与治痈微有不同,一宜补少而泻多,一宜泻少而补多也。
乳证
薛立斋曰:大凡乳证,若恚怒,宜疏肝清热; 痛寒热,宜发表散邪;肿 痛甚,宜清肝消毒,并隔蒜灸;不作脓,或脓不溃,补气血为主;不收敛,或脓稀,补脾胃为主;脓出反痛,或发寒热,补气血为主;或晡热内热,补血为主;若饮食少思,或作呕吐,补胃为主;饮食难化,或作泄泻,补脾为主;劳碌肿痛,补气血为主;怒气肿痛,养肝血为主;儿口所吹,须吮通揉散;若成痈,治以前法。若乳岩属肝脾二脏郁怒,气血亏损。故初起小核结于乳内,肉色如故,五心发热,肢体倦瘦,月经不调,加味归脾汤、加味逍遥散、神效栝萎散,多服自消。若迁延日久渐大,岩色赤,出水,腐溃深洞,用前归脾汤等药可延岁月。若误攻伐,则危殆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