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科经纶


  《素问》曰:人有重身,九月而喑,此何为也?曰:胞之络脉绝也。曰:何以言之?曰: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故不能言。曰:治之奈何?曰:无治也,当十月复。

  妊娠不语名子喑不须药

  《大全》曰:孕妇不语,非病也,间有如此者,不须服药,临产月,但服保生丸、四物汤之类,产下便语得,亦自然之理,非药之功也。医者不说与人,临月以寻常药服之,产后能语,以为医之功,岂其功也哉。博陵医之神者,曰郝翁士,有一妇人妊喑,嘿不能言。郝曰:儿胎大经壅,儿生经行则言矣,不可毒以药。

  薛立斋曰:《内经》穷理之言,人有患此,当调摄以需之,不必惊畏而泛用药也。

  妊娠子喑以降心火清肺金为治

  张子和曰:妇人重身,九月而喑者,是脬之络脉不相接也。经曰无治,虽有此论,可煎玉烛散二两,放冷,入蜜少许,时呷之,则心火下降,而肺金自清,故能作声也。

  妊娠子喑治当补心肾

  马玄台曰:经云,妇人重身,九月而喑者,胞之络脉绝也,无治,当十月复。方论人之受孕,一月肝经养胎,二月胆经养胎,三月心经养胎,四月小肠经养胎,五月脾经养胎,六月胃经养胎,七月肺经养胎,八月大肠经养胎,九月肾经养胎,十月膀胱经养胎。

  先阴经而后阳经,始于木终于水,以五行之相生言也。然以理推之,手足十二经之脉,昼夜流行无间,无日无时而不共养胎气也,必无分经养胎之理。今曰九月而喑,时至九月,儿体已长,胞络、宫之络脉,系于肾经者,阻绝不通,故间有之。盖肾经之脉,下贯于肾,上系舌本,脉道阻绝,则不能言,故至十月分娩后自能言,不必治,治之当补心肾为宜。《大奇论》以胞精不足者,善言为死,不言为生。此可验九月而喑,非胞精之不足,故十月而复也。

  张 璜按:喑谓有言而无声,故经曰不能言。此不能二字,非绝然不语之谓。凡人之音,生于喉咙,发于舌本。因胎气肥大,阻肾上行之经。以肾之脉,入肺中,循喉咙,系舌本。喉者,肺之部,肺主声音。其人切切私语,心虽有言,而人不能听,故曰喑。肺肾,子母之脏,故云不必治。若夫全解作不语,则为心病,以心主发声为言也,与子喑了不相干。若子和有降心火之说,玄台有补心肾之言。如果肾之脉络绝,而上干心,则其病不治,岂有产后自复之理乎。故经云胞之络脉绝,此绝字当作阻字解。

  慎斋按:以上四条,序胎前有子喑之证也。妊娠不语,遵《内经》之旨,固无治法,故《大全》而下,后人不敢强立方论。独子和以降心火为治,玄台以补心肾立法,则以胞之络脉,属手足少阴二经故也。但产后不语,属败血之入心。中风舌喑,属痰涎之滞络。则胎前子喑,亦必有所感。更当详证参治,以补张马二公之未尽。若子喑用玉烛散,似属无理。

  妊娠中风宜养血以安胎为主

  薛立斋曰:按《机要》云,风本为热,热胜则风动,宜静胜其躁,是养血也。治法宜少汗,亦宜少下。多汗则虚卫,多下则损荣。虽有汗下之戒,而有中腑中脏之分。中腑者,多着四肢,则脉浮恶寒,拘急不仁。中脏者,多着九窍,则唇缓失音,耳聋鼻塞,目瞀便秘。中腑者宜汗,中脏者宜下,表里已和,宜治在经,当以大药养之。妊娠患之,亦当以此施治,佐安胎之药为主,勿过用治中风药。

  妊娠风痉为子痫属体虚受风

  陈良甫曰:妊娠体虚受风,伤足太阳经络,复遇风寒相抟,则口噤背强,甚则腰反张,名曰痉。其候冒闷不识人,须臾自醒,良久复作,谓之风痉,一名子痫。

  子痫分诸证用药之法

  薛立斋曰:前证若心肝风热,用钩藤汤。肝脾血虚,加味逍遥散。肝脾郁怒,加味归脾汤。气逆痰滞,紫苏饮。肝火风热,钩藤汤。脾郁痰滞,二陈加竹沥、姜汁。

  妊娠属心肝二经风火相炽

  薛立斋曰: 者,筋脉急而缩。 者,筋脉缓而伸。一伸一缩,手足相引搐搦,此证多属风。盖风主摇动。

  骆龙吉云:心主脉,肝主筋。心属火,肝属木。火主热,木主风。风火相炽,则为 。治法,若因风热,钩藤汤加栀、柴、芩、术,以平肝木,降心火,养气血;若风痰上涌,加半夏、南星、竹沥;若风邪急搐,加全蝎、天虫;若气血亏损,八珍汤加钩藤、山栀;若无力抽搐,戴眼反折,汗出如油者,肝绝也,不治。

  慎斋按:以上四条,序胎前有中风证,而风痉、子痫、 ,其类及也。中风证多因,治法亦不一。立斋以洁古一论,为妊娠中风,治法唯静胜其躁,养血为主,斯为疗胎前中风之要。夫胎之赖以养者血也,血虚则易于感邪,血行风自灭。丹溪于胎前,唯清热养血为主,立斋祖之,引《机要》一条为证论,诚有本矣。

  慎斋再按:胎前中风,此正河间所谓将息失宜。肾水衰而心火旺,肝无所养,是非外中风邪,急当滋其化源,泻南补北,壮水制火,则肝木自平,胎气可安。恐养血犹属第二义也。

  妊娠感寒咳嗽为子嗽

  陈自明曰:肺内主气,外司皮毛,皮毛不密,寒邪乘之,入射于肺则咳嗽。夫五脏六腑俱受气于肺,各以其时感于寒而为病。秋则肺受之,冬则肾受之,春则肝受之,夏则心受之,长夏则脾受之。嗽不已则传于腑。妊娠而嗽,谓之子嗽。久嗽不已,则伤胎。

  妊娠咳嗽属肺燥郁热

  朱丹溪曰:胎前咳嗽,由津血聚养胎元,肺乏濡润,又兼郁火上炎所致。法当润肺为主,天冬汤主之。

  妊娠咳嗽分证用药之法

  薛立斋曰:前证若秋间风邪伤肺,金沸草散;夏间火邪克金,人参平肺散;冬间寒邪伤肺,人参败毒散;春间风邪伤肺,参苏饮。若脾肺气虚,六君子加归、芎、桔梗。肾火上炎,六味丸加五味。脾胃气虚,为风寒所伤,补中汤加桑皮、杏仁、桔梗。若血虚,四物加桑皮、杏仁、桔梗。盖肺属辛金,生于己土,嗽久不已,多因脾虚不能生肺气,腠理不密,致外邪复感。或因肺虚不能生水,致阴火上炎。治法,当壮土金,生肾水,以安胎为要。

  慎斋按:以上三条,序胎前有咳嗽证也。咳嗽属肺病,《大全》主于外感寒邪,丹溪主于内伤肺燥。若立斋则分四时所感,五脏均受,有风寒火之不同,外感内伤之各别。虽不专属胎前咳嗽论,而治法无殊,总兼安胎为主也。

  妊娠伤寒以清热安胎为主

  万密斋曰:妊娠伤寒,专以清热安胎为主。或汗或下,各随五脏表里所见脉证主治,勿犯胎气。

  妊娠伤寒不可犯胎

  吴蒙斋曰:妊娠伤寒,六经治例皆同,但要安胎为主,凡药中有犯胎者,不可用也。如藿香正气散、十味芎苏散、参苏饮、小柴胡汤之类,有半夏能犯胎,如用,须去之。如桂、附、硝、黄等药,皆动胎,凡用必须斟酌。大抵妊娠伤寒,合用汤剂,必加黄芩、白术,能安胎,或与此二味煎汤与之。如妊妇素禀弱者,药中四物汤佐之,不可缺。如用小柴胡,去半夏,加白术,合四物汤用之。可以保胎除热,其效如神。余仿此用之则妙矣。

  慎斋按:白术、黄芩,为安胎之圣药,此丹溪之妙论也。丹溪以胎前须清热,故用黄芩。胎前须健脾燥湿,故用白术。若妊娠伤寒,为三阳经病,如头痛恶寒发热,白术可遽用之乎?而谓其保胎除热,是关门赶贼矣。

  妊娠伤寒用六合汤法

  《医垒元戌》曰:胎前病,唯当安胎顺气。若外感四气,内伤七情,以成他病,治法与男子无异,当于各证类中求之。但胎前病动胎之药,切须详审。当以四物汤、加减六合汤。

  慎斋按:以上三条,序胎前有伤寒证也。伤寒六经传变,妇人与男子无殊。唯妊妇患此,其用药汗下温之中,当以保胎为主。其一切犯胎之药,当酌之,不可云有故无殒而毒药乱投,以致伤胎夭枉也。

  妊娠疟疾寒热属气血虚损所致

  《产宝百问》曰:疟者,寒热之疾,皆因于风寒也。风为阳邪,化气而为热。寒为阴邪,化气而为寒。阴阳相反,邪正更作。或阴并于阳,则阴实阳虚。若阳并于阴,则阳实阴虚。或先伤于风,后伤于寒,则先热后寒。

  或先伤于寒后伤于风,则先寒后热。作止有时,故名为疟。经云:夏伤于暑,秋必病疟。此因暑气所伤也。若妊娠寒热,皆因气血虚损,风寒乘之,致阴阳并挟,寒热互见。经云:阳微恶寒,阴弱发热。此皆虚之所致,不因暑气所作。若寒热不已,熏蒸其胎,胎必伤,人参羌活汤主之。

  妊娠疟疾用药以安胎为主

  何松庵曰:妊娠病疟,寒热俱作。气为阳,阳虚则恶寒。血为阴,阴虚则发热。盖怀胎最怕寒战,筋骨皆振,易动其胎。用药者,必以安胎为首务。盖脾胃虚弱,饮食停滞。或为暑邪所感,六君子加桔梗、苍术、藿香。若外邪多,饮食少,藿香正气散。外邪少,饮食多,人参养胃汤去半夏。热多寒少者,清脾饮去半夏。虚者用四兽饮、四君子加陈皮、半夏、草果、大枣。若久不愈,六君子为主,佐以安胎药。

  妊娠即疟属肝虚血燥

  赵养葵曰:有患胎疟者,一遇有胎,疟病即发。此人素有肝火,遇有孕则水养胎元,肝虚血燥,寒热往来,似疟非疟也。以逍遥散清肝火,养肝血,兼六味丸,以滋化源。

  慎斋按:以上三条,序胎前有疟疾证也。妊娠疟疾,或有风寒暑热之邪,或有气血虚损之候,寒热交作,颔战股栗,百节振摇,堕胎最易。故古人用药,先以安胎为急。但邪不去,则胎亦未必安。故安胎莫先于去邪。而去邪如常山、草果、槟榔、浓朴、麻、桂、大黄,又未可浪投。唯发表之中兼补气,清热之中兼养血为当耳。

  妊娠痢疾属饮食生冷

  陈良甫曰:妊娠饮食生冷,脾胃不能克化,致令心腹疼痛。若血分病,则色赤;气分病则色白。血气俱病,则赤白相杂。若热乘大肠,血虚受患,则成血痢矣。

  妊娠痢疾属相火上炎

  壶仙翁曰:有妇妊娠,病痢不止,诊其脉虚而滑,两关若涩。此由胎气不和,相火上炎而有热,似痢实非痢也。用黄芩、白术以安胎,四物、生地以调血,数剂而安。

  妊娠痢疾属下元气虚

  薛立斋曰:有妇妊娠久痢,用消导理气之剂,腹内重坠,胎气不安。又用阿胶、艾叶之类不应,此腹重坠,下元气虚也。胎动不安,内热盛也。用补中汤而安,又用六君子汤全愈。

  妊娠下利黄水属脾亏气陷

  薛立斋曰:妊娠痢下黄水,乃脾土亏损,真气下陷也,当升补中气。若黄而兼青,乃肝木克脾土,宜平肝补脾。若黄而兼白,乃子令母虚,须补脾肺。若黄而兼黑,是水反侮土,必温补脾肾。若黄而兼赤,乃心母益子,但补中益气汤。若肠胃虚弱,风邪客之,用胃风汤。或脾气不安,急补脾胃自安。凡安胎之药,当临病制宜,不必拘用阿胶、艾叶之类。

  慎斋按:以上四条,序胎前有痢疾证也。胎前痢,亦有暑邪湿热外感致病,不可专主饮食生冷为患。但妊娠痢疾,本于脾胃不和,因而气血受病。气伤则白,血伤则赤,若守河间之法降气,后重自除,行血便脓自止。不知胎前之气果可降乎?气降则胎下坠。胎前之血果可行乎?血行则胎必堕。莫若多用木香以调气,多用当归以养血。此二药,乃为胎前痢疾妙剂,再以四物倍白术、黄芩。丹溪所谓先托住正气,以固其胎,而后顺气和血,佐以消积导滞,此治妊痢之要法也。

  妊娠霍乱属饮食风冷

  《大全》曰:饮食过度,触冒风冷,阴阳不和,清浊相干,谓之霍乱。其间,或先吐,或腹痛吐痢,是因于热也。若头痛体疼,发热,是挟风邪也。若风折皮肤,则气不宣通,风热上冲为头痛。若风入肠胃,则泄痢呕吐,甚则手足逆冷,此阳气暴竭,谓之四逆。妊娠患之,多致伤胎。

  立斋按:前证若因内伤饮食,外感风寒,用藿香正气散。若因饮食停滞,用平胃散。若果脾胃顿伤,阳气虚寒,手足逆冷者,须用温补之剂。治当详审。母使动胎也。

  妊娠霍乱吐利邪气易伤胎元

  万密斋曰:霍乱者,阳明胃经之病名也。因平日五味肥酿,腐积成痰,七情郁结,气盛为火,停蓄胃中,乍因寒热之感,邪正交争,阴阳相混,故令心腹绞痛,吐痢并作,挥霍变乱。如邪在上胃脘,则当心而痛,其吐多。邪在下胃脘,则当脐而痛,其利多。邪在中脘,其腹中痛,吐痢俱多。吐多则伤气,利多则伤血。血气受伤,不能护养其胎,邪气鼓击胎元,母未有不殒者。此危证,不可不亟治,宜香苏散加藿香叶主之。

  慎斋按:以上二条,序胎前有霍乱证也。妊娠霍乱,吐痢绞痛,最易伤胎。故胎前霍乱,宜辨饮食生冷,暑湿风寒四气之感,随其邪之所凑治之,而以保胎为主也。

  妊娠泄泻见证用药治法

  《大全》曰:妊娠泄泻,或青或白,水谷不化,腹痛肠鸣,谓之洞泄。水谷不化,喜饮呕逆,谓之协热下利。并以五苓散利小便,次以黄连阿胶丸,或三黄熟艾汤以安之。若泻黄有沫,肠鸣腹痛,脉沉紧数,用戊己丸和之。嗳腐不食,胃脉沉紧,感应丸下之,后调和脾胃。若风冷,水谷不化,如豆汁,用胃风汤。寒冷,脐下阴冷,洞泄,用理中汤、治中汤。伏暑烦渴,泻水,用四苓散。伤湿泄泻,小便自利,用不换金正气散、胃苓汤。此四证之大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