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科折衷纂要


  杂症门

  小便不通

  (附子淋、转胞、遗尿)《大全》云:妊娠小便不通,为小肠有热,热传于胞而不通耳。兼心肺气滞则致喘急。

  陈无择云:娠妇胎满逼胞,多致小便不利。若心肾气虚,清浊相干,则为诸淋。若胞系了戾,小便不通,名曰转胞。若胎满尿出,名曰遗尿。

  丹溪曰:转胞病,胎妇禀受弱者、忧闷多者、性躁急者、食浓味者,大率有之。古方皆用滑利流通之药,鲜有应效,因思胞为胎所压,转在一边,胞系了戾不通耳。胎若举起,悬在中央,胞系得疏,水道自行。

  立斋曰:前症亦有脾肺气虚不能下输膀胱者,亦有气热郁结膀胱,津液不利者,亦有金为火烁,脾土湿热甚而不利者,更当详细施治。

  《大全》云:娠妊小便淋者,乃肾与膀胱虚热不能制水。然娠妊胞系于肾,肾间虚热而成斯症,甚者心烦闷乱,名曰子淋也。万密斋曰:子淋之病须分二症:一则娠母自病,一则子为母病。然娠母自病又分二病:或服食辛热因生内热者,或自汗自利津液燥者。其子为母病者亦分二症:或胎气壅热者,或胎形迫塞者。症既不同,治亦有别也。大抵热则清之,燥则润之,壅则通之,塞则行之,此治之法也。

  立斋云:前症若涩少淋沥,用安荣散。若腿足转筋而小便不利,急用八味丸,缓则不救矣。

  若服燥剂而小便频数或不利,用生地、茯苓、牛膝、甘草、知、柏、芎、归。若频而色黄,用四物加黄柏、知母、五味、门冬、元参。若肺气虚而短少者,用补中益气汤加山药、门冬。若阴挺痿痹而频数,宜地黄丸。若热结膀胱而不利,用五苓散。若脾肺燥不能生化,宜黄芩清肺饮。若膀胱阳虚,阴无所生,用滋肾丸。

  若膀胱阴虚,阳无所化,肾气丸。

  产后门

  论产后当大补气血为主

  丹溪曰:产后当大补气血为主,虽有杂症,以末治之(产后虽当大补,亦须审恶露有无,内外感虚实何如,庶为合理)。产后补虚用参、术、黄 、陈皮、归身、川芎、炙草。如发热轻则加茯苓渗之,其热自除,重则加干姜。

  凡产后有病,先固气血,产后一切病多是血虚,皆不可发表。新产后不可用芍药,以其酸寒伐生发之气故也。大抵胎前毋滞,产后毋虚(法言)。

  产后门

  新产三病

  仲景云:问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何谓也?师曰: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痉(读此则知痉症亦有外来,不可专主气血不足而骤用补剂,反致不救也)。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难(产妇郁冒即血晕也)。

  产后门

  脉法

  《脉经》曰:诊妇人生产之后,寸口脉洪疾不调者死(不调者并附骨不绝者重看,洪数中得胃气者亦生,坚强者死。亦须审原禀脉如何,方能断定),沉微附骨不绝者生。妇人新生,乳子脉沉小滑者生,实大坚弦急者死。丹溪曰:产前脉细小,产后脉洪大者多死。又曰:产前脉当洪数,既产而洪数如故者,多主死(此亦大概言之,今见产妇脉洪数而生者多矣)。

  产后门

  胞衣不下

  郭稽中论曰:胞衣不下者何?答曰:母生子讫,血流入衣中,衣为血所胀,故不得下。

  治之稍缓,胀满腹中,以次上冲心胸,疼痛喘急者难治。但服夺命丹(黑附子五钱,丹皮一两,干漆炒烟尽二钱五分,用米醋一斤,大黄末一两,煮膏为丸)以逐去衣中之恶血,血散胀消,胎衣自下。若外冷乘之,则血道涩而胞亦难下,不可不知(豆淋酒用黑豆炒二合,将铁秤锤烧红,同豆淬酒)。

  薛氏曰:有因恶露入衣,胀而不能出,有因元气亏损而不能送出,其恶露流入衣中者,腹中胀痛,用夺命丹、失笑散以消瘀血则不缓救。其元气不能送出者腹中不胀痛,用保生无忧散以补固元气(法以产妇头发入口作呕,胎衣自出,其不出者必死)。

  产后门

  血晕

  《大全》云:产后血晕者,由败血流入肝经,以致眼黑头旋不能起坐,甚至昏闷不省人事,谓之血晕。以细酒调入黑神散最佳。若作暗风中风治之误矣。然其由有三:用心使力过多而晕者(用心使力过多作晕,治法大都以清心凉血补益为主。《产后保命集方》云:童便或麦冬、乌梅之类皆可,而薛氏用补中益气者,为劳力也。若用心则朱砂安神丸亦妙,或疑内有黄连于产后不宜,则临症化裁可也),有下血过多而晕者,有下血少而晕者。其晕虽同,治之则异,当审详之。下血多而晕者,昏而烦乱而已,当以补血清心药。下血少而晕者,乃恶露不下,上抢于心,心下满急,神昏口噤,绝不知人,当以破血行血药。大抵血热乘虚逆上凑心,以致昏迷不省,气闭欲绝者,饮童便最妙,或醋炭熏鼻亦可(醋解法收其神)。

  仲景云: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所以大便坚,呕不能食也,小柴胡汤主之。病解能食,七八日更发热者,此乃胃实,大承气汤主之。

  按:郁冒即晕也,观此则产后血晕有汗、下、和解三法,当分表里虚实为当。

  产后门

  恶露不下不绝

  《大全》云:夫恶露不下,由产后脏腑劳伤,气血虚损,或胞络挟于宿冷,或产后当风取凉,风凉乘虚而搏于血,则壅滞不宣,积蓄在内,故令恶露不下也。

  薛氏曰:前症当用失笑散。若气滞血凝,用花蕊石散。

  《大全》云:夫产后恶露不绝者,由产后伤于经血,虚损不足,或分娩之时,恶血不尽在于腹中,而脏腑挟于宿冷,致气血不调,故令恶露淋漓不绝也。

  薛氏曰:前症若肝气热而不能主血,用六味丸。或肝气虚而不能藏血,用逍遥散。若脾气虚而不能摄血,用六君子汤。脾胃气下陷而不能统血,用补中益气汤。若脾经郁热而血不归源,用加味归脾汤。若肝经风邪而血沸腾,用一味防风丸。

  陈氏曰:产后血崩者何?答曰:产后伤耗经脉,未得平复,劳得损动,致血暴崩淋漓不止。

  或因酸咸不节,伤蠹荣卫衰弱,亦变崩中。若小腹满痛,肝经已坏,为难治。急服固金丸止之。

  薛氏云:前症若血滞小腹胀满,用失笑散。血少小腹虚痞,芎 汤。余参前。

  产后门

  心腹诸痛

  《大全》云:产后心痛为阴血亏损,随火上冲心络,名曰心胞络痛。宜大岩蜜汤(一名桂心汤,熟地、当归、独活、吴萸、白芍、干姜、桂心、通草各二钱,细辛、甘草各五分)治之。若寒伤心经,名曰真心痛,无药可救(心痛曰产后则与寻常之病不同矣,当于血分求之)。

  薛氏曰:小腹作痛,俗名儿枕块,用失笑散行散之。若恶露既去而仍痛,用四神散(干姜、当归、赤芍、川芎)调之。若不应,用八珍散。若痛而恶心,或欲作呕,用六君子汤。若痛而泄泻,用六君子汤送四神丸。若泄泻痛而后重,用补中益气汤送四神丸。若胸膈饱胀,或恶食吞酸,或腹痛手不可按,此是饮食所致,用二陈加山楂、白术以消导。若食既消而仍痛,或更加头痛烦热作渴,恶寒欲呕等症,此是中气破伤,宜补脾胃为主。若发热腹痛,按之痛甚,不恶食,不吞酸,此是瘀血停滞,用失笑散消之(按腹痛原文向有数症,曰:因气滞用玄胡索散,因外寒用五积散,因怒气用四物加木香、柴胡,因阳气虚弱用四君子、当归、炮姜,因脾虚血弱用六君、当归、炮姜。大凡心腹作痛,以手按之却不痛者,此血虚也,须用补食之剂)。若只是头痛发热,或兼头痛,按之却不痛,此属血虚,用四物加炮姜、参、术以补之。

  《大全》云:儿枕者,由母胎中宿有血块,因产时其血破散,与儿俱下,皆无患也。若产妇脏腑风冷,使血凝滞在于小腹,不能流通,则令结聚疼痛,名之曰儿枕。《金匮》云:产后七八日,无太阳症,少腹坚痛,此恶露不尽。不大便,烦躁发热,切脉微实,再倍发热,日晡时烦躁者,不食,食则谵语,至夜即愈,宜大承气主之。热则里结在膀胱也(按《金匮》所治,重在伤寒里实,不重在恶露,故其脉症皆寒热。一言当以无太阳症句及热结膀胱句玩之,便得其意。既曰恶露不尽,不大便而躁热矣。然不用桃仁承气,用大承气者何?盖热结在膀胱,故宜大承气也)。

  《大全》云:产后两胁胀满气痛,由膀胱宿有停水,因产后恶露不尽,水壅与气相搏,积在膀胱,故令胁肋胀满。气与水相激,故令痛也(胁胀痛由膀胱停水所致,是何见解?用何汤药?胜克乘制之并,故治不同)。

  薛氏曰:前痛症若肝经血瘀,用延胡索散。若肝经气滞,用四君、青皮、柴胡。若肝经血虚,用四物、参、术、柴胡。气血俱虚,用八珍、柴胡。若肾水不足,不能生肝,用六味丸。

  若肺金势盛,克制肝木,用泻白汤,仍参前论主之。

  《大全》云:肾主腰脚,产后腰痛者,为女人肾位系于胞,产则劳伤肾气,损动胞络,平复而风冷客之,冷气乘腰,故令腰痛也。若寒热邪气连滞背脊,则痛久不已。后急有娠,必致损动。盖胞络属肾之主腰故也。

  薛氏曰:前症真气虚,邪乘之者,用当归黄 汤或十全大补汤为主,佐以寄生汤。如不应,用十全大补加附子。

  《大全》云:夫头者诸阳之会也。凡产后五脏皆虚,胃气亏弱,饮食不充,谷气尚乏,则令虚热。阳气不守,上凑于头,阳实阴虚,则令头痛也。又有产后败血头痛,不可作不知,黑龙丹言之甚详。

  《大全》云:产发遍身疼痛者何?答曰:产后百节开张,血脉流散,遇气弱则经络肉分之间血多流滞,累日不散,则骨节不利,筋脉急引,故腰痛不得转侧,手足不能摇动,身热头痛也。若作伤寒治之,则汗出而经脉动惕,手足厥冷,变生他症,但服趁痛散除之(气弱血滞之痛不可作伤寒治是矣,而血虚、风寒之痛乃不论及,何耶)。

  薛氏曰:前症若以手按(按法甚妙)而痛甚,是血滞也,用四物、炮姜、红花、桃仁、泽兰补而散之。若按而痛稍缓,是血虚也,用四物、炮姜、人参、白术补而养之。

  产后门

  发痉

  郭稽中曰:产后汗出多而变痉者,因产后血虚,腠理不密,故多汗出。遇风邪搏之则变痉也。痉者,口噤不开,背强而直,如发痫状,摇头马鸣,身反折,须臾又发,气息如绝,宜速灌小续命汤。稍缓即汗出如雨,两手摸空者,不可治也。

  薛氏曰:产后发痉,因去血过多,元气亏极,或外邪相搏,以致牙关紧急,四肢痉强,或腰背反张,肢体抽搐。若有汗而不恶寒者,曰柔痉,无汗而恶寒者,曰刚痉。由下血过多,筋无所养而致。故伤寒汗下过多,溃疡脓血大泄多患之,乃败症也。急以十全大补汤补气血,如不应,急加附子,或保无虞。若攻邪风,死无疑矣。

  产后门

  拘挛

  《大全》云:产后中风,筋脉四肢挛急,是气血不足,脏腑俱虚,早起劳役,为风邪冷气客于皮肤经络则令人顽痹不仁,羸乏少气。风邪入于筋脉,挟寒则挛急也。薛氏曰:肝属木而主筋,前症若肝经风热血燥,用加味逍遥散,如不应,当以六味地黄丸以补肾水。经云: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

  产后门

  不语(狂言谵语)

  经云:大肠之脉散舌下。又云:脾之脉,是动则病舌本强直不能言。又云:肾之别脉上入于心,系舌本,虚则不能言。窃为前症因产后虚弱,多致停积败血闭于心窍,神志不能明了,故令不语。大抵心肾气虚用七珍散,肾虚风热地黄饮,大肠风热加味逍遥加防风、白芷,脾经风热秦艽升麻汤,肝经风热柴胡清肝散加防风、白芷,脾气郁加味归脾汤加升麻、肝木太过小柴胡加钩藤,脾受木侮六君子加升麻,白芷、钩藤,肝脾血虚佛手散,脾气虚四君子汤,气血俱虚八珍汤,如不应,用独参汤,更不应,急加附子补其气而生其血。若止用血药则误矣。《大全》云:产后语言颠倒,或狂言谵语,如见鬼神者,其源不一。一则因产后心虚,败血停积,上干于心而狂言独语(当在乍见鬼神条求之)。

  二则产后脏虚,心神惊悸,志意不安,言语错乱,不自知觉,神思不安(当在惊悸条求之)。三则宿有风毒,因产心虚气弱,腰背强直,或歌哭嗔笑,言语乱道,当作风痉治疗(当在心惊中风条求之)。四则产后心虚中风,心神恍惚,言语错乱(当在中风恍惚条求之)。五则产后多因败血迷乱心经而癫狂,言语错乱无常,或晕闷(当于血晕类求之)。六则因产后感冒风寒(诸条俱不言痰),恶露斩然不行,恶寒发热如疟,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当作热入血室治之),宜琥珀地黄丸及四物汤(不用伤寒治法),只用生地、北柴胡等分煎服,如不退,用小柴胡汤加生地煎服。虽然以上诸症大抵胎前产后自有专门一定之法,毫发不同,如产后首当逐败生新,然后仔细详辨疾证,不可妄立名色。加减方药,大宜对症,根据方施治,未有不安者也。

  薛氏曰:前症当固胃气为主,而佐以见症之药,若一于攻痰则误矣。

  产后门

  癫狂(见鬼神)

  《大全》云:产后因惊,败血冲心,昏闷发狂,如有鬼祟,乃血虚而神不守舍,非补养元气不可。《局方》用大圣泽兰散加辰砂一字煎,枣仁汤下,一服可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