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奇症汇
奇症汇
崇祯时,武林姚应凤,有一人患左唇生一红痣,别无他苦,姚视之曰∶此齿荩也,三年必死。其人怒不应。三年齿溃,诣求救,谢曰∶君天谴也,不能过期矣。
当湖江希生内政,中年时,每食猪肉即身体战栗,屡易不效。后因他病,服逍遥散数剂,旧患亦愈。汪时在燕京蒋相国家,予过之,言及此症,并问其故。予曰∶《素问》云∶诸禁鼓栗,皆属于火。症由食猪肉战栗,此肝胆素有郁热故也。因食发风动气之味,徒引动其病,而不能力开其郁,故每食即发。逍遥散乃开郁散火之剂,所以偶服得愈。
或问前症,每因食物动其内火,而何以内火动,即战栗乎?予曰∶素注云,火性就燥,内热即甚,卫外之阳,皆凑入内,故外反鼓栗。此症因食物引动其火,至内火益炽,乃卫外之阳,以就火性之燥,皆凑入内,其重虚其外,故即战栗。移时火伏气静,而卫阳复回,病愈如故。
一妇不月,发热嗽痰如墨,疏表转甚。脉之而尺倍数。症由经水逆上,痰血相混。因火极似水,故色黑,而治表反剧。经云∶人有两死,而无两生。盖汗即血之液,病失血,后发其汗,血汗两伤,此即两死,无两生也。兹当四物汤加知、柏、牛膝服四剂,经至而愈。
乙酉春,有绍兴杨石林云漕白一人,忽患腹大痛,约二日许,糖粕悉从口出,医无措剂。适有医云∶此阴阳错乱,肾气逆上,用茯苓五钱数服而愈。后又有患者,服之亦随愈。
黄连解毒汤黄连 黄芩 黄柏 栀子等分水煎服。
抱龙丸胆星(一两) 天竺黄 雄黄 辰砂(二钱) 麝香(少许)
上为末,煮甘草汁,丸弹子大,阴干。每服一丸,气喘有痰加枯矾。
八物汤生地 当归(各三钱) 芍药(二钱) 川芎(一钱五分) 木香(五分) 槟榔 枯楝 延胡索(各一钱)
水煎。
茶调散瓜蒂 茶叶为末,每服二钱,齑汁调服,取吐。
舟车丸黑牵牛(四两,炒) 大黄(一两,酒浸) 甘遂(面裹煨) 大戟(面裹煨) 芫花(醋炒) 青皮(炒) 橘红(各一两) 木香(五分) 轻粉(一钱)
水丸。
浚川丸黑牵牛(二两) 芒硝(一两) 郁李仁(一两五钱) 大黄(一两) 甘遂(五钱) 轻粉(五分)
水丸姜汤下。
清胃散升麻(五分) 生地黄 丹皮 黄连 当归(各三分)
水煎服。
逍遥散(此方加熟地名黑逍遥散)
柴胡 薄荷 当归 白芍 陈皮 甘草 茯苓 白术加姜煎。
归脾汤人参 白术(土炒) 茯神 枣仁(炒) 龙眼肉(各二钱) 黄 (炙,一钱五分) 当归 远志(各一钱) 木香甘草(炙,五分)
姜枣煎。
四神丸破故纸(四两,酒浸、炒) 五味子(一两,炒) 肉豆蔻(二两,面裹炒) 吴茱萸(一两,盐汤泡)
用大枣百枚,生姜八两,切片同煮。枣烂去姜,取枣肉,捣丸每服二钱,盐汤下。
四物汤(见头门)
十全大补汤(见手足门)
六君子汤(见目门)
卷之三
面
夏子益《奇疾方》云∶有人患头面生光,他人手若近之,如火炽者,此中蛊也。用蒜汁半两,和酒服之,当吐出如蛇状,乃止。
又云∶有人患眉毛动摇,目不能交睫,唤之不应,但能饮食,此亦中蛊而心迷也。方用同上,亦当吐出蛇状而愈。
〔源按〕《梅师方》云∶凡中蛊毒,或下血如鹅肝,或吐血,或心腹切痛,如有物咬,不即治之,食人五脏即死。若欲知是蛊,但令病患吐水,沉者是浮者非也。用败鼓皮,烧灰方寸匕,须臾自呼蛊主姓名。《搜神记》云∶外姊夫蒋士先,得疾下血,言中蛊。其家密以 荷叶置于席下,忽大笑曰∶蛊我者,张小小也。乃收小小,小小亡走,自此解蛊毒用荷,往往有验。予考本草 荷。即今甘露是也,又名芭蕉。
又云∶有人患面上生疮,疮上现五色者,即用盐汤浸绵榻疮上,五六度即愈。
〔源按〕经云∶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色皆见,则寒热也。此症疮见五色,乃热中有寒也。盐能清火解毒,凡煎盐用皂角收之,所以盐味微辛,辛能散寒搜风,故愈。
丁志云∶临川有瘤生颊间,痒不可忍,每以火炙则差止,已而复然,苦甚。一医告之曰∶此真虱瘤也,当剖而出之。
取油纸围顶上,然后施砭,瘤方破,小虱涌出无数。最后一白一黑,两大虱皆如豆壳,中空空无血,与颊肉了不相干,略无瘢痕,但瘤所障处正白耳。
张德俊云∶顷年和 ,余杭人,将赴官。因蒸降真木犀香,自开甑,面扑甑上,为热气所熏,面部浮肿,口眼皆为之闭。更数医莫能治,最后一医云∶古无此症,请以意疗之,于是取寺僧久用炊布,烧灰成性,随敷随消,不半日而愈。
盖以炊布受汤上气多,反用以出毒,亦犹以盐水取咸味尔,医者之智亦可喜。
全浙夫人,忽一日面上生黑斑数点,数日后,满面俱黑,遍医治不效。忽过一草泽医云∶夫人中食毒,治之一月平复。后校其方,止用生姜汁服之。问其故,云∶夫人日食斑鸠,盖此物常食半夏苗耳,是以中毒,故用生姜以解之。
罗谦甫治一妇,年几三十,忧思不已,饮食失节,脾胃有伤,面色黧黑不泽,环唇尤甚。心悬如饥状。又不欲食,气短而促。大抵心肺在上,行荣卫而光泽于外,宜显而不藏。肝肾在下,养筋骨而强于内,当隐而不见。脾胃在中,主传化精微,以灌四旁,冲和而不息,其气一伤,则四脏失所,忧思不已,气结而不行。饮食失节,气耗而不足。使阴气上溢于阳中,故黑色见于面。又经云∶脾气通于口,其华在唇。今水来侮土,故黑色见于唇。此阴阳相反,病之逆也。
上古天真论云∶阳明脉衰于上,面始黑,故知阳明之气不足,非助阳明生发之剂,无以复其色。故以冲和顺气汤主之。
《内经》云∶上气不足,推而扬之。以升麻苦平,葛根甘温,自地升天,通行阳明之气为君,人之气,以天地之风名之,气留而不行者,以辛散之,防风辛温,白芷辛甘,以散滞气为臣,苍术苦辛,蠲除阳明经之寒,白芍酸寒安太阴经之怯弱。《十剂》云∶补可祛弱,人参、羊肉之属,人参、黄 、甘草甘温,补益正气为佐。至真大要论云∶辛甘发散为阳,生姜辛热,大枣甘温,和荣卫,开腠理,致津液以复其阳,故以为使。每服早饭后,午饭前,取升阳之时,使人之阳气易达故也,数服而愈。
孙招治一男子,因登厕被臭气熏触,隐忍良久,明日满面皆黑色,月余不散。相士断云∶于出月外必死。至期无羌,孙招治以沉香各一两,锉碎安炉中,烧熏帐内,以被盖定。令病者瞑目端坐,候香尽,方可出帐,明日引鉴照之,面上黑色渐散矣。
平江陈氏,因惊骇后常用两手指甲掐住两颊,至两颊破损,心中懊 不安,脉数而实,诸药不愈。用牛黄凉膈丸,数服如故。
一有人患面上麻木,不知痛痒,名曰木痹(此阳明经络受寒故也)。以牛皮胶化和桂末,浓涂一二分愈。
表兄屠学山治吴江王殿爵,患面肿兼起垒块,如木偶夜叉状,一无痛痒,医治数年不效。请学视之,学曰∶面乃阳明部分,此因湿邪入阳明络脉而生痰也。经云∶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府,廪于肠胃。又云∶邪之始入于皮也,溯然起毫毛,开腠理,其入于络也,则络脉盛,色变。其入客于经也,则感虚,乃陷下。此症因经未虚,其湿邪正留络脉,而未陷下也。故但患面部耳。然非药所能治,当用砭刺。即用小刀刺破唇内齿上断缝处,名断交穴,痰即流外,所出稠痰数碗。即面目如故,继服补脾调养之剂而安。
牛黄凉膈丸牙硝 石膏 甘草(各五分) 胆星(二钱五分) 牛黄 紫石英(各一钱) 麝香 冰片(各五分) 寒水石(,五钱)
上为末,甘草膏丸,绿豆大,每一丸,陈皮汤下。
卷之三
项
《奇疾方》云∶有人患头项肿大,又非瘿瘤,忽痛忽不痛,外现五色之纹,按之半空半实,此乃痰病结成,似瘤非瘤,似瘿非瘿也。方用海藻、半夏、白芥子、南星、人参、桔梗、贝母各三钱、茯苓五钱,昆布一钱,附子一分,甘草一钱,水煎服,此方乃消上焦之痰圣药也。又有海藻、昆布,以去其瘿瘤之外象,消其五色之奇纹,妙在消痰而仍不损气,则胃气健而痰易化也。一剂知,二剂消大半,三剂则全消,四剂永不再发也。
《续玄怪录》云∶安康伶人刁俊朝,其妻巴妪,项生一瘿,初若鸡卵,渐大如升。积五年,大如数斛之鼎,重不能行,有声如音乐。积数年,瘿外生小穴,如针芒者,不知几千亿。每天阴欲雨,则穴中吹白烟,霏霏如线缕,渐高布散,结为屯云,雨则立降。其家少长惧之,咸请远送岩穴。妻惧送,请决折之。后朝即淬利刃,将及之中,轩然有声,逐四分破裂,有一大猱,跳跃而去。即以白絮裹之,瘿疾顿愈。时大定中也,后犹有说不具论。
一妇项下忽生一肿块,渐缘至奶上肿起,莫知何病。偶用刀刺破,出清水一碗,日久不合。有道人见之曰∶此蚁漏耳,因用饭误食蚁故耳。询之果然。道人云∶此易治,但用穿山甲数片,烧存性为末,敷遂愈,盖穿山甲蚁之所畏也。
薛己治一男子,素善怒,左项忽肿,渐大如升。用清痰理气,而大热作渴,小便频浊。薛谓肾水亏损,用六味地黄,补中益气而愈。亦有胸胁等处,大如升斗,或破而如菌、如榴,不问大小,俱治以前法。
举人江节夫,项臂胁肋各结一核,服祛痰降火软坚之剂益甚。薛为肝胆经血少而火燥也。江执前药,至明年六月,各核皆溃,脉浮大而涩。薛断秋金将旺,肝木被克,必不起,后果然。
予郡大人,项边忽痒,渐起白痕一条,相延渐欲至喉,痒不可忍,群医莫识。一方士用刀轻开其痕,内出白虱不计其数而愈。士云∶此即虱瘤之类,凡内皮作痒,或起痕,或高起,即是症也。
补中益气汤黄 (一钱五分,蜜炙) 人参 甘草 白术 陈皮 当归(各五分) 升麻 柴胡(各三分)
姜三片,枣二枚煎。
六味地黄丸(见头门)
卷之三
喉
夏子益《奇疾方》云∶有人患咽喉生肉一块,层层叠叠,渐渐肿起不痛,日久有窍出臭气,废饮食。用臭橘叶煎汤,连服而愈。
〔源按〕病患肿而不痛,或痛而不溃者,皆痰也。此症生肉喉间,层层相叠,渐肿不痛,亦痰之所为。久则但有窍出臭气,乃痰之毒,泄于外也。若非痰则必痛而溃矣。臭橘叶散气消痰,气散则痰化,故服之得愈。
华佗云∶有人喉中似有物,行动吐痰则痛难忍。身上皮肤开裂,有水流出,目红肿而又不痛,足如斗肿而又可行,真绝世不见之症。此乃人食生菜,有蜈蚣子在叶,不知而食之,乃生蜈蚣于胃口之上。入胃则胃痛,上喉则喉痛,饥则痛更甚也。方用鸡一只,煮熟,五香调治,芬馥之气逼人,乘人睡熟,将鸡列在病患口边,则蜈蚣自然外走。若蜈蚣走出之时,当即拿住,或一条,或数条,候出尽自愈。大约喉中无物走动,则无蜈蚣矣。当即服全肤汤十剂,则皮肤之裂自愈,而双足如斗亦消矣。盖蜈蚣在上焦,非药入能救,因药下后即至胃中而蜈蚣却在胃口之上,故不能杀之也。所以引其外出,然后以药调治,其气血自愈。皮肤开裂者,乃蜈蚣毒瓦斯盘居肺边,肺生毛皮,故皮肤开裂。两足如斗,足乃肾之部位,肺居上为肾之母,母病则子亦病,然肾水不乏而毒留于肾部,故足之皮,大而浮,非骨之病也。所以能走耳,眼属肝,肝受肺气之毒熏蒸,故红肿耳。
丹溪云∶有咽痛诸药不效者,此非咽痛,乃鼻中生一条红线如发,悬一黑泡,大如樱珠,垂挂到咽门而止。口中饮食不入,惟用深取土牛膝根,独条肥大者,捣碎入好醋三五滴,同研细,滴入鼻中二三点,即系断珠破,吐出瘀血立安。
《纲目》云∶有人患饮食食下,若别有咽喉,斜过膈下,经达在胁,而作痞闷。以手按之,则沥沥有声。以控涎丹十粒服之,少时闷处热作,一声转泻,下痰饮数升。垂饮食正下,而达胃矣。
窦氏云∶有一妇年二十三岁,怀妊九月矣。一日鱼骨梗喉间,至半日呕吐,继至以血碗许,鱼骨尚在喉中。忽吐一条约三尺余,形如小肠润五分。内有所食鱼菜、粉皮,饭未化,家人为推入口中,尚余五寸,其夫复纳之。遂昏倦,自此呕吐不止,汤亦不能进,延余治之,遂将生炭火一盆,放病榻前,以好醋一碗沃之,使醋气盈满其室,清其神也。进以牛黄清心丸,腹觉有微痛,再用人参一分,红花、丹皮、当归、川芎、生地、阿胶煎服,五六帖病愈。
孙东宿治臧少庚,年五十。每饮食胸膈不顺利,觉喉管中梗梗,宛转难下,大便燥结,内热,肌肉渐瘦。医与五香连翘汤、五膈丁香散,诸治膈之剂,尝试不效。孙至,观其色苍黑,目中炯炯不耗,惟气促骨立。孙知其有机心人也。
其脉左弦大,右滑大。孙谓之曰∶据脉乃谋而不决,气郁成火,脾志不舒,致成痰涎。因而血少便燥,内热肌消。张鸡峰有言,膈乃神思间病,即是推之,子当减思虑,断色欲,薄滋味,绝妄想,俾神思清净,然后服药有效。不然,世无大丹,而草木石何足恃哉?子既远来,予敢不以肝膈相照!兹酌一方颇妥,归即制服,其方用桂府滑石六两,炙甘草、白芥子各一两,萝卜子、射干、连翘各一两半,辰砂五钱,以竹茹四两煎汤,打馒头为丸,绿豆大。每食后及夜用灯心汤送下一钱五分,一日三服,终剂而病如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