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奇效良方
奇效良方
卷之三
卷柏散
治风,皮肤瘾疹及风热毒疮。
卷柏 枳壳(麸炒) 羌活 五加皮 麻黄(去根节,各一两) 犀角屑 天竺黄 赤箭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前薄荷汤调下,忌热面鸡猪鱼蒜。
卷之三
秦艽丸
治诸风,瘙痒瘾疹,搔之愈甚。
秦艽 防己 松脂(炼成者,各一两半) 枳壳(麸炒) 蒺藜(炒,去角,各二两半)
川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温酒下,渐加至三十丸,旦晚食前各一服。
卷之三
鬼箭汤
治风疹,累医不效。
鬼箭 白蔹 白术(一作白蒺藜) 矾石(熬令汁枯) 甘草(炙,各一两) 防风(去叉,上 咀,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粟米粉二钱匕,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兼用粉粉身。一方以温水调药服。
卷之三
苍耳散
治风瘾疹,瘙痒不止。
上用苍耳花子叶各等分为细末,以黑豆炒微焦,浸酒在内,去豆,以酒调药二钱,不拘时候服,此酒名豆淋酒。
卷之三
清肌散
治风寒,暑湿外搏肌肤,发为瘾疹,遍身瘙痒,或赤或白,口苦咽干,或作寒毒散(一两半),加天麻薄荷(各三钱),蝉蜕(二十个,去足翼),分作六服,每服水半,生姜三片,煎温服取效。
卷之三
五参散
治恶风人参 沙参 丹参 玄参 苦参 木通 蒺藜(炒,去刺) 乌蛇(酒浸,去皮骨) 干蝎(去土) 天麻 赤箭 何首乌(去皮) 陈皮(去白,各一两) 黄芩(去黑心,半两)
原蚕蛾上并生用,捣罗为细末,每服三钱匕,热茶汤调下,服及半料,即减服二钱匕,初服三有
卷之三
硫黄酒
治恶风,头面肢体瘾疹魁瘰。
用透明锋芒硫黄二钱,乳钵内研细,入醇酒再研,空心饮其清酒,将滓又研细,再入酒饮之,连日如是,硫黄能杀恶虫,自大便下。
卷之三
治诸破伤风,肿及头面者宜服。
人参 茯苓 甘草 前胡 川芎 羌活 独活 桔梗 柴胡 枳壳 当归 防风 荆芥(各等分)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盅半,生姜一片,煎一盅,不拘时服。
卷之三
急风一字散
治破伤风。
雄黄 川乌(各二钱半) 南星 川芎 白芷(各半两) 全蝎 白附子(各一钱半) 辰砂上为细末,每服半钱匕,温酒调下,忌热物片时。
卷之三
太白散
治破伤风欲死者,虽患人口已禁,但必腹间暖者,灌药入口,下咽喉即生。
附子(炮,去皮脐) 草乌(炮,去皮脐) 天南星(炮) 藿香(去土) 人参 当归(各一上为细末,每服半钱,温酒调下,不拘时服,惟忌冷水,如饮冷水,再发不可治矣。
一方无锡。
卷之三
治破伤风将欲死者
川乌头(生) 天南星(生) 半夏(生) 天麻(去芦,各等分)
上锉碎,每服一两半,以童男子小便二升半,隔夜浸药,明日煎取一大升,空心温服,分为三服,次服调槟榔末三钱,如人行十里,更进一服。如丈夫病,妇人煎,妇人病,丈吐出虫子,或泄泻,更不须服余药。若未吐利,即当尽服。病在上即吐,病在下即利,皆出虫如马尾人发即瘥。此药能逐诸疾。
卷之三
守宫丸
治破伤风,身如角弓反张,及筋脉拘急,口噤。
守宫(七枚,炙干去足,即蝎虎) 腻粉(半钱) 天南星(一两,酒浸三日,曝干)
上捣研为细末,以薄面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斡开口,以酒灌下七丸,有倾汗出得解,更与一服,再汗即瘥。一方加白附子一两,炼蜜为丸。守宫一名辟宫子。
卷之三
又方治破伤风
用蛤蟆二两半,切烂为泥,入花椒一两,同酒炒熟,再入酒二盏半温热,去滓服之,如重车行五里地,通身汗出神效。
卷之三
治破伤风欲死者
用蜈蚣碾细末,擦牙吐出涎沫,立瘥。
卷之三
白僵蚕散
治破伤风,身肿牙关不开。
用白僵蚕直者,不拘多少,生研为末,每用生姜自然汁调以鸡翎,于疮口扫之,勿令干,斯须肿塌皮皱为效,仍用生姜汁调半钱匕服。一方治瘾疹及大肠风秘,以酒调服之。一治风痰,生姜汁一茶脚湿水调灌之。
卷之三
羌活防风汤
治破伤风,初得在表。
羌活 防风 川芎 本 当归 芍药 甘草(炙,各二钱) 地榆 细辛(各一钱)
上分作二帖,每帖水二盏,煎至八分,热服。若大便闭,加大黄,缓缓令过,加黄芩。
卷之三
白术防风汤
若服前药有自汗者。
白术(四钱) 防风(八钱) 黄 (四钱)
上分作二帖,每帖水二盏,煎至八分,食后服。
卷之三
蜈蚣散
蜈蚣(一对) 鱼鳔(五分,炒) 左盘龙(五分,炒烟尽)
上为细末,用防风汤调服。
卷之四
寒门(附论)
论曰:夫中寒者,寒为天地杀疠之气,人中之者,其病速而危,仓卒受邪,生命暴绝。
盖由胃气大虚,而又触冒大寒,胃虚则肺不能生旺,而皮毛之气先绝,气弱则表失卫护,而寒邪易于外入,使周身阳气遏绝而不行,四肢厥逆禁固而僵直。故口噤目瞪,面色青白,或自汗表绝,或下痢内脱,内外俱虚,而寒邪独盛,治失稍缓,脉散而死。岐伯曰: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乃去寒就温之意。寒者天地为杀疠之气,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人脏为肾,而寒喜中肾,若中之者,拘急挛痛,昏不知人,但言寒喜中肾者,不言他脏中者,且如辛苦之徒,饥饱劳役,不避风雪,触冒严寒之气,卒然病者,以其五脏皆能有所中寒之证。先头痛身热,恶寒体痛,此是伤寒也,当以伤寒法内求之。若卒然运倒,懵然无所知觉,而牙紧口噤,与中风相类,但脉弦紧或沉细者,乃中寒也。若素有血虚气滞,沉寒痼冷,偏枯不仁,拘挛痹厥之证。与夫虚寒者,虚谓阳不足,寒谓阴有余,阳不足则五虚生焉,阴有余则寒气积矣。五虚既生,则脉细弱气少,泄利不食,乃其证也,此证非比伤寒为病,邪气次序,循经相传,表渐入里,热虽甚不死。夫人以肾为根本,惟肾受寒伤肾,肾气一虚,寒邪交并,致生病焉。大抵中寒脉必迟,挟风脉必浮,眩晕不仁兼湿则脉濡,肿满疼痛。治疗之法,不可妄吐妄下,则当补阳消阴,暖丹田,固真气。
若严氏所论,惟中寒时刻之间,便有挟风兼湿,脉证之转展相乘者。经曰: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相感,其气着人则伤五脏,医工救之,不可妄误,缓急之势,明可见矣。欲求捷效,局方发挥论,前人治以附子理中汤,其议此药,用得之矣。盖谓温经则寒散而阳复,补土则气和而表实,气充形完,神无馁而不病矣。
卷之四 寒门(附论)
寒证通治方
解散寒邪。
苍术 橘皮 半夏曲 浓朴(姜制) 藿香(各二钱) 甘草(炙,一钱)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五片,红枣二个,煎至一盅,食前服。
卷之四 寒门(附论)
寒证通治方
治外感风邪,内伤生冷。
苍术 浓朴(姜制) 半夏(汤洗七次,各二钱) 人参 茯苓 草果 藿香(各一钱)
橘皮(一钱二分) 甘草(炙,半钱)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七片,乌梅半个,煎一盅,不拘时服。
卷之四 寒门(附论)
寒证通治方
治中寒腹痛。
人参 白术 干姜(炮) 甘草(炙,各二两)
上为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丸,米饮汤送下,食前服。一方加炮过附子一两。
卷之四 寒门(附论)
寒证通治方
治感冒寒邪,头疼身痛,项背拘急,恶寒呕吐,肚腹疼痛,外感风寒,及寒湿客于经络,白芷(七分) 陈皮(一钱) 浓朴(姜制,二分) 桔梗(九分) 枳壳(去穣,制归(八分) 麻黄(一钱) 肉桂(六分) 芍药(八分) 干姜(炮,八分) 半夏(汤洗七次,七分)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三片,葱白三茎,煎一盅,不拘时服。
卷之四 寒门(附论)
寒证通治方
治五脏中寒,口噤失言,四肢强直。兼治胃脘停痰,冷气刺痛。
人参 干姜(炮) 甘草(炙) 白术(各二钱)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不拘时服。
卷之四 寒门(附论)
寒证通治方
治中寒,四肢厥冷强直,失音,口噤吐沫。
附子(炮,三钱) 干姜(炮,五钱)
上作一服,水二蛊,煎至八分,不拘时服。
卷之四 寒门(附论)
寒证通治方
温中散寒。
干姜 良姜(各一钱半) 辣桂 木香 半夏曲 甘草(炙,各一钱)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五片,红枣二个,煎一盅,不拘时服。
卷之四 寒门(附论)
寒证通治方
治中寒中湿,呕逆虚弱人参 白术 干姜(炮) 附子(炮,去皮脐,各二钱) 甘草(炙,一钱)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五片,煎至一盅,食前服。如血少加当归一钱,同煎服。
卷之四 寒门(附论)
寒证通治方
治虚寒无阳,胃弱干呕。
附子(炮,去皮脐) 干姜(炮,各二钱半) 沉香 白术(各一钱二分) 甘草(炙,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五片,煎至一盅,食前服。
卷之四 寒门(附论)
寒证通治方
治中寒,心腹冷痛,霍乱转筋等证。
沉香 附子(炮,去皮脐) 干姜(炮) 良姜(炒) 官桂(去皮) 茴香(炒) 川上各一两为细末,用好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熟米饮下,空腹食前,日进二服,忌生冷硬物。
卷之四 寒门(附论)
寒证通治方
治三阴中寒,一切虚冷厥逆呕哕,阴盛阳虚之证,及阴毒伤寒,四肢厥冷,脐腹痛,咽肥葱(细切,锉) 麦麸(各三升) 沧盐(二两)
上三件,入水一大盏,同和拌匀湿,分作二次,于铛锅内同炒极热,同重绢缝作二包,将一包热熨脐上,冷更易一包,葱包既冷,再用盐水拌湿炒焦,根据前用之。至煤烂不用,别取葱麸,日夜不住相续,至身体温热脉壮,阳气复来,而守正气,养之和之。
卷之四 寒门(附论)
寒证通治方
治阴证伤寒,腹痛吐利,唇青面黑,身背强,四肢冷,脉沉细,咽喉不利。
上用沧盐一斤炒焦大热,布绢二重作囊,包裹盛之,熨阴脐间,亦同葱熨法,尤妙。
卷之四 寒门(附论)
寒证通治方
治中寒气痞,脾胃不和,饮食进退,脐腹虚冷,及中酒吐逆,胸膈不利。
度,薄切,焙) 干生姜(二两,去皮) 白术 人参 陈皮(去白) 神曲(炒黄) 半上为细末,用生姜自然汁煮,神曲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生姜汤下,不拘时服。
卷之四 寒门(附论)
寒证通治方
治阴证伤寒,唇青面黑,身背强痛,四肢厥冷,及诸虚沉寒。
附子(炮) 官桂 当归 白术(各二钱半) 干姜(炮) 半夏曲(各二钱)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五片,红枣二枚,煎至一盅,食前服。
卷之五
暑门(附论)
夏三月,炎暑大行,山泽燔燎,林木流津,正由火热极甚,熏蒸于物,致之然也。在人亦应之而多汗,由火气浮泄于表。时于此际,湿热隆盛,人多肢体困倦,精神短少,一或将理失宜,轻则气虚身热,头重脚软,脾弱少食之证,所谓注夏病也。暑之为气,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人脏为心,且暑之中人者,先着于心,伏为三焦肠胃之间。凡中之者,盖热伤气而不伤形也,乃六淫中无形之火,大率以五行中有形之水制之,轻则前证所感,大同小异,重则昏不知人,或吐或泻,或眩晕顽痹,丹溪以阴虚所致,甚则瞀闷懊恼而死,客气旺而主气弱,为热伤元气。古人立法,夏月宜补者,补天真元气,非补热火也,以用人参五味子麦门冬名生脉散,盖此药能益金水,以御火土之旺,又令人夏食寒以扶阴气,养其阳也。盖谓阳亢于外,阴微于内,庚金受因于上,清肃之源竭于下也。丹溪又辨云:世言夏月伏阴在内,此阴字有虚之义。若作阴冷看,其误甚矣。或曰以手扪腹,明知其冷,而何曰人之腹属地气,于此时浮于肌表,散于皮毛,腹中之阳虚矣。如子月一阳生,寅月三阳生,此气之升也。巳月六阳生,阳尽出于地之上矣,此气之浮也,经曰:夏者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长夏孙络皆盛,内溢肌中。又曰:阳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所以表实者里必虚。又言春夏养阳,王太仆谓春食凉,夏食寒,所以养阳也,何以温热取其用,此理固然。且如凉台水馆,当风取凉,寒泉水果之物所伤,或吐或泻,或腹疼自内及外,当用温剂,前哲又谓升降浮沉则顺,寒热温凉则逆,夏月火令之时,不可妄投温燥之药,看其虚实,不为患乎?或曰巳月纯阳,五日一阴生,六月二阴生,阴气即动,岂无阴冷,此阴之初动于地下。
四阳浮于上,燔灼梵炎,流金烁石,何冷之有?且洁古治中暑之药,有中暑伤暑之分。若人或伤或中之意,但言避暑纳凉于深堂大厦,谓静而得之为中暑,其病必头疼恶寒,身形拘急,肢节疼痛而烦心,肌肤大热无汗,为房室之阴寒所遏,使周身阳气不得伸越,为阴证,故治以大顺散,以取辛甘发散之意,后人不察用温热之意,又辨伤暑之证。若人或农夫,于日中劳役,谓动而得之,为伤暑,其病必头疼发躁热,扪之肌肤大满,大热大渴,引饮汗大出,元气已动,乃为大热,外伤肺气,以人参白虎汤,为阳证,热伤元气,非形体受病也。夫白虎治热伤风,谓元气不甚虚也,暑去气清则安矣。《脾胃论》中,长夏湿热,胃困尤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