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效良方


  防己(一钱半) 黄柴胡(六分) 甘草(上 咀,作二贴,每贴用水二盅,煎至七分,不拘时温服。

  卷之三十三 消渴门(附论)

  消渴通治方

  治证同前。

  黄连(一片,碾为末) 牛乳汁上将汁熬膏,搓黄连末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二十丸,少呷汤下,日进十服。

  卷之三十三 消渴门(附论)

  消渴通治方

  治证同前。

  生地黄(碗大一握) 冬蜜(一碗) 人参(半两) 白茯苓(去皮,一两)

  上先将地黄洗捣烂,以新水一大盏调开,同蜜煎至一半,次入参苓末拌和,以瓷器密收,用匙挑服。

  卷之三十三 消渴门(附论)

  消渴通治方

  大治消渴,有此证者,每日须进一二服。

  滑石(六钱) 石膏(四钱) 知母 人参 白术 茯苓 猪苓 泽泻(以上各一钱半)

  甘草(一钱)

  上 咀,分作二贴,每贴用水二盏,煎至一盏,食远温服。

  卷之三十三 消渴门(附论)

  消渴通治方

  治消渴骨蒸。

  宣黄连(去须)

  上为细末,捣冬瓜自然汁和末成饼,阴干,再研为末,用冬瓜汁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不拘时用冬瓜煎汤送下,或大麦煎汤亦可。

  卷之三十三 消渴门(附论)

  消渴通治方

  治心虚蕴热,或因饮酒过多,发为消渴。

  辰砂(一两) 宣黄连(三两) 生地黄(二两)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用灯心枣汤送下。

  卷之三十三 消渴门(附论)

  消渴通治方

  治消渴,及治服丹石毒,致成此疾。

  黄芩(春四两,夏六两,秋六两,冬三两)

  黄连(春四两,夏七两,秋三两,冬二两)

  大黄(春三两,夏一两,秋二两,冬四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用白汤送下,服一月愈。

  卷之三十三 消渴门(附论)

  消渴通治方

  治消渴强中。

  黄连 粱米 栝蒌根 茯神(各四两) 麦门冬(去心) 知母(各二两)

  上为细末,内猪肚中,缝定,置甑中蒸极烂,取出药,捣猪肚为膏丸。或再入蜜,杵千余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人参汤送下,米饮亦得。一方加生地黄干葛。一方去知母粱米用小麦。

  卷之三十三 消渴门(附论)

  消渴通治方

  治热中,消渴止燥,补精血,益诸虚,解劳倦,去骨节间热,宁心强志,安神脏腑,进饮食,免生疮疡。

  大猪肚(一个) 黄连(三两) 生姜(研) 蜜(各二两)

  上先将猪肚净洗,控干,复以葱椒醋面等同药,以水酒入银石器内煮半日,漉出黄连,洗去蜜酒令尽,锉研为细末,再用水调为膏,入猪肚内,以丝缝定,仍入银石器内水煮烂,研如泥,搜和下项药:人参 五味子 山药 杜仲(去皮,切,姜汁炒,去丝) 石斛 山茱萸(去核) 车前子苓槐角子(菟丝子(酒浸,蒸研,五两) 黄 (四两) 沉香(半两) 麝香(一钱,别研入)

  上为细末,用猪肚膏搜和得所,如膏少则添熟蜜,捣数千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用温酒或糯米饮送下。一方有白术二两,阳起石一两。

  卷之三十三 消渴门(附论)

  消渴通治方

  治心虚烦闷,或外伤暑热,内积愁烦,酣饮过多,以致烦渴,口干舌燥,引饮便或利或不利。

  铁胤粉(研) 牡蛎( ) 知母 玄参(以上各一两一分) 苦参(一两) 朱砂(二两,别研) 黄连(一两) 麦门冬(去心) 天花粉(各一两) 金箔(二百片) 银箔(二百片)

  上为细末,烂蜜入生栝蒌根汁少许,丸如梧桐子大,以金银箔为衣,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先用栝蒌根汁送下一服,次用麦门冬熟水下,病退日二服。忌炙爆酒色。一方有芦荟二钱半,白扁豆二两炒。

  卷之三十三 消渴门(附论)

  消渴通治方

  治渴通用。

  消渴消中消肾病, 三焦五脏生虚热;惟有膀胱冷似冰, 意中饮水无休歇;小便日夜不记行, 骨冷皮焦心肺裂;本因饮酒炙爆多, 四肢肌肤转枯竭;莫交便利白如泔, 口苦咽干舌似血;若如此状病须危, 遇此神仙真妙诀。

  天花粉 白茯苓(去皮) 牡蛎粉 知母 铁胤粉 苦参 辰砂(以上各半两) 白扁豆(二十片)

  无茯苓。

  卷之三十三 消渴门(附论)

  消渴通治方

  治消渴,饮水至石斗,病极者可服之,即愈。

  天花粉 乌梅肉 枇杷叶 麦门冬 五味子 栝蒌实 人参 黄 干葛(以上各一两)

  上为细末,水调,随意不时服之。

  卷之三十三 消渴门(附论)

  消渴通治方

  治三消渴病,或饮多利少,或不饮自利,肌肤瘦削,四肢怠堕,常服补三,消渴属心,内积烦愁,心火炎上,与暑热或饮食相挺而动;消中属脾,中者,有阴不胜阳成热中者,有狂阴兴盛,不交精泄成强中者;消肾属肾,肾衰,多服丹石,以致发动,唇干咽竭,精溢自泄,不饮而利,亦曰内消,童根桑白皮(去粗皮,日干不焙) 人参 麦门冬(去心) 白茯苓 干葛 山药 桂心(上锉碎,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卷之三十三 消渴门(附论)

  消渴通治方

  治消渴。

  人参 桔梗 天花粉 甘草(以上各一两) 绵黄 (盐汤浸,炙) 白芍药(各二两)

  白上锉碎,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日进四服,留滓合煎。一方有干葛木瓜乌梅。

  卷之三十三 消渴门(附论)

  消渴通治方

  治饮酒多,发积为酷热熏蒸,五脏津液枯燥,血泣小便并多,肌肉消铄,专嗜鹿茸(一两,酒炙) 菟丝子(酒浸) 山药(各二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用米饮送下,浓煎人参汤亦可。

  一方用面糊为丸,盐酒盐汤任下。一名龙肝凤髓丸。

  卷之三十三 消渴门(附论)

  消渴通治方

  治消渴热胜,心神烦乱,及饮水多,小便如脂麸片,日夜无度。

  大冬瓜(一枚) 黄连(去须,半斤)

  上先捣黄连为末,将冬瓜三停中截去一停,取二停,去净瓤子,内黄连末于冬瓜中,却取截下一砂盖,搜白面孕裹冬瓜令遍,即更以黄土硬泥裹一重,候微干,坐冬瓜在灰火中,四面蔟炭火,烧令泥赤即止,候冷打去泥土,并剥去面,揭开冬瓜,里面有黄连汁,不限多少,滤过,每服一盏,渴即饮之立瘥。更作一服,冬瓜皮肉晒干,兼治骨蒸劳热,及酒黄多年者,为末,每于食后温水调下二钱,甚效。

  卷之三十三

  醍醐膏

  治消渴。

  上用乌梅一斤,捶碎,甜水四大碗,煎至一碗,滤去滓,白沙蜜五斤,砂仁末半两,入沙石器内,慢火熬赤色,成膏为度,取下放冷,加白檀末三钱,麝香一字,搅匀,以磁石器盛,密封口,夏月冷水调,冬月沸汤调服。诗曰:乌梅化痰止烦渴, 蜜生津液润心肺;白檀大能解暑毒, 麝香通窍辟邪气。

  卷之三十三 醍醐膏

  消渴通治方

  治渴神效。

  上用煮茧缲丝汤,任意饮之,顿效。如非时,以丝或绵煎汤服亦可。有一人苦渴疾,日饮斗水,服此有效。

  卷之三十三 醍醐膏

  消渴通治方

  上用香水梨或好鹅梨或江南悉尼取汁,用蜜相停同熬,瓶盛,不时用熟水或冷冰水调服,大有功效。止 梨亦妙。《东坡家藏方》载消渴日饮水数斗,饮食倍常而频溺,连年服药不愈者,可用麝香当门子一个,酒浸之,作十小丸,以枸杞熬汤送下,随愈。此病脾脉实而肾脉衰,初因饮酒瓜果过度,热在脾胃,而停积生冷,虽饮食过人,而多饮水,饮水既多,不得不溺,非消渴也,言甚当理,服者审之。

  卷之三十三 醍醐膏

  消渴通治方

  治消渴,镇心安神。

  珍珠 辰砂 人参 黄连(以上各半两) 龙脑(一钱)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鸡头实大,每服一丸,空心日午及临睡时细嚼,用麦门冬汤送下。

  卷之三十三 醍醐膏

  消渴通治方

  治初得消中,食以如饥,手足烦热,背膊疼闷,小便白浊,并宜服之。

  天门冬(去心,焙干,一两半) 鸡内金(三具,微炙) 桑螵蛸(十枚,炙) 土瓜根(干味子 赤石脂 泽泻(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用粟米饮送下,食前服。

  卷之三十三 醍醐膏

  消渴通治方

  治消中,日夜尿八九升者。

  猪肾(一具) 大豆(一升) 荠 石膏(以上各三两) 人参 茯神(一作茯苓) 知母葛根 黄芩 磁石(绵裹) 栝蒌 甘草(以上各二两)

  上 咀,用水一斗五升,先煮猪肾大豆,取一斗,去滓,下药煮取三升,分作三服急饮之。下焦热者夜辄服一剂,病势减,渴即止。

  卷之三十三 醍醐膏

  消渴通治方

  治强中为病,茎长兴盛,不交精溢自出,消渴之后,多作痈疽,皆由过服丹荠 大豆(去皮) 茯神(去木) 磁石( ,研极细) 玄参 石斛(去根) 栝蒌根 地骨皮(去木) 鹿茸(以上各一两) 沉香(不见火) 人参(以上各半两) 熟地黄(酒蒸,一两)

  上为细末,用猪肾一具,煮如食法,烂杵和为丸,如梧桐子大,如难丸,入少酒糊丸,或烂蜜丸亦可,每服七十丸,空心用盐汤送下。

  卷之三十三 醍醐膏

  消渴通治方

  治消中,大便秘涩燥硬,兼喜温饮,阴头退缩,舌白干燥,唇口干,眼涩升麻(一钱半) 黄柏(酒浸) 当归身 荆芥穗 桃仁泥 麻仁泥 知母 防风(以上各二分) 细上 咀,作一服,水二碗,煎一碗,去滓,食远温服,忌辛热物。

  卷之三十三 醍醐膏

  消渴通治方

  治消肾,肾气虚损发渴,小便数,腰膝痛。

  鸡 (微炙) 远志(去心) 人参 桑螵蛸(微炒) 黄 泽泻 桂心 熟地黄白草(炙) 玄参(以上各半两) 磁石(三两,研碎,水淘去赤汁用)

  上锉碎,每服用羊肾一对,切去脂膜,先以水一盏半,煮肾至一盏,去水上浮脂及肾,次入药五钱,生姜半分,煎至五分,去滓,空心温服,晚食前再服。

  卷之三十三 醍醐膏

  消渴通治方

  治消肾,口干眼涩,阴痿,手足烦疼,小便多。

  金箔(一百片,细研) 银箔(一百片,细研) 丹砂(细研) 栝蒌根(各二两) 巴戟(去宿,切,焙干上除别研药外,捣为细末,再研匀,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加至三十丸,不拘时用粟米饮送下。

  卷之三十三 醍醐膏

  消渴通治方

  治消肾,因消中之后,胃热入肾,消烁肾脂,令肾枯燥,遂致此疾,即两腿无力。

  白茯苓 覆盆子 黄连 栝蒌根 萆 人参 熟地黄 玄参(以上各一两) 石斛(去根) 蛇床子(各三分) 鸡 (三十枚,微炙)

  上为细末,炼蜜和捣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煎磁石汤送下。

  卷之三十三 醍醐膏

  消渴通治方

  治消渴,膈热烦躁,生津液。

  白梅肉 紫苏叶 乌梅肉(各半两) 麦门冬(去心,三分) 百药煎(三两) 诃黎勒(煨上为细末,炼黄蜡汁拌和为丸,如鸡头实大,每服一丸,不拘时含化咽津,路行解渴。

  卷之三十三 醍醐膏

  消渴通治方

  治久渴,旬日见效。

  鸡 鸡肠(各五具,炙干) 白龙骨 漏芦(去芦,炙) 鹿角胶(炙燥) 白石脂(各半)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至二钱,米饮调下,日三夜一。

  卷之三十三 醍醐膏

  消渴通治方

  治三焦虚热,三消渴疾,日夜饮水无度,此药主之,不人参 天花粉 知母 宣黄连 苦参 麦门冬 浮萍 白扁豆 黄 (各一两) 黄丹(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新汲水调下,妙不可言。

  卷之三十三 醍醐膏

  消渴通治方

  治膈消大渴,饮水无度,舌上赤涩,上下齿皆枯,舌根强硬肿痛,食不浑身色黄,目白睛黄,甚则四肢痿弱无力,面尘脱色,胁下急痛,善嚏善怒寒,两尻冷甚。

  石膏(一两一钱) 黄连 桔梗 木香(以上各三钱) 黄柏(酒拌,二钱半) 姜黄 山栀澄茄 生甘草五分) 柴胡(三分) 知母消渴之疾,燥热之气胜也。《内经》曰:热淫所胜,佐以甘苦,以甘泻之,热则伤气,气伤则无润,折热补气,非甘寒之剂不能,故以石膏甘草之甘寒为君,启玄子云:滋水之源,以制阳光,故以黄柏黄连栀子知母之苦寒,泻热补水为臣,以当归人参杏仁麦门冬全蝎连翘白芷白葵兰香甘草之辛寒,和血润燥为佐,以升麻柴胡苦平,行阳明少阳二经,白豆蔻木香荜澄茄霍香反佐以取之,又为因用桔梗为舟楫,使浮而不下也。

  上件为细末,汤浸蒸饼,和匀成剂,捻作饼子,晒半干杵碎,筛如米大,食后每服二钱抄于掌内,以舌舐之,随津唾下,或以白汤少许送下亦可,此治之缓也。不惟不成中满,亦不传疮疡下消矣。

  东垣尝谓余曰:洁古老人有云:能食而消渴者,白虎倍加人参汤主之,大作汤剂;多服不能食而渴者,钱氏白术散倍加葛根,大作汤剂,广服之。

  卷之三十三 醍醐膏

  消渴通治方

  治消渴,饮水太过,胃气不和,腹胀不思饮食。

  赤茯苓 赤芍药 枳壳(麸炒) 甘草(炙) 人参(以上各半两) 白术 前胡 槟榔桂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枣三枚,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