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效良方


  卷之二十二 痨瘵门(附论)

  补肾汤

  治虚劳,身体倦怠,百节酸疼,羸瘦发热,神思不爽。

  知母(焙) 人参 白术 天仙藤(洗) 柴胡 鳖甲(去裙,醋炙) 秦艽(以上各一两)

  以上各半上 咀,每服三钱,以水一盏半,入乌梅半个,同煎至八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卷之二十二 痨瘵门(附论)

  补肾汤

  遍身筋骨拘紧,腰背脚手疼痛,及痛风,打伤跌损,劳风寒湿证者,无问年远日近,悉皆治之。

  羌活 细辛(各二钱) 草乌(半生,半熟) 赤芍药 白芷(以上各一钱半) 当归 麝香甘草(以以上除麝香另研外,余药俱要道地好者,陈蛀者不用,锉碎研为细末,用绢筛过,分作五服,每服入麝香末半钱,用后药浸酒调服:生地黄 韭菜根 木瓜 松节(露根者不用) 上不拘多少,捶碎,用好酒浸经一宿,次

  卷之二十二 痨瘵门(附论)

  补肾汤

  治五劳七伤,腰膝疼痛,鬓发早白,面色痿黄,水脏久冷,疝气下堕,肠风。凡百疾病,悉能除疗。兼治女人子宫久冷,头发疏薄,面生 ,风劳疾,赤白带下,并皆治之。

  木香 丁香 沉香 零陵香 附子(炮,去皮脐) 干姜(炮) 官桂(去粗皮) 吴茱萸上将前八味为细末,入后四味同研匀,用炼蜜和丸,如鸡头实大,每用生姜自然汁一合,煎令沸,投水一盏,入药一丸同煎,良久化破,以指研之,就温室中蘸药摩腰上,药尽为度,仍如棉裹肚系之,少顷腰上热如火,久用之则血脉舒畅,容颜悦怿。

  卷之二十二 痨瘵门(附论)

  补肾汤

  治虚劳损,腰脚疼痛。

  牛膝 熟地黄 赤茯苓 赤芍药(以上各一两) 附子(炮,去皮脐) 酸枣仁(微炒)

  当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温服。

  卷之二十二 痨瘵门(附论)

  补肾汤

  治五劳六极七伤虚损,腰膝疼痛,肾气不足。

  五味子 菟丝子(酒浸,别研) 肉苁蓉(酒浸,切焙,以上各二两) 车前子(二两半) 白茯苓(去皮,一两) 巴戟(去心,三两)

  上为细末,炼蜜和捣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用温酒送下。

  卷之二十二 痨瘵门(附论)

  补肾汤

  腰脚无力,久服令人强健。

  麋角(镑为屑,入酥少许,慢火炒黄色,秤五两) 附子(炮,去皮脐,秤半两)

  上为细末,酒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用温酒送下。

  卷之二十二 痨瘵门(附论)

  补肾汤

  治虚劳,口舌干燥,心神烦渴,少得睡卧。

  酸枣仁 乌梅(取肉,微炒) 麦门冬(去心) 白茯苓(去皮) 黄 人参(以上各一两) 覆盆子 甘草(炙) 栝蒌(以上各半两)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卷之二十二 痨瘵门(附论)

  补肾汤

  治虚劳烦热,口干舌燥烦渴。

  栝蒌根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乌梅肉(微炒) 甘草(炙,以上各一两)

  上为细末,蒸枣肉入少许,蜜和丸,如弹子大,每服以绵裹一丸,含咽津,日四五服。

  卷之二十二 痨瘵门(附论)

  补肾汤

  治虚劳渴,无不效。

  天门冬(五两) 白茯苓 菟丝子 山茱萸 五味子 麦门冬 肉苁蓉 当归 牛膝附子 巴戟 石膏 石苇 人参 桂心(以上各四两) 大豆黄卷(一升)

  上为细末,取生地黄栝蒌根各十斤,捣绞取汁,于微火上煎减半,便作数分,内药并下白蜜二斤,牛髓一斤,微火煎如糜,食如鸡子黄大,日三,亦可饮服之。

  治虚劳上用白羊肝一具,去肥腻,于柳木砧上,以竹刀细切后,于砂盆内以柳木捶研,倾于净瓷器中,以冷熟水三升浸,经一日一夜取其汁,渴即渐渐饮之。

  卷之二十二 痨瘵门(附论)

  补肾汤

  治虚劳短气,胸胁苦伤,唇口干燥,手足逆冷,或时烦躁,目视慌慌,腹内时饮食,此药安神保精。

  紫芝(一两半) 山芋 天雄(炮,去皮脐) 柏子仁(炒香,别研) 枳壳(去穣,麸炒) 巴戟(去心)

  焙) 五味子(炒) 半夏(各三分) 远志(去心) 蓼实(各一分) 瓜子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加至三十丸,用温酒送下,空心日午夜卧各一服。

  卷之二十二 痨瘵门(附论)

  补肾汤

  治虚劳久病,真气欲绝,喘满自汗,四肢厥逆,面色青白,全不入食。

  牛膝(酒浸焙,一两半) 楮实(四两) 附子(炮,去皮脐) 官桂(去粗皮) 蜀椒(去目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用温酒或盐汤送下,空心服。

  卷之二十二 痨瘵门(附论)

  补肾汤

  治虚劳,元脏久冷,小便数利,精神恍惚,四肢无力,骨节酸疼。

  蜀椒(去目) 补骨脂(炒) 川楝实(去核,炒,等分)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加至二十丸,空心用温酒送下。

  卷之二十二 痨瘵门(附论)

  补肾汤

  治虚劳极冷,阳道衰弱,小便滑数遗沥。

  乌头(炮,去皮脐) 香子(炒,各等分)

  上为细末,姜汁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加至三十丸,空心温酒送下,妇人赤白带下醋汤下。

  卷之二十二 痨瘵门(附论)

  补肾汤

  治虚劳小肠热,小便淋沥,茎中痛。

  王不留行 生地黄 滑石(以上各一两) 子芩(半两) 榆白皮 赤芍药 当归 木通(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前用米饮调下。

  卷之二十二 痨瘵门(附论)

  补肾汤

  治虚劳,补不足,利小便。

  赤茯苓(去皮) 天门冬(去心) 石菖蒲 冬葵子 白芥子 官桂(去粗皮) 椒红 泽泻上为细末,每服二钱,不拘时用温汤调下。

  卷之二十二 痨瘵门(附论)

  补肾汤

  治虚劳,小肠热,小便出血,水道不利。

  茅根(一两半) 赤茯苓 生地黄 瞿麦 黄芩 滑石(以上各一两)

  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温服。

  卷之二十二 痨瘵门(附论)

  补肾汤

  治虚劳不足,饮食不生肌肉,三焦不调,大便闭涩,并疗癖饮百病。

  大黄(一斤炒) 前胡(去苗,二两) 赤茯苓(去皮) 细辛(去叶) 肉苁容(酒浸) 芍药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丸,食前用温酒送下,食后生姜汤送下亦可,忌食生菜羊肉酢物及饧等。

  卷之二十二 痨瘵门(附论)

  补肾汤

  治虚劳,大肠久冷,泄痢不止。

  荜茇 肉豆蔻(去壳) 缩砂(去皮) 浓朴(去粗皮,姜汁炙) 人参(去芦) 龙骨(以上心当归 丁香(一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空心煎艾粥饮调下,及晚食前服。

  卷之二十二 痨瘵门(附论)

  补肾汤

  治虚劳泄痢,肠胃虚冷,饮食不消,腹内雷鸣疼痛。

  赤石脂 石斛(去根) 干姜(炮) 肉豆蔻(去壳) 白龙骨 人参(去芦) 附子(炮) 白各一两) 诃梨勒上为细末,以神曲末酒煮糊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不拘时米饮送下。

  卷之二十二 痨瘵门(附论)

  补肾汤

  治五劳,及饱食房室伤胃,令人大便数,至溷而不能便,日数十行,剧者下血人产后余疾,腹内绞痛。

  附子(一枚,以猪脂如鸡子黄大,煎,候裂,削去上黑皮)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豆大,每服三丸,先食服,用温白汤下,日三,稍加至十丸,常服之,永不痢。忌猪肉。

  卷之二十二 痨瘵门(附论)

  补肾汤

  治虚劳痿痹,肢节疼痛。

  羌活 附子(炮,去皮脐) 牛膝(去苗) 萆 (以上各一两) 防风 枳壳(麸炒)

  白蒺藜(微炒,去刺) 甘菊花 沉香(以上各半两) 当归 白茯苓 肉苁蓉(酒浸,刮去皮) 桂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温服。

  卷之二十二 痨瘵门(附论)

  补肾汤

  治虚劳,筋脉拘挛,腰膝疼痛。

  防风 五加皮 薏苡仁 赤芍药 萆 海桐皮 枳壳(麸炒) 熟地黄 黄 桂心(上各三分上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生姜三片,煎服。

  卷之二十二 痨瘵门(附论)

  补肾汤

  治虚劳伤筋,风引筋脉,拘挛疼痛,肢节浮肿,手指不可拳。

  蔓荆子 酸枣仁(微炒) 防风(去芦) 枳实(麸炒) 桂心(以上各一两) 木通(一两半)

  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温服。

  卷之二十二 痨瘵门(附论)

  补肾汤

  治虚劳,手足烦疼,羸瘦无力,不能饮食,小便数。

  石斛(一两半) 桑螵蛸(微炒) 黄 人参(去芦) 牛膝(去苗) 鸡 (微炒) 熟地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枣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卷之二十二 痨瘵门(附论)

  补肾汤

  治虚劳,膝冷阴痿,四肢羸弱。

  川椒(去目并合口者,微炒出汗) 山茱萸 肉苁蓉(酒浸,去皮,炙干) 附子(炮裂,各二两) 牛膝(去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用温酒送下。

  卷之二十二 痨瘵门(附论)

  补肾汤

  治虚劳膝冷。

  附子(半斤,以新汲水浸,一日一度换水,浸经七日,刮去黑皮,切片焙干) 补骨脂上为细末,炼蜜和,捣千余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用温酒送下。

  卷之二十三

  咳逆门(附论)

  《内经》云:岁金太过咳逆,金郁之发咳逆,少阴二气咳逆。《活人书》云:咳逆,仲景所谓哕是也。胃寒所生,伤寒本虚,攻其热必哕。《难知》云:夫咳逆证,《活人》断为哕逆,其说似是而非。盖哕者干呕也,若有物直出,则为吐也,物旋出则为呕也,呕无物出则为哕也。咳逆者,或水渍于肺,而心下痞,或连续不已而气逆,或喜笑过多而气噎,或咽饮而错喉而气抢,或急食干物而气塞,皆能作咳逆之声,连续不绝,俗谓之吃忒是也。大抵咳逆者,不顺之义;吃忒者,差错之义,二者皆气不得下,为火热托之而使上,至咽喉中噎而止也。人或以纸按鼻,嚏而止,或诈冤盗贼,因恐而止,或鼻热闻食香而止,皆抑之骇之而使气下也。《千金》以咳逆上气者为病肺,脉散者死,是心火刑于肺金也。《格致余论》云:吃病气逆也,气自脐下直冲,上出于口,而作声之名也。书曰:火炎上,东垣谓火与元气不两立,又谓元气之贼,古方悉以胃弱言之,而不及火,且以丁香柿蒂竹茹陈皮等剂治之,未审孰为降火,孰为补虚。人之阴气,根据胃而养,胃土伤损,则木气侮之矣,此土败木贼也。阴为火所乘,不得内守,木挟相火乘之,故直冲清道而上。言胃弱者,阴弱也,虚之甚也,病患见此,以为危证,然亦有实者,今以治验略言之。有一弱人,暑月因大饥大怒,得滞下疾,渴饮蜜水,滞下缓而吃作,倦甚,知其因下久而阴火盛,以人参白术煎汤,调益原散与之,数日而止。又有一膏粱老人,久喘病而作止不常,新秋患滞下,食大减,至五七日后,吃作脉大,众以为难,以形瘦观之,尚可以人参白术汤下大补丸以补血,不数日获安。

  此二人虚之为也,又一女子,性躁味浓,暑月因大怒而吃作,每作则举身跳动,神昏不知,问之乃暴病,视其形气俱实,遂以人参芦煎汤饮一碗,大吐顽痰数碗,大汗昏睡,一日而安。此曝怒气上,肝主怒,肺主气。经曰:怒则气逆。因怒逆肝木,乘火侮肺,故吃大作而神昏,参芦善吐,痰尽气降而火衰,金气复位,胃气得和而解矣。《难知》云:《活人》以咳逆为哕,谓可下之,宜调胃承气汤,是邪气在胃,故断之为哕,是则然矣。抑不思咳逆者,是足阳明失下,传手太阴,活人但言其火之本,不言其火之标,炎上至极高之分而咳逆也。

  合而观之,哕与咳逆,同一热也;分而言之,哕为本为胆,为胃为中,咳逆为标为心,为肺为上。若标病应见,止当治标,不必名哕,若言作哕,使后人只见胆胃本,而不见心肺标也。《三因》云:咳逆之病,古人以为哕耳。多因吐利之后,胃中虚寒,遂成此疾。亦有胃中虚,膈上热,哕至八九声相连,收气不回者。大抵伤寒久病后,老人虚人及妇人产后,多有此证者,皆病深之候也。亦有哕而心下痞悸者,有痰水所谓别无恶候者也。丹溪云:吃病者,气逆也。气自脐下直冲,上出于口而作声也。书曰:火炎上。《内经》曰:诸逆冲上,皆属于心。朱奉议首论热降,而以下岂无超颖之士,而极言者,孰不谓之热而有此乎?至于海藏,深发前人所未发,故犹有阴证发之说,但形证少瘥耳。大抵治法,虚则补之,补中须分寒热,或因汗吐下误服寒凉过剂,当以温而补之。如脾胃阴虚,火逆冲上,当以平而补之。挟热者凉而补之,若夫实者,如伤寒失下,地道不通,因而咳逆,当以下之。如痰饮停蓄心下,曝怒气逆痰厥,此等必形气俱实,别无恶候,皆当随其邪之所在,而涌之泄之,清之利之也。诸论具详,皆前人所述,学人当守规矩以治之。

  卷之二十三 咳逆门(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