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效良方


  痢疾通治方

  治赤痢腹痛,或下纯血。

  黄连(去须,炒) 车前子(各二两) 地榆 山栀子仁 甘草(炙,各半两) 陈皮(汤浸上 咀,每服五钱,以浆水一盏半,煎八分,去滓,空心服。

  卷之十三 痢门(附论)

  痢疾通治方

  治赤痢,下黄水,或黄赤脓,四肢烦,皮肤冷者。

  黄柏(去粗皮) 黄连(去须,炒,各二两) 熟艾(半两) 黄芩(去黑心,一两一分)

  上为细末,用白蜜三两炼熟,入蜡一两,溶化入前药末和捣,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用米饮下,日晚再服。一方作汤煎服。

  卷之十三 痢门(附论)

  痢疾通治方

  上用黄连为末,用鸡子清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用米饮送下,即瘥。

  卷之十三 痢门(附论)

  痢疾通治方

  治血痢。

  蒲黄(三合) 干地黄 桑耳 甘草 芒硝 茯苓 人参 柏叶 阿胶 艾叶 生姜(各二两) 禹余粮 黄连(各一两) 赤石脂(五分)

  上 咀,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作五服。

  卷之十三 痢门(附论)

  痢疾通治方

  治下血痢,腹痛。

  龙骨 龙胆草 羚羊角 当归 附子 干姜 黄连(各三十铢) 赤石脂 矾石(各一两上为末,炼蜜和丸,如小豆大,先食前米饮下十五丸。

  卷之十三 痢门(附论)

  痢疾通治方

  治血痢,心神烦热,腹中痛,不纳饮食。

  茜根 地榆 生干地黄 当归(微炒) 犀角屑 黄芩(各一两) 栀子仁(半两) 黄连(上 咀,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豉五十粒,薤白七寸,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卷之十三 痢门(附论)

  痢疾通治方

  治下血,或痢不止。

  乌梅(十个,捶碎) 甘草(二寸,生用) 丁香(五十个) 桂心(二寸,去粗皮) 罂粟壳上同拌匀,作一服,以水一盏半,于银石器内煎至七分,忌铜铁器,去滓温服,滓用水二盏再煎,至小半盏服。

  卷之十三 痢门(附论)

  痢疾通治方

  昔有人忽见水浸甜瓜,心酷喜之,连皮食数枚,脓血皆已。人言下痢无正形,是何言也?人只知痢是虚冷,温之燥之,洗之截之,此外无术矣,岂知风暑火湿燥寒六者皆为痢,此水甜瓜所以效也。

  卷之十三 痢门(附论)

  痢疾通治方

  治下痢清血,腹中刺痛。

  上用椿根白皮,不以多少,晾干为细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空心用米汤送下。

  卷之十三 痢门(附论)

  痢疾通治方

  治男子妇人小儿大腹下黑血茶脚色,或脓血如靛色,所谓虫痢者,治之殊效。

  杀五脏虫。

  上用侧柏叶焙干为末,黄连亦为末,二味同煎为汁服之,或用热水调二钱服亦可。

  卷之十三 痢门(附论)

  痢疾通治方

  治血痢酒痢尤妙。

  川百药煎(半两) 薄荷煎(两贴) 陈槐花(半两,炒) 感应丸(一贴) 麝香(少许)

  上件为末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服,男子用龙牙草煎汤下,女人用生地黄煎汤下。

  卷之十三 痢门(附论)

  痢疾通治方

  上用鲫鱼蘸,白矾烧灰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前米汤调下。

  卷之十三 痢门(附论)

  痢疾通治方

  治脓血痢,里急后重,日夜频并。

  赤石脂 白芷 天雄(炮裂,去皮脐) 当归(切焙) 龙骨(各一两半) 肉豆蔻(去壳) 黄连(去须)浓朴(去粗皮,姜汁炙) 地榆 白术 官桂(去粗皮) 诃黎勒(煨,取皮) 木香(各一两)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温服。

  卷之十三 痢门(附论)

  痢疾通治方

  治肠 痢候,或稀或稠,便但似脓,每便极滑,痢无常期。

  肉豆蔻(面裹煨) 丁香(各三两) 细辛 附子(炮) 干姜(各四两) 黄 人参(各五上捣筛为散,以饮下之,初服一方寸匕,日再稍稍加至二三匕,忌生葱猪肉冷水。

  卷之十三 痢门(附论)

  痢疾通治方

  治下痢脓血热毒。

  黄连 黄柏(各一两) 黄芩 赤茯苓 赤芍药 白术(各半两)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温服,无时。如腹痛加栀子二枚同煎。

  卷之十三 痢门(附论)

  痢疾通治方

  治一切下痢,脓血频并,脐腹绞痛不可忍。

  当归(切焙) 芍药(各二两) 御米壳(蜜炙,四两) 甘草(炒,一两) 茯苓(半两) 黄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温服。

  卷之十三 痢门(附论)

  痢疾通治方

  (一名神圣香姜散) 治脓血痢,久患脾泄泻。

  黄连(去须) 生姜(并细锉,各一两)

  上二味,同入银石器内,炒焦赤色去生姜,取黄连为细末,每服二钱匕,食前陈米饮调下。一方用腊茶清下,甚者不过二服瘥。

  卷之十三 痢门(附论)

  痢疾通治方

  治痢下,五色脓血,或如烂鱼肠,并无大便,肠中搅痛不可忍,呻吟叫呼粉霜(研) 轻粉 朱砂(研) 砂(去砂石,研) 白丁香(各一钱) 乳香(半钱) 巴豆(二十粒,去壳,不去油)

  上为末,蒸枣肉为丸,婴儿三丸,如粟米大,二三岁如麻粒大,四五岁每服三四丸,并旋丸,煎 汤吞下,仍间服调胃药。此证缘久积而成,故小儿多有之。

  卷之十三 痢门(附论)

  痢疾通治方

  治下痢脓血。

  木香(一钱) 地榆(二钱) 酸石榴皮(二钱) 罂粟壳(一两半,去蒂萼,蜜炙)

  上件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粒,陈米泔一盏,煎六分,食前服。

  卷之十三 痢门(附论)

  痢疾通治方

  治下痢数年不止,消谷下气,补虚羸。

  官桂(去粗皮) 附子(炮,去皮脐) 黄连(去须) 当归 陈曲(炒黄) 干姜(炮)

  麦一两半)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加至四十丸,食前用米饮送下。一方用粟米糊为丸。

  卷之十三 痢门(附论)

  痢疾通治方

  治久患痢疾,或赤或白,脐腹 痛,里急后重,发歇无时,日夜无度,及下血不饮食。

  罂粟壳(蜜炙) 白茯苓(去皮) 甘草(炙,各五两) 浓朴(去皮,姜制,十两) 人参(去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大淮枣三枚,乌梅一个,煎至一盏,去滓,腹痛加木香,赤多加黑豆十五粒。

  卷之十三 痢门(附论)

  痢疾通治方

  治久痢经年不瘥。

  云母粉 白茯苓(去黑皮) 附子(炮制,去皮脐各三分) 赤石脂 龙骨(各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前用温酒或米饮调下,亦治血痢。

  卷之十三 痢门(附论)

  痢疾通治方

  治久痢。

  金星鳝(醋炙) 白矾 铅丹(各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前用米饮调下。

  卷之十三 痢门(附论)

  痢疾通治方

  治湿痢久不断,体瘦多昏,坐则闭目,食不下。

  上用蚺蛇胆,大如豆二枚,煮通草汁,研胆,以意多少饮之,涂五心并下部。

  卷之十三 痢门(附论)

  痢疾通治方

  治久痢不瘥,有虫,并下部脱肛。

  芜荑(炒) 黄连(去须,各二两) 蚺蛇胆(半两)

  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用杏仁汤下,日再服。

  卷之十三 痢门(附论)

  痢疾通治方

  治久新痢疾。

  罂粟壳(蜜炒,二两) 木香 地榆 陈皮 干姜(炮) 甘草(炙,以上各半两)

  上件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枣一枚,煎至一盏,去滓,食前温服。

  卷之十三 痢门(附论)

  痢疾通治方

  治久患痢疾,不问赤白,并皆治之。

  诃子(二枚,一枚生用,一枚用面裹煨香熟,去核,面不用) 肉豆蔻(二枚,一枚生用香(一上件为细末,每服二钱,不拘时用米饮调下。

  卷之十三 痢门(附论)

  痢疾通治方

  治久痢不瘥,成肠垢。

  上用乌梅二十个捶碎,用水一升,煎四合,去滓,空心服,未愈,日晚再煎服。

  卷之十三 痢门(附论)

  痢疾通治方

  治休息痢,不能饮食及羸瘦。

  大麦 (炒) 附子(炮裂,去皮脐) 陈曲(炒) 官桂(去皮) 乌梅肉(炒) 白茯苓(去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煮枣肉饮下,不拘时服。一方七月七日曲。

  卷之十三 痢门(附论)

  痢疾通治方

  黄连(半两,去须,为末) 定粉(半两,研) 枣(二十枚,去核)

  上舂枣如泥,铺于纸上,安二味药裹之,烧令通赤,取出候冷,细研为末,每服使好精羊肉半斤,切作片子,用散药三钱,掺药在肉上,使湿纸裹,烧熟放冷,食之不过三两服

  卷之十三 痢门(附论)

  痢疾通治方

  治休息痢,经一二年不瘥,羸瘦衰弱,兼治腰痛脾疼等疾。

  砒(成块,好者) 黄蜡(各半两)

  上将黄蜡熔开,以柳条七个,逐个搅,头焦即换,俟用足取起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丸。治痢冷水下,脾疼亦然。治腰疼冷酒下,食前服,小儿丸如粟米大,服一丸,汤使同

  卷之十三 痢门(附论)

  痢疾通治方

  杏仁(一两,汤浸去皮尖及双仁,麸炒黄色) 猪肝(一具,去筋膜,切作片)

  上件将肝用水洗去血,切作片,于净铛内一重肝,一重杏仁,入尽,用童子小便二升入铛中,以物盖,慢火煎,令小便尽即熟,放冷,任意食之。

  卷之十三 痢门(附论)

  痢疾通治方

  证治同前缩砂(一两,去皮) 肉豆蔻(半两,去壳)

  上为细末,用羊肝半具,细切拌药,以湿纸三五重裹上,更以面裹,用慢火烧令热,去面并纸,入软饭捣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以粥饮下。

  卷之十三 痢门(附论)

  痢疾通治方

  治下痢,冷热相冲,气不和顺,本因下虚,津液耗少,口干咽燥,常思饮水烦躁转甚,宜服此药救之。

  栝蒌根 白茯苓 甘草(炙,各半两) 麦门冬(去心,一分)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枣二枚,擘破,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时服。

  卷之十三 痢门(附论)

  痢疾通治方

  治吐痢后,大渴,饮水不止。

  上用陈仓米二合,水淘净,用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空心温服,晚食前再煎服。

  卷之十三 痢门(附论)

  痢疾通治方

  上用糯米二合,以水一盏半,同煮,研绞取汁,空心顿服之。

  卷之十三 痢门(附论)

  痢疾通治方

  治痢后肿满,气急喘嗽,小便如血。

  泽漆叶(微炒,五两) 桑根白皮(炙黄) 郁李仁(汤浸,去皮尖,炒熟,各三两) 陈皮上 咀,每服五钱,水二盏,生姜三片,煎取八分,去滓温服,候半时辰再服,取下水数升,或小便利为度。

  卷之十三 痢门(附论)

  痢疾通治方

  治痢后遍身浮肿。

  赤茯苓(去黑皮) 白术(微炒,各一两) 防己 桑根白皮(炙黄) 黄芩 射干 泽泻(上 咀,每服五钱匕,先以水三盏,煮大豆一合,取二盏,去滓绸纳药,煎取一盏,分为二服,未瘥,频服两料。

  卷之十三 痢门(附论)

  痢疾通治方

  治痢后肚腹满闷。

  陈皮(去白) 青皮(去白,各一两) 木香(二钱) 苍术(米泔浸,焙炒,四两)

  上为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温酒送下,小儿服三五七丸,米汤下。

  卷之十三 痢门(附论)

  痢疾通治方

  治痢后脾胃虚弱,不思饮食,四肢乏力。

  猪肝(一大叶,以醋煮令烂,研如泥) 乌梅(微炒) 干姜(炮) 草豆蔻(去皮) 当归(茇(各一两) 桂心(半两)

  上为末,用猪肝和捣二三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不拘时以粥饮下。

  卷之十三 痢门(附论)

  痢疾通治方

  上用石莲肉,不以多少,剥去壳皮,将肉并心碾为细末,每服二钱,陈米饮调下,便觉思食,此疾盖是毒瓦斯上冲华盖,心气不通,所以不食,服此药后 心气通利,当顿下而愈,未愈自服痢药。一方仍以日照东方壁土,炒真橘皮为末,姜枣略煎佐之。《澹寮》云:痢疾不纳饮食者,俗谓之噤口,今人多以四柱散、理中汤、参苓散加豆蔻木香或吃震灵丹等药调之,恐非其治,当以脉证辨之。如脾胃脉不弱,问而知其头痛心烦,手足温热,未尝多服凉药者,此乃毒瓦斯上冲心肺,所以呕而不食,宜用败毒散,每服四钱,重入陈仓米一百粒,姜三片,枣一枚,水一盏半,同煎八分,温服。若其脉微弱,或心腹虚膨,手足厥冷,初病则不呕,因服罂粟壳乌梅涩剂,或服凉剂太过,以致闻食先呕,此乃脾胃虚弱。一方用干山药,锉如小豆大,一半银铫内炒,一半生用,同为细末,饭饮调下。陈庆长知县云:顷守官南一服而痢稍疏,三服遂索粥饮,顿食半盏许,自是痢止而安,此乃用山药一味。

  卷之十三 痢门(附论)

  痢疾通治方

  治噤口痢有热,乃毒瓦斯冲心,食即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