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奇效良方
奇效良方
卷之六 湿门(附论)
湿证通治方
治感寒湿,头目眩晕。
川芎(二钱) 白术(三钱) 附子(炮,一钱半) 甘草(炙) 官桂(各一钱)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三片,煎至一盅,食前服。
卷之七
燥门(附论)
《内经》曰:诸燥枯涸,干劲皱揭,皆属于燥。乃阳明燥金,肺与太阳之气也,故曰燥。万物莫 乎火,燥之为病,皆属燥金之化。然金体本燥,能令燥者火也。夫金为阴之主,为水之源,而受燥气,寒水生化之源,竭绝于上,而不能灌溉周身,营养百骸,色干而无润泽,皮肤滋生毫毛者,有自来矣。或大病而克伐太过,或吐利而亡津液,或预防养生,误饵金石之药,或房劳致虚,补塞燥剂,食味过浓,辛热太多,醇酒炙肉,皆能偏助狂火,而损害真阴,阴中伏火,日渐煎熬,血液衰耗,使燥热转甚为诸病,在外则皮肤皱揭,在上则咽鼻焦干,在中则水液衰少而烦渴,在下则肠胃枯涸、津不润而便难,在手足则痿弱无力,在脉则细涩而微,此皆阴血为火热所伤也。《原病式》云:风热火同阳也。寒燥湿同阴也,又燥湿小异也,燥金虽属秋阴,而异于寒湿,故反同其风热也。火热胜而金衰,而风生,则风能胜湿,热能耗液而反寒,阳实阴虚,则风热胜于水湿而为燥也。凡人风病多因热甚而风,燥者为其兼化,以热为其主也。然阳实阴虚,而风热太甚,以胜水湿,因而成燥,肝主于筋,而风气自甚,又燥热加之,液还聚于胸膈,则筋太燥也。燥金主于收敛劲切,肾涩故为病筋脉劲强,紧急而口噤也。或病燥热太甚,而脾胃干涸,而成消渴者,或风热燥甚,怫郁在表,里气平者,善伸数欠,筋脉拘急,或时恶寒,或筋惕而搐,脉浮数而弦也,风热燥郁甚于里,故烦满而或闭结也。及风痫之发作者,由热甚而风燥,为其兼化,涎溢胸膈,燥烁而螈,昏冒僵仆也。凡此诸证,皆由热甚而生。风燥各有异者,由风热燥各微甚不等故也。
所谓中风或筋缓者,因其风热胜湿而为燥,乃燥之甚也。然筋缓不收而痿痹,故诸 郁病痿,皆属肺金,乃燥之化也。如秋深燥甚,则草木痿落而不收,病之象也,是以手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夫燥之为病,血液衰少,而气血不能通畅,故其病也,治法当以甘寒滋润之剂,故甘寒俱能生血。又寒能胜热,阴得滋而火杀,液得润而燥除,源泉下降,精血上荣,如是则气液宣通,由内神茂而外色泽矣。《内经》治法,燥者润之,非养血润燥之谓欤。
世或有言风热而燥,误以辛凉驱风苦泄之剂,愈燥其液,损之又损,殊不知血衰致燥,多招风象,乃木火得侮金水之衰也。风燥之疾,当求其本,治则不失矣。
卷之七 燥门(附论)
燥通治方
当归 熟地黄 生地黄 大黄 桃仁泥 麻仁 甘草(各一钱) 升麻(二钱) 红花(半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空心热服。
卷之七 燥门(附论)
燥通治方
治大便难,幽门不通上冲,吸门不开噎塞。大便燥闭,气不得下,治在幽当归 桃仁泥(各一钱半) 生地黄 熟地黄(各二钱) 升麻(一钱) 红花 甘草(各半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煎至一盅,去渣,调槟榔细末二钱,稍温服。
卷之七 燥门(附论)
燥通治方
治咽膈不通,逆气里急,大便不行。
升麻 生地黄 熟地黄 苍术 青皮 黄柏 当归(各一钱) 黄 (一钱半) 桃仁泥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煎至一盅,食前热服。
卷之七 燥门(附论)
燥通治方
治大便不通,小便赤黄,浑身肿,其色黄,麻木身重如山,沉困无力,四肢痿软,不能举动,喘促,唾清水白沫如胶,吐哕痰唾,时躁热,发欲去衣,须臾而过,振寒,项额有时如冰,头旋眼黑,目中溜火,冷泪,鼻不闻香臭,少腹急痛,当脐有动气,按麻黄(不去节,三钱) 吴茱萸 草豆蔻 浓朴 生甘草(各一钱) 神曲(炒) 升麻柴胡 白术 苍术 茯苓 泽泻 人参 黄 猪苓 桂枝 杏仁 黄柏(酒制) 橘红(各半钱)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入麻黄先煎令沸,去沫,再入诸药,同煎至一盅,食远稍热服。
一方有白豆蔻半钱。
卷之七 燥门(附论)
燥通治方
治脾胃伏火,大便秘涩,或干燥塞不通,全不思食,乃风结秘,血结秘,皆令闭塞,以润燥活血疏风,自然通快。
麻子仁 桃仁(去皮尖,各一两) 羌活 当归(尾) 大黄(煨,各半两)
上除麻仁桃仁别碾如泥外,余药研为细末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白汤送下。
卷之七 燥门(附论)
燥通治方
治大便风秘不通,常燥结。
当归 防风(各三钱) 大黄(湿纸裹煨) 羌活(各一两) 桃仁(二两,汤泡去皮尖,别研如泥) 麻子仁(二两半,别研如泥) 皂角仁(去皮,烧存性,一两半,其性得湿则滑,湿上除桃仁麻仁别碾外,其余药研为末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三两服后,大便日久不能结燥也,以瓷器盛之,勿令见风。
卷之七 燥门(附论)
燥通治方
大黄(面裹煨) 诃子肉 麻子仁(别研) 人参(去芦,各一两)
上为细末,入麻仁泥和匀,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水下,或酒或米饮下,食后临卧。如大便不通加服。
卷之七 燥门(附论)
燥通治方
麻仁(一两二钱半) 枳实(麸炒) 浓朴(去粗皮) 芍药(各二两) 大黄(蒸,四两) 杏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临卧温水下。
卷之七 燥门(附论)
燥通治方
郁李仁(去皮,别研) 麻子仁(别研,二味各六两) 大黄(二两半,半生半蒸) 枳壳(炒,去穣) 防风(去芦) 干山药(各七钱半) 槟榔(半两) 羌活 木香(各五钱半)
上为细末,入别研药和匀,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食后温汤下。
加牵牛滑石尤妙。
卷之七 燥门(附论)
燥通治方
郁李仁 大黄 桂心 黑牵牛 当归 黄柏(以上并生用,各半两) 轻粉(少许)
上为细末,滴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四十丸,用温汤或生姜汤送下。
卷之七 燥门(附论)
燥通治方
治小便闭涩不通,乃血涩致气不通,而窍涩也。
知母(酒制) 泽泻(为末,各三钱) 茯苓(去皮) 滑石末(炒黄色,各二钱) 黄柏(酒上和匀作一服,有水二盅,煎至一盅,空心稍热服,如急闭,不拘时候服。
卷之八
火门(附论)
《内经》曰:六气所入,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湿气在中,惟火游行其间,能贯通发上下之病者多乎。动而为病者,惟火也。《病机》论云:五火为病,内格呕逆,食不得入,是有火也。诸热瞀螈,皆属于火。热气甚则浊乱昏昧也,经所谓病筋脉相引而急,名曰螈,故俗谓之搐是也。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禁栗惊惑,如丧神守,悸动怔忡,皆热之内作,故治当以制火之剂,其神守血,荣自愈也。诸逆冲上,皆属于火冲攻也。火气炎上故呕,涌溢食而不下也。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胃实则四肢实,而能登高也,故四肢者诸阳之本,经所谓阴不胜阳,则脉流薄,疾病乃狂。是以阳胜则使妄言骂詈,不避亲疏,神明之乱也。治之以补阴泻阳,夺其食则病已。诸证皆属于火,然火也,其中有君相二火之名焉,是以丹溪云:君火人火也,相火天火也,火内而外阳主乎动者,五行之中惟火有二,虽然尤不止于是也,故凡动皆属于火。以名而言,形质相生,配于五行,故谓之君。以位而言,生于虚无,守位禀命,因其动而可见,故谓之相火。主生物故恒于动,人有此生,亦恒于动。其有所恒于动者,皆相火助之为也。见于天者,出于龙雷之气,出于海者,则水之气也,具于人者,寄于肝肾二部,肝属木,而肾属水也,胆者肝之腑,膀胱者肾之腑,心胞络者肾之配,三焦以焦言,而下焦司肝肾之分,皆阴而下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
河间深察《内经》之意,言之诸病,喘呕吐酸,暴注下迫转筋,小便混浊,腹胀大鼓,痈疽疡疹,瘤气结核颊下,霍乱瞀闷,郁肿鼻塞,鼽衄血溢,血泄淋闭,身热恶寒,战栗惊惑,悲笑谵妄,衄篾血污,此皆少阴君火之热,乃真心小肠之气所为也。若肾螈暴喑,冒昧躁扰,狂越骂詈惊骇, 肿疼酸,气逆上冲,禁栗如丧神守,疮疡喉痹,耳鸣及聋,呕涌溢食不下,目昧不明,暴注 螈,暴病暴死,此皆少阳相火之热,乃心胞络三焦之气所为也。君火之气,经以暑与热言之,相火之气,经以言之,其暴悍酷烈,有甚于君火者也。相火易起五性,厥阳之火相扇,则妄动矣。火起于妄,变化莫测,无时不有,煎熬真阴,阴虚则病,阴热则死,东垣谓相火为元气之贼也。又曰相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曰然则如之何,可使无胜无负乎?曰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万事出,五者之性,为物所感,不能不动,动者即《内经》五火也,古人以中正仁义而主静,朱子以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
此善处乎火者,人心听命于道心,而又能主之,以静比五火,寂然不动,而相火者,惟有裨造化而为生生不息之运用,何贼之有?曰谓相火之外,又脏腑厥阳之火,此经所谓一水不胜二火之大,出于天造厥阳,此经所谓一水不胜五火之大,出于人焉,所谓五脏各有火,夫五志激之,其火随起。盖大怒则火动,此皆少阴君火之热,乃真心小肠之气所为也。若大怒则火起于肝,醉饱则火起于胃,房劳则火起于肾,悲哀动中则火起于肺,心火自焚则死矣。且火出于脏腑,为病之状曰诸风掉眩,属于肝火之动也。诸气 郁病痿,属于肺火之升也。诸湿肿满,属于脾火之胜,此皆相火。少阳相火之热,乃心胞络三焦之气所为也,故为诸病,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之用。若少阳病,内为螈 ,太阳病时眩仆,少阴病瞀暴喑郁,冒不知人,诸热瞀螈以属火,少阳恶寒鼓栗,胆病振寒,少阴病洒淅寒振栗,厥阴病洒淅振寒。
若诸振鼓栗,如丧神守,皆属火也。《原病式》曰:五脏之志,过度则劳伤本脏,凡五志所伤皆热也。所谓阳动阴静,则清平也。是故上善若水,下愚若火。若卒暴僵仆,多因五志七情过度而卒病也,故喜为心火之志,病笑者火之甚也,五志过极,皆为火也。王太仆云:君相二火,为治之法。夫病微少者,犹人火也,遇草而焰,得木而燔,可以湿伏,可以水灭,逆其性气,折之攻之。病之太甚,犹龙火也,故经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若去五脏六腑之火,黄连泻心火,黄芩泻肺火,白芍药泻脾火,知母泻肾火,木通泻小肠火,石膏泻胃火,柴胡泻三焦火,黄芩佐之,柴胡泻肝火,须黄连佐之,胆经亦然,黄柏泻膀胱火,又曰龙火,膀胱水府之火故也。东垣又言:相火主足太阳少阴之经,治以炒黄柏,取其味苦,能泻水中之火也,此皆苦寒之味,能泻有余之火耳。若饮食劳倦,内伤元气,火不两立,为阳虚之病,治当甘温之剂除之,如黄 人参甘草之属。若阴微阳强,相火炽盛,以乘阴位,日渐煎熬,为血虚之病,以甘寒之剂降之,如当归地黄之属。若心火亢极,郁热内实,为阳强之病,而以咸冷之剂折之,如大黄朴硝之属。若肾水受伤,其阴失守,无根之火,为虚炎之病,而以甘水之剂制之,如生地黄玄参之属。若有肾命门火衰,为阳脱之病,而以温热之剂济之,如附子干姜之属。若胃虚过食冷物,抑遏阳气,于脾土为火郁之病,而以升散之剂发之,如升麻干葛柴胡防风之属。医者若不明此,而治火病为难,且前人备述其详,全在临病处方,庶免实实虚虚之祸也。
卷之八 火门(附论)
火证通治方
大黄(二钱) 连翘(四钱) 黄芩 薄荷 山栀子 朴硝 甘草(各一钱)
上作一服,水二盅,入蜜一匙,竹叶十片,煎至三五沸,去渣,温服,不以时候。
卷之八 火门(附论)
火证通治方
黄连 黄柏 黄芩 大栀子(各二钱)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食远服。
卷之八 火门(附论)
火证通治方
大黄 当归 芍药 荆芥 麻黄 甘草(各一钱半) 白术(三钱半)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三片,薄荷少许,煎至一盅,去渣,不拘时温服。
卷之八 火门(附论)
火证通治方
大黄 瞿麦 蓄 车前子 木通 山栀子 甘草(各一钱) 滑石(二钱) 加木香(加上作一服,水二盅,灯心二十茎,煎至一盅,不拘时温服。
卷之八 火门(附论)
火证通治方
大黄 黄芩 黄柏(以上各等分)
上为末,滴水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熟水下。又方去黄芩用黄连。
卷之八 火门(附论)
火证通治方
芍药 黄柏(去皮,各一两) 当归 黄连(各半两)
上为末,滴水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熟水下,食前。
卷之八 火门(附论)
火证通治方
黄连 黄柏 黄芩 大黄(各等分)
上为末,滴水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新水下。加栀子减大黄,名栀子金花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