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精要


  愚按:前论诚为启发后人,垂惠永久。盖发背脑疽,皆由肾经湿热,虚火上炎,中传恶症;若非加减八味丸滋肾水以制心火,补中益气以生化源,欲望其生,难矣。启玄子云:大寒而甚,热之不热,是无火也,当助其心。大热而甚,寒之不寒,是无水也,当益其肾。夫寒之不寒,责其无水,热之不热,责其无火;热之不久,责心之虚,寒之不久,责水之少。

  窃谓无火者,当用八味丸以益其心;无水者,当用六味丸以滋其肾(治验见前四十二论)。

  [卷下]论痈疽将安当补气血第五十一

  李氏云:疽疾将安,每日当服十全大补汤,以补气血,宜与排脓内补十宣散相间服。

  愚按:

  前云溃疡属气血俱虚,固在所当补;若患肿疡而气血虚弱者,尤宜预补,否则虽溃而不敛矣。凡大病之后,气血未复,多致再发;若不调补,必变为他症而危。成误以为疮毒复发,反行攻伐,速其不起,深可为戒也(详见附录用药关键)。

  [卷下]论痈疽服药快捷方式第五十二

  李氏云:凡患疮疽而肾脉虚者,急服补药。尚恐有误,如鹿茸、附子之药,是犹抱薪救火,反益其势,而平补之药,亦难奏功。有一贵人,苦疽,诸药无效。愚谓服山药丸,于五更初,物欲未接之际,肾门未开之时,如法服三日,脉症平复。若肾经沉寒痼冷,鹿茸、附子之药,斯可用矣。

  愚按:

  前方诚有回生之功,治法见前论。

  加味十全汤

  治痈疽溃后,补气血,进饮食。

  人参黄(盐水炒)熟地黄(自制)当归身(酒洗)茯苓(各一钱)川芎(七分)粉草(五分)桂心(三分)橘红(一钱)乌药(五分)白芍药(一钱)白术(炒一钱五分)五味子(五分)上水煎服。

  愚按:

  前方若肿疡溃疡、气血虚弱者,用之有效。更审经络时令尤善。

  人参内补散

  芍药(炒)黄芩(炒)茯苓(各一两)粉草(炙一两)桂心人参(各一两)麦门冬当归(酒浸炒)熟地黄(自制)木香(各二两)上每服五钱,姜枣水煎。

  愚按:

  前方若气血虚弱,固宜用之,但黄芩泻肺,麦门寒中,木香行气,须有是病而后用是药可也。

  神效托里散

  治一切痈疽发背肠痈。

  忍冬叶黄(盐水炙)当归(各五钱)粉草(二钱)上酒煎服,敷患处。

  愚按:

  前方乃托里消毒之良剂也。若欲发表攻里,各有主方。

  排脓内补十宣散

  (一名十奇散,一名内补散,治疮伤未成速散,已成速溃,脓毒自去,其效如神。)人参当归粉甘草(炒)川芎黄(盐水炒各二两)防风浓朴(姜制)桔梗(焙各一两)香白芷(五钱)官桂(三钱)上为末,每服三钱,无灰酒下。日夜数服,愈后再服,以杜后患。木香汤亦可。

  愚按:

  前症若阳气阴弱,风寒郁滞,而不能溃散,宜用此方。若热毒壅结而不能溃散,宜用托里消毒散。若气血虚弱而不能溃散,宜用参托里散。

  [卷下]调节饮食当平胃气论第五十三

  论曰:《素问》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大凡疮疽,当调脾胃。

  盖脾为仓廪之官,胃为水谷之海,主养四旁,须进饮食,以生气血。宜用茯苓开胃散、人参内补散、内补十宣散。

  人参顺气散

  治滞气,健脾胃,进饮食。

  乌药(一两五钱)白茯苓真苏子(微炒)人参(各一两)青皮粉草(炙各五钱)白术(麸炒)白芷(各一两)上为末,每服三钱,姜枣水煎服。

  愚按:

  前方因脾肺肾气盛壅遏,宜用此以泄之。若气虚壅滞,必用益气养荣汤以调补之。今之患者,多因气血受伤,当随症而施之。

  茯苓开胃散

  治胃气不开,饮食不进。

  白茯苓(一两)粉草(炙五钱)枳壳(麸炒黄三钱)上为末,每服一钱,盐汤调下。

  愚按:

  前症若胃气郁滞,宜用前方。若胃气虚弱,用四君子汤。若胃气下陷,用补中益气汤。若脾气虚弱,用六君子汤。若脾气郁结,用归脾汤。

  李氏曰:胃气弱,不进饮食,合服嘉禾散,每五两加人参、丁香、沉香、白豆蔻各二钱。有一贵人,苦疽,用药失序,脾虚不食。余欲用嘉禾散。或云,内有丁、沉香,乃别服药。不效。仍用前散,饮食顿进。

  愚按:

  前症详见附录用药关键。

  [卷下]论痈疽成漏脉例第五十四

  经云:陷脉为漏,留连肉腠。盖脉得寒则下陷,凝滞肌肉,故曰留连肉腠。是为冷漏,须用陷脉散、桂附丸温补之。

  愚按:

  疮疡为漏,皆因元气不足,营气不从,逆于肉里,或寒气相搏,稽留血脉,腐溃既久,阳气虚寒,外邪乘虚下陷,即成是患。若治其初患,当内用参、、归、术温补脾胃,外用桑枝、葱、熨接阳气,使自消散。若久而不能成脓,亦用前二法补助以速之。若脓既成而不溃,用艾于当头灸数炷以出之,却服十全大补汤。患者又当慎起居,节饮食,庶几收敛。若用冷针开刺,久而内出青脓,外色黑黯,或误用生肌散速其收敛,反助其邪,必成败症。

  陷脉散

  治漏疮,治远年瘿瘤,惊惕卧寝不安,肢体掣痛。

  干姜(炮)琥珀(另研)附子(炮去皮脐)大黄(煨各一两)丹参(三两)石硫黄(另研)白石英(另研)钟乳粉(另研)乌贼鱼骨(各研半两)上为末,用猪脂和敷死肉不消者,加朴硝二两。

  神效桂附丸

  治阳气虚冷漏诸疮。

  桂心附子(炮米醋浸碎三五次去脐火干)浓朴(姜制)粉草(炙)白术(炒各一两)木香(一钱)乳香(另研二钱)上为末,炼蜜丸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心米汤下。

  神效栝蒌散

  治乳痈瘰,与立效散间服。

  黄栝蒌(子多者一个杵)当归尾(五钱)甘草节(半两)没药(一钱另研)上用酒三碗煎一碗,分三次服,未成即消,已成即溃。

  愚按:

  前方乃总治疮疡之良剂。若治乳痈,当审其因。盖乳房属阳明胃经,乳头属厥阴肝经。若怒动肝火,阳明血热,宜肝清热。痛寒热,宜发表散邪。肿痛甚,宜清肝消毒,并隔蒜灸。不作脓或脓不溃,托里为主。不收敛或脓清稀,补脾胃为主。脓出反痛或发热作痛,补气血为主。肿作痛,或晡热内热,补血为主。饮食少思,或作呕吐,补胃为主。饮食难化,或作泄泻,补脾为主。劳碌肿痛,补气血为主。怒气肿痛,养肝血为主。若为儿口所吹,而发肿痛,须吮通探散,否则成痈矣,亦治以前法。若妇人经一二载溃者、名曰乳岩,不治(详见《校注妇人良方》、《外科枢要》)。

  立效散

  治痈疽瘰。

  皂角刺(半斤细锉炒赤)粉草(二两)乳香(另研)没药(另研各一两)栝蒌(五个连皮细研)上为末,每服一两,好酒煎服。

  愚按:

  前方治痈疽瘰、解毒止痛通用之良剂也。若瘰寒热痛肿赤,乃肝经气病,当清肝火以养肝血。若寒热既止而核不消,乃肝经之血亦病也,当养肝血以清肝火。若初如豆粒着于筋肉,色不变,内热口干,精神倦怠,久不消溃,乃肝脾亏损,当健脾土,培肝木。《外台秘要》云:肝肾虚热,则生矣。《病机》云:瘰不系膏粱丹毒,因虚劳气郁所致,补形气,调经脉,其疮自消。若误下之,必先犯病禁经禁矣(详见《校注妇人良方》、《外科枢要》)。

  生肌散

  治疮口气滞郁热,肌肉不生,而不收敛者。

  木香槟榔黄连(各等分)上为末,敷患处。

  愚按:

  前症若余毒滞于疮口,而不生肌收敛者,宜用乌金膏以腐化之;若寒邪蕴于疮口,而不生肌收敛者,宜用豆豉饼以温散之;若因气虚血弱不能运于疮口,而不生肌收敛者,宜用补中益气汤以培养之。

  独圣散

  凡疮疡皆因气滞血凝,宜服香剂。盖香能行气通血也。如疮初作,便以此药入茶饮之。

  香附子(姜汁淹一宿焙干研碎)上无时以白汤调服二钱,溃后以局方小乌沉汤加甘草少许,仍服,尤妙。

  愚按:

  前方气味辛散,宜施于形体充实,气郁血凝者。若血虚气弱,阴虚发热者,又当随症制宜,不可以例施也。

  梅花饮子

  初服防毒内攻。

  忍冬藤(四两)栝蒌根甘葛根川芎乌梅绵黄(炒)甘草苏木(各一两)上作四剂,水酒煎服。

  愚按:

  前方乃解消热毒之剂,若邪气盛而真气虚者,又当补托其内。

  替针丸

  治脓成不溃出者。

  白丁香砂(另研)真没药(另研)乳香糯米(四十粒,先用矿灰拳大一块,置瓷碗内,量入井水,待热气将息,以米排入灰中,良久,候米如水晶状,取出用之,用之如米未就,再用灰制。

  上另为末,各一匙入糯米和匀收贮,用时饭丸麦粒大,每用一粒,水湿粘疮头,其脓自出。

  愚按:

  疮伤之症,若气血壮实,脓成不溃者,宜用此方以泄其毒,则肌肉易生,疮口易敛。若气血亏损,须用甘温之剂以培根本,否则不惟脓不溃出,且难收敛。若附骨疽及紧要之地,当及时针砭为善。

  绿云散

  治五毒发疮于背脑或手足。

  凤尾草(形如凤尾叶背有金星炙干一两)粉甘草(一钱)上用酒一碗煎三五沸,入冷酒一碗饮之,以醉为度,立效。

  愚按:

  前方治金石发疽,果有神效。设当通发散,宜分表里。若饮排脓生肌,必须补托。

  宣毒散

  消疮毒,收赤晕。

  露蜂房(三两炒焦)小米(一合)赤小豆南星草乌(各一两)白矾(五钱)上为末,用淡醋调敷四畔,干则频用醋润之。

  愚按:

  前方解毒行经,济毒散血,治外之法也。

  托里散

  未成则易消,已成则易溃,既溃则生肌。

  黄栝蒌(一个)忍冬草乳香(各一两)苏木(五钱)没药(三钱)甘草(二钱)上每服用酒三碗煎二碗,空心日午临睡分三服。为细末,酒糊丸弹子大,朱砂为衣,细嚼当归酒下。治打扑伤损尤妙。

  愚按:

  前方若无汗下二症,宜调和荣卫者,殊有良验。若血气虚弱,不能腐溃生肌者,还当补托其内。

  清凉膏

  治一切疮疡,脓去后用之。

  当归(二两)白芷白芨木鳖子(去壳)黄柏白蔹(去皮)乳香白胶(各五钱)黄丹(五两净)麻油(十二两)上入油煎黑去,入黄丹,以槐、柳枝不住顺搅,再煎成膏,下乳香等药。

  碧油膏

  止痛排脓,灸后用此。

  桃枝柳枝桑枝槐枝乳香(另研)血竭(各五钱研)黄丹(净四两)上用麻油十两,煎焦去,入丹再煎成膏,入乳香、血竭。

  愚按:

  前二方药味平易,可用之。

  神效酒煎散

  治一切疮疡,其效如神。

  人参没药(另研)当归尾(各一两)甘草栝蒌(一个半生半炒)上以酒三碗煎二碗,作四服。焙干,加当归末一两,酒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用浸药酒下,善消毒活血。

  愚按:

  前症若脓既去而不生肌者,当审其因而补之。治痈疽未成,用吴茱萸炒为末,鸡子清调搽,神效。

  愚按:

  前症若气滞壅肿,用此方通隧道以散之。若气虚壅肿,当托里补接以消之。

  [卷下]洪丞相方用蜞针法第五十五

  治痈疽初作,先以笔管一个,入蚂蜞一条,以管口对疮头,使蜞吮疮脓血,其毒即散,加疮大须换三四条,若吮正穴,蜞必死矣,累试累效。若血不止,以藕节上泥涂之。若疮头未明,以井边泥涂上,先干处即是。

  愚按:

  痈疽既成,毒血凝聚于外,可用此法吮去固善,但能治其末耳。又当审其邪在表里,并元气虚实而药之,斯内外合一而为万全也。

  [卷下]痈疽经验杂方

  经验方

  治金石发痈。

  黑铅(一斤)甘草(三两)上用酒一斗置瓷器内,先以甘草置在一边,另将铅熔投酒一边,取铅再熔,仍投九度,取酒饮醉寝,即愈。

  愚按:

  前方治金石发疽之良法也。气血亏损者,仍当补托可也。

  肘后方

  治发背欲死,取冬瓜切去一头,合疮上;瓜烂仍切,复合之,瓜未尽用而疮已安,仍用膏药贴之。

  愚按:

  此方若肿痛甚,其邪在表者,最宜用此法宣热拔毒以通其滞。若肿痛发渴,大便秘结,其邪在里者,须佐以内黄连汤通利脏腑以泄其毒。在经络者,当佐以托里荣卫汤以调气血。斯善。

  张文仲治耳下石痈不作脓,用商陆根杵烂频搽之。

  愚按:

  商陆破气软坚,果系石痈,宜用此方治之。若怒动肝火而肿硬,或发寒发热,宜用柴胡清肝散加钩藤、山栀,以养血气清肝火。肉色不变,晡热内热,宜用逍遥散加龙胆草,以养肝血清肝火。若肝火血燥筋挛,或如贯珠,宜用柴芍参苓散加钩藤,以养血气,佐以六味丸以生肾水。若时消时作,此脾肺之气滞而痰结也,须用归脾、六君二汤以和之。若前药不应,当佐以海藻丸以散坚。经云:形伤则痛,气伤则肿。不可轻用行气破血之剂(以上治症见《外科枢要》)。

  治痈疽疖,用生鹿角尖,于砂石器内同米醋磨脓,涂患处四围,涂一二日,内消。

  愚按:

  前方内消之法,如未应,须审其邪在表里、人之虚实而治之,不可治外而忘内也。

  治痈疽,用生甘草为末,酒调二钱服,连进数服,自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