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大成


  胜他药多矣。然必赖内托之功。方获捷效。

  毒至十日以外。疮虽不腐。而红肿 痛者。由元气不能充足。或失于补托。或误用寒凉。或盖覆不暖所致。治宜托里大补。以得脓为效。若疮口出黑血。遍身汗出。乃补托之征也。如期不作腐溃。形尚坚硬。乃疮根闭固。为阴阳相半之症。必用神妙拔根法。不致内攻。倘内有脓。又便易出。

  又以十五日至二十一日为期。过此外者。纵有稀脓。诚难归结。若无脓。为纯阴不治。故阳疮以十四日为关。阴疮以二十一日为节。斯时务要脓出势定。不可过酿。候脓出方自腐脱。腐脱方自生肌。生肌方自收敛。收敛方自疮平。此疮之关节次第也。如期不得脓者。后必多变。用药之法。初起以散肿内消为主。已溃以排脓敛毒为主。脓尽以去腐内塞为主。腐尽以生肌敷痂为主。此治疮之定例也。

  卷一 论症治

  标本

  夫症之有标本。如五运为本。六气为标。五脏为本。六腑为标。初病为本。传病为标。元气为本。病气为标。

  治宜本而标之。如有呕吐、泄泻、食少、不寐等症。宜先治之。所谓内症愈而外症易瘥。是标而本之也。仍兼外治。

  标使治宜 如肿疡初起。审症处方。必以一药为标使。如神授卫生散用金银花、当归。苍术复煎散用苍术。十全大补汤用夏枯草。蜡矾丸用菊花汤。通圣散用漏芦之类。每用一两煎汤。复煎群药。其应如响。此飞霞子之秘诀也。溪云。阿胶饮、牛胶丸。属金属土。补肺气实大肠。壮胃止泻。黄蜡丸入大肠有补。

  国老膏化毒行经。远志酒、金银花酒。皆有补性。归血归心。善用者以之配入。肿疡之散结。溃疡之补虚。

  亦奏捷效。宜触类而长之可也。又如诸毒生于巅顶者。诸药俱宜酒浸、酒炒、酒煎、酒服。为使为因。所为在上者因而射之也。

  卷一 论症治

  论治

  书云。汗之则疮已。为外有六经之形症。内无便溺之阻隔。饮食如故。清便自调。知不在里也。左脉洪缓。

  关脉带弦。外感客邪也。故宜汗之。使荣卫通邪气去矣。如冬月寒致腠理。必用辛温之剂以托之。如托里温中汤、绀珠丹之类。又云。助表不以取汗为功。为蟾酥、朱砂、雄黄等解毒之类。乃取汗之峻剂也。又云。疮家虽不疼痛。不可发汗。汗之则痉。为无表症也。即有表症。然亦不可大汗。大汗则表虚不脓。后必难治。汗出不利小便。汗止则阳气复。小便自利也。

  肿疡时见五实者。为邪气在里。宜寒凉药攻利之。如内疏黄连汤之类。次以托里排脓之药补之。溃疡时虽有口干便闭等症。由内亡津液所致。必脉细而数。口和而干。食少喜热。乃虚火也。惟补气血。养津液。健脾胃。则二便自和。庶无变症。如小便闭。虽肿疡时。不必猪苓、泽泻以导水。惟用参、 、归、芍及托里消毒散消息之。自效。疮疡面赤。火郁也。发之。见风脉风症者。散之。大便燥急者。润之。郁冒者。为昏迷也。俱宜汗之。以上之症。慎不可下。是以疮疡惟在闭而不结。通而不泻为规。

  疮疡作呕。不问已溃未溃。惟以脉实而数喜饮冷者。为毒瓦斯内攻。下之。脉弱而喜温者。为阳气不足。补之。身热而欲衣者。热在皮毛。寒在骨髓。温之。身不热而欲去衣者。寒在皮毛。热在骨髓。清之。

  寒热虚实。皆能为痛。止痛之法。殊非一端。如热毒 痛者。下之。便闭作痛者。导之。瘀血作痛者。和之。更以桑柴烘之。寒邪作痛者。温散之。湿肿强痛者。渗导之。燥搐挛痛者。滋润之。劳而作痛者。益之。脓胀作痛者。针之。脓出反痛者。虚也。补之。瘀腐蚀痛者。去之。秽气触痛者。和之。风寒逼痛者。温散之。随症施之。

  其痛自止。不必拘拘于乳、没也。又疮疡不可不痛。不痛为胃气虚极也。不治。不可大痛。兼烦闷者不治。

  再麻痒者。更为恶候。

  肿时不食为痛伤胃气。溃后痛止。自能食也。垣云。疮疡食肉。反补胃气。乃自弃也。此禁之膏粱丹石之变。非藜藿及虚弱者之通论也。若脾胃弱者。即有所禁忌。亦当少与之。不与。则逆其胃气。反不思食。禁忌之要。在生冷伤脾。硬物难化。肥腻滑肠。惟宜斟酌与之可也。又服药后忌饮冷水。犯之效迟。脓必再作。

  卷一 论症治

  药忌

  用药之法。如执权衡。若大势已退。仍用悍怕之药。为诛伐无过。失内经之旨矣。如败毒散。有表症者宜之。多则损气。流气饮。气结胸满者宜之。多则败血。内补十宣散。在冬月可助内托之功。能移深居浅。然燥荣泻卫之药太多。在夏月及虚之甚者。勿用。五香散。肿疡时用之。似有畅达之理。溃疡时用之。则犯重虚之戒。护心散。能解丹石之毒。若不因此及老年病深症惫者。禁用。柳酥等丸。皆有砒、 之辈。乃取汗之峻剂也。治初起寒热拘急疼痛脉沉细者。为毒瓦斯内陷也。宜用。若身热脉洪及已溃者。禁与。玉枢丹。为下毒之药。无取脓之功。而体虚者已成者。勿用。垣云。一经受病。止责其一经。不可干扰余经。如流气饮通行十二经。则诸经皆为所损矣。禁之。

  卷一 论症治

  辨症

  辨晕

  非肿痕也。真晕生于疮口之旁。如红筋之状。乃锐毒也。三二晕犹可。四五晕难医。

  辨舌

  舌红湿润如常者吉。青黄赤白黑胎者重。干燥碎裂疼痛者死。

  辨内陷

  始则高肿。至十数日内外忽平塌者。此内攻之候也。急宜托里。

  卷一 论症治

  论溃疡

  肿疡之作。由胃气不从。既已溃时。则气血不足。故托里者必养脾助胃。盖为溃由胃气腐化。敛由胃气荣养。法当纯补之也。如发热恶寒。脓多自汗。作痛者。十全大补汤。虚热少睡。饮食不甘者。黄 人参汤。

  皮寒虚热。咳嗽有痰者。托里清中汤。四肢倦怠。肌肉消瘦。面黄气短者。人参养荣汤。脓多。心烦食少。发热不睡者。圣愈汤。脾亏气弱。身凉脉细。大便溏泻者。托里温中汤。饮食不甘。恶心呕吐者。香砂六君子汤。脾虚下陷。食少。虚热间作者。补中益气汤。肾虚作渴。不能相制心火者。加减八味丸。烦热作渴。起居如常者。胃火也。竹叶黄 汤。

  再如溃时。虚弱甚者。参术膏、八仙糕。阳虚自汗。食少者。人参膏。或六君子汤。加木香、砂仁。甚者加大附子。泄泻肠鸣。胃虚呕逆者。参苓白术散加豆蔻、山药、木香、柿蒂。脾虚下陷。冷泻及肛门重坠者。补中益气汤。加山药、山萸、五味子。随症增损。触类而长之也。

  卷一 论症治

  论脓

  肥人脓多如少。是肉未腐。瘦人脓少如多。是肉败坏也。脓出多。身大热不休者。难治。盖毒之得脓。如伤寒之得汗。汗已而反大热者。为坏伤寒矣。脓成体弱者。必先补之。如出脓一碗。须服参三钱。元气虚弱。

  更须大补。若损大补小。尚生变症。况无补乎。故云。若无补养之功。其祸多在结痂之后。先出稠白脓。次流桃花脓。再次流淡红水。方为脓尽生肌之兆。脓腐作臭者惟补气血。腐尽则臭自止。忌用止臭药。

  卷一 论症治

  论血

  疮口出血。或渐大而不敛者。气不守血也。故云溃而出血不作脓者死。

  卷一 论症治

  论疮口

  肉赤而不敛。及脓多而带赤者。为血虚有热。宜八珍汤加丹皮。肉黯而不敛者。为阳气虚寒。宜十全大补汤加白蔹。疮口皮白。绽而不收者。及久不合口。肉多脓少者。再、疮无血色。四围血晕不散者。皆由风寒外袭。或凉药太过。致使气血不潮。俱用参、 补之。桂、附温之。艾汤涤之。神灯照之。桑柴烘之。疮口开大脓清不生肌者。里虚也。峻补之。恐生变症。再疮口开大由七情房劳秽气所致者。用白盐、皂角烧存性为末。发热。茶清调敷。不发热。姜、醋调敷四围。立效。由砒、 蚀药所致者。用皮硝、靛花水敷。疮口紧硬。

  贴膏无脓者。风毒也。蝎蚣散掺之。(见去腐门)疮口发痒。用细茶、食盐汤洗之。或以细盐摩口四围自止。肉虽长。其色紫者遗毒也。地榆汤、活血散敷之。疮口已合。误犯房劳。或暴怒复崩溃者。仍助气血。疮口易收。乃热毒所致。必防流注之患。

  卷一 论症治

  生肌

  肌肉者脾胃之所主。收敛迟速。由气血之盛衰。惟补脾胃。此内治也。腐不尽。不可以言生肌。骤用生肌。

  反增溃烂。务令毒尽。则肌自生。加以生肌药。此外治也。肌生如榴子红艳。或有白膜为善。若肌白而平。

  且无纹理。或脓清秽气。为毒连五脏。气血枯竭也。危。

  卷一 论症治

  验膜

  溃疡验膜。用软薄绵纸封疮口。令患者用意呼吸之。纸不动者。未透膜也。忌用嚏法。恐鼓破膜不救。

  卷一 论症治

  症变

  阳症变而为阴者。草医凉药之过也。于十一日之前。未有脓时。投温中健脾之药。如不应。为纯阴。不治。

  至十五日之后已出脓时。投托里温中汤及十二味异功散。轻者十全大补汤倍加参、 、桂、附以救之。

  须得疮热作痛。脓出食进。身温脉起为吉。所为原本于阳者。故生。

  阴症变而为阳者。大方热药之骤也。虽得微肿、微红、微痛、微脓。终不似真阳红活。亦不得稠浓黄脓。其疮不久复归阴矣。所为原本于阴者。故死。

  卷一 主治方

  肿疡主治方

  神授卫生汤

  治痈疽发背。脑疽对口。丹瘤瘰 。恶毒疔疮。湿痰流注。及外科一切疮症。但未成者即消。已成者即溃。能宣热散风。行瘀活血。解毒消肿。疏通脏腑。且药性平和。功效甚速。诚外科首用方也。

  羌活(八分) 防风 白芷 穿山甲(土炒研) 沉香 红花 连翘 石决明( 各六分) 金银花 皂角刺归尾 甘草节 花粉(各一钱) 乳香(五分) 大黄(二钱酒拌炒脉虚便利者不用)水二碗。煎八分。病在上部。先服药。随后饮酒一杯。病在下部。先饮酒一杯。随后服药。以行药势。

  内消活雪汤

  治发背。并五脏内痈。尻臀诸肿。大小肠痈。肛门脏毒初起。但未出脓。坚硬疼痛不可忍者并服。

  青皮 陈皮 乳香 没药 连翘 黄 当归 甘草节 白芷 射干 天花粉 穿山甲 贝母白芍 金银花 皂角刺(各八分) 木香(四分) 大黄(二钱)水、酒各一碗。煎至八分。量病上下。食前后服之。

  内疏黄连汤

  治痈疽肿硬。发热作呕。大便秘涩。烦躁饮冷。哕 心烦。舌干口苦。六脉沉实有力。此邪毒在脏也。急宜服此以内除之。使邪气不得传变经络。

  木香 黄连 山栀 当归 黄芩 白芍 薄荷 槟榔 桔梗 连翘(各一钱) 甘草(五分) 大黄(二钱)水二茶钟。煎八分。食前服。加蜜二匙亦可。

  立应绀珠丹

  治痈疽疔毒。对口发颐。风湿风温。湿痰流注。附骨阴疽。鹤膝风症。左痈右痪。口眼 斜。

  半身不遂。气血凝滞。遍身走痛。步履艰辛。偏坠疝气。偏正头痛。破伤风牙关紧闭。截解风寒。无不应效。

  茅术(八两) 全蝎 石斛 明天麻 当归 甘草(炙) 川芎 羌活 荆芥 防风 麻黄 北细辛 川乌(汤泡去皮) 草乌(汤泡去皮尖) 何首乌(各一两) 明雄黄(六钱)上为细末。炼蜜丸弹子大。每药一两分作四丸。一两作六丸。一两作九丸三等。做下以备年岁老壮病势缓急取用。预用朱砂六钱。研细为衣。瓷罐收贮。如恶疮初起。二三日之间。或痈疽已成至十朝前后。但未出脓者。状若伤寒。头痛烦渴。拘急恶寒。肢体疼痛。恶心呕吐。四肢沉重。恍惚闷乱。坐卧不宁。皮肤壮热。又治伤寒四时感冒传变疫症。但恶寒身热表症未尽者。俱宜服之。用连须大葱白九枝煎汤一茶钟。将药一丸乘热化开。通口服尽。被盖出汗为效。如服后汗迟。再用葱白汤催之。后必汗如淋洗。渐渐退下。覆盖衣物。其汗自收自敛。患者自然爽快。其病如失。但病未成者随即消去。已成者随即高肿溃脓。如诸疾无表症相兼。不必发散者。只用热酒化服。此方原载于诸风瘫痪门。予每用之发散疮毒。其功甚捷。故移录于此。详观此方。治肿疡甚效者何也。凡疮皆起于荣卫不调。气血凝滞。乃生痈肿。观此药性专发散。又能顺气搜风。通行经络。所谓结者开之。况疮毒又乃日积月累结聚所发。苟非甘温辛热发泄以汗疏通。安能得效。所谓发散不远热。正合此方之意。无谬也。服后。避风。当食稀粥。忌冷物房事。孕妇勿服。

  双解复生散

  治痈疽发背。诸般肿毒。初起憎寒发热。四肢拘急。内热口干。大小便秘。宜此药发表攻里。并效。

  荆芥 防风 川芎 白芍 黄 麻黄 甘草(五分)薄荷 山栀 当归 连翘 滑石 金银花 羌活 人参 白术(各八分) 大黄 芒硝(各二钱)水二碗。如表症甚者加姜三片。葱头二茎。里症甚者临服加生蜜三匙和服。此发表攻里。为双解药也。

  内消散

  治痈疽、发背。对口、疔疮、乳花。百种无名肿毒一切歹疮。此药能令内消。化毒为黑水。从小便而出。势大者虽未全愈。亦可转重就轻。移深居浅。

  金银花 知母 贝母 天花粉 白芨 半夏 穿山甲 皂角刺 乳香(各一钱)水、酒各一碗。煎八分。随病上下。食前后服之。留药渣捣烂。加秋芙蓉叶细末一两。白蜜五匙。同渣调敷疮上。一宿自消。重者再用一服。忌口效。

  清热消风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