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大成


  治阴汗湿痒。

  淡豆豉为末。煨大蒜捣和为丸。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三十丸。空心用红枣灯心汤送下。

  蛇床子汤

  囊风疙瘩作痒。搔之作痛。

  蛇床子 威灵仙 归尾 苦参(各五钱)水煎。熏洗。一加白矾。一用茄科煎洗。一用温醋洗。一用姜汤洗。

  野狼毒膏

  治前症。并一切痒疮。

  野狼毒 槟榔 硫黄 文蛤 川椒 枯矾 蛇床子 大风子(各三钱)为末。用香油一大盏。前滚。入皮硝三钱。再煎滚。下公猪胆汁一个和匀。调前药。擦患处。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下部前

  肾脏风疮。即肾囊风也。以其久之则有耳鸣、目痒、鼻赤、齿浮、手叉白色等症。及上攻下注。遍体生疮。宜三因四生散。

  三因四生散

  戴院使云。前症因精气不调。袭风所致。

  白附子 白蒺藜(炒去刺) 黄 (蜜炙) 羌活(等分)为末。每服二钱。盐、酒送下。或用猪腰子剖开。掺药加盐。煨熟食之。

  妇人血风疮。亦验。

  青苋膏

  治前症。并妇人脐下连二阴生疮。状如马刀。痛出黄汁。食减身浮。二便涩滞。由中下二焦风热所致。若热气不出。当作内痔肠痈。

  马齿苋四两。研烂。入青黛一两。再研匀。涂之。稍干再换。消肿止痛退热。立验。内再服八正散。尤佳。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肩部

  经络

  肩之上廉属手足少阳经。前廉属手阳明经。后廉属手太阳经。

  肩疽

  生于肩。肿赤引背。灵枢为 痈。甚连脑胁。治宜汗之。须汗。出至足无害。四五日内逆。KT 之。一灸会宗穴三七壮。甚者灸肩真穴七壮。

  肩痈

  生肩外垂骨两接骨处。恐脓深彻骨。虑伤筋脉拘挛。宜缓筋之药饵之。

  过肩疽

  肿发两肩及两膊连胛骨者。一名干疽。一名丁疽。令人寒战口噤。身热不赤。此手足三阳交会之所由。风袭热郁所致。十日可刺。无血者死。

  太阴疽

  生肩胛骨上。一名肩后疽。属手太阴肺经积热所致。即莲子发也。若色黑喘嗽。大渴胸满。脉微者不治。

  蜂窠疽

  生于肩前一二寸。先热后寒。皮赤。溃有四十九窍。形如蜂窠。灸三间穴二七壮。

  上按症与肿疡溃疡总治例同法。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部(自肩至肘曰)

  经络

  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阳实则肢肿。阳虚则肢满。又云。脾主四肢。脾实则四肢不举。(湿盛也)脾虚则四肢不用。(懈惰也)又 臂须别六经。究其痛在何经。加以本经之药行其气血。则症愈矣。别经之法。以两手伸直。贴身垂下。大指居前。小指居后而定之。则其臂 之前廉者属阳明经。以升麻、白芷、干葛行之。

  后廉属太阳经。以 本、羌活行之。外廉属少阳经。以柴胡行之。内廉属厥阴经。以柴胡、青皮行之。内前廉属太阴经。以升麻、白芷、葱白行之。内后廉属少阴经。以细辛、独活行之。又薄桂味淡。能横行手臂。引他药直至痛处。白姜黄之性亦同。何则。为非辛不能以达四肢也。治肩膊风寒湿一切疼痛。服蠲痛无忧散。立止。(见诸痛门)

  痈

  臂表里俱肿。色赤而坚。惟肘节处差小。故又名藕包毒。灸少海穴七壮。

  疽

  生肩下连腋。灸会宗穴七壮。

  乐疽

  生肩内。坚如鹅子。按之痛入骨。恶风。灸腋门穴三七壮。

  肩风毒

  生臂上节。肿连肩 。

  臂痈

  生肩外垂骨两接骨处。或从肘引至手接骨处。由荣卫不调所致。如脓深彻骨。虑伤筋脉拳缩。

  治宜缓筋之药。

  鱼肚发

  生于臂内。

  按上症。初宜卫生散。或蠲痛无忧散加羌活、独活、桔梗、桂枝。酒水煎服。若漫肿无头。服败毒药不消者。十全大补汤加桔梗、桂枝托之。托之不应者。由湿痰流注经络也。荣卫返魂汤加南星、酒芩调之。若臂痛不能举。及左右转痛者。由中脘伏痰也。宜千金指迷丸、九转玉华丹导之。脉细皮寒。泻利不食者。为五虚。虽盛暑之时。托里温中汤之类温之。甚者脐膜冷痛昏愦。灸左乳下黑肉尽处二七壮。脉紧细而筋挛者。肝虚而有风寒也。四物汤加丹皮、泽兰、白术。溃深不痛。胃气虚也。脓水清稀。疮口不合。气血虚也。俱大补之。

  石榴疽

  生肘上寸余。亦生于各经及臂。初起黄粟小泡。根便开大。色红坚硬。肿如覆碗。破翻如榴。寒如疟。由少阳相火与外湿相搏所致。初起宜蟾酥丸汗之。外以艾灸九壮。贴蟾酥饼。盖膏。 肿处敷金黄散。次服消毒无忧散加菊花清之。烦躁热甚者。护心散、金液戊土丹。九日后作稠脓。痛减进食。

  表里俱退者。可保无虞。反此者逆。溃后同溃疡调理。一法。破后惟菊花蕊煎汤洗之。最佳。次以菊花烧灰存性。加轻粉兑匀敷之。诸药不及此。或灸天井穴。

  肘痈

  生于肘尖。经云。心肺有邪。其气留于两肘。治同臂痈。

  白芷升麻汤

  治臂肿痛。乃阳明经分野。由八风之变者。然身半以上风受之。治宜却风邪。和经脉。使无壅滞。亦发表之意也。

  黄 (二钱) 酒芩(二钱) 生芩(一钱) 白芷(八分) 连翘(二钱) 升麻(五分) 桔梗(五分)酒红花(三分) 炙甘草(三分)酒水各一钟。煎八分。食远热服。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部(自肩至肘曰)

  神授卫生散 十全大补汤 托里温中汤 金黄散 护心散(俱见首卷) 蠲痛无忧散(见诸痛门) 荣卫返魂汤(见肿毒门) 九转玉华丹 千金指迷丸(俱证治粗评) 蟾酥饼 蟾酥丸(俱见疔疮门)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臂部

  经络

  与 部同。

  腕痈

  生手屈处。由手三阳风热所致。

  兑疽

  生手腕动脉之间。筋寄之上。痛彻手膊。

  穿骨疽

  生兑疽之上三寸。两筋之间。

  骨蝼疽

  生于手臂阳明分野。初起如粟如豆。旬日内大如核桃色紫枯而痛甚。由积忧郁怒所致。善于游走。发搐拘急。见恶症者不治。亦由阴虚之极。火独光之。故发暴而死速也。

  蝼蛄串

  生两手。及手背内关前后。初起筋骨隐痛。漫肿坚硬。不红不热。或连肿数块。日久被流白浆。

  串通诸窍。肿痛仍在。虚症并生。由思虑伤脾气郁所致。惟气血浇薄者多有之。始终俱宜益气养荣汤。加味逍遥散。扶助元气。十中可保二三。如补而不应者不治。

  臂痈

  生于臂。见前 部。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手部

  经络

  大拇指属手太阴肺经。食指属手阳明大肠经。中指属手厥阴心胞络经。无名指属手少阳三焦经。小指属手少阴心经。

  手发背

  生于手背。初如水刺。无头漫肿。破烂至骨。由二阳经风热所致。宜羌活散。热加姜黄。寒加桂枝。有表症者。绀珠丹汗之。里症者。内疏黄连汤下之。元气虚者。宜大补之。

  手心毒

  生于手心。一名穿掌毒。由心胞络经积热所致。

  手痈

  生于手心。偏于掌边。一名穿埂毒。二症治同手发背。外用藕节煎汤浸洗。再捣田螺肉敷之。

  病虾

  生于手背。肿赤如虾。用消毒等药。外以盐糟油炒令香。淬以热汤。淋洗患处。

  合谷疔

  生于虎口。又名虎口疽。丫叉毒。擘蟹毒。皆其名也。如初生小泡疙瘩。痒热 痛者。多有红丝上腋。由手足阳明湿热攻注。初宜刺破疮顶。搽拔疔散。盖膏。余肿处磨离宫锭子涂之。内服蟾酥丸。

  或绀珠丹汗之。脓成胀痛者针之。插蟾酥条。膏盖自愈。

  手叉发

  为五指叉处结肿 痛也。治同虎口疽。灸内关间使各三七壮。

  调疽

  生于手大指头。若生于别指指头。则又名 疽、敦疽也。初发如粟如豆。渐大如桃如李。青紫麻木。痒痛彻心。俱由肺经积热所致。四日宜刺。得脓血者生。黑血者死。若黑色无脓不痛者。则又名断指也。治宜截之。与脱疽同治。(见足部)

  蛇头疔

  生于手指尖。一名天蛇毒。肿若蛇头。痛楚连心。寒热交作。由心经心胞络二经积热所致。初起用代指膏。猪胆敷抹。若用阳燧锭子于指头上灸五壮。反大痛。少时即愈。或内服蟾酥丸汗之。失治。破后肿仍不消者。插蟾酥条。黑膏盖之。腐烂者。红黑二膏贴之。虚而不敛者补之。

  蛇眼疔

  生于指甲两旁。蛇背疔 生于指甲之下。蛇腹疔 又名鱼肚疽。生指中节前面。肿如鱼肚。

  蛇节疔

  又名蛀节疔。生指中。节面背俱肿。泥鳅疽 其肿甚于蛀节疔。俱痛连肘臂。

  凡手部生毒脓成胀痛者。即宜针之。然针亦有法。如手指有毒。用绳或细带。先扎指根。如掌背生毒。

  用绳带先扎手腕。少时。则手指掌处。胀急难堪。随用铍针划破。出脓水令完。以药水洗净。掺生肌药令遍。随以膏药裹之。绢条缚之。毕。方去所扎绳带。即合口而愈。

  代指

  生指甲边。 热肿痛。结脓甚者。指甲脱落。症类指疽。然无蕴毒。故不黯黑也。由血热所致。得冷药一味渍之。为佳。

  僵螂蛀

  生手指中节。背面通肿。形如蝉肚。与泥鳅痈相似。然此症初起。不红不热不痛。日久方痛。痛久方腐。肿仍不消。非若鳅痈之暴发也。由手少阴痰气凝滞而生。肿则以离宫锭子涂之。腐则以蟾酥饼子贴之。内服滋补之药。免变虚劳。是症非以年计。不可以言愈也。

  疮

  生于手足。形如茱萸。相对痒痛。破流黄汁浸淫。时瘥时发。由风湿客于肤腠也。以杀虫为主。用藜芦膏敷之。

  狐狸刺

  由手指揩着庭木。痛不可忍。十日后。疮口日深。用蒲公英草根滴白汁涂之。

  鹅掌风

  初起紫班白点。久则皮枯坚浓。或破裂不已。由胃热血燥。兼外受风寒所致。亦有因生时疮。

  余毒未尽。结于此。宜二矾散洗之。三油膏搽之。或绀珠膏久贴亦愈。再与杨梅门参考。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手部

  羌活散

  治手发背。及手掌毒。

  羌活 独活 前胡 桔梗 乌药 荆芥 当归 升麻 薄桂 威灵仙 甘草用水、酒各一钟。煎一钟。食远服。

  代指膏

  治代指。

  雄黄 朴硝(等分)用猪胆汁。少加香油调涂。

  藜芦膏

  治 疮痒痛。黄水浸淫。

  藜芦 苦参(各一两) 猪脂(半斤)浸七日。煎十数沸。去渣。入松香一两化。离火。入雄黄末、枯矾末各一两。搅匀涂之。以瘥为度。

  二矾散

  鹅掌风皮肤枯浓。破裂作痛。越重越妙。

  白矾(四两) 皂矾(四两) 儿茶(五钱) 侧柏叶(半斤)水十碗。煎数滚听用。先以桐油搽患处。次以纸捻蘸桐油。点着向患处熏之。片时。次用前汤乘热贮净桶内。手架上用布盖。以汤气熏之。勿令泄气。特微热倾入盆内。蘸洗良久。一次可愈。七日不可见水。

  一用妇人经布。滚水洗下。炸患处。效。

  二油膏

  鹅掌风及血风等疮。

  油 牛油 香油(各一两) 黄蜡(一两) 银朱(一两) 铅粉(二钱) 麝香(二钱)成膏。搽患处。火烘之。以油干为度。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手部

  绀珠丹

  内疏黄连汤 阳燧锭子 离宫锭子(俱见首卷) 蟾酥丸 拔疔散(俱见疔门)股部(足三阳之脉在外曰髀足三阴之脉在内曰股)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股部

  (足三阳之脉在外曰髀足三阴之脉在内曰股)

  经络

  前廉足阳明胃经。后廉足太阳膀胱经。外廉足少阳胆经。内廉足厥阴肝经。内前廉足太阴脾经。内后廉足少阴肾经。

  股阴疽

  生股内阴囊之侧。形长微赤痛甚。膝曲难伸。上发下。易治。下发上。难医。灸商丘穴七壮。或灸膝下外廉横骨尽处。

  阴疽

  生夹缝之下三寸。在左。漫肿。痛连阴子。上及小腹。下及大腿。灸中都穴二七壮。

  玄疽

  生夹缝之下。在右。灸蠡沟穴三七壮。

  伏兔

  生胯下五六寸寒热。 肿无头。疼痛彻心。

  肚门痈

  生于大腿肚。

  箕门痈

  生股内近膝。

  股阳疽

  生股外侧。灵枢云。肿不变色。内薄于骨。

  环跳疽

  生环跳穴。漫肿隐痛。尺脉沉紧。腿不能伸。

  按上症。初起红肿 痛者。神授卫生散。漫肿大痛者。内托黄 汤。痛而筋挛。脉弦而紧者。绀珠丹汗之。痛止。易以神应养真丹。遍身走痛。两日后脚面结肿。腿股结块。脉浮轻重缓者。由寒邪外袭也。绀珠丹汗之。痛止。则宜托里。倍加参、术、归、 。 肿便闭。烦躁饮冷。脉数者。热淫于内也。内疏黄连汤、贵金丸下之。肿痛寒热。发渴。脉洪数而有力。饮食如常者。由足三阳之湿热壅滞也。槟苏败毒散。肿痛寒热止。易以逍遥散。肿痛色不变。寒热。食少体倦者。由脾虚湿痰下注也。补中益气汤加茯苓、半夏、芍药。患此入房。肿硬二便不通者。六味丸料加牛膝、车前。二便利仍用补中汤。

  溃而脓清者。十全大补汤加牛膝。外以豆豉饼灸之。再疮口紫陷者。再加大附子。外以附子饼灸之。

  食少者胃弱也。诸虚皆禀于胃。宜六君子汤加藿香、当归。俟食进。更以十全大补。脓出。恶寒不食。脉细如丝者。用人参一两。附子三钱。姜、枣煎服。溃而反痛。气血虚也。峻补之。补之则气化。气化则痛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