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大成


  琥珀丸对症药也。灸肩 穴足三里穴。各二七壮。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腹部

  经络

  与胸博同。

  幽痈

  生脐上七寸。形如鹅子。痛引两膈。发战切牙。灸筑宾穴二七壮。

  吓痈

  生脐上四寸。一名胃疽。微肿不赤。内坚如石。先寒后热。走痛引脐。欲吐不吐。甚则咳嗽脓痰。

  脉浮大面赤者。不治。灸曲池穴七壮。毒偏左灸右。毒偏右灸左。

  冲疽

  生脐上二寸。由心火炽盛。流入肾经。宜大补。不应者。不治。

  脐痈

  生于脐。大如瓜。突如瘤。属任脉与胃经。此由心经积热流入大小肠也。然脐为神门。禁用针灸。

  矧痈舍于内。惟叶攻之。勿脓为上。宜会脓散。痛加乳香。更宜蜡矾丸多服之。脐内出脓。四围坚硬。

  出血水者。不治。灸阴谷穴七壮。筑宾穴二七壮。

  小腹疽

  生脐下。一寸五分为气海。二寸为丹田。三寸为关元。俱为小腹疽。横广肿痛引背。由七情火郁而成。灸箕门穴七壮。

  腹皮痈

  生于腹。隐于皮里膜外。由膏粱火郁所致。其右关脉洪数而腹痛甚是也。壮者贵金丸下之。

  发肚

  生于肚。及手肚足肚。宜内托散加槟榔、木瓜、苍术。肿甚者加桑白皮、姜皮、茯苓皮、五加皮、大腹皮。喘者加苏子、萝卜子、白芥子、葶苈子、车前子。

  缓疽

  生小腹之侧。坚硬如石。数月不溃。寒热食少。肌体 羸。由脾经积滞而成。亦寒痈例也。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腹部

  按上诸症。始终宜固胃气。壮元气。使根本坚固。以行经活血药佐之。令诸脏腑有所禀而邪自退矣。

  如初起肿硬。皮肉不变。心烦呕哕。脉沉而实者。当疏其内以绝其源。用内疏黄连汤利之。 肿作痛。邪气实也。宜卫生散。外以隔蒜灸之。次用托里散。脉迟紧。其脓未成。用四君子汤。加川芎、当归、枳壳、白芷。

  或托里散。脉洪数。其脓已成。用托里消毒散。脓成而不溃者。气血虚也。十全大补汤温之。脓成胀痛者。

  卧针取之。

  因误行汗下。以致肿而不溃。溃而不敛者。十全大补汤。加干姜、大附子以救之。

  已溃而朝寒暮热。气血虚也。食少作泻。脾肾虚也。胸痞痰涌。脾肺虚也。俱用六君子汤。加当归、黄 。候诸症退。换十全大补汤调理。

  针孔脓KT 不利。毒瓦斯内攻也。唇舌青黑。脏腑坏也。不治。疮口微脓如蟹吐沫者。此内溃透膜也。不治。

  脐腹小肿大痛者。乃下焦蓄血症也。脉在左手。以四物汤加穿山甲酒煎。加童便服之。壮实者。用桃仁承气汤下之自愈。慎用干漆 砂等药。

  一人腹患流注。肿硬不溃。脉弱时呕。此阳气虚弱胃气虚寒也。法当温补。反用败毒等药。以致身热脉微。予曰。身热而脉静。脱血而脉实。汗后而脉燥者。皆逆候也。不治。后果殁。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腹部

  小儿初生。旬日。脐忽虚浮赤肿者。用大黄 牡蛎(等分) 朴硝(不拘)为末。用田螺浸水调敷。小便下白。即愈。

  一用荆芥煎汤洗之。以煨葱伏地气贴之。即消。

  脐风湿肿。用蜂房烧灰掺之。

  脐湿。用当归烧灰为末掺之。或青蛤散。(见三卷面部)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腋部

  经络

  腋下中间。属手厥阴心包络及足厥阴肝经。腋前属足太阴脾经。腋后属足少阳胆经。下六寸又属脾之大络也。

  腋痈

  生于腋。一名夹痈。初起皮色不变。漫肿无头。日久方疼。乃生寒热。此患难消。终必作脓。多由性躁所致。初宜柴胡清肝汤。加味逍遥散。脉虚病虚者。补中益气汤加羌活。俟少可去之。脓成胀痛者针之。已溃者八珍汤加黄 、陈皮、香附。此以性情治症。不待专于攻毒也。始终忌用寒凉。亦不宜大热。惟宜温补。灸少海穴七壮。或灸间使穴。

  米疽

  灵枢云。发于腋下赤而坚者为米疽。砭之勿裹。若坚而不溃者。为挟瘿马刀及 疡 也。宜各随本门治之。

  黯疔

  生腋下。坚硬无头。四肢拘急。寒热大作。异于常症者暗疔也。(治见疔门)

  腋气

  俗名狐臭。受秉于未形之初。腋内有窍。浊气由此而出。诸药鲜能除根。故治法不立。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肋部

  经络

  腋直下髀骨。属足少阳足厥阴二经相火之司也。二经之气不平则风火内搏。荣逆血郁。热聚为肿。痈之所由而生也。(肋胁骨也。肋者助也。有骨曰肋。无骨曰胁。)

  肋疽

  一名夹荧疽。两肋发肿。甚则连及肩肘。其症在左。痛应于右。其患在右。痛应于左。急宜针砭。庶免内攻。脓多可治。无脓不治。肿赤痛甚。烦躁脉实而呕者。为有余。当下之。肿硬不溃。脉弱而呕者。为胃虚。宜六君子汤加砂仁、藿香补之。亦有痛伤胃气而呕者。外感寒邪及秽气而呕者。虽肿时尤宜助胃壮气。盖肿时作呕。因毒瓦斯内侵者十有一二。湿气内伤者十有八九。二十日不穴者死。

  胁疽

  初生如李。渐大如杯。灵枢云。发于胁者名曰败 。败 者女子之病也。灸之。由足厥阴肝经郁怒所致。初宜柴胡清肝汤。解郁泻火。已成者托里消毒散。加香附、青皮。脓成者针之。勿伤内膜。已溃者八珍汤。加山萸丹皮、泽泻。兼滋肾水。是症。肥胖内实者鲜有是症。惟虚劳者患之。如破流臭败稀脓。补托不应者死。大抵脓血大泻。气血俱虚。法当峻补。虽有他症。当末治之。盖元气一复。诸症自退也。宜灸冲门穴二七壮。

  一误作痰痞。治之罔效。数月大如盎。高如 。坚如石。微红漫肿。不甚疼痛者。即此症也。失治。则攻击成脓。形如鼓胀。但其肚无青筋。而脐不突为异耳。

  渊疽

  生胁下。初起不红坚硬。久则破溃而有声。如婴儿啼状。用膏盖之。则声止。去膏则声作。宜灸阳陵泉穴二七壮。其声即止。疮即愈。

  内发丹毒

  生胁下。及腰胯间。肿痛。色赤如霞。急宜砭去血。内服贵金丸之类汗之。如无汗。及呕哕腹胀。神昏便闭。遍身青紫者。不治。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肋部

  柴胡清肝汤

  加味逍遥散(见瘰 门) 补中益气汤 八味汤 六君子汤 托里消毒散 贵金丸 灸法(俱见首卷)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下部后

  鹳口疽

  生于尻尾高骨尖处。一名锐疽。灵枢云。发于尻。初如鱼肫。久若鹳嘴。由督脉经湿痰流结所致。朝寒暮热。夜重日轻。溃出稀脓。或流鲜血。少壮尤可。老弱难医。

  滋阴除湿汤

  初起者宜此和之。

  川芎 当归 白芍 熟地(各一钱) 柴胡 黄芩 陈皮 知母 贝母(各八分) 泽泻 地骨皮甘草(各五分)水二钟。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

  和气养荣汤

  已成不得内消者。宜此托之。

  人参 陈皮 白术 黄 茯苓 丹皮 当归 熟地(各一钱) 沉香 甘草(各五分)水二钟。煎八分。食前服。

  滋肾保元汤

  气血虚弱。溃而不敛者。宜此补之。

  人参 黄 白术 茯苓 归身 杜仲 山萸肉 丹皮 熟地(各一钱) 肉桂 大附子 甘草(各五分)水二钟。姜三片。枣二枚。莲肉七个。食前煎服。

  上症失治。久而成漏者。宜服先天大造丸。(见流注门)兼服琥珀蜡矾丸。(见肿疡门)久之自能收敛。

  坐马痈

  生于尻尾略上些。初起。灸膝下外 横骨尽处。治同鹳口疽。

  臀痈

  生于臀之中。居小腹之后。为阴中之阴。其道远。其位僻。虽属足太阳膀胱经多血。奈气运不到。

  血亦罕来。最难收敛。由湿痰凝结而成。

  初起有头。红热重坠。发热口干者。用贵金丸利之。绀珠膏贴之。初起无头漫肿。皮色不变者。用绀珠丹托之。隔蒜灸之。如大势已退。余肿未消者。频煮热葱熨之。除湿二陈汤调之。已成欲作脓者。托里羌活汤。痛甚者神授卫生散。大势已退。托里消毒散。不消及不溃不敛者。脾虚也。六君子汤加川芎、当归、黄 。脾虚下注者。只白术一味。煎饮自消。毋以能溃脓为惑。不消作渴便淋者。阴虚也。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溃而不敛者。用生姜煎汤洗之。久者以豆豉饼灸之。

  此症。自里至表者十有八九。从六淫外感入里者百中一二。故治宜外发。庶免内攻。其有软陷无脓。

  根脚平散而不痛者。甚则口干。烦躁谵语。痰喘气粗者。由误服寒凉。失于滋补所致也。不治。书云。若无补养之功。其祸多在结痂之后。是知疡科以培补元气为首务也。

  有因患痔。敷服寒凉。致令攻溃于臀者。其脉大而数。症则寒热作渴。疮则脓水清稀。些三阴经亏损之症也不治。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下部后

  除湿二陈汤

  治臀痈上马下马等症。

  陈皮 半夏 茯苓 秦艽 薏苡仁 麦冬 甘草(等分)用生姜一片。灯心二十根。水煎。食远服。

  内托羌活汤

  尻臀生痈。坚硬肿痛者。

  黄 (一钱五分) 黄柏(酒炒) 羌活(各三钱) 防风 归尾 本 连翘 苍术 陈皮 甘草(炙各一钱)肉桂(三分)用水一钟。黄酒半钟。煎八分。食前服。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下部后

  绀珠丹 贵金丸 绀珠膏 卫生散 托里消毒散 六君子汤 六味地黄丸(俱见首卷)

  上马痈

  生于臀。近肛门之右。

  下马痈

  生于臀。近肛门之左。

  上二症治同臀痈。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下部后

  风疳生于臀腿。俗名坐板疮。形如疥癣。破流黄水。先痒后疼。由风寒客于谷道所致。宜香白散等药敷之。令毒水出尽。即结痂而愈。

  香白散

  枯白矾 轻粉(各二钱) 樟脑(一钱)共为末。湿则干掺。干用生桐油调敷。

  一用丝瓜皮焙为末。烧酒调敷。或大蒜瓣烧存性。为末掺之。或用芫花根煎汤洗之。

  悬痈

  生于会阴穴。在阴囊之后。谷道之前。初生如松子。次大如莲子。数日始发。红热肿痛。大如桃李。

  涌泉疽

  生于尻前。书云。肿发太阴。状如伏鼠。十日可刺。得白脓者顺。青脓者险。赤黑者逆。不穴者死。

  穿裆发

  生穷骨穴。即阴器之底也。色赤 肿。痛连阴子及腰背肛门。灸三阴交穴三七壮。

  跨马痈

  生交裆。近积线之处。

  按上症。皆生于前阴之后。后阴之前。以其形异而名亦异也。属任脉别络。夹督脉波脉之会。由足三阴亏损。多兼志欲不遂之所致。轻则成漏。重而则陨。故麻木黑陷。泄泻呕哕。疲倦者。久延谷道。内溃脏腑者。皆不治。古云。阳气亢盛者宜坎离丸。取其苦寒能泻水中之火。令阳气衰则阴自生。阳气衰弱者宜六味地黄丸。取其酸温能生火中之水。使阳气旺则阴自生。然此症属阴精衰弱者十有八九。阳气亢盛者百中一二。

  初起肿痛。小便赤涩者。先服制甘草一二剂。及蒜灸之。次服龙胆泻肝汤。已成不得内消者。托里消毒散加穿山甲、皂角刺。自破或脓胀痛者。针之。朝服六味地黄丸。午服十全大补汤。加丹皮、泽泻。或再加附子。久而成漏者。宜国老膏化汤吞蜡矾丸。间以豆豉饼灸之。久则大附子饼灸之。如晡热烦渴气喘。体倦食少。大便溏。小便数者。脾虚也。宜补中益气汤加茯苓、半夏。候饮食进。诸症减。更加麦冬、五味子自瘥。经云。阴虚脾虚也。脾为阴土而主生血。若误用知母、黄柏苦寒之剂。复伤脾肺。是绝其源矣。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下部后

  国老膏

  初起者。三二服可消。已成者多服自效。

  粉甘草半斤。内用无节者四两。劈破。用长流水浸透。炭火炙。蘸水。以一盆水尽为度。切片。另用长流水三钟。无灰酒五钟。煎三分之一。如膏。一起服之。其有节四两。用泉水煎汤洗患处。日三次。自效。

  已破者。三二服合口。年久者。虽阳溃冀从疮口出。多服亦验。

  一方加当归二两。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下部后

  龙胆泻肝汤

  (见疳疮门) 托里消毒散 六味地黄丸 十全大补汤 蜡矾丸 补中益气汤(俱见首卷)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下部后

  脏毒者乃肛门肿痛也。而有内外虚实之殊。因浓味勤劳而得者。则脉数而有力。肛门边突肿。形如李核。大便利。小水赤。甚者肉泛如箍。坚痛如锥。此为外发。易治。初宜贵金丸、冲生散、一煎散之类下之。外用金黄散。以清凉膏调敷。已成。胀痛者针之。如攻利不应者托之。外用神灯照照之。磨蟾酥锭涂之。其坚硬渐腐。俟有脓时。用珍珠散倍冰片。以猪脊髓调敷。因阴虚湿热下注者。则脉数细而虚。肛门内结肿。刺痛如锥。大便虚闭。小便淋涩。寒热痰嗽。遇夜尤甚。此为内发。难医。治宜四物汤加知母、黄柏、天花粉、甘草。兼六味地黄丸调之。五灰散托之。俟脓出。方安。因性急或兼补术。大热而成者。必痛连小腹。二便乖违。串蚀肛门。大孔无禁。食减作渴。因虚劳久嗽而得者。必肛门结肿如粟。破而成漏。沥尽气血而亡。此二症乃内伤所致。非药能疗。

  卷二 分治部上(痈疽)

  下部后

  一煎散

  脏毒初起肿痛。服之立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