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启玄


  如见鬼状。

  二十八曰红丝疔。其形赤缕缕如丝线。周身缠扰。如手足上则入心即死。宜松针刺去血。忌热物。

  二十九曰内疔者。言其疔生于内。脏腑上。腔里面。喉内。口内。与外疔更不同。甚利害。宜托毒追疔取黄上。

  三十曰蒲桃疔。其形黑兼紫。如水晶。故名之。 内黑血毒水宜去之。入追毒丹。服夺命丹。托毒药治之。

  三十一曰杨梅疔。其形黑紫如熏梅状。如遍一有梅疮。内有一二个疔疮。则令遍身疮不发。须针刺其毒。入追毒丹。服土茯苓加托毒等药。随症治之方安。

  三十二曰鱼脐疔。其形如鱼之肚脐状。多生胳膊肚小腿肚上。乃手足太阳经分毒瓦斯。治宜察之加引经。

  三十三曰痘疔。有大小人出痘之时。忽生此疔。则令遍身痘疮俱不发。须急去之。内服托里追疔药。外有本条。

  三十四曰蜈蚣疔。其形长如蜈蚣。亦有头足。发寒热。因食物被蜈蚣所游之毒而生。宜雄黄定子涂之。

  明疔疮治法论

  凡疔疮取治。其法不一。当先看其缓急。如缓者一日疮 白色而小。二日色白微大。三日色微紫。

  四日色真紫。此候之缓也。急者五日色青紧小。六日色深青大紧。七日色黑如火灸疮之状。此最急之候。假如身上生一疮。而他处再生一小疮。为之应候。用针挑破小疮。则泄其毒。谓之可治。不可治者他处无小疮。谓之无应候。毒之甚。故不可治也。大抵疔疮四围有赤 肿。名曰有护汤。如四围不赤肿。

  即是不护汤。亦不可治也。疔之生者则身热头疼。手足温暖。饮食如常是也。疔之危者。睛不转。大渴而喘。唇面青。不进食。五心肿。无有脉。四肢冷。不起床。不精神。腹痛甚于常。是有内疔也。

  当详内疔条。如治外疔。虽有三十四种之分。而其治法不无少异。当知禁忌。不可误犯。犯之者恐难治也。

  明阴阳发背痈疽论

  大凡痈疽等毒。虽属君火。而经络壅滞。感受亦有阴有阳。阳痈则赤肿 痛。脉浮数。发热而渴。

  或大便秘。小便赤。疮亦紫赤。皆热之过极。宜服内疏黄连汤。外以洪宝膏敷贴自愈。如阴毒初起。

  肿痛肉不变色而少热。其脉沉实。恶寒喜饮暖。五七日则疮面凹而阴黑。腐烂溃而不速。久则开而不敛。宜服补中益气加温暖药。外敷玉龙膏。待阴气散而阳气回。

  则疮赤而肌肉渐长。痛减如失。人亦得生矣。若不知此。而误以败毒等剂。多致不救。学人参之。

  明阴疮毒似阳疮症论

  夫疮之始发。于阴于阳。岂有定规。调护失宜。致令阴阳偏胜。即有疮变之患也。如毒之初起。

  筋挛骨痛之时。经云。此寒气之肿。八风之变。当以表散之。使邪易散。而毒易消。不知治此。再以内疏之剂。敷以寒凉之药。或食冷物。使疮毒内陷阴极而方生。阳气渐回。令人烦闷谵语微渴。其脉沉细而数。治宜补中益气汤而加温暖之药治之。为上工矣。

  明阳疮毒似阴疮症论

  人之疮恶属心火乃正理也。亦有初起色紫赤而肿痛。脉沉细数。而恶寒喜暖。非真寒也。乃火极似水。阳极生阴。亢则害。承乃制之理。或平时富贵享用浓味。服金石等药致之。故有阳极似阴。始热终寒之变。宜顺其时而服内疏托里泻心等剂。治之即愈矣。

  明疮毒入内罨论

  疮之始发。肉色未辨。经络初滞之时。宜表散。以托里之剂。使经易通。而毒亦散。况疮为阳。

  而令外出为顺。内经云。汗之则疮已。令荣卫通行。妙在斯矣。有等通俗之人。不听良言。而自高傲。强自内疏。不知脉浮在表之理。返使邪内罨。如伤寒症当汗而误下之意同。致令外如麻。里如爪。

  增寒壮热。邪已内攻。急以蒜灸。以接其阳。令外出。更以托里大补之剂治之。若不如此法。必不能生矣。常见有疮疥之人。熏燃拈子等药。亦令入内。皆自取其伤生之祸尔。

  明妊娠疮疡治法不同论

  大凡妇女有孕。忽生痈疽疔毒。始发及未溃已溃之时。当知双见。而用药岂比寻常人也。如夺命丹返魂丹内有砒 巴射等类。有犯于胎禁。及内疏硝黄大下之药。焉可例用。止宜调气血安胎托里之剂。可保无虞。此乃警生死之大要。不可不知也。

  明产后疮疡治法不同论

  大凡妇女生产之后。气血大虚之际。而感受七情六淫。致令荣卫不行。逆于肉理。乃生痈肿。况元气不足。岂能禁于巴 暴悍之剂。只宜大补气血。大托里之药。八珍汤丸内少加温暖药。使荣卫通行。毒瓦斯消散。无不安乎。不然。恐致虚损。疮亦败坏。溃而不敛。多致不救矣。

  明婴孩疮疡治法不同论

  婴孩之辈。乃气血未克。筋骨未坚。脾胃尚脆。凡有痈疽。多是胎毒。或母不慎调护。致令血气壅滞。多生疮肿。止宜内托内疏汤剂。和缓之药。不可用大猛峻之剂。有伤胃气。外有无辜疳毒。岂同大人治之。宜消疳大补之剂即安矣。

  明师尼寡妇室女疮疡治法不同论

  凡师尼寡妇室女。虽云牝体。乃异于妻外家乎。然无房室。常有忧思之苦。欲心蒙而不遂。有失交欢。气血欠和。阴阳乖戾。凡有疮疡。治法亦异。虽内托补中之剂不殊。而调经舒郁安神之药不缺。

  随症治之神矣。

  明宦官及富贵人疮疡治法不同论

  夫宦官富贵人者。性自骄奢。膏粱浓味。受享不同。形志苦乐亦异。及年老衰弱。酗酒劳房。多令阳胜阴亏。凡有痈疽。势不可缓。内疏内托。必用大剂攻之。方得其宜。然性贪不忌口。略少苦即难禁。此其常也。

  明贫贱劳逸人疮疡治法不同论

  夫贫贱之人。饥寒劳苦。风霜有之。志虑居处奔驰有之。致令荣卫不通。血脉凝注。逆于肉理乃生痈肿。非膏粱之变。形苦志乐之所生乎。既受享不足则血气不克。形骸瘦弱。痈肿初起。必大补内托为先。已溃之后。宜补中益气加减。令气血冲和。不致 羸颓败。医术之玄妙在斯矣。

  明南北方人疮疡治法不同论

  经言东西南北中五方人土产浓薄。居处高下。风寒暑湿。各地不同。日用谷 颇异。所以黄帝举五方之问。岐伯进五治之功。针砭 淋灸之法。乃五方得宜之用。而今年力衰壮。五土之别。学人当详察之。不可不备矣。

  明鸨妪妓疮疡治法不同论

  夫 妓者乃烟花路柳。人人可折。逐日交欢。罕于间隔。鸨妪易老。是精华作丧于早年。虽受男子阳精补益。自己岂无泄漏。故云爽口。物多终作疾。快心事过易为殃。嫖客亦然。凡此之人。有疮难愈者何也。盖精血不足。难溃难敛。必须大托大补。先禁房色。非百日不痊。岂但疮疡诸疾可忌。

  养生之源。莫出于此矣。

  明肥人疮疡治法论

  夫肥人多湿多痰。多气虚。形体外实者多肉。内虚者属气虚。故气虚之人生疮疡故多痈。痈者壅也。属阳在表。气虚即表虚。故多浮肿于外。皮薄色赤。宜内托之。使邪不内陷则易溃而易完。丹溪云。肥人宜二陈汤加人参 归术金银花连翘等类治之。无出于此。学人察之。

  明瘦人疮疡治法论

  夫瘦人多火多血虚。血虚即阴虚。阴虚即火盛。火盛即发热。筋骨瘦而不胜于寒。盖皮宽肉缓。

  如生疮疡则多疽。疽者阻也。属阴。因荣血受凝注不从。正是阴滞于阳。血滞于气。则为疽也。又云疽乃五脏之毒。痈为六腑之毒。故疽多附于骨。肉色不变。故难溃。溃而难完。治宜八珍汤中加金银花连翘附子之类加减。妙在于不执其方。斯为上工。学人味之。

  卷 之 三

  明疮疡权变通类活法论

  夫疮疽等症。种种不同。又况五土所产浓薄。人之老幼虚实。形志苦乐不等。各有所宜。岂有一法一方而通哉。然医之精通。悟之权衡机变。孰敢以一定之方而求愈者鲜矣。丹溪云。以古方而治今人之病。如拆旧屋而改盖新房。尺寸岂能相合。必经良匠之手。方能相合。以古方而治今人之病。必经良医之手。方得其宜。故先贤所立补泄汗下针灸淋 敷贴炙烙等法治之。盖取其合宜之用也。当察疮之缓急。势之轻重。治之汗下。法之逆从。症之标本。方之奇偶。皆在于医之权变。寒热温凉。汤液加减。贵乎临症处方。运用一时通变之机。而取百发百中理也哉。

  明疮疡宜随症用药论

  凡疮疽之症。苦于痛痒。在人之虚实。脉之浮沉。症之表里。如肿 初起。当以内疏。既成之后。

  即当内托。止痛排脓。已溃之后。须当大补。此乃正治之法也。外兼余症。亦当随之加减合宜而安。

  稍陈几味。

  以明随症之宜。略言数句。以通活法之要。如溃后头疼。托里方中加川芎蔓荆子。溃后惊悸。加人参茯神朱砂。寒热往来。加柴胡地骨皮。渴而不止。加花粉知母。大便秘结。加大黄麻子。甚则芒硝。

  小便不通。加茯苓琥珀木通车前。心虚烦而加天门冬枸杞子。四肢厥冷加附子干姜。呕吐者生姜半夏藿香。脓多者加川芎当归。痛甚者加乳香芍药。肉不长加参术芎归。口不收加白蔹白芨。风痒痛加防风天麻。肌死者加独活官桂。疮紫阴黑。加没药红花。述之不尽。遍览攸嘉。

  明疮疡随经加减论

  随经者引经必要之药也。引者导引也。引领也。如将之用兵。不识其路。纵兵强将勇。不能取胜。

  如贼人无抵。脚不能入其巢穴。叩之箱篑此理也。故用引经药。不可不知。太阳经疮疽生于巅顶之上。

  必用羌活 本麻黄。在下黄柏。少阳经耳前上用升麻柴胡。下用柴胡连翘。阳明经面上用葛根白芷黄芩。下用花粉。太阴经中府云门尺泽上用条芩连翘。下则箕门血海用苍术防己。少阴经少冲少海。上用细辛。下涌泉照海用知母。厥阴经中冲内泽。上用川芎菖蒲。

  下太敦曲泉。柴胡之类。上则言其手经。下则言其足经。当察其此。

  明疮疡汗下和大要三法论

  经云。汗之则疮已。言疮之邪自外而入。脉必浮数而实。在表故当汗之。邪从汗出。毒自消散。

  又恐邪之入里。即内托之意也。如内之外者。因七情所得。脉必沉数而实。当先疏其内。以绝其源。

  不令外出是也。不内外因者。是跌仆打压。火烧汤烫等疮。宜和其荣卫。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此治疮之大要三法。不可不知也。

  明疮疡发表攻里通变论

  夫疮之始生。有表复有里。表里相兼。当诊其脉。浮沉之间。别其表里之虚实。有表多而里少。

  有里多而表少。以防风通圣散千金漏芦汤内当消息。表里多少而药亦随之表里多少。加减得宜。可为上工也已矣。

  明背痈头开不住论

  痈疽发背皆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之所生。既成之后。 肿痛甚。五七日内或一头从上开发。或两头开阔上下侵展不住。帝曰。何气使然。岐伯曰。不善于调养。乃七情之扰。房劳之变。秽气所撞。恶气所袭。皆令开而不住。当以内托大补之剂。内加白蔹白芨等药服之。外以收敛之药敷贴。淋 竟不开矣。医当鉴之。

  明疮疡宜灸论

  凡疮之初起。内之外者。即当以灸。然灸疮之法不一。故以鸣之。如疮外之内者。则不宜灸。宜托里。内之外者。宜灸。有隔蒜片灸者。有附子片灸。或香豉饼香附饼及生姜片等灸法。即使毒瓦斯宣发而散。内经云。陷者灸之。如痛灸至不痛。不痛灸至痛。如痒麻俱可灸之。如疮大而头多者。可捣蒜泥为饼。以艾铺开灸之。乃活法。其效甚捷。不可 于此而轻忽矣。

  明疮疡宜针论

  凡痈疽之有脓。须急以铍针去其脓。血毒从此泻而不复有也。好肉则不腐。令人精神回而气血复生。其肌肉不致败损也。如治疔毒先以针刺其四边及中心。

  去其恶毒之血。再灸之立愈。内服追疔托里之药。不数日而安已矣。

  明疮疡宜砭镰论

  夫砭石 针刀镰乃决疮毒之器械也。所谓疮毒之宜出血。可急去之意。不可延缓。恐毒势变走。

  内经云。病在血脉。决之于针石也。岐伯五治论云。砭针乃磁石。锋芒利快。决毒甚便。乃东方之民善于此用。于疮疖丹瘤涂之生油于赤肿之上。砭之出血。妙在合宜。亦不可过之耳。

  明疮疡宜火针论

  火针之用最宜得法。取效陡然。凡痈疽之深。火针用则不可浅。痈疽之浅。针亦不可深。要乎得中。中病而已。所谓肉浓肿丰脓深。恐疮口小而易合。脓水不快。故取之大针。如火筋尖而圆秃。裹之以纸。灯 烧赤。看疮头准酌纳入。如不透。再纳之。令的当。须令脓水易出。而毒易消矣。如疖毒阳疮浅小不用之。

  专治附骨痈疽。不能外出。故用此火针开其疮口。即以纸捻子油蘸 之。外以膏药贴之。似此之毒。

  若不用之。火针畏而延迟日久。使毒内攻。腐坏筋骨。毒从何解。脓从何泄。妙在不可太早。亦不可太迟。贵乎在于医之神矣。

  明疮疡宜浴法论

  凡治疮肿。初起一二日之间。宜药煎汤洗浴熏蒸。不过取其开通腠理。血脉调和。使无凝滞之意。

  免其痛苦。亦消毒耳。如已溃洗之。令疮净而无脓。隔畔疙疤作痛之意也。杖疮亦然。近时杨梅疮生于谷道。久治不愈。以五根煎汤入妇人净桶内。先熏后洗。不数次而愈。诸疮更妙。何但于梅毒乎。

  明赛火针药法论

  夫赛火针之法。是余之所立。近因人畏其火针而不肯。因其骄奢。岂不误于生命乎。甘受其苦。

  毒从何泄。余虽不敏。故立此一法。活人多矣。古之罕用。近用甚奇。岂敢自秘。用者思余之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