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台秘要


  上一物为散,服方寸匕,日三,小便即利,阴头微肿,此为愈矣,女人病可取男子 如前法,酒水服。(此本仲景方肘后同)

  又疗交接劳复,卯肿缩,腹中绞痛,便欲死者方。

  取交接妇人衣服以覆男子。(肘后同)

  又方取女人手足爪二十枚,女人衣中裳一尺烧。

  上二味末,以酒服,亦可米汁饮服之。(出第十卷中肘后同)

  卷第二

  伤寒劳复食复方二十五首

  病源伤寒病新瘥,津液未复,血气尚虚,若劳动早,更复成病故云复也,若言语思虑则劳神,梳头澡洗则劳力,劳则生热,热气乘虚还入经络,故复病也,其脉沉紧者宜下之,又食复,伤寒病新瘥,及大病之后,脾胃尚虚,谷气未复,若食猪肉肠血肥鱼及油腻物,必大下利,医所不能治也,必至于死,若食饼饵粘黍饴脯炙脍枣栗诸果,牢强难消之物,胃气虚弱,不能消化,必更结热,适以药下之,则胃气虚冷,大利难禁,不下之必死,下之亦危皆难救也,大病之后,多坐此死,不可不慎护也,夫病新瘥后,但得食糜粥,宁可少食令饥,慎勿饱,不得他有所食,虽思之勿与,引日转久可渐食羊肉糜若羹汁,慎不可食猪狗等肉。

  (并广济疗伤寒因食劳复,头痛壮热,栀子汤方。

  栀子(十四枚擘) 香豉(一升绵裹) 葱白(一握切) 粟米(三合) 雄鼠屎(二七枚烧令烟绝末)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三合,去滓,纳鼠屎,分三服,服别相去如人行六七里,须利纳芒硝五分。忌面炙肉蒜等物。(出第一卷中)

  深师疗劳复,大青汤方。

  大青(四两) 甘草(二两炙) 阿胶(二两炙) 香豉(二两)

  上四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五六,欲尽复作,常使有汤,渴便饮,无毒除热止吐下,伤寒一二日,上至十数日困笃,发汗热不解,吐下后热不除,止下利甚良,先煮大青甘草取四升,去滓,纳胶豉,胶消尽便漉去,勿令豉坏,当预渍胶令释也。

  忌又方取鸡子空壳碎之,熬令黄黑捣筛,热汤和一合服之,温卧取汗愈,鸡子壳悉服之。(肘后崔氏同)

  又方取马粪烧捣为散,冷酒服方寸匕,良,三炊,顷便验,神良。

  又疗伤寒瘥后劳复,葵子汤方葵子(二升) 梁米(一升)

  上二味合煮作薄粥饮之,多多为佳,取汗立瘥。(并出第十四卷中)

  范汪疗伤寒病瘥,语言书疏坐起行步劳复方。

  创青竹皮多多煮之,令浓浓,服三升汁则愈。

  又伤寒已愈,食饮多劳复,大黄豉汤方。

  豉(五合) 甘草(二两炙) 桂心(二两) 大黄(四两) 芒硝(半斤)

  上五味 咀,以水六升,煮得二升,去滓,先食适寒温饮一升,日再。忌海藻菘菜生葱等物。

  又疗伤寒瘥已后,饮食劳复,栀子汤方。

  栀子(十四枚) 豉(一升) 桂心(二两) 麻黄(二两) 大黄(二两)

  上五味 咀,以水七升,先煮麻黄掠去沫,纳余药,更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当小汗及下利。忌生葱。(并出第三十四卷中)

  千金疗伤寒温病后劳复,或食饮,或动作,栀子石膏汤方。

  栀子仁(三七枚擘) 石膏(五两碎) 鼠屎(尖头者二十枚) 香豉(一升绵裹)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疗劳复,或因洗手足,或梳头,或食等劳复方。

  取洗足手汁,饮之一合即愈。

  又方取头垢如枣核大,吞一枚。

  又方取饭烧为末,饮进一升。(肘后同)

  又疗大病已(瘥)劳复者,枳实栀子汤方。

  枳实(三枚炙) 栀子(十四枚擘)

  上二味,以酢浆一斗,先煎取六升,煮药取三升,纳豉一升,煎五六沸,去滓,分再服,覆取汗,如有宿食者,纳大黄如棋子一枚。(范汪救急集验并同出第十卷中张仲景伤寒论纳大黄如博棋子五六枚)

  又疗劳复垂死者方。

  暖汤三合洗四五岁女子阴,取汁纳口中服则愈。男儿亦得,起死人方。

  又疗食劳方。

  曲一饼,煮取汁服之。

  又疗食劳方。

  杏仁五十枚,酢二升,煎取一升,服之,取汗则瘥。

  又方烧人粪灰,水服之方寸匕。

  又疗伤寒瘥后,更头痛壮热烦闷者方。

  服黄龙汤三合,日三服。

  又欲令病患不复者方。

  烧头垢如梧子大,服之。(并出第十卷中)

  崔氏疗伤寒劳复,鼠屎汤方。

  栀子(二七枚擘) 豉(五合) 鼠屎(两头尖者二七枚)

  上三味,以浆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数试异验。(出第一卷中)

  古今录验栀子汤,疗伤寒劳复方。

  栀子(十四枚擘) 麻黄(二两去节) 大黄(二两) 豉(一升绵裹)

  上四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为三服。(深师肘后同)

  又疗伤寒劳复,鼠屎汤方。

  鼠屎(二十一枚) 豉(一升绵裹) 栀子(七枚擘) 大黄(三两切)

  上四味,以水五升,煎取二升,七合,分三服,微取汗,应小鸭溏下。(千金同)

  又疗病新瘥早起及食多劳复,鼠屎豉汤方。

  鼠屎(两头尖者二十一枚) 香豉(一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尽服之,温卧令小汗。(千金同)

  又疗食不消劳复脉实者,鼠屎栀子豉汤方。

  豉(二升绵裹) 鼠屎(二十一枚) 栀子(七枚擘) 麻黄(三两去节)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服七合,汗微出,日三服。(千金麻黄作大黄)

  又疗伤寒已愈,食饮多复发者方。

  豉(五合绵裹) 甘草(二两炙) 大黄(四两) 芒硝(半两)

  上四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饮一升,日再。忌菘菜海藻等。(范汪同)

  又疗伤寒瘥令不复,白芷散方。

  白芷(十二分) 白术(十分) 防风(八分) 栝蒌(五分) 桔梗(四分) 细辛(三分) 附子(二分炮去皮) 干姜(二分) 桂心(二分)

  上九味,捣筛为散,以粳米粥清服一钱匕,食已,服二钱,小儿服一钱,常以鸡子作羹,吃粳米饭,多少与病患食之,亦未必常有鸡子羹粳米饭,如服药讫,即扶起令行步,仍KT头洗手面,食辄服之,劳行如前,则不复,浩云数用佳。忌猪肉桃李雀肉胡荽蒜青鱼生葱生菜。(范汪同出第三卷中一方有人参三分)

  卷第二

  伤寒百合病方七首

  病源伤寒百合病者,谓无经络百脉一宗悉致病也,皆因伤寒虚劳,大病之后不平复,变成斯病也。其状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得卧,复不得卧,欲出行,而复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时,闻饮食臭,或如强健人,而欲卧,复不得眠,如有寒,复如无寒,如有热,复如无热,至朝日苦,小便赤黄,百合之病诸药不能疗,得药则剧而吐利,如有神灵所加也,身形如和,其人脉微数,每尿辄头痛,其病六十日乃愈,若尿时头不痛,淅淅然如寒者,四十日愈,若尿时快然但眩者,二十日愈,其证或未病而预见,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一月日复见,其状恶寒而呕者,病在上焦也,二十三日当愈,其状腹满微喘,大便硬,三四日一大便,时复小溏者,病在中焦也,六十三日当愈,其状小便淋沥难者,病在下焦也,四十三日当愈,各随其证以疗之耳。(并出第八卷中)

  仲景伤寒论疗百合之病,诸药不能疗,若得药则剧而吐痢,如有神灵所加也,身体仍和,脉微数,每尿时辄头痛,六十日乃愈,尿时头不痛,淅淅然者,四十日愈,尿时快然,但头眩者,二十日愈,其证或未病而预见,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一月复见者,悉疗之。

  又发汗已更发者,百合知母汤主之方。

  百合(七枚擘) 知母(三两)

  上二味以泉水洗,先渍百合经一宿,上当白沫,泻却其汁,更以好泉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置之一处,别以泉水二升,煮知母取一升,去滓,二味汁相和,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之。(短剧千金同)

  又下之已更发者,百合滑石代赭汤主之方。

  百合(七枚擘以泉水渍一宿上当白泔出去之) 滑石(三两碎) 代赭(如弹丸一枚碎)

  上三味先以泉水二升,煮百合取一升,去滓,置一厢,又以泉水二升,煮和二味取一升,去滓,合煎取一升半,分再服。(千金短剧同)

  又吐之已更发者,百合鸡子汤主之方。

  百合(七枚)

  上一味依前法,泉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扣鸡子一枚,取中黄纳百合汤中搅,令调温再服之。(千金同)

  又不吐不下不发汗,病形如初,百合生地黄汤主之方。

  百合(七枚)

  上一味依前法,渍以泉水二升,煮取一升,生地黄汁一升二味汁相和,煮取一升半,温分再服,一服中病者,更勿服也。大盒饭出恶沫。(千金短剧并同)

  又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渴者。

  以渍百合水洗身法,其后千金方中一味是,后服栝蒌牡蛎散,其次则是。(并出第十七卷中)

  短剧凡百合病见于阴而以阳法攻之,其阴不得解也,复发其汗,此为逆,其病难治,见于阳而以阴法攻之,其阳不得解也,复下之,其病不愈。

  千金百合病经一月不解变成渴者方。

  百合根(切一升)

  上一味,以水一斗渍一宿,以汁洗病患身也,洗身讫食白汤饼。(今 也)勿与盐豉也,渴不瘥,可用栝蒌根并牡蛎等分为散,饮调方寸匕,日三服。(短剧张仲景方同)

  又疗百合病变而发热者方。

  滑石(三两) 百合根(一两炙)

  上二味末之饮下方寸匕,日三,微利者止勿服之,热即除,一本云,治百合病小便赤涩,脐下坚急。

  又百合病变腹中满痛者方。

  但服百合根,随多少熬令色黄,末之饮调方寸匕,日三,满消痛止。(短剧同并出第十卷中)

  卷第二

  伤寒狐惑病方四首

  仲景伤寒论狐惑之病其气如伤寒,嘿嘿但欲卧目瞑不得眠,起卧不安,蚀于喉咽者为惑,蚀于阴者为狐,狐惑之病并恶饮食,不欲闻饮食臭,其面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其声嗄,蚀于下部其咽干,蚀于上部,泻心汤主之,蚀于下部,苦参汤淹洗之,蚀于肛外者,雄黄熏之。

  又泻心汤,兼疗下利不止,心中 坚而呕,肠中鸣者方。

  半夏(半升洗)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黄连(一两) 甘草(四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切,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分服一升,日三服。忌猪肉冷水菘菜海藻羊肉饧。(千金同出第六卷中)

  又雄黄熏法,兼主 病。

  雄黄一物研末,以两筒瓦合之烧,以熏下部。

  千金疗狐惑,薰草黄连汤方。

  黄连(四两去皮) 薰草(四两)

  上二味切,以白浆一斗渍之一宿,煮取二升,去滓,分为二服。忌猪肉冷水。(短剧同)

  又其人脉数无热微烦,嘿嘿但欲卧,汗出,得之三四日,眼赤如鸠眼者,得之七八日,其四 黄黑,能食者,脓已成也,疗之方。

  以赤小豆三升渍之,令生牙足复干之加当归三两为末,浆水服方寸匕,日三。(短剧同出第十卷中此本仲景方)

  凡病形不可炙,因火为邪,散走血脉,伤脉尚可,伤脏则剧,井输穴肿,黄汁自出,经络外烂,肉腐为痈脓,此为火疽,(七居反)医所伤也,凡微数之脉,慎不可炙,因火为邪,即致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卷第三

  天行病发汗等方四十二首

  《病源》,夫天行时气病者,是春时应暖而反大寒,夏时应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者,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病无长少,率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从立春节后,其中无暴大寒,又不冰雪,而人有壮热为病者,此属春时阳气发于冬时,伏寒变为温病也;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一名时行伤寒,此是节候有寒伤于人,非触冒之过也。若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时阳气尚弱,为寒所折,病热犹小轻也。五月六月,阳气已盛,为寒所折,病热则重也。七月八月,阳气已衰,为寒所折,病热亦小微也。其病与温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然得时行病,一日在皮毛,当摩膏火灸愈;不解者,二日在肤,可法针,服解肌散,汗出愈;不解,三日复发汗,若大汗则愈,不解者止,勿复发汗也;四日在胸,服藜芦丸,微吐之愈,若病固,服藜芦丸不吐者,服赤小豆瓜蒂散吐之即愈,视病者尚未了了,复一法针之,当解;不愈者,六日热已入胃,乃与利汤下之愈,百无不如意,但当谛视节度与病耳。若食不消病,亦与时行病,俱发热头痛,食病当速下之,时行病当待六七日下之。时行病始得,一日在皮、二日在肤、三日在肌、四日在胸、五日入胃,入胃乃可下也。热在胃外而下之,则热乘虚便入胃,然病要当复下去之,不得留于胃中也。胃若实热,致此为病,三死一生,此辈皆多不愈,胃虚热入烂胃也。其热微者赤斑出,剧者黑斑出,赤斑出者五死一生,黑斑出者十死一生,但论人有强弱、病有难易,功效相倍耳。病者过日,不以时下之,热不得泄,亦胃烂斑出矣。若得病无热,但狂言烦躁不安,精采言语与人不相主当者,勿以火迫之,但以猪苓散一方寸匕,水和服之,当以新汲冷水令强饮一升,若一升半可至二升,益佳,以指刺喉中吐之,随手愈,不即吐者,此病辈多不善,勿强与水,水停即结心下也,更当以余药吐之,皆令相主当者,不尔必危。若此病不急以猪苓散吐解之者,其死殆速矣,亦可先以去毒物及法针之,尤佳。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