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外台秘要
外台秘要
《短剧》疗咳逆,喉中如水鸡声。贝母汤方。
贝母 甘草(炙各二两) 麻黄(去节) 桂心(各四两) 半夏(洗) 干姜(各三两) 杏仁(七十枚)
上七味,切,以水二斗三升,先煮麻黄得十沸,纳药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忌海藻、菘菜、生葱、羊肉、饧。(《古今录验》同)
又疗咳而上气,咽中如水鸡声。射干麻黄汤方。
射干(十二枚) 麻黄(去节) 生姜(各四两) 紫菀(三两) 款冬花(三两) 细辛(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八枚洗) 大枣(七枚)
上九味,切,以东流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忌羊肉、饧、生菜。(此本仲景《伤寒论》方,《千金》、《古今录验》同,并出第一卷中)
《必效》疗病喘息气急,喉中如水鸡声者,无问年月远近方。
肥皂荚(两挺) 好酥(一两)
上二味于火上炙,去火高一尺许,以酥细细涂之,数翻覆,令得所,酥尽止,以刀轻刮去黑皮,然后破之,去子、皮、筋脉,捣筛,蜜和为丸。每日食后服一丸如熟豆,日一服讫,取一行微利。如不利时,细细量加,以微利为度,日止一服。忌如药法。(出第一卷中)
《古今录验》沃雪汤 疗上气不得息卧,喉中如水鸡声,气欲绝方。
麻黄(四两去节) 细辛(二两) 五味子(半升) 桂心 干姜(各一两) 半夏(八枚洗去滑,一方四两)
上六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绞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投杯则卧,一名投杯麻黄汤,令人汗出不得卧,勿怪。亦可从五合,不知稍增,日再。凡煮麻黄,先煎二沸,去上沫,又纳余药。忌生葱、生菜、羊肉、饧。(《集验》、《经心录》、《范汪》同)
又投杯汤 疗久咳嗽上气,胸中寒冷,不得息食,卧不安席,每牵绳而起,咽中如水鸡声方。
款冬花(四十颗) 细辛(一两) 紫菀(三两) 甘草(炙) 桂心 麻黄(去节) 干姜(各二两) 五味子(半升) 杏仁(四十枚) 半夏(半升洗)
上十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再服。卧,汗出即愈。忌海藻、菘菜、生葱、生菜、羊肉、饧。(并出第九卷中)
卷第十
因食饮水上气方四首
《古今录验》宫泰说,李将军儿得病,喘息甚难,并数上气呼吸,疗之不瘥,遂亡。本由食饼后乃饮水得之,服五味汤不瘥,此辈皆死。是后乃有婢得之,行极而渴饮水多,此为所发起同,与五味汤亦不瘥,然后小瘥,泰因此与三物备急药半钱,吐下得瘥。由此思惟病之所由,以冷水入肺及入肠,寒热不消化,结聚逼迫于胃口,故令其呼吸乏,气息不得下过,谓喘而上气息数也,宜吐下之亦可,与三物瓜蒂散吐之。
三味备急散 本疗卒死,感忤,宫泰以疗人卒上气,呼吸气不得下,喘逆瘥后,已为常用方。
巴豆 干姜 大黄上药等分,巴豆小熬,去心、皮,合捣下筛。服半钱匕,得吐下则愈。忌野猪肉、芦笋。(《范汪》同)
又三味吐散 宫泰以疗上气呼吸喘逆方。
瓜蒂(三分) 杜蘅(三分) 人参(一分)
上药捣筛为散。以温汤服一钱匕,老小半之。(《范汪》同,并出第十九卷中)
《肘后》疗大走、马奔走喘乏,便饮冷水、冷冻饮料,因得上气发热方。
竹叶(三斤) 橘皮(三两切)
上二味,以水一斗半,煮取三升,去滓,分为三服,三日服一剂,良。《集验》用竹叶三两。(文仲、《备急》、《范汪》等同)
又方葶苈子(一两熬,捣) 干枣(四十颗)
上二味,以水三升,先煮枣,取一升,纳葶苈子,煎取五合。大人分一二服,小儿分三四服。(并出第一卷中)
卷第十
卒短气方四首
《肘后》卒短气方。
捣韭取汁,服一升,立愈。(文仲、《备急》、《千金》同,出第一卷中)
《千金》疗卒短气方。
枸杞叶(二两) 生姜(二两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又方生姜(五两切) 小麦(一升)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又方紫苏茎叶(切一升) 大枣(二七枚)
上二味,以酒三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水亦得。又方加橘皮半两。(并出第十七卷中)
卷第十
上气及气逆急牵绳不得卧方八首
《广济》疗肺气,痰上气急及咳方。
柴胡(五两) 五味子 橘皮 紫菀 贝母 杏仁(各三两) 麻黄(四两去节) 甘草(炙)
上九味,细切,捣令极碎。每服取麦门冬一两去心、生姜半两切、竹叶一两半,以水二升五合,先煮麦门冬、生姜、竹叶,有一升五合,纳散二两,煎取一升二合,绞去滓,分二服,平旦空肚服之,一服日晚食消后服之,每日作一剂。忌油、面、猪、犬肉、小豆、粘滑、酸、咸、海藻、菘菜。(出第三卷中)
《肘后》疗咳上气喘息,便欲绝方。
末人参,服之方寸匕,日五六。(出第一卷中)
《深师》疗上气及诸逆气。神验白前汤方。
白前(五两) 紫菀 杏仁 浓朴(炙各三两) 半夏(洗) 麻黄(去节各四两) 生姜(一斤上十一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良。忌海藻、菘菜、羊肉、生葱、饧又疗肺气不足,咳嗽上气,牵绳而坐,吐沫唾血,不能食饮,补肺溢汤方。
苏子(一升) 桑白皮(五两) 半夏(六两洗) 紫菀 人参 甘草(炙) 麻黄(去节) 五味子 干姜 杏仁(去尖、皮、两仁者各一两) 细辛(一两半) 桂心(三两) 款冬花(一两)
射上十四味,切,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五服,日三夜再。忌海藻、菘菜、羊肉、饧、生葱、生菜。(《千金》同)
又疗诸咳病,上气胸满,昼夜不得卧,困笃。钟乳丸方。
钟乳(八分) 干姜(六分) 款冬花 细辛 桑白皮 半夏(洗各四分) 贝母 附子(炮各五分) 蜀上十二味,捣筛,蜜和。服如大豆二丸,日三。忌冷食、猪、羊肉、饧、生菜。(并出第十八卷中)
《千金》疗上气不得卧,神秘方。
橘皮 生姜 紫苏 人参 五味子(各三两)
上五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一方有桔梗,无五味子,出第十七卷中)
《古今录验》疗积病后暴上气困笃。投杯汤方。
石膏(四两碎) 甘草(二两炙) 五味子(三两) 大枣(二十枚) 人参 桂心 半夏(洗) 杏仁(各二两) 麻黄(三两去节) 生姜(四两)
上十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一服六合,日三夜一。忌羊肉、饧、海藻、菘菜、生葱等。
又疗上气,呼吸牵绳,肩息欲死。覆杯汤方。
麻黄(四两去节) 甘草(炙) 干姜 桂心 贝母(各二两)
上五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再服,则愈。有人先有风患,兼有石热,取冷当风,饮酒房室体虚,末春因天行病,至夏中瘥,尚虚,有风热未除,兼药石势过,伤于胃气,因腹胀坚如石,气息不利,因自下,后变四肢肿,游走无定,小便不通,积服利药,忽吐逆不下食,变哕至掣动百脉,状如嘘唏,积日乃变上气,服此方加杏仁二两,与两剂,上气得止。忌海藻、生菜、菘菜。(《范汪》、《经心录》同,出第十九卷中)
卷第十
咳嗽上气方七首
《病源》咳嗽上气者,肺气有余也。肺感于寒,微则成咳嗽。肺主气,气有余则喘咳上气,此为邪搏于气,气拥滞不得宣发,是为有余,故咳嗽而上气也,其状喘咳上气,多涕唾,面目浮肿,则气逆也。(出第十四卷中)
《深师》疗上气咳嗽。苏子煎方。
苏子(二升) 生姜(汁二升) 白蜜(二升) 生地黄(汁二升) 杏仁(二升)
上五味,捣苏子,以地黄、姜汁浇之,绢绞取汁,更捣,以汁浇,复绞,如此六七过,令味尽,去滓,熬杏人令黄黑,捣令如脂,又以向汁浇之,绢绞取汁,往来六七过,令味尽,去滓,纳蜜,和置铜器中,于重汤中煎之,令如饴,煎成。一服方寸匕,日三夜一。忌芜荑。(《千金》同)
又疗咳嗽上气。射干煎方。
射干(八两) 紫菀(半两) 胶饴(五两) 细辛(半两) 干姜(五两末) 生竹沥(一升)
芫花根(半两) 桑根白皮 款冬花(各八两) 附子(半两炮) 甘草(半两炙) 白蜜(一升半)
。
上十二味,先切射干,合蜜、竹沥汁煎五六沸,绞去滓, 咀诸药,以水一升四合,渍一宿煎之,七上七下,去滓,乃合饴、姜末煎,令如 。服酸枣一丸许,日三夜一。不知,稍增之。忌海藻、菘菜、猪肉、冷水、生菜。(千金同)
又疗咳上气,中寒冷,鼻中不利。杏仁煎方。
杏仁(五两) 五味子(三合) 甘草(四两炙) 麻黄(一斤去节) 款冬花(三合)
紫菀干姜(各三两) 桂心(四两)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煮麻黄减二升,掠去沫,乃纳诸药,煮取四升,绞去滓,又纳胶饴半斤,白蜜一斤,合纳汁中,搅令相得,汤中煎如饴成。先食服如半枣,日三。不知,稍加之。忌海藻、菘菜、生葱。(《千金》同,出第十八卷中)
崔氏疗上气暴咳方。
紫苏(茎叶二升) 大豆(一升)
上二味,以水四升,煮大豆,次下紫苏,煮取一升五合,分为三服,昼二夜一。忌醋、、咸、酸、油腻等。(出第六卷中)
《必效》主上气腹胀,心胸满,并咳不能食方。(段明府云极效)
枇杷叶(一握去毛,炙) 槟榔(三七颗) 生姜(二分) 高良姜(二两) 蜜(二合) 酥(二合)
上六味,切,以水二大升,煮取一大升,汤成后,纳酥、蜜,更煮三五沸,分温三服,每服如人行八九里久,甚重者三两剂,任意食之。(出第一卷中)
《救急》疗上气咳,肺气胸痛方。
杏仁(三大升) 白蜜(一大升) 牛酥(二大升)
上三味,杏仁捣碎于瓷盆中,研取汁五升,净磨铜铛,勿令脂腻,先倾三升汁于铛中,刻木记其深浅,又倾二升汁,以缓火煎,减至于所记处,即纳白蜜及酥,还至木记处,药乃成,贮不津瓷器中。每日三度,以暖酒服一大匙,不能饮酒,和粥服亦得。服一七日唾色变白,二七日唾稀,三七日咳断。此方非但疗咳,兼补虚损,去风冷,兼悦肌肤白如瓠,妇人服之更佳。(《延年秘录》同,出第六卷中)
《古今录验》疗上气,兼咳。苏子汤方。
苏子(一升) 五味子(五合) 麻黄(去节) 细辛 紫菀 黄芩 甘草(炙各二两)
人参上十二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二服。上气病亦特单煮苏子,及生苏叶,冬天煮干枝茎叶亦佳。忌海藻、菘菜、羊肉、饧、生葱、生菜。(出第十九卷中)
卷第十
咳逆上气呕吐方四首
《病源》五脏皆禀气于肺,肺感微寒则成咳嗽也。寒搏于气,气聚还肺,而邪有动息,邪动则气奔逆上,气上则五脏伤动,动于胃气者,则胃气逆而呕吐也,此是肺咳,连滞气动于胃而呕吐者也。又有季夏脾王之时,而脾气虚不能王,有寒气伤之而咳嗽者,谓之脾咳,其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膊背,甚则不可动,动则咳发。脾与胃合,脾咳不已,则胃受之。其状咳嗽而呕,呕甚则长虫出是也。凡诸咳嗽甚则呕吐,各随证候知其腑脏也。(出第十四卷中)
《深师》疗咳嗽上气,喉咽中腥臭,虚气搅心,头痛眼疼,耳中嘈嘈,风邪毒注天行,食不生肌,胸中隔塞,呕逆多唾,恶心,心下坚满,饮多食少,疗疰并淋。通气丸方。
胶饴(五斤) 蜀椒(二升汗) 乌头(七分炮) 桂心(六分) 大附子(五枚炮) 干姜人参(各四分) 杏仁(一升) 天门冬(十分) 蜈蚣(五节去头,炙)
上十味,末之,捣杏仁作膏,稍稍纳药末捣千过,烊胶饴,乃纳药中,搅令调和。合如半枣一枚,日六七,夜二三服,令胸中温为度。若梦与鬼神交通及饮食者,全用蜈蚣。食不消者,加杏仁五合;有虚气,少腹急,腰痛,加天门冬、杜仲;有风,加乌头二枚、附子一枚,立夏后勿加也;有留饮,加葶苈子一两熬,末之。忌猪肉、冷水、生葱、鲤鱼等物。(《千金》同)
又疗上气咳逆,口干,手足寒,心烦满,积聚下利,呕逆,若坠瘀血,上气,胸胁胀满,少气肠鸣,饱食伤中里急,妇人乳饮滞下有邪湿,阴不足,大小便不利,肢节皆痛。硝石丸方。
硝石(一升) 干姜 前胡 大黄(各一斤) 杏仁(一升)
上五味,捣筛,蜜和。饮服如梧子三丸,日再。五日后心腹诸疾,随大小便去,月经绝则通,下长虫数十,亦利血及冷热,赤白汁,症瘕毒悉主之,药利以意消息。
又疗上气,烦闷呕逆不得饮食。浓朴汤方。
浓朴(一两炙) 人参(一两) 半夏(四两洗) 生姜(八两) 茯苓 甘草(炙) 橘皮桂心(各二两) 枳实(二两炙)
上九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忌海藻、菘菜、羊肉、饧、生葱、醋物。
(并出第十八卷中)
《必效》疗上气咳嗽,呕逆不下食,气上方。
橘皮 紫菀(各三两) 人参 茯苓 柴胡 杏仁(去尖、皮)
上六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为三服。患冷,加生姜二两;患热,加麦门冬三两去心;不能食,加白术二两、浓朴二两炙。忌醋物、桃、李、雀肉等。(出第一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