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外台秘要
外台秘要
上药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六合,去滓,加竹沥五合。分温四服,食后服之,昼三夜一。觉得力,重合服五六剂佳,隔三日服一剂。忌醋、芜荑。
又依前白前等七味汤虽服觉可。根本未除,宜合麻黄等十味丸服之方。
麻黄(二两去节) 白前(二两) 桑白皮(六两) 射干(四两) 白薇(三两) 百部根(五两) 干地黄(六两) 地骨皮(五两) 橘皮(三两)
上药捣筛,蜜和丸。煮桑白皮饮下之,初服十丸,日再服,稍稍加至十五丸,丸如梧子大。本欠一味,忌芜荑。
又凡病在胸膈上者,宜饱满而在夜,肺既居上,此是病在上,已昼,服丸,夜无凭准,宜合桑白皮汁等十味煎,每夜含咽之方。
桑白皮(切一升) 地骨皮(切三升)
二味用水七升熟煎,取三升汁,去滓,澄清。
生地黄汁(五升) 生麦门冬(汁二升) 生姜(汁一升) 竹沥(三升) 生葛根汁(三升)
白蜜(一升) 牛酥(三合) 大枣膏(一升)
上八味,先于微火上取生地黄汁以下、生葛汁以上,和煎减半,则纳桑白皮等二物汁和煎之,三分减一,则纳酥、蜜、枣膏搅之,勿停手,得如稠饴状,煎成讫,置别器中。服之,每夜欲卧时,取一胡桃大含之,细细咽汁,稍加至鸡子大,欲昼日间丸服亦得。忌芜荑。
又饮气嗽,经久不已,渐成水病,其状亦不限四时,昼夜嗽不断,遇诸动嗽物,便致困剧,甚者乃至双眼突出,气即欲断,汗出,大小便不利,吐痰饮,涎 沫,无复穷限,气上喘急,肩息,每旦眼肿不得平眠,有如此者,宜合细辛等八味汤、葶苈子十五味丸服之方。
细辛 半夏(洗) 桂心 桑白皮(各五两) 干姜 当归(各四两) 芒硝(六两) 杏仁(六合去尖、两仁者,研)
上药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纳芒硝。分温三服,每服如人行十里久,当得快利后,好将息,经三四日,合丸服之。忌生葱、生菜、羊肉、饧。
丸方葶苈子(六合熬) 细辛 五味子(各五两) 干姜 当归(各四两) 桂心 人参 丁香大黄 商陆根(各三两) 橘皮(四两) 桑白皮(六两) 皂荚肉(二两炙) 大腹槟榔(二十枚)
麻上药捣筛,蜜和丸。煮桑白皮饮下,初服十丸,日再服,稍加至十五丸,如梧子大。若利则减,秘则加,以大便通滑为度,时时得鸭溏亦佳。忌生葱、生菜。
又依前细辛等八味汤、葶苈子等十五味丸,不觉可,渐成水病,余一如前况,更加大小便秘涩,头面身体浮肿,宜合大干枣三味丸服之方。
大枣(六十枚擘,去核) 葶苈子(一升熬) 杏仁(一升去尖皮、两仁者,熬)
上药合捣,令如膏,可作丸,如硬燥不相着,细细下蜜作丸。依前以桑白皮饮下之,初服七八丸,日再服,稍稍加之,以大便通为度,病重者时令鸭溏佳。亦有以前三味煮汤服之又依前大枣等三味丸服,虽觉气暂歇,然病根深固,药力微弱,且停服大枣丸,合巴豆丸五味细细服之,荡涤宿病方。
巴豆(仁二十枚熬,去心、皮) 杏仁(一百颗去尖、皮、两仁者,熬) 牵牛子(五合熬) 葶苈子(六合熬) 大枣(六十枚擘,去核)
上药合捣,一如前大枣丸法。还以桑白皮饮下之,服三四丸,日再服。如利即减,秘即加,常以大便调为候,病甚时时取鸭溏亦佳。忌芦笋、野猪肉。(吴升同,出下卷中)
卷第九
杂疗咳嗽方三首
《古今录验》五脏六腑皆令人咳,肺居外而近,上合于皮毛,皮毛喜受邪,故肺独易为嗽也。邪客于肺,则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喉鸣,甚者唾血。肺咳经久不已,传入大肠,其状咳则遗粪。肾咳者,其状引腰背,痛甚则咳涎。肾咳经久不已,传入膀胱,其状咳则遗尿。肝咳者,其状左胁痛,甚者不得转侧。肝咳经久不已,传入胆,其状咳则清苦汁出。心咳者,其状引心痛,喉仲介介如鲠状,甚者喉痹咽肿。心咳经久不已,传入小肠,其状咳则失气。脾咳者,其状右胁痛,阴阴则引肩背,甚者不得动,动便咳剧。脾咳经久不已,则传入胃,其状咳即呕,甚则长虫出。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之状,咳而腹痛,不能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又非时有风寒冷,人触冒解脱,伤皮毛间,入腑脏为咳上气,如此也。又非时忽然暴寒伤皮肤,中与肺合,则咳嗽上气,或胸胁又痛,咳唾有血者,是其热得非时之寒暴薄之,不得渐散,伏结深喜肺痈也。因咳服温药,咳尤剧,及壮热吐浓血,汗出恶寒是也,天有非时寒者,急看四时方也。
又疗咳嗽上气,时时呕白唾沫数十岁者方。
吴茱萸 五味子 大黄 桂心 甘草(炙) 细辛 人参 紫菀 款冬花各一两 大戟竹茹各三分上十一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为三服。亦疗阴冷咳,至良。忌海藻、菘菜、生菜、生葱。(《深师》同,并出第十九卷中)
《深师》疗诸咳,心中逆气,气欲绝。杏仁煎方。
杏仁(四两去尖、皮,末) 猪膏(二斤) 白蜜(二升) 生姜汁(三升)
上四味,着铜器中,于微火上先煎姜汁,次纳蜜膏令如饧,置器着地,乃纳杏仁末,复令得一沸,煎成。服如枣大一丸含之,日三,不知,稍稍增之。
又疗气上迫满,或气不通,烦闷喘呕。苏子汤方。
苏子(一升) 干姜(三两) 半夏(四两洗) 桂心 人参(各一两) 橘皮 茯苓(各三两) 甘草(一两炙)
上八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为三服。若虚热,去干姜,用生姜六两,加黄芩二两。忌海藻、菘菜、羊肉、饧、生葱、酢等物。(并出第十八卷中)
卷第十
肺痿方一十首
《千金》论曰,寸口脉数,其人病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出,何也?师曰,此为肺痿之病。肺痿之病,何从得之?师曰,病热在上焦,因咳为肺痿,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肺痿。又寸口脉不出,而反发汗,阳脉早索,阴脉不涩,三焦踟蹰,入而不出,身体反冷,其内反烦,多唾唇燥,小便反难,此为肺痿,伤于津液便如烂瓜,亦如豚脑,但坐发汗故也。其病欲咳不得咳,咳则出干沫,久久小便不利,甚则脉浮弱,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溺,小便数,所以然者,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师曰,肺痿咳唾,咽燥欲饮水者,自愈;自张口者,短气也。(出第十七卷中)
仲景《伤寒论》疗肺痿吐涎唾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溺,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冷,必眩,甘草干姜汤主之,以温其脏方。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
上二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温二服,服汤已,小温覆之,若渴者属消渴。
忌海藻、菘菜。
又疗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炙甘草汤方。
甘草(四两炙) 生姜(三两去皮) 人参(二两) 地黄(一斤) 阿胶(三两炙) 大麻子仁(半升) 大枣(四十枚) 麦门冬(半斤去心) 桂心(二两)
上九味,切,以美酒七升,水八升,相和,先煮八味,取四升,绞去滓,纳胶上,微火烊销。温服七合,日三夜一。(并出第八卷中)
《肘后》疗肺痿咳嗽吐涎沫,心中温温,咽燥而渴者方。(一云不渴)
生天门冬(捣取汁一升) 酒(一升) 饴糖(一斤) 紫菀(末四合)
上四味,合铜器中,于汤上煎可丸。服如杏仁一丸,日三。忌鲤鱼。(《范汪》、《经心录》同,出第一卷中)
《集验》疗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方。(一云不渴)
生姜(五两) 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忌海藻、菘菜。(仲景《伤寒论》、《备急又疗肺痿,咳嗽涎沫,心中温温,咽燥而渴方。(一云不渴)
生姜(五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三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一方干姜三两,代生姜。忌海藻、菘菜。(文仲、《千金》、《古今录验》同,《深师》云温脾汤,《范汪》亦同)
又疗肺痿,时时寒热,两颊赤,气急方。
童子小便,每日晚取之,去初末少许小便,可有五合,取上好甘草,量病患中指节,男左女右,长短截之,炙令熟,破作四片,纳小便中,置于闲净处露一宿,器上横一小刀,明日平旦去甘草。顿服之,每日一剂。其童子勿令吃五辛。忌海藻、菘菜、热面。(并出第四卷中)
《删繁》疗虚寒喘鸣多饮,逆气呕吐。半夏肺痿汤方。
半夏(一升汤洗) 母姜(一斤) 橘皮(一斤) 白术(八两) 桂心(四两)
上五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忌羊肉、饧、桃、李、雀肉、生葱。(一方有桑白皮切一升)
又疗凡虚寒肺痿喘气。干地黄煎方。
干地黄(五两) 桑根白皮(切二升) 芎 (五两) 桂心 人参(各三两) 大麻仁(一升炒)
上六味,切,以水九升,先煮五味,取三升,去滓,纳大麻仁煎数沸,分三服。忌生葱、芜荑。(并出第二卷中)
《千金》疗肺痿,涎唾多出,心中温温液液。甘草汤方。
甘草(二两炙)
上一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温三服。忌海藻、菘菜。(《范汪》同)
又疗肺痿吐涎沫。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方。
桂心(三两) 甘草(二两炙) 大皂荚(一挺去皮、子,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切,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分三服。忌生葱、海藻、菘菜。(《范汪》、《经心录》同,并出第十七卷中)
卷第十
肺气客热方二首
《延年》百部根饮 主肺气客热,暴伤风寒,因嗽不安方。
百部根(一两半) 天门冬(二两去心) 紫菀(一两半) 贝母 干葛 白前 橘皮(各一两) 生姜(二两) 葱白(切三合) 豉(三合)
上十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一升七合,去滓,分温三服。疏数任情,亦可分为四服,欲间食亦得。禁生冷、鲤鱼、蒜。(出第五卷中)
《古今录验》疗肺客热,并肝心家气。人参汤方。
桂心 甘草(炙各三两) 人参 干姜 防风(各二两) 白术(一两半)
上六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宜温。忌桃、李、雀肉、生葱、海藻、菘菜。(出第二十一卷中)
卷第十
肺热兼咳方七首
《删繁》疗肺热,气上咳,息奔喘。橘皮汤方。
橘皮 杏仁(四两去尖、皮) 柴胡 麻黄(去节各三两) 干苏叶(二两) 母姜(四两去尖) 石膏(八两)
上七味,切,以水九升,先煮麻黄两沸,除沫,下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不瘥,再服。(母姜,《千金》云宿姜,《千金》同,出第五卷中)
《千金》疗肺热闷不止,胸中喘急,惊悸,客热来去欲死,不堪服药,泄胸中喘气方。
桃皮(一斗) 芫花(一斗)
上二味,以水四斗,煮取一斗,去滓,以故布手巾纳汁中。薄胸,温四肢,不盈数日即歇。
又凡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阴实者,手太阴经也,病苦肺胀,汗出若露,上气喘逆,咽中塞,如欲呕状,名肺热实也。
又疗肺热实,胸凭仰息,泄气除热汤方。
枸杞根皮(二升) 白前(三两) 石膏(八两碎,绵裹) 杏仁(三两去尖、皮,研)
橘皮上七味,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下蜜更煮两三沸,分三服。忌桃、李、雀肉等。
又疗肺热,言音喘息短气,好唾脓血方。
生地黄(切二升) 石膏(八两) 淡竹茹(如鸡子大一枚) 杏仁(四两去尖、皮,研) 羚羊角(屑三两) 芒硝(三两) 赤蜜(一升) 麻黄(五两去节) 升麻(三两)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下蜜煮两沸,分三服。忌芜荑。(出第十七卷中)
《延年》天门冬煎 主肺热兼咳,声不出方。
生天门冬(汁一升) 橘皮(二两) 生地黄(汁五升) 白蜜(五合) 牛酥(三合)
白糖(五两) 杏仁(一升去尖、皮) 贝母 紫菀 通草(各三两) 百部根 白前 甘草(炙各二两)
人参(上十四味,切,以水六升,煮贝母等药,取二升五合,去滓,纳天门冬、地黄汁,煎可减半,纳酥、蜜、生姜等,煎令可丸。稍强取如鸡子黄大含咽之,日四五度。忌鲤鱼、芜荑、海藻、菘菜等。(张文仲处)
又地黄麦门冬煎 主肺热兼咳方。
生地黄汁(三升) 生麦门冬(三升) 生姜汁(一合) 酥(二合) 白蜜(二合)
上五味,先煎地黄、麦门冬、姜汁等,三分可减一分,纳酥、蜜,煎如稀饧,纳贝母末八分、紫菀末四分,搅令调。一服一匙,日二服,夜一服。忌芜荑。
又天门冬煎 主肺间热咳,咽喉塞方。
天门冬(三两去心) 麦门冬(二两去心) 款冬花(一两) 贝母(一两) 紫菀(二两) 茯苓(二两) 升麻(二两) 生姜(汁三升) 蜜(一升) 酥(一合) 地黄(汁三升)
上十一味,切,以水八升,煮七物,取一升,去滓,纳生姜、地黄汁煮取一升,纳蜜、酥于银器中,加汤上煎令成丸。一服如弹丸一枚,含咽,日夜三五丸。忌醋物、芜荑、鲤鱼等。(颜仁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