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备急千金要方
备急千金要方
川芎 白术 防己(各半两)上三味治下筛,以乳和与儿服之,量多少,又以儿母手掩脐中,亦以摩儿头及脊,验。
二十日儿未能服散者,以乳汁和之,服如麻子一丸。儿大能服药者,以意斟酌之。
卷五上少小婴孺方上客忤第四
一物前胡丸
治少小夜啼方。
前胡随多少捣末,蜜和丸如大豆,服一丸,日三,稍加至五六丸,以瘥为度。
卷五上少小婴孺方上客忤第四
千金汤
治小儿暴惊啼绝死,或有人从外来,邪气所逐,令儿得疾,众医不治方。
川椒 左顾牡蛎(各六铢碎)上二味以醋浆水一升,煮取五合,每服一合。
又方 伏龙肝 交道中土(各一把)上二味治下筛,水和少许饮之。
又方 取马骨烧灰,敷乳上饮,儿啼即止。治小儿夜啼不已,医所不治者方:取野狼屎中骨,烧灰为末,水服如黍米粒大二枚,即定。
又方 烧 皮三寸灰,着乳头饮之。
治小儿惊啼方:取鸡屎白熬末,以乳服之,佳。
又方 酒服乱发灰,良。
又方 以妊娠时食饮偏有所思者物,哺儿则愈。
卷五上少小婴孺方上
伤寒第五
(论一首 方三十首 灸法一首)论曰:夫小儿未能冒涉霜雪,乃不病伤寒也,大人解脱之久,伤于寒冷,则不论耳,然天行非节之气,其亦得之,有时行疾疫之年,小儿出腹,但患斑者也,治其时行节度,故如大人法,但用药,分剂少异,药小冷耳。
卷五上少小婴孺方上伤寒第五
麦门冬汤
治小儿未满百日伤寒,鼻衄身热呕逆方。
麦门冬(十八铢) 石膏 寒水石 甘草(各半两) 桂心(八铢)上五味 咀,以水二升半,煮取一升,每服一合,日三。
卷五上少小婴孺方上伤寒第五
芍药四物解肌汤
治少小伤寒方。
芍药 黄芩 升麻 葛根(各半两)上四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九合,去滓,分五服,期岁以上,分三服。
卷五上少小婴孺方上伤寒第五
麻黄汤
治少小伤寒,发热咳嗽,头面热者方。
麻黄 生姜 黄芩(各一两) 甘草 桂心 石膏 芍药(各半两) 杏仁(十枚)上八味 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二服,儿若小以意减之。
治小儿伤寒方:葛根汁 淡竹沥(各六合)上二味相和,二三岁儿分三服,百日儿斟酌服之,不宜生,煮服佳。
治小儿时气方:桃叶三两捣,以水五升,煮十沸,取汁,日五六遍淋之,若复发,烧雄鼠屎二枚,烧水调服之。
卷五上少小婴孺方上伤寒第五
五味子汤
治小儿伤寒,病久不除,瘥后复剧,瘦瘠骨立方。
五味子(十铢) 麦门冬 黄连 黄芩 大黄 前胡(各六铢) 芒硝(五铢) 石膏(一两)上十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服二合,得下便止,计大小增减之。
卷五上少小婴孺方上伤寒第五
莽草浴汤
治少小伤寒方。
莽草(半斤) 牡蛎(四两) 雷丸(三十枚) 大黄(一两) 蛇床子(一升)上五味 咀以水三斗,煮取斗半,适寒温以浴儿,避眼及阴。
又方 治小儿猝寒热,不佳,不能服药方。
莽草 丹参 桂心(各三两) 菖蒲(半斤) 雷丸(一升) 蛇床子(二两)上六味 咀以水二斗,煮三五沸,适寒温以浴儿,避眼及阴。
卷五上少小婴孺方上伤寒第五
雷丸浴汤
治小儿忽寒热方。
雷丸(二十枚) 大黄(四两) 黄芩(一两) 苦参 石膏(各三两) 丹参(二两)上六味 咀,以水二斗,煮取一斗半浴儿,避眼及阴,浴讫以粉粉之,勿浓衣,一宿复浴。
卷五上少小婴孺方上伤寒第五
李叶浴汤
治少小身热方。
李叶随多少, 咀,以水煮,去滓,浴儿,良。
卷五上少小婴孺方上伤寒第五
柳枝浴汤
治小儿生一月至五月,乍寒乍热方。
柳枝细切,煮取汁洗儿,若渴,绞冬瓜汁服之。
卷五上少小婴孺方上伤寒第五
青木香浴汤
治小儿壮热羸瘠方。
青木香(四两) 麻子仁 竹叶(各一升) 虎骨(五两) 白芷(三两)上五味 咀,以水二斗,煮取一斗,稍稍浴儿。
卷五上少小婴孺方上伤寒第五
十二物寒水石散
治少小身体壮热,不能服药方。
寒水石 芒硝 滑石 石膏 赤石脂 青木香 大黄 甘草 黄芩 防风 川芎 麻黄根上各等分,合治下筛,以粉一升,药屑三合相和,复以筛筛之,以粉儿身,日三。
卷五上少小婴孺方上伤寒第五
李根汤
治小儿暴有热,得之二三日者方。
李根 桂心 芒硝(各十八铢) 麦门冬 甘草(各一两)上五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五服。
卷五上少小婴孺方上伤寒第五
升麻汤
治小儿伤寒,变热毒病,身热面赤,口燥,心腹坚急,大小便不利,或口疮者,或因壮热,便四肢挛掣惊,乃成痫疾,时发时醒,醒后身热如火者,悉主之方。
升麻 白薇 麻黄 葳蕤 柴胡 甘草(各半两) 黄芩(一两) 朴硝 大黄 钩藤(各六铢)上十味 咀,以水三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一升。儿生三十日至六十日,一服二合;六十日至百日,一服二合半;百日至二百日,一服三合。
卷五上少小婴孺方上伤寒第五
大黄汤
治小儿肉中挟宿热,瘦瘠,热进退休作无时方。
大黄 甘草 芒硝(各半两) 桂心(八铢) 石膏(一两) 大枣(五枚)上六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每服二合。
又方 治小儿腹大短气,热有进退,食不安谷为不化方。
大黄 黄芩 甘草 麦门冬 芒硝(各半两) 石膏(一两) 桂心(八铢)上七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三服。期岁以下小儿作五服。
卷五上少小婴孺方上伤寒第五
蜀漆汤
治小儿潮热方。
蜀漆 甘草 知母 龙骨 牡蛎(各半两)上五味 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去滓,一岁儿少少温服半合,日再。
卷五上少小婴孺方上伤寒第五
竹叶汤
治小儿夏月患腹中伏热,温壮来往,或患下痢,色或白或黄,三焦不利方。
竹叶(切) 小麦(各五合) 柴胡 麦门冬 人参 甘草(各半两) 茯苓(十八铢)黄芩(一两六铢)上八味 咀,以水四升,煮竹叶小麦,取三升,去竹叶小麦,下诸药煮,取一升半,分三服。若小儿夏月忽壮热烧人手,洞下黄溏,气力 然,脉极洪数,用此方加大黄二两,再服得下,即瘥。
又方 治五六岁儿温壮,腹中急满,息不利,或有微肿,亦中极羸,不下饮食,坚痞,手足逆冷方。
竹叶(切一升) 小麦(半升) 甘草 黄芩 栝蒌根 泽泻 茯苓 知母 白术 大黄(各一两) 桂心(二铢) 生姜(一两半) 人参 麦冬 半夏(各二两) 当归(十八铢)上十六味 咀,以水七升,煮竹叶、小麦,取四升,去滓,纳诸药煎,取一升六合,分四服。
治小儿连壮热,实滞不去,寒热往来,微惊悸方:大黄(一两) 黄芩 栝蒌根 甘草(各十八铢) 滑石(二两) 桂心 牡蛎 人参 龙骨上十二味 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每服三合,一日一夜令尽,虽吐亦与之。(一本加紫石英半两。)
卷五上少小婴孺方上伤寒第五
调中汤
治小儿春秋月晨夕中暴冷,冷气折其四肢,热不得泄,则壮热冷气入胃,变下痢,或欲赤白滞起数去,小腹胀痛极壮热,气脉洪大,或急数者,服之热便歇,下亦瘥也,但壮热不吐下者,亦主之方。
葛根 黄芩 茯苓 桔梗 芍药 白术 本 大黄 甘草(各六铢)上九味 咀,以水二升,煮取五合,服法如前篇龙胆汤下,量儿大小以意服之。
卷五上少小婴孺方上伤寒第五
生地黄汤
治小儿寒热进退,啼呼腹痛方。
生地黄 桂心(各二两)上二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期岁以下服二合,以上三合。一方七味,有芍药、寒水石又方 治小儿伤寒发黄方。
捣土瓜根汁三合,服之。
又方 捣韭根汁,澄清,取如大豆许,滴儿鼻中,即出黄水,瘥。
又方 捣青麦汁服之。
又方 小豆(三七枚) 瓜蒂(二七枚) 糯米(四十枚)上三味为末,吹入鼻中。
卷五上少小婴孺方上伤寒第五
二物通汗散
治少小有热不汗方。
粉(半斤) 雷丸(四两)上捣为细末和下筛,以粉儿身。
卷五上少小婴孺方上伤寒第五
二物茯苓粉散
治少小头汗方。
茯苓 牡蛎(各四两)上治下筛,以粉八两,合捣为散,有热辄以粉,汗即止。
卷五上少小婴孺方上伤寒第五
三物黄连粉散
治少小盗汗方。
黄连 牡蛎 贝母(各十八铢)上以粉一升,合捣下筛,取粉儿身,佳。
卷五上少小婴孺方上伤寒第五
犀角饮子
此由心脏热之所感,宜服此方。
犀角(十八铢) 茯神(一两) 麦门冬(一两半) 甘草(半两) 白术(六铢)上五味 咀,以水九合,煎取四合,分服。加龙齿一两,佳。
卷五上少小婴孺方上伤寒第五
恒山汤
治小儿温疟。
恒山(切一两) 小麦(三合) 淡竹叶(切一升)上三味以水一升半,煮取五合,量儿大小分服。
又方 鹿角末 临发时先服一钱匕。
又方 烧鳖甲灰,以酒服一钱匕,至发时服三匕,并以火炙身。
又方 烧鸡 中黄皮为末,和乳与服,男雄女雌。
又方 灸两乳下一指,三壮。
卷五下少小婴孺方下
(凡四类)
卷五下少小婴孺方下
咳嗽第六
(方十四首)小儿出胎二百许日,头身患小小疮,治护小瘥,复发,五月中忽小小咳嗽,微温和治之,因变痫,一日二十过发,四肢缩动,背脊KT KT ,眼反,须臾气绝,良久复苏,已与常治痫汤,得快吐下,经日不间,尔后单与竹沥汁,稍进,一日一夕中合进一升许,发时小疏,明日与此竹沥汤,得吐下,发便大折,其间犹稍稍与竹沥汁。
卷五下少小婴孺方下咳嗽第六
竹沥汤方
竹沥(五合) 黄芩(三十铢) 木防己 羚羊角 白术(各六铢,一作白藓) 大黄(二两)茵芋(三铢) 麻黄 白薇 桑寄生 萆 (一方无) 甘草(各半两)上十二味 咀,以水二升半,煮取药减半,纳竹沥,煎取一升,分服二合,相去一食久。进一服。
卷五下少小婴孺方下咳嗽第六
紫菀汤
治小儿中冷及伤寒暴嗽,或上气咽喉鸣气逆,或鼻塞清水出方。
紫菀 杏仁 黄芩 当归 甘草 橘皮 青木香 麻黄 桂心(各六铢) 大黄(一两)上十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九合,去滓,六十日至百日儿一服二合半,一百日至二百日儿一服三合。
卷五下少小婴孺方下咳嗽第六
五味子汤
治小儿风冷入肺,上气气逆,面青,喘迫咳嗽,昼夜不息,食则吐不下方。
五味子 当归(各半两) 麻黄 干姜 桂心 人参 紫菀 甘草(各一两) 款冬花 细辛(各三铢)大黄(一两半)上十一味 咀,以水二升半,煮取九合,去滓,儿六十日至百日一服二合半,一百日至二百日一服三合,其大黄别浸一宿下。(一方无款冬花、大黄,有大枣三枚。
治小儿大人咳逆短气,胸中吸吸,呵出涕唾,嗽出臭脓方:烧淡竹沥,煮二十沸,小儿一服一合,日五服。大人一升,亦日五服。不妨食,息乳哺治小儿寒热咳逆,膈中有乳癖,若吐不欲食方:干地黄(四两) 麦冬 五味子 蜜(各半斤) 大黄 硝石(各一两)上六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硝石、蜜,煮令沸,服二合,日三,胸中当有宿乳汁一升许出。大者服五合。
卷五下少小婴孺方下咳嗽第六
射干汤
治小儿咳逆,喘息如水鸡声方。
射干 麻黄 紫菀 甘草 生姜(各一两) 半夏(五枚) 桂心(五寸) 大枣(二十枚)上八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纳蜜五合,煎一沸,分温服二合,日三。
又方 半夏(四两) 紫菀 桂心 生姜 细辛 阿胶 甘草(各二两) 蜜(一合) 款冬花(二上九味 咀,以水一斗,煮半夏取六升,去滓,纳诸药煮取二升五合,五岁儿服一升,二岁儿服六合,量儿大小多少加减之。
卷五下少小婴孺方下咳嗽第六
杏仁丸
治大人小儿咳逆上气方。
杏三升,熟捣如膏,蜜一升为三份,以一份纳杏仁捣,令强,更纳一份捣之如膏,又纳一份捣熟止,先食已含咽之,多少自在,日三,每服不得过半方寸匕,则利。
又方 半夏(二斤去皮,河水洗六七度完用) 甘草(四两) 白矾(一斤研末) 丁香缩砂草蔻 川升麻(各四两)上七味,以好酒一斗与半夏拌,和匀同浸,春冬三七日,夏秋七日,密封口,日足取出,用冷水急洗,风吹干,每服一粒,嚼破,用姜汤下,或干吃,候六十日干方得服。(疑非孙思邈方。)
卷五下少小婴孺方下咳嗽第六
八味生姜煎
治少小嗽方。
生姜(七两) 干姜(四两) 桂心(二两) 甘草 款冬花 紫菀(各三两) 杏仁 蜜(各一斤)上合诸药为末,微火上,煎取如饴 。量其大小多少与儿含咽之,百日小儿如枣核许,日四五服,甚有验。
卷五下少小婴孺方下咳嗽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