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诊抉微


  假如子午年,初气太阳,二气厥阴,三气少阴之类;丑未年,初气厥阴,二气少阴,三气太阴之类,推之是也。

  按:客气,《六微旨大论》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纪。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此谓气之标,盖南面而待之也。

  太乙者,岁神也。常以冬至之日,居坎方叶蛰之宫,计四十六日;立春,居艮方天留之宫,计四十六日;春分,居震方仓门之宫,以此照图推之也。太乙移日,天必应之以风雨,若此雨,则民必多汗。其风从所居之乡来,如冬至日来自北方,春分日来自东方之谓,是之谓实风也,主生长以养万物也;或从其冲后而来,如冬至日从南方西方而来,春分从西方北方而来,是之谓虚风也,主杀害以伤人也,谨候虚风以避之,惟圣人避之如矢,所以邪不能伤。

  如风从南方来,名曰大弱风,南方属火为心,主热,其伤人也,内舍于心,外在于脉,其气主病为热;风从西南方来,名曰谋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脾,外在于肌,其气主病为弱;风从西方来,名曰刚风,西属金为肺,主燥,其伤人也,内舍于肺,外在皮肤,其气主病为燥;从西北来者,名曰折风,其内伤于小肠,而外在手太阳之脉;从北方来,名曰大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肾,而外在于骨,及肩背内之膂筋,其气主病为寒;从东北来,名曰凶风,其内伤于大肠,而外在两胁旁骨下及肢节,以大肠于别腑不同,皆能受伤也;从东方来,名曰婴儿风,其伤人,内舍于肝,外在筋纽,其气主病为身湿,以风为婴儿,其气尚柔,不能胜湿故也;从东南来,名曰弱风,以未主土,其内伤于胃,而外在肌肉,其气主病体重。此八风者,皆从其虚之乡来,乃能病患。三虚相搏,则为暴病卒死;两实一虚,病则为淋露寒热,犯雨湿之地,则为痿。故圣人避风如避矢石,其有三虚而偏中邪风,则为击仆偏枯矣。

  平运总图

  平运总图

  天干之生,五行之位,五音之运,生成之数,太过不及,平运总图

  水一羽,火二征,木三角,金四商,土五宫。阳干为太太数成,阴干为少少数生。如丙辛水运,丙为太羽,其 

  从成数六;辛为少羽,其从生数一之类也。但土无成数,皆从生数五也。

  每年司天在泉正化对化之图

  每年司天在泉正化对化之图

  正司化令之实,对司化令之虚。正化从本生数,对化从标生数。

  土无成数皆从生数,故正化对化皆从五也。

  每年主气客气之图

  每年主气客气之图

  内图是主气,主气又名地气。年年如此,千古不易。

  外图是客气,客气又名天气。年年更换,六岁相同。

  子午岁气热化之图

  子午岁气热化之图

  甲子甲午,岁名敦阜。庚午庚子,岁名坚成。丙子丙午,岁名流衍。戊子戊午,岁名赫曦。壬午壬子,岁名 

  发生。

  左六图皆岁气加盘图也。内盘属天,天主动,客气也,故一岁而一迁;外盘属地,地主静,主气也,故常守 

  其位。如子午岁则初气太阳加厥阴,丑未岁则初气厥阴加厥阴之类。主客相并而病生焉。每岁具图于后。

  丑未岁气湿化之图

  丑未岁气湿化之图

  乙丑乙未,岁名从革。辛未辛丑,岁名涸流。丁未丁丑,岁名敷和。己丑己未,岁名卑监。癸未癸丑,岁名 

  升明。

  寅申岁气火化之图

  寅申岁气火化之图

  丙寅丙申,岁名流行。壬申壬寅,岁名发生。戊寅戊申,岁名赫曦。甲申甲寅,岁名敦阜。庚寅岁,名审

  平。庚申岁,名坚成。

  卯酉岁气燥化之图

  卯酉岁气燥化之图

  丁卯丁酉,岁名敷和。癸卯癸酉,岁名伏明。己卯己酉,岁名卑监。乙卯岁,名从革。乙酉岁,名审平。

  辛卯辛酉,岁名涸流。

  辰戌岁气寒化之图

  辰戌岁气寒化之图

  戊辰戊戌,岁名赫曦。甲戌甲辰,岁名敦阜。庚辰庚戌,岁名坚成。丙辰丙戌,岁名流衍。壬辰壬戌,

  岁名发生。

  巳亥岁气风化之图

  巳亥岁气风化之图

  己巳巳亥,岁名卑监。乙巳乙亥,岁名审平。辛巳辛亥,岁名涸流。丁巳丁亥,岁名敷和。癸巳岁,名升平。

  癸亥岁,名伏明。

  每年交六气时节日图

  每年交六气时节日图

  五日为一候,一候金水木,火土周也。三候为一节,以为三才之道也。三月为一时,并干象也。四时为一岁,

  乃四曜之义也。每气主二月令,每令主二节,其时刻交气可以类推。

  先天八卦后天八卦九宫分野总图

  先天八卦后天八卦九宫分野总图

  内图为先天 外图为后天 九宫分野

  九宫八风图

  九宫八风图

  运气十一法

  六十年内,有天符十二年,岁会七年,同天符六年,岁会同天符二年,同岁会六年,太乙天符四年,支德符四年,顺化运十二年,天刑运十年,小逆运十二年,不和运十二年。

  运与司天相合,曰天符。

  如戊子、戊午为火运,司天乃少阴君火,运与司天皆火,则为合,故曰天符,其己丑、己未、乙卯、乙酉、丙辰、丙戌、戊寅、戊申、丁巳、丁亥共十二年也。

  运临本气之上,谓岁会。(即运与地支合也。)

  如丙子年,丙为水运,子乃属水,则运与子合,故曰岁会,其丁卯、甲辰、己未、甲戌、戊午、乙酉共七年,皆是岁会也。

  太过之运与在泉合,谓同天符。(谓之同者,岁运与在泉合,阳年曰同天符,阴年如庚子庚午年为金运,运与在泉阳明燥金合,故曰同天符,其壬寅、壬申、甲辰、甲戌共六年,亦皆同天符也。

  岁会同天符。

  如甲辰、甲戌二年,是也。

  不及之运与在泉合,谓同岁会。

  如辛丑辛未年,辛为水运,与在泉太阳寒水合,故曰同岁会,其癸卯、癸酉、癸巳天符岁会相合,谓太乙天符。

  如己丑己未二年,己为土运,又司天太阴湿土,丑未又属土,乃三合会也,故曰太乙天符,其戊午、乙酉亦是,共四年也。

  运与四孟月相合,谓支德符。

  如寅属木,春孟月也,壬寅年木运临之;巳属火,夏孟月也,癸巳年火运临之;申属金,秋孟月也,庚申年金运临之;亥属水,冬孟月也,辛亥水运临之是也。六十年中,止有此四年也。

  天气生运,曰顺化。

  如甲子、甲午、甲寅、甲申四年,乃少阴君火,下生甲土之运也;其壬辰、壬戌二下生木也;乙丑、乙未二年,土下生金也;辛卯、辛酉二年,金下生水也;癸巳、癸亥二年,木下生火也,共一十二年也。

  天气克运,曰天刑运。

  如庚子、庚午年为金运,子午少阴君火,下克金运,故曰天刑,余仿此推之。

  如辛丑、辛未、庚寅、庚申、丁酉、丁卯、戊辰、戊戌、己亥、己巳共一十年也。

  运生天气,曰小逆。

  如壬子、壬午年,丁壬木运,子年少阴君火,木上生下火,故曰小逆,余仿此推之,如辛巳、辛亥、癸丑、癸未、壬寅、壬申、己卯、己酉、庚辰、庚戌共十二年也。

  运克天气,曰不和。

  如丙子、丙午、丁丑、丁未、丙寅、丙申、癸卯、癸酉、甲辰、甲戌、乙巳、乙按:《经》曰:天符谓执法,岁会谓行令,太乙天符谓贵人。邪之中人,则执法者,其病速而危;行令者,其病徐而待;贵人者,其病暴而死也。

  六气司天所主天时诗

  风木司天主有风,少阴君火日融融,相火当权多酷热,太阴湿土雨 ,燥金用事多清肃,寒水当时冷气攻。

  六气司天所主民病诗

  风木司天多掉眩,少阴疮疡热相煎,相火流行瘟疫盛,太阴湿土胃家愆,燥金用事多皮揭,寒水当权筋骨挛。

  主运诗

  大寒木运始行初,清明前三火运居,芒种后三土运是,立秋后六金运推,立冬后九水运伏,周而复始万年如。

  客运诗

  甲己化土南政君,丙辛水运乙庚金,丁壬化木戊癸火,此为北政居于臣。

  司天在泉诗

  子午少阴君火天,阳明燥金应在泉,丑未太阴湿土上,太阳寒水雨连绵,寅申少阳相火旺,厥阴风木地中联,卯酉却与子午倒,辰戌巳亥亦皆然。

  卯酉年阳明司天,少阴在泉。

  辰戌年太阳司天,太阴在泉。

  巳亥年厥阴司天,少阳在泉。

  以上推之是也。

  主气诗

  大寒厥阴气之初,春分君火二之隅,小满少阳为三气,大暑太阴四相呼,秋分阳

  客气诗

  子午太阳寒水始,丑未厥阴风木通,寅申少阴君火初,卯酉太阴湿土是,辰戌少此诀乃轮流数去之法。假如子午年,初气太阳,二气厥阴,三气少阴,四气太阴,五气少阳,六气阳明。又如丑未年,初气便是厥阴,二气少阴,三气太阴之类,余仿此

  二十四气七十二候生旺可推运气盛衰章

  立春(正月节斗指艮土旺木相。)

  雨水(正月中斗指寅寅木用事。)

  惊蛰(二月节斗指甲甲木春分(二月中斗指卯木旺木相。)

  清明(三月节斗指乙乙木用事。)

  谷雨(三月中斗指辰辰土用事。)

  立夏(四月节斗指巽木旺火相。)

  小满(四月中斗指巳巳火用事。)

  芒种(五月节斗指丙丙火用事。)

  夏至(五月中斗指午火旺土相。)

  小暑(六月节斗指丁丁火用事。)

  大暑(六月中斗指未未土用事。)

  立秋(七月节斗指坤土旺金相。)

  处暑(七月中斗指申申金用事。)

  白露(八月节斗指庚庚金用事。)

  秋分(八月中斗指酉金旺金相。)

  寒露(九月节斗指辛辛金用事。)

  霜降(九月中斗指戌戌土用事。)

  立冬(十月节斗指干金旺水相。)

  小雪(十月中斗指亥亥水用事。)

  大雪(十一月节指壬壬水用事。)

  冬至(十一月中指子水旺土相)

  小寒(十二月节指癸癸水用事。)

  大寒(十二月中指丑丑土用事。)

  以上节气十二,中气十二,每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节气,共节气有二十四,候有七十二也

  管窥附余

  原脉体用

  《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夫脉者,血之府也。

  《灵枢?决气篇》云: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灵枢?营气篇》云:营气之道,纳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营无已,终而复始。

  《举要》云:脉乃血派,气血之先,血之隧道,气息应焉。

  潘硕甫曰:人身之血,犹夫水也;血中之脉,犹夫流也。流通则水源活,脉通则气血行。

  隧道,即经脉也,言其在血中,精密隐隧,自成一道也。仲景云:呼吸者,脉之头也。《灵枢》云:其行也以息往来,然非呼吸不能行,故曰气息应焉,而脉则指营气流行不息之道路耳。

  邹丹源曰:经络者,脉之道路;动见者,脉之征验,皆不可以尽脉。脉也者,乃营气之精专者,行于经隧,而摄乎内外者也。血与气异体,得脉而同化;卫与营各行,得脉而相应,故脉之中,阴阳统焉。然则脉与血气,分之为三者,正可合之为一也,谓营气即脉可也。

  刘河间曰:脉有三名,一曰命之本,二曰气之神,三曰形之道,所谓天和者也。

  朱丹溪曰:神者脉之主,脉者血之府;气者神之御,脉者气之使。嗟乎!脉者其先天之神乎?(以上引证。)

  慎庵按:经文合诸家之论而观,则人身之脉,由后天血气而为体,先天神气而为用,血气神者,相合而成形者也。人身经络,直者为经,横者为络,经有十二,络有十五,此即隧道也,《内经》谓之经隧,后人又名之曰经脉,此乃肌肉空松处,包藏营气,而为昼夜营运不息之道路,所以载脉者也,犹夫盛物之器,非脉之体也。脉必以血为体,得气方能营运,脉道乃成,是气血不可须臾离者,岂非气血相合而成形乎?华元化曰:气血盛则脉盛,气血衰则脉衰,气血热则脉数,气血寒则脉迟,气血弱则脉微,气血平则脉缓。《经》云:脉实血实。

  合参而论,则脉以气血为体,既明而且当矣。又尝论患血证人,大脱血后,脉必见芤,芤乃中空之草而类葱,故以喻空脉之体,去血过多,而隧道中无血以行,而脉亦见中空之候,脉之以气血为体,又一明证也。然其有形无质之虚体,易于散乱,易于阻滞,故必随其血气虚实寒热,邪之盛衰,而见或大或小,或长或短,或浮或沉,或疾或缓之形,而无一定之体也。在气血又必由神之盛衰而为虚实,故曰以神为用。先哲云:脉贵有神,不可不审。所谓神者,即胃气也。《经》云: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四时皆以胃气为本,顾胃气岂不为脉所重乎?然其源又在肾,而不在胃,此意惟崔紫虚独得之。《举要》云:资始于肾,资生于胃。此二句言脉充实,岂非资生于胃乎?所以熟腐水谷,游溢精气,非脾胃之能也,全赖命门一点真阳,熏蒸鼓动,然后脾胃得以成其酝酿之功,岂非资始于肾乎?故肾为十二经脉之根,而为气血之先也,凡诊家所言有力无力,有根无根,有神无神者,无非皆指先天真气而言,非有他也。

  故丹溪有见于此,乃曰:脉者其先天之神乎。一言足以尽之矣,何用他求!若是则脉之生于先天之真阳,而成于后天之血气者也。有谓脉以血为体,以气为用,殊不知《经》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机,脉之神其用者,皆元神主宰其机也,在气固为运用之机,若神去则机息,气又安能独尽其用哉?故曰:以神为用,轩岐之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