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诊抉微


  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

  相类诗

  沉帮筋骨自调匀,伏则推筋着骨寻。沉细如绵真弱脉,弦长实大是牢形。

  沉行筋间,伏行骨上,牢大有力,弱细无力。

  主病诗

  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

  沉虽属里,为阴,有阳虚阴盛,有阳郁内伏,有热极似阴,其要在有力无力大小之别。如阳气衰弱,则阴盛生寒,脉沉而迟,按久衰小无力者,为虚、为寒、为厥逆、为洞泄、为少气而痼冷。如阳气郁伏,故脉沉,按之有力不衰者,为实、为水、为气、为停饮、为癖、为胁胀,为瘀积也。

  分部诗

  寸沉痰郁水停胸,关主中寒痛不通,尺部浊遗并泄痢,肾虚腰及下元

  分部主病

  徐春甫曰:左寸沉无力,内虚,悸怖,恶人声,精神恍惚,夜不寐;有力里实,烦气壅。左关沉,无力里虚,惊恐;有力里邪实,多怒,肥气,筋急。右关无力里虚,胃寒恶食,恶心呕吐;有力里邪盛,宿食陈积。左尺沉,无力里虚,足寒腰冷腰重;有力里实,肾气盛,疝痛,左睪丸偏大,腰痛。右尺沉,无力里虚,腰重如带数千钱,腰痹不能转摇;有力里实汪子良曰:寸沉气郁,尺沉本位,喘嗽肺浮,转陷不吉。肝肾并沉,则为石水。右寸阳沉

  兼脉主病

  沉脉主里,沉则为气,又主水蓄。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食,沉涩气郁,沉弱寒热,沉缓寒湿,沉紧冷痛,沉牢冷积,沉伏霍乱,沉细少气,沉弦癖痛。

  抉微

  张路玉曰:阳气微,不能统运营气于表,脉显阴象而沉者,则按久愈微。若阳郁不能浮应卫气于外,脉反沉者,则按久不衰,阴阳寒热之机,在于纤微之辨。

  辨似

  沉脉者,轻取不应,重按乃得,举指减少,更按益力,纵之不即应指,不似实脉之举指逼逼。伏脉之沉于筋下也,沉为脏腑筋骨之应。

  正误

  《脉诀》谓缓度三关,状如丝绵者,非也,此弱脉也。但沉有缓数,及各部之诊,岂止在关乎?

  迟(阴)

  体状诗

  迟脉一息三至,去来极慢。

  迟来一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但把浮沉分表里,消阴须益火之原。

  相类诗

  脉来三至号为迟,小快于迟作缓持。迟细而难知是涩,浮而迟三至为迟,二至为败,一息一止,阳气将绝,不可救也。有止为结,迟甚为散,浮大迟软,四合为虚。

  主病诗

  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 瘕仔细看。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定虚寒。

  迟为阴盛阳亏之候,为寒,为不足。人迎主寒湿外袭,气口主积冷内滞,在寸为气不足,在尺为血不足,气寒则缩,血寒则凝也。

  分部诗

  寸迟必是上焦寒,关主中寒病不堪,尺是肾虚腰脚重,溲便不禁疝牵丸。

  分部主病

  (左寸)迟寒惨少精神;(关)肢冷筋拘肝胁疼,左尺虚兼便浊,女人月信亦无音;(右肺)迟气短涕清痰,冷积伤脾在右关,少腹寒疼腰脚重,溲便不禁尺中寒。

  兼脉主病

  《汇辨》云:有力冷痛,无力虚寒。浮迟表冷,沉迟里寒,迟涩血病,迟滑气病,迟盛而阳亏。沉则或须攻散,迟则未有不大行温补者也。

  或问

  或问曰:三部本一气而动,迟则俱迟,数则俱数,又乌能分部以主病乎?曰:本一气而动之说甚善,但俱数之中,何部独有力,归重此部作热论;俱迟之中,何部独无力,

  诸脉兼迟

  迟而不流利为涩,迟而有歇止为结。迟濡浮大且缓,为虚脉。至于缓脉,绝不相类,夫缓以宽纵得名,迟以至数不及为义,以李濒湖之通达。亦云:小快于迟作缓持,以至数论缓脉,是千虑之一失也。

  小快二字,《脉鉴》改作四至,于迟作缓持。

  辨妄

  《汇辨》云:迟脉之象,上中下候,皆至数缓慢。《伪诀》云:重手乃得,是沉脉,而非迟脉矣。又云:状且难,是涩脉,而非迟脉矣。一息三至,甚为分明,而云隐隐,是微脉,而非迟脉矣。

  数(阳)

  体状诗

  《脉经》:一息六至。《素问》:脉流薄疾。

  数脉息间常六至,阴微阳盛必狂烦。浮沉表里分虚实,惟有儿童作吉看。(小儿纯阳之体,脉以六至为平脉,故云。)

  相类诗

  数比平人多一至,紧来如数似弹绳。数而时止名为促,数见关中动脉形。

  六至为数,七至为极,滑氏谓疾,热极之脉。八至为脱,阳极阴衰,急泻其阳,峻补其阴。一息九至,阳气已绝,不可救也。数而弦急为紧,流利为滑。

  主病诗

  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相火来医。湿宜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

  数脉主腑,其病为热。有力实火,无力虚火。浮数表热,沉数里热,细数阴虚,兼涩阴竭。(寸口)数实肺痈,数虚肺痿。

  分部诗

  寸数咽喉口舌疮,吐红咳嗽肺生疡,当关胃火并肝火,尺属滋阴降火汤。

  (左寸)数咽干口舌疮,关中目赤泪汪汪,耳鸣口苦皆肝热,左尺阴虚溺赤黄。(右寸)吐红咳嗽肺痈疡,关部吞酸胃火伤,右尺数来大便涩,肠风热病见红殃。(从《脉鉴》补。)

  兼脉主病吉凶

  汪子良曰:数为阳盛,气血燔灼。数实为热,数虚为燥。浮数有力,寒伤经络;浮数无力,伤风痰嗽。沉数有力,实火内烁;沉数无力,虚劳为恶。病退数存,未足为乐;数退症危,真元已脱。数按不鼓,虚寒相搏。乍疏乍数,魂归岱岳。细数而虚,虚劳阴弱。

  兼沉骨蒸,兼浮喘作,加之嗽汗,喉疼俱恶。数候多凶,匀健犹可。

  数脉分新久肥瘦主病

  《诊宗三昧》云:凡乍病脉数,而按之缓者,为邪退;久病脉数,为阴虚之象,瘦人多火,其阴本虚,若形充色泽之人脉数,皆痰湿郁滞,经络不畅而蕴热,其可责之于阴乎?若无故脉数,必生痈疽。

  抉微

  数为阴衰水弱,火旺炎逆之象也。如瘦人脉数,及久病脉数者,皆阴虚火烁血少也。丹溪曰:脉数盛大,按之涩而外有热症,名曰中寒,乃寒留血脉,外症热而脉亦数也。凡虚劳失血,喘嗽上气者,多有数脉,但以数大软弱为阳虚,细小弱数为阴虚。非若伤寒衄血脉大,为邪伏于经,合用发散之比。然血证脉宜细小微数者,为顺;若脉数有热,及实大弦劲急疾者,为逆也。

  迟数配脏腑难拘说

  《难经?九难》曰:数者,腑也;迟者,脏也。数者为热,迟者为寒;诸阳为热,诸阴为寒。故以别知脏腑也。此以迟数分阴阳,故即以配脏腑,亦不过言其大概耳。至若错综互见,在腑有迟,在脏有数,在表有迟,在里有数,又安可以脏腑二字拘定耶?

  附:迟数败脉歌

  一息四至号平和,更加一至太无 。

  按: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脾受谷气,其脉在中,五脏各得一至,亦为平脉。太,过也,故虽过无 。一云:如阴阳有余而置闰,同一义也。

  三迟二败冷危困,六数七极热生多,八脱九死十归墓,十一十二绝魂瘥。三至为迟一二败(此盖重出以启下文),两息一至死非怪,迟冷数热古今传,《难经》越

  滑(阳中之阴)

  体状相类诗

  滑为阴气有余,故脉来流利如水。脉者血之府也,血盛则脉滑,故肾脉宜之;气盛则脉涩,故肺脉宜之。《汇辨体象》云:以盘珠荷露为喻,曲尽其流利旋转之状。

  滑脉如珠替替然,往来流利却还前。莫将滑数为同类,数脉惟看至数间。(滑则如珠,数则六至。)

  主病诗

  滑脉为阳元气衰,痰生百病食生灾。上为吐逆下蓄血,女脉调时定有胎。

  分部诗

  寸滑膈痰生呕吐,吞酸舌强或咳嗽,当关宿食肝脾热,渴痢 淋部尺看。

  滑伯仁曰:三部脉浮沉正等,无他病而不月者,为有妊也。故滑而冲和,此血来养胎之兆。夫脉者,血之府也,血盛则脉滑,故妊脉宜之。

  兼脉主病

  浮滑风痰,沉滑痰食,滑数痰火,滑短气塞。滑而浮大,尿则阴痛;滑而浮散,中风瘫缓。

  分部主病

  左寸滑者,心经痰热。滑在左关,头目为患;左尺得滑,茎中尿赤;右寸滑者,痰饮呕逆。滑在右关,宿食不化;右尺得滑,溺血经郁。

  抉微

  《汇辨》曰:凡痰饮吐逆,伤食等症,皆上中二焦之病,以滑为水物兼有之象。

  设所吐之物,非痰与食,是为呕逆,脉必见涩也,溺血经闭,或生淋痢者,或内有所蓄,血积类液,瘀凝类痰,须以意求之耳。

  吴鹤皋曰:滑而收敛,脉形清者,曰血有余。滑而三五不调,脉形浊者为痰。

  盛启东曰:滑主气分病,滑大无力者,属元气虚,莫作痰论;有力为血实,气壅之候。

  张路玉曰:滑脉无无力之象,盖血由气生,若果气虚,则鼓动之力先微,脉何由而滑耶?滑脉之病,无虚寒之理。

  又曰:平人肢体丰盛,而按之绵软,六脉软滑,此痰湿渐渍于中外,终日劳役,不知倦怠,若安息,则重着 疼矣。夫脉之滑而不甚有力者,皆浮滑、缓滑、濡滑、微滑之类,终非无力之比。滑为血实气壅之脉,悉属有余。

  正伪

  《汇辨》云:当脉气合聚而盛之时,奄忽之间,即以沉去摩写往来流利之状极为曲至。《伪诀》云:按之即伏,不进不退,是不分浮滑、沉滑、尺寸之滑矣。仲景恐人误认滑脉为沉,下文又曰:滑者,紧之浮名也。则知沉为翕奄之沉,非重取乃得,一定之沉也。而《伪诀》云经终篇》曰:滑者,阴气有余,阴气有余,故多汗身寒。《伪诀》云:胃家有寒,下焦蓄血,脐下如冰,与经旨未全违背,第不知变通。禅家所谓死于句下,然与《脉经》言关滑胃热,尺滑血蓄,妇人经病之旨相背谬。

  离经脉

  临产脉滑疾者,曰离经。

  绝脉

  《诊宗三昧》云:若滑而急强,擘擘如弹石,谓之肾绝。滑不直手,按之不可得,为大肠气予不足。以其绝无和缓胃气,故《经》予之短期。

  涩(阴)

  体状诗

  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蚕食叶漫而难。

  相类诗

  参伍不调名曰涩,轻刀刮竹短而难。微似秒芒微软甚,浮沉不别有无间。

  细迟短散时一止,曰涩。极细而软,重按若绝,曰微。

  浮而柔细,曰濡。沉而柔细,曰弱。

  主病诗

  涩缘血少或伤精,反胃亡阳汗雨淋。寒湿入营为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分部主病诗

  寸涩心虚痛对胸,胃虚胁胀察关中,尺为精血俱伤候,肠结溲淋或下红。

  左寸涩,心神虚耗不安,及冷气心痛;关涩,肝虚血散,胁满肋胀心疼;尺涩,伤精及疝,女人月事虚败,有孕,主胎漏。右寸涩,上焦冷痞,气短臂痛;关涩,脾弱不食,胃冷而呕;尺涩,大便秘,津液不足,小腹寒,足胫逆冷。(滑伯仁。)

  抉微

  《汇辨》云:一脉涩也,有外邪相袭,使气分不利,而成滞涩;卫气散失,使阳衰不守,而成虚涩;肠胃燥竭,津液亦亡,使血分欲尽,而成枯涩;在诊者自为灵通耳。

  刘河间曰:汗泄吐利,或血溢血泄,或热甚耗液而成燥,则虽热而反涩也。

  丹溪曰:涩脉为寒、为湿、为血虚、为污血、为气多,然亦有病热与实者。涩细而迟,又散因过服补剂,或因表无汗,气腾血沸,清化为浊,老痰凝血,胶固杂揉,脉道阻塞,亦见涩状。若重取至骨,有力且数,验有实证,当作实热,可也。又伤寒脉涩为无汗,以阴邪在表盛启东曰:如有痛处,是气逆血滞,或痰挟瘀血;无痛症者,为血虚水竭。

  潘邓材曰:涩有血虚气滞之分,寒湿之涩,气分滞也。

  张路玉曰:涩主阴血消亡,而身热无汗之病,又雾伤皮腠,湿流关节,皆脉涩,但兼浮数沉又云:妇人因胎病而脉涩者,然在二三月时有之,若四月胎血成形之后,必无虚涩之理。平人无过脉涩,为贫窘之兆,尺中蹇涩,则艰于嗣。《金匮》云:男子脉浮弱而涩,则无子,

  《汇辨》云:肺之为脏,气多血少,故右寸见之,为合度之诊。肾之为脏,专司精血,故右尺见之,为虚残之候。

  审疑似

  《诊家正眼》曰:盖涩脉往来迟难,有类乎止,而实非止也。又浮分多,而沉分少,有类乎散而实非散也。

  虚(阴)

  体状相类诗

  虚合四形,浮大迟软,及乎寻按几不可见。崔紫虚曰:形大力薄,其虚可知。

  举之迟大按之松,脉状无涯类谷空,莫把芤虚为一例,芤来迟大如慈葱。

  虚脉浮大而迟,按之无力。芤脉浮大,按之中空。芤为脱血,虚为血虚。芤散二

  主病诗

  脉虚身热为伤暑,自汗怔忡惊悸多。发热阴虚须早治,养营益气莫蹉跎。

  分部诗

  血不荣心寸口虚,关中腹胀食难舒,骨蒸痿痹伤精血,却在神门(尺部也)两部居。

  《经》曰:血虚脉虚,曰气来虚微为不及。病在内,曰久病脉虚者死。

  分部主病

  左寸虚者,心亏惊悸。虚在左关,血不营筋;左尺得虚,腰膝痿痹;右寸虚者,自汗喘促;虚在右关,脾寒食滞;右尺得虚,寒证蜂起。汪子良曰:尺虚寸搏,血崩可决。

  肝肾并虚,则不可治。虚候宜补,右气左血,浮阳沉阴,寸尺仿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