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四圣心源
四圣心源
煎大半杯,温服。
胃逆胸满重,加半夏。
肺痈胸膈湿热,郁蒸痰涎,而化痈脓。痰盛宜逐,脓成当泻,胶痰堵塞,以甘遂、葶苈之属驱之,脓血腐瘀,以丹皮、桃仁之类排之。剧者用仲景二白散,吐下脓秽,以求藏真,胜于养痈遗害者也。
二白散
桔梗(三钱) 贝母(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炒,研如脂)
为末,饮服半钱匕。虚者,减之。
脓在膈上则吐,在膈下则泄。下多,饮冷水一杯,则止。
葶苈大枣泻肺汤
葶苈(炒黄,研,弹子大) 大枣(十二枚)
水三杯,煮枣,取二杯,去枣,入葶苈,煮取一杯,顿服。
脓未成则痰下,脓已成则脓下。
卷六/杂病解中/ 腹痛根原 卷六/杂病解中/ 腰痛根原 卷六/杂病解中/ 奔豚根原 卷六/杂病解中/ 瘕疝根原 卷六/杂病解中/ 积聚根原 卷六/杂病解中/ 蛔虫根原 卷六/杂病解中/ 便坚根原 卷六/杂病解中/ 泄利根原 卷六/杂病解中/ 痢疾根原 卷六/杂病解中/ 淋沥根原
卷六 杂病解中 腹痛根原
腹痛者,土湿而木贼之也。乙木升于己土,甲木降于戊土,肝脾左旋,胆胃右转,土气回运而木气条达,故不痛也。水寒土湿,脾气陷而胃气逆,肝胆郁遏,是以痛作。
盖乙木上升,是为枝叶,甲木下降,是为根本。脾陷则乙木之枝叶不能上发,横塞地下而克己土,故痛在少腹,胃逆则甲木之根本不能下培,盘郁地上而克戊土,故痛在心胸。肝胆之经,旁循胁肋,左右并行,而三阳之病,则外归于经,三阴之病,则内归于藏。以阴盛于内而阳盛于外,故痛在脏腑者,厥阴之邪,痛在胁肋者,少阳之邪也。至于中气颓败,木邪内侵,则不上不下,非左非右,而痛在当脐,更为剧也。
此其中间,有木郁而生风热者。肝以风木主令,胆从相火化气,下痛者,风多而热少,上痛者,热多而风少。而究其根原,总属湿寒。
若有水谷停瘀,当以温药下之,仲景大黄附子汤,最善之制也。若宿物留滞,而生郁热,则浓朴七物汤,是良法也。如其瘀血堙塞,气道梗阻,而生痛者,则以破结行瘀之品利之,桂枝茯苓丸、下瘀血汤,酌其寒热而选用焉。若无宿物,法宜培土疏木,温寒去湿之剂,大建中、附子粳米、乌头石脂三方,实诸痛证之准绳也。
姜苓桂枝汤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干姜(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脾肝下陷,痛在少腹者。
柴胡桂枝鳖甲汤
柴胡(三钱) 鳖甲(三钱,醋炙) 甘草(二钱) 桂枝(三钱) 半夏(三钱) 芍药(三钱)
茯苓(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胃胆上逆,痛在心胸者。
胃寒,加干姜、川椒、附子。
凡心腹疼痛,率因水寒土湿,木气郁冲所致。心腹痛剧欲死,四肢冰冷,唇口指甲青白者,宜姜、椒、附、桂,驱寒邪而达木郁,必重用苓、甘,泻湿培土,而缓其迫急,其痛自止。
肝以风木主令,胆从相火化气,其间木郁风动,火郁热发,亦往往而有,而推其脾肾,无不湿寒之理。即有风热兼作,用芍药、柴、芩,以泻肝胆,而脾肾之药,必宜温燥,此定法也。
肝主藏血,风动血耗,乙木枯槁,生意不遂,郁怒而贼脾土,则生疼痛。若血枯木燥,宜芍药、阿胶、归、地、首乌之类,以滋风木。木荣风退,即当减去,不可肆用,以败土气。
血郁痛作,或内在脏腑,或外在经络。其证肌肤甲错,两目黯黑,多怒而善忘。以肝窍于目,主藏血而华色,血瘀不能外华,故皮肤粗涩而黑黯也。宜用丹皮、桃仁,破其瘀血。若结难开,加 虫、虻虫之类行之。寻常血瘀,五灵脂、山羊血,功力亦良。
饮食停滞,土困木郁,以致作痛,用仲景温下之法,大黄、姜、附,泻其食水。剧者,少加巴霜一二鳖,扩清陈宿,功效最捷。一切宿物壅阻,并宜此法。
卷六 杂病解中 腰痛根原
腰痛者,水寒而木郁也。木生于水,水暖木荣,生发而不郁塞,所以不痛。肾居脊骨七节之中,正在腰间,水寒不能生木,木陷于水,结塞盘郁,是以痛作。木者,水中之生意,水泉温暖,生意升腾,发于东方,是以木气根 下萌。正须温养,忽而水结冰澌,根本失荣,生气抑遏,则病腰痛。
腰者,水之所在,腹者,土之所居,土湿而木气不达,则痛在于腹,水寒而木气不生,则痛在于腰。然腰虽水位,而木郁作痛之原,则必兼土病。盖土居水火之中,火旺则土燥,水旺则土湿,太阴脾土之湿,水气之所移也。土燥则木达而阳升,土湿则木郁而阳陷,癸水既寒,脾土秘湿,湿旺木郁,肝气必陷,陷而不已,坠于重渊,故腰痛作也。
色过而腰痛者,精亡而气泄也。精,阴也,而阴中之气,是谓阳根,纵欲伤精,阳根败泄,变温泉而为寒冷之渊,化火井而成冰雪之窟,此木枯土败之原,疼痛所由来也。缘阴阳生长之理,本自循环,木固生火,而火亦生木。少阴之火,升于九天之上者,木之子也,少阳之火,降于九地之下者,木之母也。其生于水者,实生于水中之火。水中之阳,四象之根也,《难经》所谓肾间动气,生气之原也。
桂枝姜附阿胶汤
茯苓(三钱) 桂枝(三钱) 甘草(二钱) 干姜(三钱) 附子(三钱) 阿胶(三钱,炒,研)
煎大半杯,温服。
卷六 杂病解中 奔豚根原
奔豚者,肾家之积也。平人君火上升而相火下蛰,火分君相,其实同气。君相皆蛰,则肾水不寒。火之下蛰,实赖土气,胃气右降,金水收藏,则二火沉潜而不飞扬。土败胃逆,二火不降,寒水渐冱,阴气凝聚,久而坚实牢硬,结于少腹,是谓奔豚。《难经》︰肾之积,曰奔豚是也。
水邪既聚,逢郁则发,奔腾逆上,势如惊豚,腹胁心胸诸病皆作。气冲咽喉,七窍火发,危困欲死,不可支也。及其气衰而还,诸证乃止。病势之凶,无如此甚。
然积则水邪而发则木气。其未发也,心下先悸,至其将发,则脐下敢作。以水寒木郁,则生振摇,枝叶不宁,则悸在心下,根本不安,则悸在脐间。脐上悸生者,是风木根摇,故发奔豚。
仲景霍乱︰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肾气者,风木摇撼之根,而论其发作,实是木邪。
木邪一发,寒水上陵,木则克土,而水则刑火。火土双败,正气贼伤,此奔豚所以危剧也。
悸者,风木之郁冲,惊者,相火之浮宕。火不胜水,五行之常,所恃者,子土温燥,制伏阴邪。培植阳根,蛰于坎府,根本不拔,则胆壮而神谧。土湿阳衰,不能降蛰相火,阳根泄露,飘越无依,寒水不凝,阴邪无制,巨寇在侧,而身临败地,故动惕荒悬,迄无宁宇。凡惊悸一生,即为奔豚欲发之兆,不可忽也。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茯苓(一两) 桂枝(四钱) 甘草(二钱) 大枣(十五枚)
甘澜水四杯,先煎茯苓,减二杯,入诸药,煎大半杯,温服,日三剂。
作甘澜水法︰大盆置水,以勺扬之千百遍,令水珠散乱,千颗相逐,乃取用之。
治汗后亡阳,脐下悸动,奔豚欲作者。
桂枝加桂汤
桂枝(五钱) 芍药(三钱) 甘草(二钱) 生姜(三钱) 大枣(四枚)
煎大半杯,温服。
治奔豚方作,气从少腹上冲心部者。
奔豚汤
甘草(二钱) 半夏(四钱) 芍药(二钱) 当归(二钱) 黄芩(二钱) 生姜(四钱) 芎(三钱) 生葛(五钱) 甘李根白皮(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奔豚盛作,气上冲胸,头疼腹痛,往来寒热者。
奔豚之生,相火升泄,肾水下寒,不能生木。风木郁冲,相火愈逆,故七窍皆热。少阳经气,被阴邪郁迫,故有往来寒热之证。芎、归疏肝而滋风木,芩、芍泻胆而清相火,奔豚既发,风热上隆,法应先清其上。
龙珠膏
川椒(五钱) 附子(五钱) 乌头(五钱) 巴豆(三钱,研,去油) 桂枝(五钱) 茯芩(八钱) 牡蛎(五钱) 鳖甲(五钱)
芝麻油、黄丹熬膏,加麝香、阿魏,研细,布摊,贴病块。
奔豚已结,气块坚硬,本属寒积。但阴邪已盛,稍服附子温下,寒邪不伏,奔豚必发,以邪深药微,非附子之过也。不治,则半年一载之间,必至殒命。此宜温燥脾胃,去其中焦湿寒。土燥阳回,力能制水,然后以此膏贴之。寒消块化,悉从大便而出,滑白粘联,状如凝脂。浊瘀后泄,少腹松软,重用附子暖水,然后乃受。
卷六 杂病解中 瘕疝根原
瘕疝者,肾肝之积也。木生于水,水之为性,得阳和而冰泮,遭阴肃而冻合,冰泮则木荣,冻合则木枯。肾水澌寒,木气菀遏,拥肿结硬,根于少腹,而盘于阴丸,是谓寒疝。
水凝则结,而为内寒,木郁则发,而为外热。内寒盛则牢坚而不出,外热作则奔突而不入,大小无常,动止莫测。病发则痛楚欲死,性命攸关,非细故也。
此肾肝之邪,而实原于任脉。《素问?骨空论》︰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任者,诸阴之纯任,少阴厥阴之气,总原于任脉。肾中阳秘,则冰消冻释,任中无固结之邪,肾中阳泄,水寒木郁,阴气凝滞,乃成疝瘕带下之疾。肾性蛰藏,肝性疏泄,水气旺则结而为疝瘕,木气旺则流而为带下,无二理也。任为阴而督为阳,男则督旺,女则任旺,故男子之疝气犹少而女子之瘕带最多。
法宜温水木之寒,散肾肝之结。结寒温散,瘕疝自消。仲景大乌头煎、乌头桂枝二方,乃此病之良法也。肾囊偏坠者,谓之 疝,是肝木之郁陷,拥肿硬大,常出而不入者。其时时上下者,谓之狐疝,言如狐狸之出没无常也。
茱萸泽泻乌头桂枝汤
吴茱萸(三钱,炮) 泽泻(三钱) 乌头(三钱,炮)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甘草(二钱) 生姜(三钱) 大枣(四枚)
煎大半杯,温服。
仲景乌头桂枝汤,用乌头汤一杯,桂枝汤半杯,合煎,取一杯,分五服。不知,再服。
其知者,如醉状。得吐为中病。今加茱萸、泽泻,去其寒湿,以绝疝瘕之根。
其拥肿偏坠者,用此药汤热洗之,或用药末,盛袋中热熨之,日作数次,令其囊消而止。其狐疝之偏有大小,时时上下者,仲景用蜘蛛散,亦良。
蜘蛛散
蜘蛛(十四枚,炒焦) 桂枝(五分)
研末,取八分一匕,饮和,日再服。蜜丸亦可。
卷六 杂病解中 积聚根原
积聚者,气血之凝瘀也。血积为 ,气为瘕。《金匮》︰妇人宿有 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此为 痼害,所以血不止者,其 不去故也。缘瘀血 聚,不在子宫,三月胎长,与 痼相 ,故血阻而下,是 病之为血也。《伤寒》︰阳明病,若中寒不能饮食,小便不利,手足 然汗出,此欲作痼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缘寒气凝结,水谷不消,则大便泄利,《难经》谓之大瘕泄,是瘕病之为气也。
瘕之病,多见寒热,以气血积聚,阳不外达,故内郁发热,阴不内敛,故外束而恶寒。气统于肺,血藏于肝,气聚者,多下寒,血积者,多上热。盖离阴右降,而化金水,及其成水,而又抱阳气,故下焦不寒,气聚则金水失其收藏,阳不下蛰,是以寒生。坎阳左升,而化木火,及其成火,而又含阴精,故上焦不热,血积则木火失其生长,阴不上根,是以热作。
血性温暖而左升,至右降于金水,则化而为清凉,血之左积者,木之不温也,血之右积者,金之不凉也。气性清凉而右降,至左升于木火,则化为温暖,气之右聚者,金之不清也,气之左聚者,木之不暖也。而溯其原本,总原于土,己土不升,则木陷血积,戊土不降,则金逆而气聚。中气健运而金木旋转,积聚不生, 瘕弗病也。
化坚丸
甘草(二两) 丹皮(三两) 橘皮(三两) 桃仁(三两) 杏仁(三两) 桂枝(三两)
炼蜜、陈醋丸,酸枣大,米饮下三五丸,日二次。
若 瘕结硬难消,须用破坚化癖之品。内寒加巴豆、川椒,内热加芒硝、大黄。
积聚之病,不过气血,左积者,血多而气少,加鳖甲、牡蛎,右聚者,气多而血少,加枳实、浓朴。总之,气不得血则不行,血不得气则不运,气聚者,血无有不积,血积者,气无有不聚,但有微甚之分耳。其内在脏腑者,可以丸愈,外在经络者,以膏药消之。
化坚膏
归尾(四钱) 鳖甲(八钱) 巴豆(四钱,研) 黄连(四钱) 三棱(四钱) 莪术(四钱)
山甲(一两二钱) 筋余(一钱)
以上八味,用芝麻油一斤、净丹八两,熬膏。
硼砂(四两) 砂(四钱) 阿魏(六钱,炒,研) 麝香(二钱) 人参(四钱) 三七(四钱) 山羊血(四钱) 肉桂(四钱)
以上八味,研细,入膏,火化,搅匀。稍冷,倾入水盆,浸二三日,罐收,狗皮摊。皮硝水热洗皮肤,令透,拭干。生姜切搽数十次,贴膏。一切癖块积聚,轻者一贴,重者两贴,全消。渐贴渐小,膏渐离皮,未消之处,则膏粘不脱。
忌一切发病诸物,惟猪、犬、鸭、凫、有鳞河鱼、菘、韭、米、面不忌。其余海味、鸡、羊、黄瓜,凡有宿根之物,皆忌。若无鳞鱼、天鹅肉、母猪、荞麦、马齿苋,则忌之终身。犯之,病根立发。若癖块重发,则不可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