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
- 饮食门
饮食门
和胃饮 治偶伤生冷油腻等物。
陈皮 厚朴各一钱五分 干姜炮,一二钱 炙甘草一钱 水一锺半,煎七分,温服。
排气饮 治气逆食滞胀痛等证。
陈皮 枳壳 藿香各一钱五分 厚朴一钱 木香七分或一钱 香附 泽泻 乌药各二钱 水一锺半,煎七分,热服。
小和中饮 治病后胃口不开,饮食不进。 陈皮 茯苓 厚朴各一钱五分 甘草五分 山楂 扁豆炒,各二钱 水一锺半,加生姜三五片,煎服。
芍药枳朮丸 治纵肆口腹,以致胃脘不清,胸腹胀痛等证。 白朮面炒 赤芍药酒炒,各二两 枳实面炒 陈皮各一两 荷叶煮黄老米粥为丸桐子大,米饮或滚白汤任下百余丸。
神香散 治偶伤生冷油腻,以致吐泻胀痛等证。 丁香 白豆蔻砂仁亦可
二味等分为末,清汤调下五七分,甚者一钱,日数服不拘。
赤金豆 治食停下焦痛胀等证。
巴霜去皮膜,略去油,一钱半 生附子切略炒燥 皂角炒微焦 朱砂为衣,各二钱 轻粉一钱 丁香 木香 天竺黄各三钱 右为末,酢浸蒸饼为丸萝卜子大,朱砂为衣。欲渐去者每服五七丸,欲骤行者每服一二十丸,用滚水或煎药,或姜酢茶蜜、茴香、史君煎汤为引送下。若利多不止,可饮冷水一二口即止,盖此药得热则行,得冷则止
四味回阳饮 治饮食伤脾吐泻,元阳欲脱者。 人参一二两 制附子 炮干姜各二三钱 炙甘草一二钱 水二锺,武火煎七八分,温服,徐徐饮之。
理阴煎 治相火虚衰,不能生土,致不思食,食亦不化等证。 熟地三五七钱或一二两 干姜炒黄,一二三钱 当归二三钱或五七钱 炙草 或加桂各一二钱 水二锺,煎七八分,热服。
养中煎 治脾胃虚寒不能饮食者。
人参一二三钱 白扁豆炒,二三钱 山药炒 茯苓各二钱 干姜炒黄,一二钱 炙甘草一钱 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温服。
温胃饮 治饮食伤脾,吐泻已甚者。 人参一二三钱或一两 白朮炒,一二钱或一两 扁豆炒,二钱 干姜炒焦,一二三钱 炙甘草 陈皮各一钱,或不用 当归一二钱,滑泄者勿用 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温服。
五君子煎 治前证。
人参二三钱 干姜炒黄,一二钱 炙甘草一钱 白朮 茯苓各二钱 水一锺半,煎服。
胃关煎 治前证虚寒甚者。
熟地三五钱,或一两 炙甘草一二钱 山药炒 白扁豆炒,各二钱 吴茱萸制,五七分 焦干姜 白朮炒,各一二三钱 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温服。
抑扶煎 治偶伤生冷油腻,以致吐泻胀痛等证。 厚朴 陈皮 乌药各一钱五分 炙甘草一钱 猪苓 泽泻各二钱 干姜炮,一二钱 吴萸五分 水一锺半,煎七分,食远温服。
五德丸 治酒质伤脾泄泻者。
补骨脂酒炒 干姜炒,各四两 吴茱萸制 木香 北五味各二两,或以肉豆蔻或乌药代之 右,汤浸蒸饼丸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甚者百余丸,滚白汤、或人参汤、或米汤俱可下。
九气丹 治前证虚寒甚者。
熟地八两 制附子四两 肉豆蔻面煨 焦姜 吴萸 补骨脂酒炒 荜茇炒 五味炒,各二两 粉甘草炒,一两 炼蜜为丸,或山药糊丸,如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或百丸,滚白汤下。
单方
烧酒醉死:急以新汲水浸其发,外以故帛浸湿,贴其胸膈,仍细细灌之,至苏乃已。 【《集简方》】
饮酒齿痛:井水频含漱之。 【《直指方》】
酒肉过多,胀满不快:用盐花擦牙,温水漱下二三次,即如汤沃雪也。 【《简便方》】
腹中食积:绿矾二两,研,米酢一大杯,磁器煎之,柳条搅成膏,入赤脚乌一两研,丸菉豆大,每空心温酒下五丸。【《圣惠》】
五饮酒癖,一留饮水停心下,二癖饮水在两胁下,三痰饮水在胃中,四溢饮水在五脏间,五流饮水在肠间,皆由饮食胃寒,或饮茶过多致此。倍朮丸用白朮一斤,干姜炮、桂心各半斤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温水服二三十丸。【《局方》】
食生米:男子妇人因食生米,留滞肠胃,遂致生虫,久则好食生米,否则终日不乐,至憔悴萎黄,不思饮食,以害其生。用苍朮米泔水浸一夜,銼焙为末,蒸饼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米饮下,日三服。益昌伶人刘清啸,一娼名曰花翠年逾笄,病此,惠民局监赵尹以此治之,俱两旬而愈。盖生米留滞,肠胃受湿,则谷不磨而成此疾,苍朮能去湿暖胃消谷也。【《经验方》】
酒醉不醒:九月九日真菊花为未,饮服方寸匕。 【《外台》】
嗜酒不已:毡中苍耳子七枚,烧灰投洒中饮之,即不嗜。 【藏器】 酒积酒毒,服此即解:天南星丸。用端正天南星一斤,土坑烧赤,沃酒一斗入坑,放南星,盆覆泥固济,一夜取出,酒和水洗净,切片焙干为末,入朱砂末一两,姜汁面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汤下。蔡丞相、吕丞相尝用有验。【家藏方】
胸膈食积:牵牛末一两,巴豆霜三个,研末,水丸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食后随所伤汤下。【子和】
酒痰欬嗽,用此救肺:(艹舌)蒌仁、青黛等分研末,姜汁蜜丸芡子大,每噙一丸。【丹溪】
饮酒发热:即上方研膏,日食数匙。一男子年二十,病此,服之而愈。 【《摘元》】
饮酒痰癖,两胁胀满,时复呕吐,腹中水声:(艹舌)蒌实去壳焙一两,神曲半两为末,每服二钱,葱白汤下。【《圣惠》】
酒醉不醒:生葛汁饮二升,便愈。 【《千金》,下同】
饮酒咽烂,口舌生疮:大麻仁一升,黄芩二两为末,蜜丸含之。
食饱烦胀,但欲卧者:大麦面炒微香,每白汤服方寸匕佳。 【《肘后方》】
好吃生米,久则成症,不得米则吐出清水,得米即止,米不消化,久亦毙人。用白米五合、鸡屎一升同炒焦为末,水一升顿服,少时吐出症如研米汁或白沫淡水,乃愈也。【《千金》】
大醉不堪,连日病困者:蔓菁菜入少米煮熟,去滓,冷饮之良。 【《肘后方》】
食物作酸:萝卜生嚼数片,或生菜嚼之亦佳,绝妙。干者、熟者、盐腌者,及人胃冷者,皆不效。【《集简方》】
开胃进食:茴香二两,生姜四两,同捣匀,入净器内,湿纸盖一宿,次以银石器中文武火炒黄焦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五丸,温酒下。【《经验方》】
冷劳减食,渐至黑瘦:用桃仁五百颗,吴茱萸三两,同入铁铛中,微火炒一炊久,将桃仁去皮微黄色,即渐加火,待微烟出,即乘热收入新瓶内,厚纸封住,勿令泄气。每日空心取桃仁二十粒,去皮嚼之,以温酒下,至重者服至百粒愈。【《圣惠》】
食桃成病:桃枭烧灰二钱,水服,取吐即愈。 【《备急》】
食肉不消:山楂肉四两,水煮食之,并饮其汁。 【《简便方》】
凡男女脾虚腹薄,食不消化,面上黑黯者:用干柿三斤,酥一斤,蜜半斤,以酥蜜煎匀,下柿煮十余沸,用不津器贮之,每日空腹食三五枚,甚良。【《食疗》】
化食消痰,胸中热气:用橘皮半两,微焙为末,水煎代茶细呷。 【《心镜》】
好食茶叶,面黄:每日食榧子七枚,以愈为度。 【《简便方》,下同】
食茶面黄:川椒红炒碾末,糊丸梧子大,每服十丸,茶汤下。
嗜茶成癖:新鞋盛茶令满,任意食尽,再盛一鞋,如此二度,自不吃也。男用女鞋,女用男鞋。【《集简方》】
下气消食:诃黎一枚为末,瓦器中水一大升,煎三两沸,下药更煎三五沸,如曲尘色,入盐饮之。【《心镜》】
脾胃虚弱,不思饮食,食下不化,病似翻胃噎膈:清明取柳枝一大把,熬汤煮小米作饭,洒面滚成珠子,晒干,袋悬风处。每用烧滚水随意下米,米沉住火,少时米浮,取看无硬心则熟,可顿食之,久则面散不粘矣,名曰络索米。【《简便方》】
酒多致病:长寿仙人柳晒干为末每服一钱,温酒调下。 【《易简方》】
脾胃有虫,食即作痛,面黄无色:以石州芜荑仁二两和面炒黄色为末,非时米饮,服二钱匕。【《千金》,下同】
寒癖宿食不消,大便闭塞:巴豆仁一升,清酒五升,煮三日三夜,研熟合酒,微火煎,令可丸如豌豆大,每服一丸,水下,欲吐者二丸。
饮酒头痛:竹茹二两,水五升,煮三升,纳鸡子三枚,煮三沸食之。
饮酒辟气:干蔓菁根二七枚,蒸三遍碾末,酒后水服二钱,即无酒气也。
断酒不饮,以酒浸毡屉一宿,平旦饮,得吐即止也。
消导酒积:鸡(月坒)胵、干葛为末等分,面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酒下。【《袖珍方》】
化食消气:五灵脂一两,木香半两,巴豆四十粒,煨熟去油为末,糊丸菉豆大,每白汤下五丸。【《普济》,下同】
酒积黄肿:五灵脂末一两,入麝香少许,饭丸小豆大,每米饮下一丸。
中满腹胀,旦食不能暮食:用不着盐水猪血,漉去水,晒干为末,酒服取泄,甚效。 【《李楼奇方》】
食即汗出,脾胃虚也:猪肝一斤,薄切焙干为末,煮白粥,布绞汁,众手丸梧子大,每饮下五十丸,日五。
脾虚吐食:羊肉半斤作生,以蒜薤酱豉五味和拌,空腹食之。 【《心镜》】
食物入鼻,介介作痛不出:用牛脂一枣大,纳鼻中吸入,脂消则物随出也。 【《外台》】
饮酒欲断:刮马汗和酒服之。 【《千金》】
饮酒过度,欲至穿肠者:用驴蹄硬处削下,水煮浓汁冷饮之。襄州散将乐小蛮得此方,有效。【《经验方》】
脾胃虚弱,恶心不欲饮食:虎肉半斤,切,以葱椒酱调,炙熟,空心冷食。 【《养老》】
饮酒成泄,骨立不能食,但饮酒即泄:用嫩鹿茸酥炙,肉苁蓉煨一两,生麝香五分为末,陈白米饭丸梧子大,每米饮下五十丸,名香茸丸。【《普济》】
食后喜呕:鹿角烧灰二两,人参一两为末,姜汤服方寸匕,日三。 【《肘后方》】
针灸
《甲乙经》曰:伤食胁下满,不能展转反侧,目青而呕,期门主之。腹满不能食,刺脊中。 腹中气胀,引脊痛,食饮而身羸瘦,名曰(亻亦),先取脾俞,后取季胁。 寒中伤饱,食饮不化,五脏(月真)满胀,小腹胸胁榰满胀则生百病,上脘主之。 腹胀肠鸣,胃中伤饱,食饮不化,中脘主之。 食饮不化,入腹还出,下脘主之。
肠中寒胀满,善噫闻食臭,胃气不足,肠鸣腹痛,泄食不化,心下胀,三里主之。 腹满,胃中有热,不嗜食,悬锺主之。 大肠实则腰背痛,痹寒转筋,头眩痛,虚则鼻衄,癫疾,腰痛,濈濈然汗出,令人欲食而走,承筋主之,取脚下三折,横视盛者出血。 《千金方》曰:丰隆,主不能食。
石门,主不欲食,谷入不化。
天枢、厉兑、内庭,主食不化,不嗜食,侠脐急。 维道,主三焦有水气,不能食。
中封,主身黄,有微热,不嗜食。
然谷、内庭、脾俞,主不嗜食。
胃腧、肾腧,主胃中寒胀,食多,身瘦羸。 大肠俞、周荣,主食不下,喜饮。
阳纲、期门、少商、劳宫,主饮食不下。 章门,主食饮不化,入腹还出,热中不嗜食,苦吞而闻食臭,伤饱身黄,酸疼羸瘦。 中庭、中府,主膈寒,食不下,呕吐还出。 巨阙,主膈中不利。
中极,主饥不能食。
上脘、中脘,主寒中伤饱,食饮不化。 凡饮食不化,入腹还出,先取下脘,后取三里泻之。 凡不嗜食,刺然谷,多见血,使人立饥。 《东垣十书》曰:全不思食,取然谷,出血立饥。 饥不能食,饮食不下,取章门、期门。 胃病饮食不下,取三里。
吐宿汁吞酸,取章门、神光。
三焦停水气攻,不食,身黄微热,胃中有寒故也,取维道、中封、胃俞、肾俞。 饥不能食,饮食不下,呕而雷鸣,取大迎、中极、食窦。 《资生方》曰:饮食不多,心腹膨胀,面色萎黄,世谓脾肾病,宜灸中脘。 食多身瘦,名曰食晦,先取脾俞,后取章门、太仓。 《医学纲目》曰:胃弱不思饮食,肠鸣腹痛,食亦不化,取三里、三阴交。 三焦邪热,不嗜饮食,关元一分,沿皮向后三分,灸之。
导引
《保生秘要》曰:伤食呕吐导引法,按寅、卯、辰候,空心披衣起床,正身直立,双手用力拿两肘髆,脚尖着地,脚跟双悬起,倒力舂二九之数。醉饱勿行,恐伤脏腑。 运功:先呼浊,次吸清,归脐闭口,存心下丹田,半晌,运脐,自然安。 饱食醉后,因怒下血,运功定神存元气,顾脐念,戒多怒,有食必须调节,病自即安。 食积致嗽,外法摩脐轮,使食渐次下去,须宽性平胸膈,而气下降,即愈。
医案
《儒门事亲》曰:戴人出游,道经阳夏,问一旧友,其人病已危矣。戴人往视之,其人曰:我别无病,三年前当隆暑时出村野,有以煮酒馈予者,适村落无汤器,冷饮数升,便觉左胁下闷,渐痛结硬,至今不散,针灸磨药,殊不得效。戴人诊其两手脉,俱沉实而有力,先以独圣散吐之,一涌二三升,色如煮酒,香气不变。后服和脾散去湿药五七日,百脉冲和,始知针灸无功,徒增苦楚矣。
一缁侣好茶成癖,积在左胁。戴人曰:此与肥气颇同,然痎疟不作,便非肥气,虽病十年,不劳一日。况两手脉沉细,有积故然。吾治无针灸之苦,但小恼一饷可享寿尽期。先以茶调散吐出宿茶水数升;再以水如意揃之,又涌数升,皆作茶色;次以三花神佑丸九十余粒,是夜泻二十余行,脓水燥粪瘀血杂然而下。明日以除湿之剂服十余日,诸苦悉蠲,神清色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