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门

     论用药佐使

  凡非风而有兼证者,则通经佐使之法,本不可废。盖其脉络不通,皆由血气,血气兼证,各有所因。如因于风者必闭郁,因于寒者必凝濇,因于热者必干涸,因于湿者必壅滞,因于虚者必不运行。诸如此者,皆能阻塞经络。此佐使之法所以亦有不同也。凡风闭者,宜散而通之,如麻黄、桂枝、柴胡、羌活、细辛、白芷之属是也。寒凝者,宜热而通之,如葱、椒、桂、附、干姜之属是也。热燥者,宜凉而通之,如芩、连、,栀、蘗、石膏、知母之属是也。湿滞者,宜温利而通之,如苍朮、厚朴、茵陈、萆薢、五苓之属是也。血滞者,宜活而通之,如芎、归、牛膝、红花、桃仁、大黄、芒硝之属是也。气滞者,宜行而通之,如木香、香附、乌、沉、枳、藿之属是也。痰滞者宜开而通之,如南星、半夏、牛黄、天竺黄、朱砂、海石、元明粉之属是也。气血虚弱者,宜温补而通之,如参、芪、归、朮、熟地、枸杞、杜仲、牛膝之属是也。凡此通经之法,若乎尽矣,然虚实之异,犹当察焉。盖通实者,各从其类。使无实邪而妄用通药,则必伤元气,反为害矣。通虚者,则或阴或阳,尤当知其要。如参芪所以补气,而气虚之甚者,非姜附之佐,必不能追散失之元阳。归地所以补精血,而阴虚之极者,非桂附之引,亦不能复无根之生气。寒邪在经,而客强主弱,非桂附之勇,则血脉不行,寒邪不去。痰湿在中,而土寒水泛者,非姜附之暖,则脾肾不健,痰湿不除。此通经之法。大都实者可用寒凉,虚者必宜温热也。但附子之性,刚勇而热,凡阴虚水亏而多热多燥者,自非所宜。若无燥热,但涉阳虚而诸药有不及者,非此不能达也。古人云:附子与酒同功。义可知矣。今人谓附子有毒,多不敢用。不知制用得宜,何毒之有?此诚奇品,其毋忽之!
     辨经脏诸证

  凡非风等证,当辨其在经、在脏。经病者,轻浅可延,脏病者,深重可畏。经病者,病连肢体;脏病者,败在神气。虽病在经者,无不由中,而表里微甚,则各有所主。此经脏之不可不辨也。然在经在脏,虽有不同,而曰阴曰阳,则无不本乎气血。但知气血之缓急,如阴阳之亏胜,则尽其善矣。若必曰某脏某经,必用某方某药,不知通变,多失其真。故凡凿执之谈,每有说得行不得者。正以心之所至,口不能宣也。必也知几知微,斯足称神悟之品。
     经病之轻证

  皮毛枯濇,汗出眩运,鼻塞者,肺之经病。  血脉不荣,颜色憔悴者,心之经病。  肌肉消瘦,浮肿不仁,肉瞤筋惕,四肢不用者,脾之经病。  筋骨疲困,拘急掉瘈,胁肋胀痛者,肝之经病。  口眼歪斜者,足阳明及肝胆经病。
  骨弱无力,坐立不能者,肾之经病。
     经病之危证

  皮腠冰冷,滑汗如油,畏寒之甚者,肺之经病。  舌强不能言者,心肾经病。
  唇缓,口开手撒者,脾之经病。
  眼瞀昏黑无见,筋痛之极者,肝肾经病。  耳聋绝无闻,骨痛之极者,肾之经病。  反张戴眼,腰脊如折者,膀胱经病。
     脏病之轻证

  咳嗽,微喘短气,悲忧不已者,病在肺脏。  腹满少食,吐涎呕恶,吞酸嗳气,谵语多思者,病在脾胃。  胸胁气逆,多惊多怒者,病在肝胆。  言语无伦,神昏多笑不寐者,病在心脏。  少腹疼痛,二便不调,动气上冲,阴痿呻吟多恐者,病在肾脏。
     脏病之危证

  气急大喘,或气脱失声,色灰白或紫赤者,肺肾气绝。  神脱色脱,昏沉不醒,色赤黑者,心脏气绝。  痰涎壅极,吞吐不能,呃逆不止,腹胀之极,色青黑者,脾胃气绝。  眼闭不开,急躁扰乱,懊憹囊缩,色青灰白者,肝脏气绝。  声喑不出,寒厥不回,二便闭不能通,泄不能禁者,肾脏气绝。
     不治证

  凡非风,口开眼闭,手撒遗尿,吐沫直视,声如鼾睡,昏沉不醒,肉脱筋痛之极,发直,摇头,上窜,面赤如妆,或头重,面鼻山根青黑,汗缀如珠,痰声漉漉者,皆不治。  非风之脉,迟缓可生,急数弦大者死。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二百二十一

风门

    方

  侯氏黑散 【《金匮要略》,下同】  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  菊花四十分 防风 白朮各十分 细辛 茯苓 牡蛎 人参 矾石 当归 干姜 芎藭 桂枝各三分 桔梗八分黄芩五分  右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药积于腹中不下也,热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药力。
  醉仙丹 治偏枯不遂,皮肤不仁。
  麻黄水煮,焙干为末,一两 天南星七个,炮 黑附子三个,炮去皮 地龙七条,去土  右除麻黄,先为末,次将麻黄末入酒一升,熬成膏,入前末,丸如弹子大,每日食后临卧酒化一两,汗出效。偏枯不遂皮肤不仁者,皆由五官五官:疑作「五脏」。虚气,风寒暑湿之邪蓄积在中,久而不散,乃成疾焉。
  再苏丹 治骨节疼痛,语言不正,行步艰难,手足颤掉搐搦。  川乌头二两 草乌头一两 五灵脂四两  右为末,滴水为丸如鸡头大,每服一丸,研碎,入酒一盏,生姜三斤,地龙三条,乳香少许,同煎至七分,临卧通服。吃了须摩擦患处,令热彻,以助药力。如合时入乳香末一二钱,即煎时更不须入。
  换骨丹 【《千金方》,下同】  治一切卒中,手足顽麻,腰膝沉重,左瘫右痪,四时伤寒,妇人血刺,胎前产后,每一粒,酒一盏,捶碎,至夜温动化散,临睡和滓服。  桑白皮 何首乌 吴白朮 紫河车 威灵仙 蔓青子 人参 川芎 防风 地骨皮各二两 五味子木香 苦参各一两 犀角屑,半两 麝香 龙脑各半钱  右为细末,用后膏和。

  膏方
  地黄三斤,去根不去节,銼细 苍朮 槐角各半斤  右,用水一斗八升,同熬至三四升,密绢滤去滓,留清者再熬成膏,和前药,每两作八丸,朱砂为衣,每服一丸。
  风引汤 【《金匮要略》】  除热瘫癎。  大黄 干姜 龙骨各四两 桂枝三两 甘草 牡蛎各二两 寒水石 滑石 石膏 赤石脂 白石脂 紫石英各六两  右十二味,杵,粗筛,以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华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
  干姜附子汤 治心虚寒风,半身不遂,骨节离解,缓弱不收,便利无度,口面喎邪。  干姜 附子各八两 桂心 麻黄各四两 芎藭三两  右五味(口父)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分三服,三日后服一剂。
  羌活汤 治中风,身体疼痛,四肢缓弱不遂,及产后中风。  甘草二两 芍药 羌活 桂心 葛根 麻黄 地黄各三两 生姜五两  右八味(口父)咀,以清酒三升,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五合,日三服。
  防风汤 治偏风,甄权处疗安平公方。  防风 芎藭 白芷 牛膝 狗脊 萆薢 白朮各一两 羌活 葛根 附子 【《外台》作人参】 杏仁各二两 薏苡仁 石膏 桂心各三两 麻黄四两 生姜五两  右十六味(口父)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分,分三服。一剂觉好,更进一剂,即一度针,九剂九针,即瘥。灸亦得按穴,乃风池、肩髃、曲池、支沟、五枢、阳陵泉、巨虚下廉,凡七穴。法详本门针灸。
  葛根汤 治四肢缓弱,身体疼痛不遂,妇人产后,中柔风及气满。  葛根 芍药 桂心 干地黄 羌活 麻黄 甘草各三两 生姜六两  右八味,以清酒三升,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五合,日三。
  独活寄生汤 夫腰背痛者,皆由肾气虚弱,卧冷湿地,当风得之,若不速治,流入脚膝,为偏枯、冷痹、缓弱疼重,或腰痛、挛脚、重痹,宜急服此方。  独活三两 寄生 【《古今录验》作续断】  杜仲 牛膝 细辛 秦艽 茯苓 桂心 防风 芎藭 干地黄 人参 甘草当归 芍药各三两  右十五味,(口父)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温服勿冷。风虚下利者,除干地黄服;复取蒴藋叶火燎,厚安席上,及热眠上,冷复燎之。冬月取根,春取茎,熬卧之佳。其余薄熨,不及蒴藋蒸为愈也。诸处风湿,亦用此法。新产竟或患腹痛,不得转动,及腰脚挛痛,不能屈伸,痹弱者,宜服此汤,除风消血。
  菊花酒 治男女风虚寒冷,腰背痛,食少羸瘦,无颜色,嘘吸少气,去风冷,补不足。  菊花 杜仲各一斤 防风 附子 黄芪 干姜 桂心 当归 石斛各四两 紫石英 苁蓉各五两 萆薢 独活 锺乳各八两 茯苓三两  右十五味(口父)咀,以酒七斗,渍五日。每服一合,稍稍加至五合,日三。
  杜仲酒 治腰脚疼痛,不遂,风虚。  杜仲八两 石楠二两 羌活四两 大附子五枚  右四味(口父)咀,以酒一斗,渍三宿。每服二合,日再。偏宜冷病妇人服之。
  竹沥汤 共四方。治四肢不收,心神恍惚,不知人,不能言。  竹沥二升 生葛汁一升 生姜汁三合  右三味相和,温暖分三服,平旦、日晡、夜各一服。服讫,觉四体有异,似好,次进后汤方。  竹沥一升 生葛汁五合 芎藭 防己 附子 人参 黄芩 甘草 芍药 桂心各一两 羚羊角三两 石膏六两 杏仁四十枚 麻黄 防风各一两半 生姜四两  右十六味(口父)咀,以水七升煮减半,内沥,煮取二升五合,分三服,取汗。间五日更服一剂,与三剂,渐觉少损,仍进后方。  竹沥三升 防风 升麻 羚羊角 防己 桂心 芎藭各二两 麻黄三两  右八味(口父)咀,以水四升,合竹沥,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两日服一剂。常用加独活三两,最佳。此方神良,频进三剂。若手足冷者,如生姜五两,白朮二两。若未除,更进后方。  竹沥一升 人参 芎藭 独活 升麻各一两 防风 麻黄 芍药各一两半 生姜 羚羊角 防己 石膏 桂心 黄芩 甘草一作甘草根 白朮各二两 附子一枚,一作杏仁四十枚  右十七味(口父)咀,以水八升煮减半,内沥,取二升半,分三服。相去如人行十里久,更服。若有气者,加橘皮、牛膝、五加皮各一两。  又方 凡风痱服前汤得瘥讫,可常服煮散除余风。  防风 防己 独活 秦艽 黄芪 芍药 人参 白朮 茯神 芎藭 远志 升麻 石斛 牛膝 羚羊角 丹参 甘草 厚朴 天冬 五加皮 地骨皮 黄芩 桂心各一两 橘皮 干地黄 生姜 麻黄各二两 槟榔 槁本 杜仲 乌犀角各二两 薏苡仁一升 石膏六两  右三十三味,捣筛为粗散,和搅令匀。每服以水三升,药三两,煮取一升,绵滤去滓,顿服之,取汗,日一服。若觉胸中热烦,以竹沥代水煮之。《千金翼》无黄芩、槟榔、槁本、杜仲、乌犀角,有薯蓣、甘草、附子、麦门冬、山茱萸。一本,桂心四两,石膏三两。
  芎藭汤 治卒中风,四肢不仁,善笑不息。  芎藭一两半 黄芩 石膏一作黄连 当归 秦艽 麻黄 桂心 干姜 甘草各一两 杏仁三七枚  右十味(口父)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独活煮散 治诸风痱。
  独活八两 芎藭 芍药 茯苓 防风 防己 葛根各六两 羚羊角 当归 人参 麦门冬 桂心 石膏各四两磁石十两 甘草三两 白朮五两  右十六味,各切銼,分二十四分,每分入生姜、生地黄切作一升,杏仁二七枚,以水二升,煮取七合,或日晚、或夜中、或日一服,或间日服,无所忌。
  百花丸 凡风,服汤药,多患虚热翕翕然,宜除热。  防风 人参 苁蓉 干地黄 羚羊角 麦冬 天门冬各一两半 芍药 独活 干姜 白朮 丹参 食茱萸一作山茱萸 甘草 茯神 升麻 黄芪 菊花 地骨皮 石斛 牛膝 五加皮 薯蓣各二十铢 秦艽 芎藭 桂心 防己 生姜 黄芩各一两 附子十八铢 石膏三两 寒水石二两  右三十二味为末,白蜜和丸如梧子大,生姜蜜汤服二十丸,日三,稍加至三十丸。忌油面蒜生冷酢滑及猪羊鸡鱼等肉。
  独活汤 治风(忄奋)不能言,四肢不收,手足亸曳。  独活四两 桂心 芍药 花粉 生葛各二两 生姜六两 甘草三两  右七味(口父)咀,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石楠汤 治六十四种风,注走入皮肤中如虫行,腰脊僵直,五缓六急,手足拘挛,隐疹,搔之则作疮,风尸,痒卒风,面目肿起,手不出头,口噤不能言。  石楠 干姜 黄芩 细辛 人参各一两 桂心 麻黄 当归 川芎藭各一两五钱 甘草二两 干地黄十八铢 食茱萸三十铢  右十二味(口父)咀,以水六升,酒三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大汗勿怪。
  附子散 治中风,手臂不仁,口面喎邪。  附子 桂心各五两 细辛 防风 人参 干姜各六两  右六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稍增之。
  甘草汤 治偏风,积年不瘥,手脚枯细,面口喎僻,精神不定,言语倒错。  竹沥四升 甘草 桂心 芎藭 麻黄 当归 芍药 人参 附子 侧子各二两 独活 防己各三两 生姜 石膏 茯神各四两 白朮 黄芩 细辛各一两 秦艽 防风各一两半 菊花一斤  右二十一味(口父)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去沫,取七升,内竹沥及药,煮取三升,分四服。服三服讫,间一杯粥后,更进一服,待药势自汗。慎生冷酢蒜面乳酪鱼等。  又方 治中风,面目相引,口偏着耳,牙车急,舌不得转。  独活三两 竹沥 生地黄汁各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