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门


     肺风粉刺酒皶鼻

  肺风、粉刺、酒皶鼻三名同种。粉刺属肺,皶鼻属脾,总皆血热郁滞不散,所谓有诸内形诸外。宜真君妙贴散加白附子敷之;内服枇杷叶丸、黄芩清肺饮。
     雀斑

  雀斑乃肾水不能荣华于上,火滞结而为斑,当以六味地黄丸以滋化源,外以玉容丸早晚搽洗渐愈。
     白屑风

  白屑风生于头面耳项发中,初起微痒,久则渐生白屑,迭迭而起,脱之又生。此皆起于热体当风,风热所化。  治当消风散;面以玉肌散搽洗,次以当归膏润之。发中作痒有脂水者,宜翠云散搽之自愈。
     发颐

  伤寒发颐,亦名汗毒,此因原受风寒,用药发散未尽,日久传化为热不散,以致项之前后结肿疼痛。初起身热口渴者,用柴胡葛根汤清热解毒;患上红色热甚者,如意金黄散敷之。初起身凉不渴者,牛蒡甘桔汤散之;患上微热不红疼痛者,冲和膏和之。肿深不退欲作脓者,托里消毒散;已溃气血虚弱食少者,补中益气汤。以此治之,未成者消,已成者溃,已溃者敛,亦为平常王道之法也,用之最稳。
     黑子

  黑子,痣名也。此肾中污气混滞于阳,阳气收束,结成黑子,坚而不散。凡人生此,终为不吉。面部不善者去之,宜细铜管将痣套入孔内,捻六七转,令痣入管,一拔便去。有病浮浅不能拔者,用针挑损,痣上搽冰蛳散少许,糊纸盖之,三日自脱;或灰米膏点之亦可。落后珍珠散干掺,生皮而愈。忌酱酢无斑。
     痄腮

  痄腮乃风热湿痰所生。有冬温后,天时不正感发传染者,多两腮肿痛。初发寒热,以柴胡葛根汤散之,外敷如意金黄散。在里,内热口干,二便不利者,四顺清凉饮利之。表里俱解,肿仍不消,必欲作脓,托里消毒散。脓成者即针之,体虚人兼服补托自愈。
     女人面生黧黑斑

  黧黑斑者,水亏不能制火,血弱不能华肉,以致火燥结成斑黑,色枯不泽。朝服肾气丸以滋化源,早晚以玉容丸洗面斑上,日久渐退。兼戒忧思动火劳伤等件。但此生于夫主不利,疑事不决者常有之。
     时毒

  夫时毒者,天行时气之病也。春当温而反寒,夏宜热而反凉,秋当凉而反热,冬宜寒而反温,此四时不正之气感于人发成斯疾也。自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分治。初起与风寒相类,惟头面耳项发肿为真。其患既得,寒热交作,体强头眩,脉浮紧数者为邪在表,以荆防败毒散,或万灵丹发汗以散之。如两目鼻面渐次传肿者,乃正阳明受病,其患焮肿发热,便秘口干,多热少寒,脉数有力,为邪在里,五利大黄汤、四顺清凉饮下之。又头角两耳,前后结肿者,乃手少阳经受之。其患耳鸣筋痛,寒热呕吐,口苦咽干,烦躁时甚,当以知母石膏汤、小柴胡汤和之,通用防风通圣散加牛蒡、元参解毒攻里。劳役凶荒,沿门阖巷传染者,普济消毒饮、藿香正气散以安之。表里俱解,肿尚不消、宜砭去恶血;肿热甚者,如意金黄散敷之;微热不红坚硬者,冲和膏选而用之。自后仍不消者,必欲作脓,宜托里消毒散加白芷、皂角针托之。已溃,体倦食少者,补中益气汤;脓秽脾虚,食而呕吐者,香砂六君子汤;溃而不敛者,十全大补汤。又有毒中三阳,自项之以上俱发肿者,光如水色,双目合缝,唇似猪形,口角流涎,肿不消溃,声音不出,饮食不入,咽喉肿闭,牙关难开,破流臭水,秽气连绵不绝者,犯此俱为不治。
     时毒看法

  初起,寒热交作,头面一处作肿,红赤发热疼痛者易。已成,高肿发热疼痛,有时语声清朗,汤药易入者轻。已溃,脓稠,坚肿渐消,疼痛渐减,饮食渐进,身温者吉。溃后,脓水渐止,肿退肌宽,神彩精宁,睡卧安稳者顺。初起,多寒少热,头面耳项俱肿,光如水晶,不热者险。已成,漫肿无头,牙关紧闭,汤水不入,声音不出者逆。已溃,脓水清稀,气味败臭,肿痛不除,如尸发胖者死。溃后,臭水淋漓,肿不知痛,手足多冷,常出谵言者死。
     时毒治法

  寒热交作,头眩体痛,六脉浮紧,邪在表也,宜汗散之。头面赤肿作痛,口燥咽干,大便秘实,邪在里也,下之。外有寒热,内亦口干,脉弦有力,表里俱实,发表攻里。表里俱解,肿痛仍不消者,乃瘀血凝滞,宜砭去恶血;砭血之后,肿痛仍作不消者,已欲作脓,宜托里健脾。肿痛日多而胀痛者,已有脓,急针之,更兼补托脾胃,溃后肿痛不减,脓清腥秽,脾胃弱也,更宜温中健脾。饥年时毒流行传染者,忌用攻发,当和解,宜养正气。
     骨槽风

  骨槽风初起生于耳前,连及腮项,痛隐筋骨,久则渐渐漫肿,寒热如疟,牙关紧闭,不能进食,此得于郁怒伤肝致筋骨紧急,思虑伤脾致肌肉腐烂,膏粱厚味致脓多臭秽。初则坚硬难消,久则疮口难合。初宜艾灸肿顶及耳垂下五分,各灸七壮;膏贴以泄内毒,真君妙贴散敷肿上。牙关内肿,用线针刺去恶血,冰硼散搽之,使内外毒气得解,宜服降火化痰清热消肿之剂。溃后当托里药中加麦冬、五味,外腐者玉红膏,使水升火降,脾健金清,乃愈。又有外腐不合,虚热不退,坚肿不消,形焦体削者死。
    景岳全书 【明 张介宾】

     辨色总论

  形者气之质,色者神之华,有诸内必形诸外。故但知面中形色之常变,则凡虚实寒热、凶吉死生之兆,已可得其七八,而再证以脉,再察以因,则病无遁情矣。凡医之所贵者,在必能无差,欲能无差,在确有真见。使不有独见之明,则何以隔垣能观而通神明之理?经曰: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见,口弗能言,俱视独见,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又曰:粗守形,上守神,故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是可见形中之色无难辨也,而色中之神不易言也。学者于此必能以神会神,斯云神矣。又安能以笔楮尽哉!
     面色

  面色之辨,经言已详,诸所未尽,犹当兼察也。  病人面赤,本皆属火。若满面微红而气盛者,此火证无疑也。  病人两颧鲜赤,如脂如缕,而余地不赤者,此阴虚也。仲景曰:面戴阳者,下虚故也。妇人尤多见之。  病人面红不退者,邪盛病进,为难愈。  病人面白色者,气虚也。或白兼淡黄而气不足者,必失血也。  病人面白有枯色者,血气俱败也。若证有痰火,则尤为难治。  病人面青或兼白者,必阳虚阴胜之病。  久病人面转黄苍,此欲愈也。
  病人面黄润而微赤者,必主湿热。
  病人面黄而兼青者,此木邪犯土,多不可治。  病人面色青苍者,多主疼痛。
  女人面色青者,必肝强脾弱,多怒少食,或经脉不调。
     面肿有虚实辨

  面肿有虚实:肿者为实,浮者为虚。实肿者或热或痛,乃因风火上炎,此以邪之有余也,脉必紧数,证必寒热。风则散之,火则清之,壅滞秘结则通之利之,邪去而肿自消也。虚浮者无痛无热而面目浮肿,此或以脾肺阳虚,输化失常,或以肝肾阴虚,水邪泛溢。然浮而就上,其形虚软者,多由乎气;肿而就下,按而成窝者,多由乎水。治气者须从脾肺,虚则补之,实则顺之;治水者须从脾肾,虚则化之,实则泻之。然水气虽分上下,而气即水之母,水即气之质,故有相因之化,而亦有相因之治也。凡虚浮在气者,虽曰气虚,然亦有虚实之异,不可执也。盖虚而浮者多因于脾,此或以劳倦,或以色欲,或以泻痢,或以中寒,而脉必微弱,气必虚馁者是也。实而肿者多因于胃,或木火炽盛而湿热上浮,或纵酒纵食而阳明壅滞,此其脉必滑数,证必多热是也。然此证虽浮而不痛不肿,自与前证有异。虚实既辨,则或补或泻,或利或清,所当详酌而为之治也。
     面虚浮

  面目虚浮,有因色欲过度,阴虚气越而致者,宜用六味地黄汤,或八味地黄汤,或加减八味丸。  若因劳倦伤脾,气虚不敛而面目虚浮者,宜参苓白朮散、归脾汤,或十全大补汤。  若因饮酒过度,湿热上乘而面目浮肿者,宜葛花解酲汤,或七味白朮散。  若因泻痢不止,脾肾气虚而面目浮肿者,宜胃关煎或温胃饮。  若因饮食不节,阳明壅实,二便秘结而头面满胀者,宜廓清饮。惟小儿多有此证。甚者宜木香槟榔丸下之。  若阳明实热,胃火上浮,或烦热干渴而头面浮肿者,宜抽薪饮,或白虎汤,或大分清饮利之。  凡风热肿痛,此必痄腮时毒痈疡之证,当察治之,甚者防风通圣散主之。
    石室秘箓 【清 陈士铎】

     粉刺

  粉刺之证,乃肺热而风吹之,要亦气血不和,多成此疵。虽无关大病,然书生娇女,若生此病,亦欠丰致。我有一方为之添容,方用轻粉、黄芩、白芷、白附子、防风各一钱,各为细末,蜜调为丸,于每日洗面之时,多擦数遍;临睡之时,又重洗面而擦之,不须三日自然消痕灭瘢矣。
     面上冻疮

  面上冻疮,乃人不能耐寒而肌肤冻死,忽遇火气,乃成冻疮,方用黄犬屎露天久者,变成白色,用炭火煅过为末,陈石灰各等分,以麻油调敷,虽成疮而烂,敷上即止痛生肌。若虽冻而不成疮者,不必用此药,止消荆芥煎汤洗之,三日愈。
     面疮

  明治法者,明示人之病证而不必暗治之也。如生疮毒于面颊间是也。有疮,俱照疮毒之法消之,但不可如发背肺痈重证而治之也。今有治小疮毒神方,金银花、当归、蒲公英各一两,生甘草三钱,荆芥、连翘各一钱,水煎服,一剂轻,二剂消,三剂愈。此明治之妙法也。然头面上切不可用升药,盖下病宜升而上病不宜升,宜用降火之药。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一百三十一

面门

    方

  升麻黄连汤 【《宝鉴》】  治面热。  升麻 干葛各一钱 白芷七分 白芍 甘草各五分 黄连酒炒,四分 犀角 川芎 荆芥穗 薄荷各三分 右銼,先用水半盏,浸川芎、荆芥穗、薄荷外,都作一贴,水二盏,煎至一盏,入浸三味,再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忌酒面五辛。
  升麻附子汤 【《入门》】  治面寒。  升麻 附子炮 葛根 白芷 黄芪炙,各七分 人参 草豆蔻 制甘草各五分 益智仁三分 右銼,作一贴,入连须葱白三茎,同煎服,食前。
  冲和顺气汤 【《宝鉴》】  治面虚肿。  葛根一钱五分 升麻 白芷 防风各一钱 黄芪八分 人参七分 甘草四分 白芍药 苍朮各三分 右銼,作一贴,入姜三片,枣三枚,水煎服,早饭后午饭前。
  升麻胃风汤 【东垣】  治胃毒风肿。  升麻二钱 白芷一钱二分 甘草一钱五分 当归 葛根 苍朮各一钱 麻黄不去节,五分 柴胡 槁本 羌活 黄蘗 草豆蔻各三分 蔓荆子二分 右銼,作一站,入姜二片,枣二枚,水煎服,食后。
  犀角升麻汤 【《本事》】  治阳明胃经风热毒,面上肿。  犀角一钱五分 升麻 羌活 防风各一钱 川芎 白附子 白芷 黄芩 甘草各五分 右銼,作一贴,水煎,食后临卧各一服。
  加味消毒饮 【《医林》】  治搭腮肿。  荆芥 防风 恶实 甘草 连翘 羌活各一钱 右銼,作一贴,水煎服。《医鉴》一名驱风解毒散。
  蘖连散 【《得效方》,下同】  治面上热毒恶疮。  黄蘗制 黄连 胡粉炒,各等分 右为细末,猪脂调匀,频涂疮上。
  硫黄膏 治面上生疮,或鼻脸赤紫,及风刺粉刺,诸药不效。  生硫黄 白芷 瓜蒌根 腻粉各五钱 全蝎三个 蝉壳五枚 芫青七枚,去翅足 右为末,另以香油、黄蜡和合,如面油法,火上镕熬,取下,乃入药末,在内和匀,每用少许,临卧洗面后,涂面上,勿近眼。数日赤自消。风刺粉刺,一夕见效。
  白附子散 【《医鉴》,下同】  治面上热疮或斑点。  白附子 密陀僧 白茯苓 白芷 宫粉各等分 右为末,萝卜煎汤,洗面后羊乳调成膏,敷患处,明早洗去。无羊乳,则以人乳代。
  清上防风汤 清上焦火,治头面疮疖风热毒。  防风一钱 连翘 白芷 桔梗各八分 荆芥 栀子 黄连酒炒 枳壳 薄荷各五分 甘草生三分 酒炒片芩 川芎各七分 右銼,作一贴,水煎,入竹沥五匙服。
  玉容散 治面上(黑干)(黑曾),或生燥疮,或生痤痱,粉刺之类,并皮肤瘙痒,能去垢腻。  皂角一斤 升麻二两六钱五分 白芷 白芨 天花粉 菉豆粉各三钱三分半 甘松 缩砂 白丁香各一钱六分半 楮实子一两六钱五分 糯米三合半 右为末,和匀,常用洗面。一方加樟脑二钱。
  连翘散 治面生谷嘴疮,俗名粉刺。  连翘 川芎 白芷 片黄芩 川黄连 沙参 荆芥 桑白皮 栀子 贝母 甘草各七分 右銼,作一贴,水煎,食后服。《回春》一名清肺散。
  红玉散 治面上一切酒刺、风刺、黑黡斑子。  白芨三分 白芷 藿香 牙皂各二钱 甘松 木贼 细辛 三柰子 白丁香 杏仁 密陀僧各一钱 花粉 白茯苓各一钱半 樟脑五分 右为末,临卧用津唾调,或乳汁调,敷面上,明早温水洗去,其面如玉。
  玉容西施散 【《医林》】  治证同上。  菉豆粉二两 白附子 白芨 白蔹 白僵蚕 白芷 天花粉各一两 甘松 三柰子 茅香各五钱 零陵香 防风 槁本各二钱 肥皂角一梃,去皮弦 右为细末,每洗面用之,面色如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