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门

    石室秘箓 【清 陈士铎】

     治血必须理气

  气,无形也;血,有形也。人知治血,必须理气,使无形生有形;不知治气,必须理血,使有形生无形也。但无形生有形,每在于仓皇危急之日;而有形生无形,要在于平常安适之时。人见用气分之药速于见功,用血分之药难以奏效,遂信无形能生有形而疑有形不能生无形。不知气血原迭相生长,但止有缓急之殊耳。故吐血之时,不能速生血也,当亟补其气;吐血之后,不可纯补气也,当缓补其血。气生血而血无奔轶之忧,血生气而气无轻躁之害,此气血之两相须而相得也。
     妄溢

  失血之证,有从口鼻出者,有从九窍出者,有从手足皮毛之孔而出者,证似各异,吾有一方可统治之,名收血汤。熟地二两,生地、黄芪、当归各一两,荆芥一钱,三七根末三钱,水煎服。此方补血而不端补血,妙在兼补气也;止血而不端止血,妙在能引经也。血既归经,气又生血,自然火不沸腾,相安无事,何至有上中下之乱行哉?故无论各证用之而皆效也。  血治法者,乃血病不肯归经,或上或下,或四肢皮毛各处出血者是也。血循经络,外行于皮毛,中行于脏腑,内行于筋骨,上行于头目、两手,下行于二便、两足、一脐,是周身无非血路,一不归经,自然各处妄行,有孔则钻,有洞则泄,甚则呕吐,标出于毛孔,流出于齿缝,渗出于脐腹,而不止大小便之出也。然则血宜顺其性而不宜拂,方用当归、麦冬、白芍各三钱,生地、熟地各五钱,川芎、荆芥末、茜草根、甘草各一钱,水煎服。此方即四物汤加减,妙在用茜草根、荆芥引血归经,不拂乱其性则血自归经,各不相犯矣。倘用止血之剂,未尝无效,然而如石压草,一时虽止,而性思冲突,必得空隙仍复飞越沸腾,何如此方,顺其性而引之?譬如与强横之人同行,少拂其意,便怀愠怒,愠怒未已,必致鬬殴,皮碎血流,是其常也。若赞扬称颂,顺其性而与之饮食,则同群相得,转得其气力以助我匮乏,同舟无敌国之形,一室无操戈之事,久且为我绸缪,彻我桑土,不特血不妄行,亦将润筋生色,永断复辙之患,又何必绝之太甚,以自取争斗哉?此治血之法,尤当留意。  寒治者,乃火盛而正折之也,如人病目痛,口舌生疮、鼻中出血、口中吐血是也。此等之证,乃火气郁勃于上焦,不能分散,故重则上冲而为吐血、衄血,轻则目痛而口舌生疮。法当用寒凉之品,以清其火热燎原之势,并泻其炎上巅顶之威。方用生地、当归各一两,川芎、元参各五钱,黄芩、三七根末各三钱,甘草、荆芥炒各一钱,水煎服。此方妙在不纯用寒凉以逐火,而反用微寒之药以滋阴,盖阴气生则阳气自然下降。尤妙在荆芥引血归经,用三七末以上截其新来之路,又加黄芩以少清其奔腾之势,诚恐过于寒凉,恐冷热相战,又加甘草以和之。此治热之最巧最妙法也。若竟用寒凉折之,非不取快一时,然火降而水不足,则火无可归,仍然焰生风起,必较前更胜,而始以清补之药救之,则胃气已虚,何能胜任?予所以乘其初起即用之为妙也。  人有足上忽毛孔标血如一线者,流而不止,即死。急以米酢三升,煮滚热,以两足浸之即止血;后用人参一两,当归三两,煎参归汤,以穿山甲炙一钱为末,调之而饮,即不再发。此证乃酒色不禁,恣意纵欲所致,世上人多有之,方书不载。今立此奇方,凡有皮毛中出血者,俱以此方救之,无不神效。  人有七孔流血者,亦肾虚热也。用六味地黄汤加麦冬三两、五味子一钱、骨碎补一钱治之。
     吐血治法

  凡人感伤暑气,忽然吐血倾盆,人皆谓是阴虚,不知阴虚吐血与阳虚吐血不同。阴虚吐血者,人必安静,不似阳虚之躁动不宁也;阳虚必大热作渴,欲饮凉水,舌必有刺,不若阴证之口不渴而舌胎滑也。法当清胃火,不必止其血。方用青蒿五钱,荆芥一钱,石膏、香薷、当归、人参各三钱,水煎服。此方乃正阳证吐血之神剂也。方中虽有解暑之味,然而补正多于解暑,去香薷一味实可通治诸阳证之血也。但此方上用一二剂,却宜改用六味地黄汤以滋其阴水,水足则阳火自消耳。  吐血之证,或倾盆,或盈碗,若不急以收敛,则吐将安底?然而一味酸收寒遏,则血热更狂,愈足以恣其崩腾之势,不若从其性而少加以收敛之品,则火寝息而血归经。方用人参、当归各一两,酸枣仁、三七根末各三钱,水煎调服。此方之妙,不去止血而惟固其气,盖血脱益气实有奇功。血乃有形之物,既已倾盆盈碗,尽情吐出,则一身之中无血以养可知,自当急用生血补血之品,犹以为迟,奈何反用补气之味,得无迂而寡效乎?谁知血乃有形之物,气为无形之化,有形不能速生而无形实能先得。况有形之物必从无形中生之,气无形始能生血,有形之物。补气正所以补血,生气正所以生血也。况血既尽情吐出,止存几希一线之气,若不急为补之,一旦气绝又何以生气而补血哉?经云: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真治血之妙法也。  人有大怒而吐血者,或倾盆而出,或冲口而来,一时昏运,亦生死顷刻也。倘以止血药治之,则气闷而不能安,倘以补血药治之,则胸痛而不可受,往往有变证蜂起而毙者,不可不治之得法也。方用解血平气汤,白芍、当归各二两,荆芥炒黑、栀子炒各三钱,柴胡八分,红花二钱,甘草一钱,水煎服。一剂而气舒,二剂而血止,三剂而病全愈。盖怒气伤肝,不能平其气,故致一时吐血。不先去舒气而遽去止血,愈激动肝木之气,气愈旺而血愈吐矣。方中芍药多用之妙,竟去平肝,又能舒气,荆芥、柴胡,皆引血归经之味,又适是开郁宽胁之剂,所以奏功甚速,而止血实神,全非用当归补血之故,当归不过佐芍药以成功耳。  燥极口吐白血者,不治之证也。夫血未有不红者也,如何吐白?不知久病之人,吐痰皆白沫者,皆白血也。吐白沫何以云白血?以其状如蟹涎,绝无有败痰存乎其中,实血而非痰也。世人不信,取所吐白沫露于星光之下一夜,必变红矣。此沫出于肾,而肾火挟之,沸腾于咽喉,不得不吐者也。虽是白沫,而实肾中之精,岂特血而已哉?苟不速治,则白沫变成绿痰,无可如何矣。方用六味地黄汤,熟地、麦冬各一两,山茱萸、山药、茯苓各五钱,丹皮、泽泻各二钱,北五味一钱,水煎服。日日服之,自然白沫止而化为精矣,沫化为精则生矣。
     脐齿出血治法

  脐中出血,亦是奇证。然法不同,用六味汤加骨碎补一钱饮之即愈。如齿中出血,亦以此方投治。盖脐齿亦俱是肾经之位,而出血皆是肾火之外越也。六味汤滋其水,则火自息焰矣。骨碎补端能止窍,补骨中之漏者也,故加相宜耳。
     舌衄治法

  如人舌出血如泉者,乃心火旺极不藏经也。当用六味地黄汤加槐花三钱,饮之立愈。
     溺血便血治法

  分治者,证犯艰难,不可作一证治之,乃用分治之法。如人溺血,又便血腰痛,病既纷出,药难一般,不得不分之以相治也,正未可以混同一例。然而得其道则分中可合,不得其道则合处仍分。如便血与溺血,不可同论也。然总之血出于下,用生地一两,地榆三钱治之,则二证自愈。盖大小便虽各有经络,而其源同因膀胱之热而来也。生地清膀胱之火,地榆亦能清膀胱,一方而两用之,分之中又有合也。  下血之证,多因好酒成病,用解酒之品,可以成功,而殊不尽然也。世医所用解酒之品,无过干葛、桑白皮而已。然而干葛不可多服,而桑白皮又气味轻清,不可专任,此二味所以解酒而酒病终难去也。况中酒之病,其来已素非一朝一夕之故,岂是轻清不可久服之药可能治者乎?余故皆弃而不取。方用人参二钱,当归一两,生地五钱,三七根末、地榆各三钱,水煎服。此方之妙,全在不去治酒病,亦不去治血病,全以生地、当归活其血,血活则新血生而旧血止,况又佐以地榆之寒以去大肠之火,又佐以三七之末以杜塞大肠之窍,自然血止而病愈。此敛治之法也。  下血之证,其人之血虚,不言可知,似乎宜补其血矣。然而血之下也,乃非无故,非湿热之相侵,即酒毒之深结。若不逐去其湿热酒毒,而徒尚止濇之味,吾未见其下血之能止也。方用熟地一两,地榆、白芍、当归、黄连各三钱,甘草、葛根各一钱,柞树枝五钱,水煎服,一剂必下血更多,二剂略少,三剂全愈。此通因通用之法也。妙在用熟地、当归、芍药以生新血,新血生则旧血必去。又妙在用地榆以凉大肠,用柞木以去酒毒,所以相济而成功也。  燥证,舌干肿大,溺血,大便又便血不止,亦是死证。盖夏感暑热之毒,至秋而燥极,肺金清肃之令不行,大小便热极而齐便血也。论理见血宜治血矣,然而治血,血偏不止,反至燥添而不可救。吾不治血,专治燥。方用兼润丸,元参、麦冬、沙参各二两,地榆三钱,生地、车前子各五钱,当归、白芍、熟地各一两,水煎服。一剂轻,二剂血止,便有生机也。此方纯是补血妙品,惟用地榆以清火,车前子以利水,火清水利,不必治血,血自止矣。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二百七十四

血门

    方

  坚中汤 【《千金方》,下同】  治虚劳内伤,寒热,呕逆,吐血。  糖三斤 芍药 半夏 生姜 甘草各三两 桂心二两 大枣五十枚  右七味(口父)咀,以水二斗,煮取七升,分七服,日五夜二。《千金翼》有生地黄,无甘草、桂心。  又方 治呕,止唾血。
  石膏四两 厚朴三两 麻黄 生姜 五味子 半夏 杏仁各二两 小麦一升  右八味(口父)咀,以水一斗,煮麻黄去沫,澄取七升,内药煮取二升半,分再服。  又方 治吐血,胷中塞痛。
  芍药 干姜 茯苓 当归 大黄 芒硝 桂心各三两 阿胶 甘草 人参 麻黄各一两 干地黄四两 大枣二十枚 桃仁一百枚 蝱虫 水蛭各八十枚  右十六味(口父)咀,以水一斗七升,煮取四升,分五服,日三夜二。  又方 治吐血内崩,上气,面色如土。  干姜 阿胶 柏叶各二两 艾一把
  右四味(口父)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内马通汁一升,煮取一升,顿服。仲景名柏叶汤,不用阿胶。《小品》不用柏叶,《肘后》同。  又方 治吐血,酒客,温疫,中热毒,干呕心烦。  蒲黄 犀角 (艹舌)蒌根 甘草各二两 葛根 桑寄生各三两  右六味(口父)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方 治忽吐血一两口,或是心衄,或是内崩。  蛴螬五枚 牡丹皮 王不留行 麦门冬 牛膝各二两 萆薢 芍药 干地黄各四两 续断 阿胶各三两  右十味(口父)咀,以生地黄汁五升,赤马通汁三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不瘥,更合数剂,取瘥止。  又方 治五脏热结,吐血衄血。
  伏龙肝如鸡子,一枚 竹茹一升 芍药 当归 黄芩 芎穷 甘草各二两 生地黄一斤  右八味(口父)咀,以水一斗三升煮竹茹,减三升下药,取二升,分三服。《千金翼》有桂心。
  当归汤 治吐血衄血。
  当归 干姜 芍药 阿胶各二两 黄芩三两  右五味(口父)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又方 治上焦热膈伤,吐血衄血,或下血连日不止,欲死,并主之。  艾叶 竹茹各一升 阿胶如手掌大 干姜二两  右四味(口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马通汁半升,煮取一升,顿服。又方取新马屎与少水和,绞取汁。一方不用竹茹,加干姜作七两。  又方 治虚劳崩中,吐血下血,上气、短气欲绝,面黑如漆。  黄芪 芍药 芎穷 甘草各四两 生姜一斤  右五味(口父)咀,以酒五升浸一宿,明旦更以水五升,煮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下阴中毒,如汤沃雪。凡夏月不得宿浸药。酒客劳热,发痔下血,其谷道热者,去生姜,用生地黄代之,凡进三两剂。
  竹茹汤 治吐血,汗血,大小便下血。  竹茹二升 甘草 芎藭 黄芩 当归各六分 芍药 白朮 人参 桂心各一两  右九味(口父)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麦门冬饮子东垣, 治吐血久不愈,以三棱针于气街出血立愈,再服此。  黄芪炙一钱 麦门冬 当归身 生地黄 人参各五分 五味子十个  右为粗末,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柤热服,不拘时。
  劳嗽吐血方 【丹溪,下同】
  人参 白朮 茯苓 百合 红花 细辛 五味 官桂 阿胶 黄芪 半夏 杏仁 甘草 白芍 天门冬  右剉,水煎。若热去桂、芪,用桑白皮、麻黄不去节、杏仁不去皮,同煎。
  嗽血方
  红花 杏仁去皮尖 枇杷叶去毛 紫菀茸 鹿茸炙 木通 桑白皮  右为末,炼蜜丸,噙化。
  又方 治见血后,脾胃弱,精神少,血不止者。  人参一钱 黄芪三钱 五味十三粒 芍药 甘草 当归 麦门冬各五分  右(口父)咀,水煎服。加郁金研入亦可。
  咯血方
  桑皮一钱五分 半夏炒 知母 贝母 茯苓 陈皮 生地各一钱 桔梗 山栀炒,各七分 阿胶炒 甘草 杏仁炒,各五分 柳桂二分  右以水煎,生姜三片。

  天门冬丸 治咯血,并吐血,又能润肺止嗽。  天门冬一两 阿胶炮 甘草 杏仁炒 贝母 白茯苓各五钱  右为末,蜜丸如弹子,服一丸,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