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医藏
- 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
- 脏腑门
脏腑门
金匮要略 【汉 张机】
脏腑传乘治法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师曰:五脏病,各有得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
伤寒论 【汉 张机】
辨在脏在腑并治法
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腑,迟为在脏。假令脉迟,此为在脏也。 脉浮而大,心下反鞕,有热,属脏者攻之,不令发汗;属腑者,不令溲数,溲数则大便鞕。汗多则热愈,汗少则便难。脉迟尚未可攻。
五脏绝候
又未知何脏先受其灾。若汗出发润,喘而不休者,此为肺先绝也;阳反独留,形体如烟熏,直视摇头者,此为心绝也;唇吻反青,四肢漐习者,此为肝绝也;环口黧黑,柔汗发黄者,此为脾绝也;溲便遗失,狂言,目反直视者,此为肾绝也。
乘腑乘脏
问曰:何以知乘腑?何以知乘脏?师曰:诸阳浮数为乘腑,诸阴迟濇为乘脏也。
中藏经 【汉 华佗】
腑病水法有六
病起于六腑者,阳之系也,阳之发也;或上或下,或内或外,或反在其中,行之极也。有能歌笑者,有能悲泣者,有能奔走者,有能呻吟者,有自委曲者,有自高贤者,有寤而不寐者,有不能言而声昧者,各各不同,皆生于六腑也。喜其通者,因以通之;喜其塞者,因以塞之;喜其水者,以水济之;喜其冰者,以冰助之。病者之乐喜好勿违背,亦不可强抑之也。如此从随,则十生其十,百生其百,疾无不愈耳。
脏病火法有六
病起于五脏者,皆为阴之所属。其法也,或偏枯,或痿厥,或外寒而内热,或外热而内寒,或心腹胀满,或手挛拳,或口眼不正,或皮肤不仁,或行步艰难,或身体强硬,或吐泻不息,或疼痛未宁,或暴无语,或久无音,绵绵默默,状若死人,如斯之候,备出于阴。阴之盛也,阳必不足;阳之盛也,阴必不盈。前论云阳不足则助之以火,精阴不足则济之以水母者,是也。故喜其汗者汗之,喜其温者温之,喜其热者热之,喜其火者火之,喜其汤者汤之。喜其汗温热火汤,亦在其宜,又勿强之。如是,则万全其万。水火之法,真阴阳也。治救之道,当详明矣。
论五脏六腑寒热虚实生死顺逆之法
夫人有五脏六腑虚实寒热,生死顺逆,皆见于形证脉气,若非诊察,无由识也。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则温之,热则凉之,不虚不实以经调之,此良医之大法。
脏腑虚实论
病有脏虚脏实,腑虚腑实。状各不同,宜深消息。 肠鸣气走,足冷手寒,食不入胃,吐逆无时,皮毛憔悴,肌肉皱皴,耳目昏塞,语声破散,行步喘促,精神不收,此五脏之虚也。诊其脉举指而滑,按之而微,看在何部以断其脏。按之沉小微弱短濇软濡,俱为脏虚也。饮食过多,大小便难,胸膈满闷,肢节疼痛,身体沉重,头目闷眩,唇口肿胀,咽喉闭塞,肠中气急,皮肉不仁,暴生喘乏,偶作寒热,疮疡并起,悲喜时来,或自痿弱,或自高强,气不舒畅,血不流通,此五脏之实也。诊其脉,举按俱盛者实也,又长浮数疾,洪紧弦大,俱曰实也,看在何经而断其脏也。 头疼目赤,皮热骨寒,手足舒缓,血气壅塞,丹瘤更生,咽喉肿痛,轻按之痛,重按之快,食欲如故,曰腑实也。诊其脉浮而实大者是也。 皮肤搔痒,肌肉(月真)胀,食饮不化,大便滑而不止,诊其脉轻手按之得滑,重手按之得平,此乃腑虚也,看在何经而正其时也。
千金方 【唐 孙思邈】
脏腑论
夫人禀天地而生,故内有五脏、六腑、精气、骨髓、筋脉,外有四肢、九窍、皮毛、齿爪、咽喉、唇舌、肛门、胞囊,以此总而成躯。故将息得理,则百脉安和;役用非宜,即为五劳七伤六极之患。有方可救,虽病无他;无法可凭,奄然永往。所以备述五脏六腑血脉根源,循环流注,与九窍应会处;并论五脏六腑轻重、大小、长短、阔狭,受盛多少,仍列对治方法,丸散酒煎汤膏摩熨及针灸孔穴,并穷于此。凡留心医术者,可考而行之。其冷热虚实风气,凖药性而用之,则内外百疴无所逃矣。凡五脏在天为五星,在方为五岳,在时为五行,在人为五脏。五脏者,精神魂魄意也。论阴阳,察虚实,知病源,用补泻,应禀三百六十五节三百六十五节 原作「三十六骨节」,据《千金》卷十一肝脏脉论改。,终会通十二经焉。
诊五脏六腑气绝证候
病人肝绝八日死,何以知之?面青,但欲伏眠,目视而不见,人汗出如水不止。病人胆绝七日死,何以知之?眉为之倾。病人筋绝九日死,何以知之?手足爪甲青,呼骂不休。病人心绝一日死,何以知之?肩息回视立死。病人肠绝六日死,何以知之?发直如干麻,不得屈伸,自汗不止。病人脾绝十二日死,何以知之?口冷足肿,腹热胪胀,泄利不觉,出无时度。病人胃绝五日死,何以知之?脊痛腰中重,不可反复。病人肉绝六日死,何以知之?耳干,舌皆肿,溺血,大便赤泄。病人肺绝三日死,何以知之?口张,但气出而不还。病人大肠绝不治,何以知之?泄利无度,利绝则死。病人肾绝四日死,何以知之?齿为暴枯,面为正黑,目中黄色,腰中欲折,白汗出如流水。病人骨绝齿黄落十日死。诸浮脉无根者皆死。已上五脏六腑为根也。
五脏六腑变化旁通诀
凡五脏六腑,变化无穷,散则诸经,其事隐没,难得具知。今纂集相附以为旁通,令学者少留意推寻,造次可见矣。
五脏
肾 【水一】 心 【火二】 肝 【木三】 肺 【金四】 脾 【土五】
六腑
膀胱 小肠 胆大肠 胃三焦
五脏经
足少阴 手少阴 足厥阴 手太阴 足太阴
六腑经
足太阳 手太阳 足少阳 手阳明 足阳明 手少阳
五脏 脉
沉濡 洪盛 弦长 浮短 缓大
五脏斤两
一斤二两 【又云一斤一两】 十二两 【三毛七孔】 四斤四两 【左三叶右四叶】 三斤三两 【六叶两耳】 二斤三两
六腑斤两
九两二铢 二斤十四两 三两三铢 二斤十二两 二斤十四两
六腑丈尺
广七寸 【又云九寸】 长二丈四尺 【广二寸四分】 二寸四分 原作「一寸四分」,按《千金》卷二十九五脏六腑旁通诀改。 三寸三分 一丈二尺【广六寸】 大一尺五寸
六腑所受
九升二合 【又云九升九合】 二斗四升 一合 【《难经》作三合】 三合 原作「二合」,据《难经》四十二难改。 一斗二升 三斗五升
五脏官
后宫列女 帝王 上将军 【又为郎官】 尚书 【又为上将军】 谏议大夫
六腑官
水曹掾 监仓吏 将军决曹吏 监仓掾 内啬吏
五脏腧
十四椎 五椎 九椎 三椎 十一椎
六腑 腧
十九椎 十八椎 十椎 十六椎 十二椎 十三椎
五脏募
京门 巨阙 期门 中府 章门
六腑募
中极 关元 日月 天枢 中脘 石门
五脏脉出
出 涌泉 中冲 【此心包络经,心经出少冲】 大敦 少商 隐白隐白 原本「隐白」下有「此心包络经出少阳」,据《千金要方》删除。 流 然谷 劳宫 【心经流少府】 行间 鱼际 大都 注 太溪 大陵 【心经注神门】 太冲 太渊 太白 过 水泉 内关 【心经过通里】 中封 列缺 公孙 行 伏溜 间使
六腑脉出
出 至阴 少泽 窍阴 商阳 厉兑 关冲 【此三焦经出入】 流 通谷 前谷 侠溪 二间 内庭 液门 注 束骨 后溪 临泣 三间 陷谷 中渚 过 京骨 腕骨 丘墟 合谷 冲阳 阳池 行 昆仑 阳谷 阳辅 阳溪 解溪 支沟 入 委中 小海 阳陵泉 曲池 三里 天井
五窍
耳 【二阴】 舌 【口】 目 鼻 唇
五养
骨 【积】 血 【脉】 筋 皮 毛
五液
唾 汗 泪 涕 涎
五声
呻 【噫】 言 呼 哭 歌
六气
呬 吹 呼 呵 嘘 唏
五神
志 【精】 神 【性又作脉神】 血 【魂】 气 【魄】 意 【智又作营意】
五有余病
胀满 笑不止 怒 喘喝仰息经溲不利
五不足病
厥逆 忧 【一作悲】 恐 息利少气 四肢不用
六情
恶哀 怵虑 【一作惠好】 好喜 【一作直喜】 威怒 乐愚 贪狠 廉贞 宽大 公正 阴贼 奸邪
八性
欲忌 友爱 慈 【惠悲】 气 【正】 公私 【怨】
五常
智 【谨】 礼 【哲】 仁 【肃】 义 【义】 信 【圣】
五事
听 【聪】 视 【明】 貌 【恭】 言 【从】 思 【睿】
五咎
急 豫 狂 僭 蒙
五音
吟咏 肆呼 讽 唱 歌
五声
羽 【四十八丝】 征 【五十四丝】 角 【六十四丝】 商 【七十二丝】 宫 【八十一丝】
五色
黑 赤 青 白 黄
五味
咸 苦 酸 辛 甘
五臭
腐 焦 膻 【臊】 腥 香
五宜 【子来扶母】
酸 甘 苦 咸 辛
五恶 【味之恶】
甘 咸 辛 苦 酸
五恶 【气之恶】
燥 热 风 寒 湿
五数
一 【六】 二 【七】 三 【八】 四 【九】 五 【十】
五行
水 火 木 金 土
五时
冬 夏 春 秋 季夏
五形 【《外台》云:外应五行之形,内法五形之象】
曲 兑 直 屈 圆
五畜
豕 【《外台》云豕鼠】 羊 【《外台》云蛇马】 鸡 【《外台》云虎兔】 犬 【《外台》云猴鸡】 牛 【《外台》云龙羊犬牛】
五谷
大豆 麦 麻 稻 【黄黍】 稷
五果
栗 杏 李 桃 枣
五菜
藿 薤 韭 葱 葵
假令人肾、心、肝、肺、脾为脏,则膀胱、小肠、胆、大肠、胃为腑。足少阴为肾经,足太阳为膀胱经,下至五脏、五果、五菜皆尔,触类长之也。余皆仿此。
河间六书 【金 刘完素】
五脏六腑应五运六气
五脏六腑,应五运六气,凡病微则当其本化,甚则兼其鬼贼之化,亢则害承乃制,微则是其本经。本,脏之本;化,造化之化也。病甚,则如金衰不能化木,木则生火,木火者,皆阳也,故风火多兼化,则风热相搏,贼其金也。 脏腑之气,应乎三阴三阳,实则行乎本化之气,泻之;衰则行其胜己之气,泻之是为杀其鬼也。
东垣十书 【元 李杲】
五脏之气交变论
五脏别论云:五气入鼻,藏于心肺。《难经》曰:肺主鼻,鼻和则知香臭。洁古云:视听明则清凉,香臭辨而温暖。此内受天之气,而外利于九窍也。夫三焦之窍开于喉,出于鼻,鼻乃肺之窍。此体也。其闻香臭者,用也。心主五臭,舍于鼻,盖九窍之用,皆禀长生焉。夫心长生于酉,酉者肺,故知鼻为心之所用而闻香臭也。耳者上通天气,肾之窍也,乃肾之体而为肺之用。盖肺长生于子,子乃肾之舍,而肺居其中而能听音声也。一说:声者天之阳,音者天之阴,在地为五律,在人为喉之窍,在口乃三焦之用,肺与心合而为言出于口也。此口心之窍开于舌为体,三焦于肺为用,又不可不知也。肝之窍通于目,离为火,能耀光而见物,故分别五色也。肝为之舍,肾主藏精,鼻通气于心肺,故曰主百脉而行阳道。经云脱气者目盲,脱精者耳聋,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此明耳目口鼻为清气所奉于天,而心劳胃损,则受邪也。 六腑者,六阳也。五脏者,五阴也。肺开窍于鼻,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是五阴也。又有厥阴与督脉会于巅,是六阴也。耳者肾也,复能听声,声为金,是耳中有肺也。鼻者肺也,复能闻臭,是鼻中有心也。舌者心也,复能知味,是舌中有脾也。目有五轮,通贯五脏。口为脾,脾为坤土,主静而不动,故无所兼。言耳鼻舌各兼一,目兼四,此与督脉共计十三阴也。脑为诸体体 疑作「髓」。之会,即海也,肾主之,是为十四阴矣。 其用在下,胆、胃、膀胱、大肠、小肠。天,六腑,气表,其体在上,其用在下。 其用在上,两目、两耳、鼻、口、舌。地,五脏,血里,其体在下,其用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