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门

     肺实热

  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阴实者,手太阴经也。病苦肺胀,汗出若露,上气喘逆,咽中塞,如欲呕状,名曰肺实热也。
     肺虚冷

  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阴虚者,手太阴经也。病苦少气,不足以息,嗌干不津液,名曰肺虚冷也。
     肺与大肠俱实

  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阴阳俱实者,手太阴与阳明经俱实也。病苦头痛目眩,惊狂,喉痹痛,手臂卷,唇吻不收,名曰肺与大肠俱实也。
     肺与大肠俱虚

  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阴阳俱虚者,手太阴与阳明经俱虚也。病苦耳鸣嘈嘈,时妄见光明,情中不乐,或如恐怖,名曰肺与大肠俱虚也。
     肺劳

  肺劳病者,补肾气以益之,肾王则感于肺矣。人逆秋气则手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顺之则生,逆之则死。顺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为关格,病则不得生矣。
     气极

  凡气者主肺也,肺应气,气与肺合。又曰:以秋遇病为皮痹,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则寒湿之气客于六腑也。若肺有病,则先发气,气上冲胸,常欲自恚,以秋庚辛日伤风邪之气为肺风。肺风之状多汗,若阴伤则寒,寒则虚,虚则气逆咳,咳则短气,暮则甚,阴气至,湿气生,故甚。阴畏阳气,昼日则瘥。若阳伤则热,热则实,实则气喘息,上胸臆,甚则唾血。然阳病治阴,阴是其里;阴病治阳,阳是其表。是以阴阳表里衰王之源,故知以阳调阴,以阴调阳。阳气实则决,阴气虚则引。善治病者,初入皮毛肌肤筋脉则治之,若至六腑五脏,半死矣。
    济生方 【宋 严用和】

     肺大肠虚实论治

  夫肺者手太阴之经,位居西方,属乎庚辛金,为五脏之华盖。其气象天,其候胸中之气,布清气于皮肤。其政凉,其令肃,其主魄,是肺之司化也。与手阳明大肠之经相为表里。贵无偏胜之患。或因叫呼,或过食煎煿,或饮酒过度,或饥饱失宜,因其虚实,由是寒热见焉。方其虚也,虚则生寒,寒则声嘶,语言用力,颤掉,缓弱,少气不足,咽中干无津液,虚寒之气,恐怖不乐,咳嗽及喘,鼻有清涕,皮毛焦枯。诊其脉沉缓者,是肺虚之候也。及其实也,实则生热,热则胸膈满,鼻赤口张,饮水无度,上气咳逆,咽中不利,肩背生疮,尻阴股膝髀腨胻足皆痛。脉来浮濇而短,是不病之脉;脉来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病;按之消索如风吹毛曰死。
    河间六书 【金 刘完素】

     肺消证

  心移寒于肺,肺消,饮少溲多,当补肺平心。死而可治,乃心肺为贼也。黄芪汤主之。
     膈消证

  心移热于肺,名曰膈消。二者心膈有热,久则引饮为消渴耳。麦门冬饮子主之。
    东垣十书 【元 李杲】

     肺脏苦欲补泻药味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诃子皮 【一作黄芩。】 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白芍药;以辛泻之,桑白皮;以酸补之,五味子。虚则五味子补之;如无他证,钱氏阿胶散补之。脾乃肺之母,以甘草补脾,实则桑白皮泻之;如无他证,以泻白散泻之。肾乃肺之子,以泽泻泻之。
    医学入门 【明 李梴】

     肺脏赋

  肺系喉管而为气之宗。
   【肺系有二:一系上通喉咙,其中与心系相通脉之系者,自膈正中微近左胁,居胃之上,并胃胞络及胃脘相连,贯膈与心肺相通,膈膜相缀也。一系自心入于肺两大叶间,曲折向后,并脊膂细络相连贯,通脊髓而与肾系相通。肾纳气,肺主气。肺主行荣卫,为相傅之官,治节出焉,为气之本也。】  形似人肩,而为脏之盖。
   【形似人肩,又如磬悬于五脏之上,而为华盖。】  三斤三两,空空相通;六叶两耳,脉脉朝会。   【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共八叶,下无窍,叶中有二十四空行列,分布诸脏清浊之气。脉气流经,经气归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义配于心。
   【肺在德为义,心为礼,肝为仁,脾为信,肾为智,然皆统于心也。】  卦象乎兑。
   【肺在卦象兑。又曰肺气通而象干,心象离,肝象震,脾象坤,肾象坎,胆象巽,胃象艮。以外象言之,则干为左脚,坎为外肾,艮为右脚,震为右身,巽为右手,离为头顶,坤为左手,兑为左身。然人禀两仪而生,配合八卦,大概如此。其实一气流行,每子时自左脚涌泉穴起阳,循左足腹胁手而上,至头顶顖门午位而止;午时自顶门循右手,胁腹足而下,至右脚心而止,是坎离为阴阳消息。】  谷稻畜马,魄藏于中。
   【稻色白,为肺之谷,马善鬬象金,为肺之畜。并精出入谓之魄,乃精气之匡佐也。肺藏魄,肝藏魂。魂乃阳之精,魄乃阴之精。阳动而阴静,魂游而魄守;阴阳相济,魂魄相守。魂不游而魄不守,阴阳俱丧魄不收而魂枯,阳亦消亡。阴阳宜常相济。故叔和云:魂将魄共连。凡人之梦寐,皆魂魄合而成者也。肺热则梦美女相依,或兵戈相竞;虚则梦涉水田。】  合皮荣毛,鼻应于外。
   【肺主皮毛,上荣于眉,开窍于鼻。】  气逆胸痞背疼,喘哮息贲。
   【肺气太过则令人喘咳,逆气,背痛愠愠然,或胸膈膹闷之气牵引背疼。又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乃肺之络脉逆而不得随经上下故也。息贲者,肺之积名。】  风浮涕塞声重,瘾疹疮疥。
   【涕乃肺液,伤风则涕流,鼻塞声重,其声哭,其志忧,故哭则泪出。又云肺热涕出,凡黄涕如脓,大如弹丸,从鼻中出,不出则伤肺。肺主皮毛,风盛则生瘾疹疮疥。】  热着,咽膈尻阴,股膝皆痛,鼻齄、鼻痔或成渊。   【肺通喉舌,候在胸中,故热壅则喉舌肿痛,胸膈满闷。尻阴股膝痛为痿躄者,肺热叶焦也。鼻端紫红粉刺,谓之鼻齄。内生息肉,谓之鼻痔。流涕不止,谓之鼻渊。皆上热下虚也。】  虚极,呼吸息微,欠伸溺频,肺痿、肺痈或成瘵。   【肺主气,虚则呼吸少气,不足以息,小便频数,或遗。虚甚为相火所乘,则咳而见血,或为痨瘵、肺痈、肺痿。】  卫冷身颤呕涎。
   【用力颤掉,声嘶气虚,卫冷甚也。肺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循胃口上膈属肺,故虚寒则善呕涎沫也。】  血燥掌热干咳。
   【手太阴之别名列缺,起于腕上,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故肺经血燥,掌心热。干咳者,肺无津液也。】  补以参、芪、阿胶、五味。
   【人参、黄芪、阿胶、五味子、山药、紫菀、酸枣仁、麦门冬、车前子、百部、白胶、瓜蒌仁、白茯苓之类。】  温必陈皮、半夏、干姜。
   【陈皮、半夏、干姜、款冬花、生姜、白豆蔻、肉桂、木香、杏仁、苏子之类。】  凉必知母、瓜蒌、桔梗。
   【知母、瓜蒌、桔梗、沙参、天门冬、元参、贝母、马兜铃、香茹、枯芩、冬瓜子、萝卜子、犀角、百部、山栀、枇杷叶、人溺、石膏、青黛之类。】  泻必葶苈、桑皮、蛤蚧。
   【葶苈、桑皮、蛤蚧、防风、槟榔、枳壳、通草,泽泻、赤茯苓、琥珀、冬葵子之类。】  轻声美食自清虚,夙兴夜寐防灾害。   【凡肺病皆因呼叫过度,或煎煿酒面姜椒太过,以致虚实见焉。病者宜轻声缓语以养其气。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以润其燥也。秋三月天地容平,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收敛神气,养收之道也。】
    三才图会 【明 王圻】

     肺神

  神名皓华,字虚成。肺之状为虎,主藏魄,象如悬磬,色如缟映红,生心上,对胸有六叶,脉出于少商。
    图书编 【明 章潢】

     肺脏说

  肺,金官也。为脏之华盖,居上,对胃,六叶两耳。丈夫八十肺气衰,魄离散也。肺脉出于少商,开窍于鼻,左孔为庚,右孔为辛。肺者,脏之长,气之本也,是以诸气属焉。久卧则伤气。涕者,肺之液,肾邪入肺则作涕。肺在形为皮毛,故肺合于皮,其荣毛也。皮缓而毛落者,肺气先死也。肺合于大肠,大肠为肺之腑。上主鼻,鼻为肺之窍,故人肺伤风则鼻塞。人之容色枯者,肺干也。人之鼻痒者,肺有虫也。人之多汗者,肺魄离于外也。人之体黧者,肺气衰也。人之多声者,肺之盛也。人之不耐寒者,肺衰也。人之好食辛味者,肺气不足也。人之肠鸣者,肺壅也。人之颜色鲜白者,肺无病也。肺病食酸以收之,辛以补之,苦以泻之。禁勿寒,肺恶寒也。
     相肺病法

  肺病热则右颧赤。肺病者,色白而毛瘁,喘咳逆气,胸背四肢烦痛,或梦美女相依。肺虚则少气不能报息,鼻燥喉干。肺风则多汗畏风,时欲咳嗽上气。昼日则止,暮则甚。诊在眉上,其色白。
     肺病食忌

  七月勿食茱萸,成血痢。八月九月勿食姜,并诸物肝心肺,损肺。肺病宜食黍,禁苦味。
     养肺法言

  肺在诸脏之上,而诸脏之气咸由之以吐纳也。惟气得所养,以鼻息调匀,肺尝滋润,故魄与之俱凝,而晬然见于面,盎于背,皆以肺气验之也。是故善养肺脏者,莫要于养气。
     治肺病要法

  凡肺之得病,必先观心脾二脏之虚实。盖心火克肺,脾土生金,子母鬼贼之义也。诊其脉,心脾既和,然后察肺家之虚实以调治焉。
    体仁汇编 【明 彭用光】

     肺脏药性

  肺乃手太阴之经,少血多气。
  【在手寸口脉名太渊者。其经起自少商穴,在手大拇指端内侧;终于中府穴,在乳上三肋正间,动脉应手处是也。】  辛金之脏,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位高非君,故官为相傅。主行荣卫,故治节由之。】  其旺于秋,为气之本也。
   【肺金旺于秋,而为诸气之本也。】  其味辛而其色白,其声哭而其志忧。   【从革作辛。白,西方金之色。哭,哀声。忧,深虑也。】  内藏魄而外养皮毛。
   【肺内藏魄,肺之精气,生养皮毛。】  上荣眉而中生液涕。
   【眉毛肺所生,涕乃肺之液,哭则涕出可见。又云肺热涕出。】  开窍于鼻。
   【鼻所以司呼吸,鼻和则知香臭。】  脉在右寸。
   【沉诊候肺,浮诊候大肠。】
  是脏也,实则脉实。
   【右手气口沉诊见实者,肺必实。】  上热气粗兼鼻壅,泻必辛凉。
   【凡泻用味辛气凉之药,如黄芩、山栀子、桑白皮、杏仁、麻黄、薄荷、石膏、地骨皮、桔梗、枳壳之类,清火通窍。】  虚则脉虚。
   【脉诊虚细无力。】
  少气不足息低微,补须酸热。
   【凡补肺用味酸气温之药,如阿胶、五味子、茯苓、缩砂、芍药、天门冬、麦门冬、陈皮、甘草、肉桂、锺乳、黄芪之属。】  陈皮、甘草,下痰气之神方。
   【用橘皮陈者去白四两,甘草炙一两,为细末,汤点服,治痰极有效验。世医但知用半夏、南星、枳实、茯苓之类,何足语此?王内史曰:外舅莫强中服之疼痛,利下物数块,如铁弹子,臭不可闻,胸中满疾豁然顿愈矣。】  神曲橘姜,去气嗽之圣药。
   【治久患病嗽,用陈皮、生姜同捣焙干各二两,神曲二两另研,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食后临卧,米饮下三十丸。】  七情郁结因而喘,沉香、乌药、参、槟。   【治七情郁结,上气喘急,用沉香、槟榔、乌药、人参,各磨浓水,取一盏,煎三五沸,不拘时温服。】  胸痞喘急彻而痛,半夏、瓜蒌、枳、梗。   【治胸中痞,胸中痛彻背,喘急妨闷,用瓜蒌实别研、枳壳去穰麸炒、半夏汤泡七次、桔梗去芦麸炒各一两,为细末,姜汁捣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后用淡姜汤送下。】  鼻塞不通气,荆芥、澄茄、薄荷。
   【治小儿鼻塞不通,大人亦可。澄茄五钱,薄荷三钱,荆芥穗一钱半,为细末,炼蜜丸如芡实大,每一丸噙化津咽下。如小儿噙不得,用薄荷汤磨化服,不拘时,大人三四丸。】  鼻渊不止沫,龙脑、苍、芷、辛荑。   【治鼻流浊涕不止,名曰鼻渊。用辛荑仁半两,苍耳子炒三钱半,香白芷一两,薄荷龙脑叶并晒干为末,每服二钱。用葱茶清,食后调服效。】  百花却去红痰。
   【百花膏:治喘咳不已,或痰有血,用款冬花、百合蒸焙,二味等分,为细末,炼蜜丸如龙眼大,每服一丸,食后临卧,细嚼姜汤咽下,噙化尤佳。若虚弱人,最宜服之。】  二母偏除热嗽。
   【治热嗽,辰时服药,酉时可安,兼治痰喘。知母一两新瓦上焙,贝母一两,巴豆七粒,同贝母炒略熟,拣去巴豆不用。】  黄连、赤茯、阿胶,抑心火而清肺脏。   【黄连阿胶丸:治肺热咯血,亦治热血泻痢。用黄连净三两,赤茯苓二两,阿胶炒一两。将黄连、茯苓为末,水调阿胶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米饮下。黄连、茯苓能抑心火,肺得其清而嗽止。】  诃子、杏仁、通草,利久嗽以出喉音。   【诃子散:治久嗽,语声不出。诃子去核一两,杏仁泡去皮尖一两,通草二钱,为(口父)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煨生姜切五片,煎至八分去渣,食后温服。】  流注疼痛因痰饮,半夏倍于(石卜)硝。   【《易简方》:治痰饮流注疼痛,用大半夏二两,汤浸洗过为末,风化(石卜)硝一两,以生姜自然汁打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姜汤下。痛在上,临卧服;痛在下,空心服。】  痒疼瘾疹为风热,苦参少于皂荚。